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宰执天下 >

第994章

宰执天下-第994章

小说: 宰执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商人们拿出来的方案,只要在棉田出苗的时候签下协议,当场就能拿到两成定金,可以用来度过青黄不接的春天。等到了秋收后,将收获的棉花依照合同交付,便可以拿到剩下的八成余款。

    这份合同定下的供货数目,以之前两年棉田的平均亩产为准——等到明年之后,则就要就改为三年——至于收成后的丰歉,只要在七成以上,那么就给付全款,不足七成,付款的数目则以协议金额的相应比例来定。若是收获比起预计数量还要多出三成以上,那么多出了来的数目,同样是按照约定价格的相应比例来付账。

    “即便是绝收,也只退回定金的一半,也就是说情况再差,还有一成的钱可以拿。”冯从义从头到尾细细的向刘源他们解释了一遍。

    这样的合同,刘源等人从来没有看过听过。在他们的想法中,卖棉花不过是跟卖粮一般,卖的价格要看当时的市价,还有商人们的良心了,何曾听说不见实物就提前半年多下定金的情况。不过冯从义不经意间的几句话,透露出韩冈对此帮着说了不少话。让一众广锐将校,更加确定韩官人的确是自家人。

    成轩并不奇怪刘源等人的惊讶,毕竟此等协议一般只出现在南方的果园中。隔了几千里,西北的军汉如何能知道?韩冈了解得如此之深,直接指示让他们依照来定,已经让成轩等人惊讶不已,后来想想,应该是冯从义向他解释的缘故——尽管冯从义本人不承认。

    这份合同,刘源再满意不过,再讨价还价,就显得他们没有诚意了。战场上厮杀的汉子,没有多废话,直接拍了板。各家各户验过了田亩面积,在合同上画押按了手印。

    与广锐军将校聚居的承恩村签订下协议,下面还有几十个村寨,不过都可以让自家的伙计去处理。有承恩村作为榜样,不必他们这些掌柜、东家再跑腿了。接下来,应该是签了约后的宴会,刘源也的确让人去杀羊沽酒做准备来请客。

    只是冯从义看看天色,回头道:“此时天光尚好,先去看看家里的庄上看看纺纱作坊,回来再来赴刘保正的宴也不迟。”

    “如此甚好。”

    成轩等人忙不迭的点头,他们早就盼着能去韩家的纺纱作坊一看究竟了。

    离着陇西城二十里,在渭水南岸两里处的一处高地上,有着一座高墙环绕的庄子。这座庄子全属于韩家所有,里面的都是投靠了韩冈的庄客,多是在阵中伤残的士卒,离开了军队后,被韩冈收留。不过真要厮杀起来,四肢健全的普通人也很少能胜过他们。而棉纱作坊,就在韩家庄的内部。

    去年的棉桃早已处理完毕,今年的还没有收获,韩家的纺纱作坊已经结束了工作,关着大门。由于事先已经得到通知,作为庄头的一名老兵见着冯从义带人来,不待吩咐,便让人将工坊给打开。

    工坊中,到处都能看到‘严禁烟火’四个大字,四个字上面都附着一个图案,红色的火苗上画了一个黑色的叉。不管识字还是不识字,都能知道织造工坊中有何禁令了。

    西北地多,这座工坊占地也广,两间厂房,两间库房,还有一件管事居住的小院,各自离得甚远。工坊内的水井有三眼,盛水的大缸摆得到处都是,对于防火,做到了极处。

    不过没人在意这里的布置,厂房内的东西,才是成轩他们今次所在意的。

    瞅着黄土垒起的厂房,刘广汉问着:“十六锭的纺纱机可就在里面?”

    “当然。”冯从义点头笑道,让庄头去开门,“几位兄长既然已经同意共襄盛举,自然不会有半点隐瞒和藏匿。”

    厂房大门打开,冯从义手一伸,“请”

    一拥而入。

    冯从义微笑着,跟在后面进了厂房中。

    今次能将这些商人们团聚到陇西,韩冈同意向他们公布新式纺纱机的承诺起了关键的作用。

    若是其他地方,纺纱的工作其实也是棉田的田主家来完成。也就是说,从种植,到采摘,再到取棉、纺纱,全都是一路顺下来,织布作坊只要收购纱锭就可以,那就根本不需要来此通过实现下定来划分棉田。

    但陇西这里不一样,纺纱工坊的建立,是跟棉田的推广种植几乎是同一时期来完成的。单是顺丰行下面的作坊,就有三十台十六锭纺机。

    之前在冯从义看来,在棉田没有扩大种植面积之前,使用人力就已经绰绰有余,盲目用上这些机械,纯属是浪费而已。农桑二事从来都是一家的,现在换成棉花,本质还是一样,男耕女织又有什么不对?只不过,韩冈的坚持让他不敢不遵从。

    而从一开始,韩冈就没有打算让纺纱这一道工序,变成单门独户的营生。即便是最简单的珍妮纺纱机,其效率上的进步,相比于旧时的单人纺车也是天翻地覆的。要是让陇西的棉农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利益体之后,再想进行这方面的改进,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弹。利益上的损失,可以让人对任何效率上的改进恨之入骨。韩冈无意给日后留下后患,未雨绸缪才是他一贯的行事习惯。

    韩冈知道机械化的纺纱和人工纺纱最大的区别是将纱锭换个角度立起来,但究竟是如何去‘立’,韩冈也只能摇头摊手。他的旧时记忆,完全排不上用场。可当韩冈找来几个将作营的工匠后,他只提点了几句,工匠们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便将单锭的纺纱机改造成了八支纱锭的纺机。

