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

第44章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44章

小说: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豪华”,每个房间里面有一台“飞跃”牌十八寸彩色电视机,还有一个独立的卫生间,里面竟然是抽水马桶,这种高级货让刘东来、王抗日和徐文秀三人真是大开眼界,一问服务人员才知道,这种双人间一般不对外,是专门给外宾住的,今天鲁主任亲自发话才破了例。

    这种彩色电视机果然和黑白电视机不一样,里面的人物都是花花绿绿的,虽然仅有四个频道,可也让几个人翻来覆去的看个没完,连休息都忘了,只有刘琅洗漱干净后倒在床上就睡了过去,一觉就睡到了下午四点多钟。

    “儿子,快起来,咱们出去溜达溜达!”

    还在迷糊的刘琅被母亲摇醒。

    “我们去哪里呀!”

    刘琅揉了揉眼睛问道。

    “这地方距离天安。门不远,咱们去天安。门看看!”

    母亲说道。

    “天安。门有什么好看的!”

    刘琅心中嘀咕了一句,在前世他没少到首都,二三十多年后要想进入这个巨大广场都很麻烦,要进行各种检查,不能携带违禁物品,所以每次到首都来他都很少来天安。门,对他来说首都最好玩的地方应该是那些古老的胡同才对。

    虽然刘琅有些不情愿,还是坐了起来,穿上衣服后洗了洗脸,精神也为之一振。

    “好了没,咱们走了!”

    刘东来和王抗日在门口正等着两人。

    “来了来了!”

    徐文秀领着刘琅也走了出来。

    西条胡同距离首都的中心不是很远,坐公交车不到二十分钟,当几个人从公交车上下来的时候,抬头就看到了那个象征着国家最高权力的巍峨城楼,城楼的正中央挂着一幅巨大的伟人画像,目光炯炯,注视着这座古老的京城。

    “这就是天安。门城楼呀!太壮观了!”

    刘东来、徐文秀和王抗日三人第一次站在城楼脚下,感受到那股威严气息,一个个兴奋的不得了。

    “几位,照张相不?立拍立得,五分钟就成!”

    一个拿着相机的人立刻走了过来问道。

    “照,照,多少钱?”

    刘东来问道。

    “一张两块钱!”

    “什么?两块钱?”

    几个人被“昂贵”的价格吓了一跳。

    “哎呀,我这可是彩色照片,立拍立得,不贵,你到其他地方都得要你三块钱。”

    那照相的人连连说道。

    在阜城照一张相片最贵的也就三毛钱,当然,八三年的阜城彩色照片还很少,只有一家照相馆才能照,但即便是彩色照片一张也只有五毛钱,这可好,直接两块钱,相当于刘东来两天的工资了。

    几个人面面相觑,照吧,太贵!不照吧,来首都一趟总不能不留点念想吧。

    “照,照,首都这地方就这价格,咱们也豁出去了!”

    王抗日现在是想明白了,到了首都,反正是什么都贵,好在他带着几百块钱的“公款”,要是自己掏钱还真是有点舍不得。

    刘东来抱着儿子,旁边站着徐文秀,一家三口人背对着城楼。

    “都笑一下!咔嚓!”

    一声脆响过后,一张合影永久的定格了下来。

    王抗日单独也照了一张,然后是四个人来个合影,三张照片六块钱,一周的工资扔进去了。

    五分钟过后,照片被洗了出来,徐文秀拿在手里看来看去,这是她平生第一张彩色照片。

    照完相,几个人就在广场上溜达了起来。

    广场上最显眼的自然是那巨大威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了。

    “儿子,这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咱们现在能过上好生活,就是这群人民英雄打下的天下,你要记住这些人。”

    刘东来教导刘琅道。

    刘琅抬起头,看到纪念碑上篆刻着伟人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围有很多人在前面驻足,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肃穆之色,不管是谁,在这座纪念碑前都会想起那曾经的枪林弹雨,想起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现在已经是将近傍晚时分,天安门广场上的华灯已经亮起,将整个广场照的如同白昼,很多人在广场上遛弯儿,但还有不少十八九岁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借助着华灯的光亮坐在地上看着书,有的还摆上个小桌子板凳写着各种题目。

    “对了,这些应该就是准备高考的学生。”

    刘琅反应了过来。

    现在已经是八三年的五月底了,再有一个月的时间高考就会拉开帷幕,看到这些学生,刘琅就响起了自己当年高考时的情景,可以用“不堪回首”来形容呀!

    在中国,高考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某些情况下甚至说是决定命运的大事,要是考上国家重点大学,那就相当于鲤鱼跳过了龙门,要是没有考上大学,那人生就会变得惨淡了。

    不过这个时代和刘琅那个时代的大学生还有很大的不同,八十年代初每年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也就十几万人,他们是在数百万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这种数十比一的比例真的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来形容,都是真正的人才,一个家庭里要是出现一位大学生,那都够这家人吹嘘好几年的了。

    而到了九九年,也就是自己高考的那一年,高考开始大规模扩招,从每年的不到百万一下子暴增到了每年数百万人,就如同货币一样,数量多了自然就要贬值,而到了下世纪,社会上最多的就是大学生,到了就业季无数年轻人都会出现在招聘会上,为了找工作都挤破了头,他们的目标只是找到一个心仪的工作,可是到最后又有几个人能够实现这个小目标呢?

