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

第514章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514章

小说: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刘琅不知道是因为他们真的能喝还是酒的原因。

    马明他们在另外一张桌子上喝酒,刘琅这一桌没怎么喝,刘琅询问了当前国家电力发展的一些情况,冯立勇在和刘琅的对话中越来越感到震惊,这个小孩子对电力工程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尤其是一些技术性的细节上造诣之深,绝对不亚于自己。

    这其实很好理解,刘琅主修的是机械工程,这个专业课程本身就包括电学,一切物理学都能够于工程学相关联,再加上刘琅不光学本专业的课程,其他相关专业也是接触广泛,凡是他们接触到的课程基本上都跟精通,可能一些高尖端的电学他不熟悉,但在国内,他的水平不会低于国家级的一些专家,甚至在电学和其他学科相关联的范围内,他的水平是国内超一流的,毕竟他的发散思维太强大,强大到非常人所能相比。

    越是交谈这些专家越是觉得刘琅高深莫测,当这顿饭吃完后,冯立勇觉得刘琅所说的那种技术未必是胡言乱语,对方真的有可能已经实现了也说不准。

    第二天一大早,冯立勇这些专家组早早就吃完饭在门口等着刘琅他们,然后一起来到电厂的一个车间里,他们要亲身验证一下刘琅所说是否真实。

    在车间里放置着两根直径三十公分,厂度为一米的不锈钢钢管,刘琅要求用的各种材料也准备好了,除了他们以外,赵永胜带着十几位厂里的技术骨干也在旁边。

    “马大哥,你们三人不用紧张,一切按照咱们平常练习的程序去做就可以了!”

    刘琅嘱咐道。

    “刘总您放心,这种钢管我们在厂子里焊了几十根,成功率超过百分之八十,现在我们的状态很好,一定会一次成功!”

    三个人昨天喝的很尽兴,更关键的是他们和几位专家沟通的感情,之间也算是朋友了,之前那种陌生感没有了,心态变得轻松多了。

    “好,开始吧!”

    刘琅一声令下,三个人就开始工作起来。

    三人工作很明确,马明是班长,他负责主焊,其他二人主要是配合他工作。

    三个人把各自的护具拿了出来,护目镜戴在了头上。

    “这是眼镜、防毒面具?”

    焊接金属产生强光,焊工们用的都是护目面具,氩气有轻微毒素,不能直接吸入,一般就那个热毛巾或者口罩把口鼻挡住,他们哪里看过这种“高科技”产品?一下子就被镇住了。

    “国家重点企业都没有这种护目镜,这刘琅竟然有真是财大气粗呀!”

    冯立勇暗自惊叹。

    “加热!”

    马明对着两人点了点头,乙炔和氧气瓶同时打开,对着两根钢管的边缘开始喷烤。

    这种喷烤的温度最高能达到九百度,不过一切都要通过金属颜色的变化来判断。

    马明蹲在那里一动不动就那么看着,另外两人手中的喷枪不停的变换位置,以做到尽量的均匀。

    大约过了十分钟,马明开口:停,上料!

    他的话音刚起,两人同时关上喷枪,然后拿起早已放在旁边的一件在冯立勇等人看来很古怪的设备。

    这是一件“加料枪”,可以非常精确的把晶体材料均匀的喷射到表面。

    冷却一分钟的时间后,晶体材料就被喷射到了两根钢管的某一部位,马明也终于动了,手中的焊枪瞬间就闪耀出耀眼的光芒。

    刘琅、王振东和孙虎三人此时也带上的护目镜,其他人没有护目镜自然只能拿起护目面具,可是这种面具只能遮挡抢光,却无法看清楚材料表面发生了什么,没办法,装备不行,刘琅他们都是“人民币玩家”,他们只能算是白丁。

    虽然不能直视强光,冯立勇等专家还是能看到马明那焊接手法的,这么一看顿时发觉此人真是一位高手呀!

    焊接按照空间位置分平焊、立焊、横焊、仰焊,这根钢管只有三十公分,人是钻不进去的,但是马明自带焊枪非常先进,可以从管口伸进去进行焊接,而且喷口也能灵活的随着他的手腕转动,他通过手腕的转动就把这四种焊接方式使了出来,功力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正所谓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这个本事就是一般的八级焊工也做不到。

    另外在焊接过程中,焊条也将就三个方向的运动,有向熔池方向运动、沿焊接方向移动、横向摆动,这些都在马明手里的焊枪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能做到这一点的无不是有着二三十年焊接经验的老手,

    另外两人拿着手中工具和马明配合默契,不断利用反变形法和锤击焊缝法来加固焊缝,三人的动作行云流水,仿佛一台机器。

    这一系列的操作让那几位电厂的技术骨干瞠目结舌,不说加固焊接技术本身是否能够实现,单是以手法来说,三人的焊接技巧已经超出他们很多。

    八级工吗?我看八级工也没他们这么厉害!

    赵永胜心中惊讶,他的电厂也有两位八级焊工,可是手法上明显没有那位叫做马明的焊工强,看对方年纪也就三十左右岁,这么小的年龄怎么有这么大的本事?这样的焊工一个月得四百多块钱吧!

    所有人都目不转睛的看着三个人,他们一点点加温一点点焊接,一根半径三十公分的钢管用了将近半个小时终于完成,即便车间里的温度只有十几度,到他们三人已经汗流浃背。

    这是一个力气活,也是一个耗费心力的活,中途不能出现任何错误,当然,如果有中频炉工作就轻松多了,起码不会目不转睛地盯着耀眼的白光去看。

    “加温!”