    韩冈在欣喜之余,也为改造的简单而吃惊。看了新式纺机与旧式的对比,差别根本就是一层窗户纸而已,只要点透了,改造起来完全没有任何难度——难就难在那层窗户纸上。同时新式纺机的改进也是很容易,到了一年后的现在,在工坊中使用的纺纱机已经变成了十六支纱锭。更多的纱锭也是可行的,但动力的来源,就不能依靠人力了,下一步的改进措施,要往水力或畜力方向考虑。

    只是成功的仅仅是纺纱机,织布机的改进并没有突破的进展。飞梭这个名词想必所有学过历史的学生都还记得,可怎么一个‘飞’,韩冈不知道,也无法通过这简单的一个词来向工匠进行明白的解释。只能告诉了他们这个词汇后,让他们自己去琢磨。

    不过让他惊喜的是,用来处理棉桃的轧花机,却不用他吩咐,却已经有人造了出来。并不是工匠,却是第二年就开始学着种棉的一家农民。两根人力驱动的锯齿状的木杆,棉桃从木杆中碾过去,棉花外面的皮和里面的棉籽就给轧来出来,而棉絮则沾在木杆上。这可是难得的发明。

    单是靠着陇西城的承恩村中,两百多户人家各自都种了二三十亩棉田,总计就有四五十顷之多。沿着渭河再往下的村寨中,棉田种得有多有少,但合起来差不多有五六万亩。今年一下就能收获上万担的籽棉,没有一个快速处理的手段,可就要干瞪眼了。

    :

第25章 闲来居乡里(七)() 
看到纺纱工坊中的一架架机械,众掌柜们都忍不住连连点头,甚至有几个动手去转动纺机,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去运作。 都想着回去后,就学着给打造出来。

    “不过诸位家中的纺纱作坊留在陇西,熙河路毕竟人少,又是偏僻,而且戒备森严,外人不容易混入。放在秦州可就不一定了。若是其中的奥妙给关东的人学去了,我们可是谁也争不过。”

    “不必冯掌柜来提醒,我等哪个不明白”成轩等人异口同声。为了守护自身利益,谁也不会犯傻。

    冯从义说得没有错。工坊如果留在熙河路中,纺机改进的这个消息传出去就已经很不容易,等传到南方织造商们的耳朵里,派人过来打探消息,更是不知要过去多久。如果是放在秦州这个西北重镇里,消息散布的速度,却是陇西的十倍。说不准哪一天,就全给人一股脑的学去了。

    用了新式纺机之后,棉纱的成本大大降低,赚到手上的钱财谁会嫌多?前面在棉田中多付出的钱钞,在这里却补了回来。

    见着成轩他们眼中的喜色,冯从义知道今次的事算是成功了。韩家纺纱工坊的效率瞒不了人,只要有心打探,迟早都能打探得出来的,又不是多难造的机械,多看几眼就能学走,还不如早一步拿出来做人情。

    只是多保密一年就是成千上万贯的收入,有几人能放得下?韩冈却是没当回事的就丢了下来,这份心胸和眼光,让冯从义敬佩万分。

    成轩也走过来,想着冯从义一揖,正色道:“韩太常的心胸,世人难以企及,我等实是感佩万分。”

    韩冈的名声如此之大,累累功绩更是惊人,谁也不会把他当成一个不识货殖的傻瓜。这么大的利益,说让就让,实在让人敬服。

    而见着纷纷过来要自己代为想表哥转达敬佩之意的商人们,对于韩家,对于顺丰行,对于韩冈本人,对于他们的未来,冯从义更加的信心十足。

    ……………………

    冯从义回来的时候,韩冈正看着张载的来信。

    韩冈从京中回来时,也没忘了探望二程和张载。虽然他成了王安石的女婿的这桩事,的确有些让他们不太喜欢。但在他推荐关、洛两家入经义局共参诸经新义的消息传开之后,这桩婚事给张载和二程留下的心结,也就烟消云散。

    对于韩冈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理论,当日回来时经过横渠镇,已经跟张载讨论过整整三天。现在又是信往来,不再是韩冈,连张载也有心要将气学和韩冈的理论完全融合起来。

    见着表弟回来,韩冈收起了信。让了冯从义坐下,道:“今天可是辛苦了。”

    “倒也算不上辛苦。”冯从义摇摇头,又道:“与承恩村的合同都已经定下了,都没有意见。之后协议每年一签,具体的条款在签约前,会在行会内事先加以沟通,以防有人抬价收购,乱了行规。”

    “那行会怎办?”

    “也就在这两个月,过些天我再去秦州一趟。”

    “再跟他们多句,这门生意是要做上几十年的,赚一时,不如赚一世。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心,坏了日后合作的可能。”

    冯从义笑道:“表哥是在白担心,都是生意人,这个道理相信他们都懂。”

    生意场的本质虽说就是利益,但也是要讲人情和信用的,不可能裸的利益争夺或是交换。即便是后世,人脉多寡还是衡量一个业务员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交情和关系,往往抵得上几千几万贯的投入,而信誉更是重中之重。

    “白担心那是。”冯从义的话,韩冈不以为忤。想了想,他又道:“下次讨论成立行会时,不要忘了把王家给拉上。今次没有带上王家,还有些说道。但到了组建行会是还不带上王家,脸面上可磨不开。”

    “那高家呢?”冯从义问道。

    “……至于高家,等行会准备成立之后,再拉进来不迟。”只要在行会成立前,将两家拉进来,即便有芥蒂,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今次组织商人去订立棉花购买合约,韩冈并没有知会一起掌控熙河路商贸往来的王、高两家的商行。不是韩冈不带两家玩,而是那些商人没有几个愿意跟枢密副使和太后家一起做买卖。只有现在跟韩冈敲定了合作之后,才有胆量接触王、高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