    大学扩招带来的好处就是人人可以接受到一个比较好的教育,但同样带来的问题也不小,那就是很多大学的教学质量大大下降了,教授的课程非常落后,比如刘琅前世上的大学,他学的是建筑专业,专业课方面还勉强凑合,起码毕业后能盖起个楼房什么的,但其他很多课程就远远落后时代了,他还记得有一门军事理论课程,老师竟然还传授抗日战争时代的军事理论,说什么要打持久战,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我靠,你还在挖地道的时候人家原子弹就飞来了,躲都没法躲;你在后方种地的时候人家一颗原子弹飞来了,毛都不剩一根,怎么打持久战?

    不推崇科技只靠老一套,这种思维简直还停留在“远古”时代,这种课程竟然还能活着也是奇葩了。

    当然,国家的改革是全方面的改革,经济、政治乃至教育,都需要改革,而教育改革要依附经济和政治的改革,中国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七十三章 BCC电视台() 
广场上的学生们在勤奋的学习,大多数都是正常的年龄,但也有一些二十多岁,甚至三十岁的青年,他们虽然不在年轻,但是同样怀有梦想,刘琅的父母看着这些人陷入了沉思之中,似乎回想起了自己的过去。

    就在这个时候,在广场上的一角停下来一辆吉普车,汽车牌照跟普通车的牌照很不一样,普通汽车车牌是蓝色的,这辆车则是黑色的。

    “外交车辆?”

    刘琅知道,黑色的牌照的车子都是涉外车辆。

    车门打开,里面下来了三个人,两男一女,两个男子扛着一部摄像机,他们把摄像机立好,正对着远处的城楼,另外一个女子,年纪大概有三十二三岁,她拿着麦克风站在了摄像机前面。

    “准备好了吗?”

    一位摄像师对着那名女子问道。

    “k!”

    女子打了个手势,摄像机立刻启动。

    “这里是bcc电视台第五频道鲁迪雪莉在中国首都为你播报,众所周知,今年二月份撒其尔首相在国会上对外宣布,港岛的回归问题需要谨慎,不应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要求全面接受,撒其尔首相提出了英方的提议,或许港岛应按照西新加坡的方式进行治理,但中方代表对此建议提出了否决。

    我们有理由怀疑,中方是否可以治理好港岛,是否可以让港岛实现平稳的过渡,在我们看来,中方自己内部的教育问题还没有解决,人才方面是个大问题,现在距离中国一年一度的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很多学生都在勤奋学习,但他们学习的环境非常恶劣,只能借助街道上的路灯复习,而且在大学里接受的教育也让人忧心忡忡,在这种教育环境下能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也值得怀疑,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十多年后这个庞大臃肿的国家能否管理好自己都是个大问题………。”

    这位女主持人一边说着一边带着摄像机对准那些席地而坐的学生们一顿拍摄,似乎要印证她的说法。

    对方说得是英语,整个广场之上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听懂,但是刘琅则听的真真切切一句不漏。

    刘琅前世英语水平那也是过了四级,当然,四级英语水平就是“听不懂说不得”的水平,但起码有些底子,在这一世,刘琅他在家的时候就开始自学英语,即便这个时代没有多少英语书,不过新华书店里还是有最普通的中英词典,他让给父亲买回了一本,半年的时间就凭借着强大的记忆力把字典全部背了下来,词汇量有了,再加上刘琅前世那点语法底子,只要通过短时间的练习,刘琅自信英语水平绝对不会比那些英语专业的学生低,而现在,对方说得每一句每一词,他都听在耳中,而且完全明白。

    “bcc?英国的bcc电台?”

    刘琅想起了这个英国电视台。

    在前世,这家bcc电视台以制作优良的纪录片而在国内闻名,很多介绍自然的纪录片绝对是世界级的,他们为自然科学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同样,这家电视台在关于政治方面的报道也以黑中国被国人所知。

    在他们嘴里,只要跟中国搭上边那就不遗余力的黑下去,中国制造的商品被他们称为劣质商品,中国人到国外旅游被他们说是素质低下。

    或许他们说得有道理,但是别忘了,凡事都有两面,中国也有好的商品,中国也有优秀的人才,但这些优秀的一面他们完全看不到,只是为了黑而黑。

    这不,这几个家伙又在这黑起来了。

    今年是一九八三年,刘琅知道这个时间段应该是中英双方对港岛回归问题谈判最为激烈的时候,双方对回归后如何治理的问题相持不下。

    在英国看来,港岛实行是所谓的“民。主制”,这与中国内地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再加上他们有着种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一直在这个问题上摆弄是非,希望阻止中国按时收复港岛,当然中国领导人也不会退让,主权问题也不容退让,最后应该是邓公创造性的提出了“港人。治港”的方式才把这个问题解决,最终双方在八四年底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结束了这场持续数年的辩论。

    不过在八三年,这声明还没有签署,这帮黑子又在这里质疑中国的教育,目的就是为英国争取到有利的一面。

    如果刘琅听不懂那就算了,但是现在,他可不想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刘琅不由分说就向那伙人走去。

    那摄像机正对着一位光着膀子的青年人拍摄,这个年轻人愣了一下,也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