    马明一声令下另外两个人再次用开启氧气瓶和乙炔瓶,半分钟后马明一摆手,两人立刻停下。

    “降温!”

    氩气再次喷出,焊缝处炽红的颜色也迅速暗淡下来,仅仅十秒钟后,马明再次摆手,冷却过程随之结束。

    “完成了!”

    三个人同时出了一口气,他们嘴上虽然说没什么问题,可是整个过程是百分之百的专注,汗水把衣服浸透都不自知。

    工作完成后,三个人飞快的把工具收拾起来,现场立立整整,这种施工的规范性都已经形成自然了。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居

    

第八百八十七章 你是怎么做到的?() 
“刘总,工作完成了,您看看怎么样?”

    马明拍了拍手询问。

    刘琅点了点头。

    “完美!冯老,我们已经完成焊接,下面就做一下破坏性试验吧,看看我们的技术是否达标!”

    “厉害,刘琅,你这三位工人可真是厉害,他们都是八级焊工吧?”

    “我们只是五级工!”

    马明走过来说道。

    “五级工?你们的水平才五级工?怎么可能?”

    这种水平要是五级工,让在场的那几位七级、八级工情何以堪?

    “他们两个月前是五级工,不过现在嘛!八级没有什么问题,过了年厂里会为他们晋级的!”

    刘琅回答。

    “两个月前还是五级工………?”

    在场的人有些震惊,这三个人的本事提升的有点快吧?

    “我们厂里用的都是最好的设备,都有一台美国进口的数显中频炉,还有数显机床好几台,材料检测仪,另外材料管够用………最重要的是有一帮最好的专家天天培训,熊教授都手把手的教我们,还有刘总,他的水平国内第一,我们要是学不好就没有天理了!”

    马明他们现在非常自豪,他们在厂子里没有什么感觉,对那种天天用着国内最好设备已经有些习惯,可到了吉北一看完全不是这样,这家电厂用的都是什么设备呀?老掉牙好吗?这种是人用东西吗?

    怎么样培养人才?两种方式,一是老师传授,比如很多工厂都是老工人带新人,然后在工作中不断实践,老工人要是觉得这个新人不错那就传授他一些心得经验,要是觉得他不行,不好意思,一边玩去吧!

    这种方式在北方工业集团是完全不可能的,别说熊教授了,就是刘琅也会把自己的心得倾囊相授,当然,能不能学会那就靠自己了,不过刘琅会把复杂繁琐的过程最大简化,让人一听就明白。

    然后就是实践了,这没说得,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但是如何练习那就要讲究方法了,首先是练习的工具,工具不行会让结果大打折扣,然后是练习的方法,简单的说,要用最科学的方式来强化自己。

    刘琅的发明了一种科学练习法,可以练习员工们的大脑反应和手脚的协调能力,比如骑自行车时用右手扶坐车把,左手扶右车把,这样会很快提高人的协调能力,这些看似都是小技巧,但对大脑的训练很管用,对于大脑这个神奇器官的利用,刘琅是最有发言权的,他本身就是一个大脑开发到人类极限的例子。

    有名师教导,再加上最好的设备和最好的训练方法,工人们的能力在短短两个月里飞速的提升,很多人觉得在这两个月学到的本领比他们之前数年学到的还多,他们相互之间还看不出这种差距,但和别的工厂相比一下子就显现出来,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什么?你们工厂有中频炉?有数显机床?怎么可能?”

    冯立勇有些发懵。

    “这些都是我在美国时买的!”

    “在美国买的?他们会卖给我们这些设备?”

    冯立勇当然不相信。

    “呵呵,冯老,咱们不谈这些了,管件都焊完了,试一试吧!”

    就冯立勇那大嘴巴要是知道刘琅是如何买到的这些设备那不得满世界吵吵呀!

    “好,好,那………赵厂长,把这根钢管进行测试吧!”

    此时赵永胜也有些兴奋了,他觉得刘琅不是在胡扯,单是这三位工人的水平,拿到他的工厂里也是顶尖的吧,刘琅要是胡扯能派出这三位水平一流的工人吗?

    莫非他们真掌握了这种神奇的工艺?要是那样可是一件大事呀!

    “快,你们两个把这根管子拿到三车间去,快!”

    赵永胜指着两人大叫,两名工人赶忙跑过去抬起了管子,然后随着大家向另外一个车间走去。

    将管子放入测试仪器中,灌入液压油后十分钟仪器启动。

    这台仪器没有任何的数显系统,只能靠着材料的数据进行测试,比如304型号的钢材应力极限大约是要四千吨油压机的冲压,当然,不同直径和不同壁厚的同一种材料探伤实验也是不同的。

    根据这一根钢管直径和壁厚,探伤极限大概是三千五百吨冲压吧,操作人员会不断的给仪器打压。

    大约过了十多分钟,仪表盘上的压力值超过三千吨,巨大的液压仓开始微微的颤动,发出了低沉的轰鸣声。

    赵永胜这些人都习以为常了,这台油压冲压机最大可以达到五千吨,是河南重型机械厂生产的,运行到最高峰都能把地给震出缝隙来。

    现在国内有最好的冲压机能达到万吨以上,都能对一米多直径的不锈钢钢管进行变径,不过这么大的冲压机是岛国进口的,价格有六百多万人民币,全国一共也就六七台,沈城有三台,吉北省一台都没有。

    当超过三千六百吨,就听到仪器中传来一声闷响,钢管管壁应力无法承受巨大压力被撕开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