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世太平王 >

第23章

乱世太平王-第23章

小说: 乱世太平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十三章 釜底抽薪() 
该走的走了,该留的也留了,杨芷看了看殿中的群臣,以王祥为首的四大士族族长,廷尉、御史台、尚书,整个就是官僚集团的代表们群英荟萃,萝卜开会。除开皇权、后权、藩王之权,就属这些官僚头子是大个萝卜了。天下官、吏、地方豪强、士绅莫不是他们的门生故吏或者利害关系,如同一张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俗话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但官僚集团却是铁打的营盘,离开了他们,国家立刻就会瘫痪,原因很简单,他们是治民、理政、征税、募兵,保障整个国家机器能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最有经验的、最现成的、最系统的、拿来就可以用的工具。杨芷本来很痛恨这些官僚,自己被打入冷宫、饿着肚子朝不保夕的时候,没有人出来说一句话,现在看着贾南风殒命、赵王和齐王被抓也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看来他们心中最看重的其实是自己,至于什么人掌权无关紧要,反正有自己的荣华富贵就行。那个王祥,被世人捧上了神坛,还是弟弟杨柯看问题一针见血:“什么圣贤,千年的狐狸万年的妖。”第一套计划利用情感和道德感召看似无效,王祥依然滴水不漏,仅仅是一句“太后平安就好”便岔开了话题,大臣一看,老大打太极拳,自然轮不到小兄弟出头,上下一致保持沉默。于是杨芷执行了第二套计划,逼着大臣站队和表态:“朝中骤临大变,先是楚王擅杀汝南王与卫瓘,贾后又传旨诛杀了楚王,今天晚上各位臣工也都看到了,赵王和齐王又谋杀贾后,京都这几天可真是热闹,我们总得要想想,怎么给天下藩王、朝廷官员还有百姓一个说法吧,孰是孰非、奖谁罚谁、立什么榜样,定什么章程,大家伙议议吧。”

    群臣依然是鸦雀无声,沉默半晌,终于有人开口了:“皇后、藩王均是宗室之争,此为万岁家事,太后为宗室之尊,可一言以决之,臣等岂可干预皇族家事。”说话之人白面黄须,正是谢衡谢德平,洛阳太学校长,专门负责招收五品以上贵族官僚子弟经过培训洗脑再任为官员的工作,关系网发达,门生遍朝野,是非常牛的职位,更是谢氏家族的代表。此言一出,群臣纷纷点头附和:“是啊,皇族家事,凭太后一言而决,岂容臣等置喙。”这第二个软钉子让杨芷又哭笑不得,她看了看杨济,杨济颔首示意,杨芷清了清嗓子:“既然各位大人让哀家做主,那哀家就委派一个人专门来审理这桩家事,必会秉公处理,给天下人一个说法。”

    “宣张华上殿。。。。。。。”内侍传召的声音中气十足,传出了大殿,在场的群臣无不侧目,甚至包括王祥,也在用眼角的余光扫视着。一名老者缓缓走入了大殿,一袭青袍,相貌清矍,双目低垂神光内敛,长须飘飘。正是张蕊的父亲、张华张茂先。群臣不由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实在是因为这个张华名头不小,是个牛人,突然被宣招又来得突然,因为群臣记得张华此刻应该正在蛮荒之地接受劳动改造。

    之所以很牛,首先是这个张华祖上有名,正如唐仲所说的乃是西汉留候张良的十六世孙。到他这一代风光不再,祖上虽然阔过,但少时还要靠给地主放羊为生,依靠自己发奋,当然也有贵人扶持的作用,终于获得了成功,是个典型的励志男(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华少孤贫,自牧羊,同郡卢钦见而器之。乡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其次是张华本身很有学问,身兼作家、藏书家、书法家,一专多能,是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的作者,这本书分类记载了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古史、神仙方术等,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奇书,填补了中国自古无博物类书籍的空白,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他的原创。最后因为他在晋武帝手下一直混的不错,在朝廷当中很有影响力和声望。坚持伐吴获得成功、帮助武帝筹措和调配军队的后勤补给、撰写晋史、晋武帝所有诏书的撰写等等就是他的重要工作履历。还有更厉害的地方,即晋武帝的随身度娘,晋武帝有任何官员信息、奇闻异事、历史掌故等等和治国有关的大数据查询和检索,都是张口就来,而且精准无误。比如司马炎曾向张华询问汉朝宫室制度及建章宫千门万户的情况,张华不仅娓娓道来,甚至直接在地上连建筑设计图都画了出来。司马炎对他的评价是:“卿才综万代,博识无伦,远冠羲皇,近次夫子”。本来是可以鹏程万里的一个人,就是因为忘记了疏不间亲这个至理,被楚王司马玮下了黑手,打发到了边远地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还是因为他的名头太大,司马玮有所顾忌,否则依照司马玮要么不做,做就做绝的风格,张华的骨头早就在敲鼓了。也因为他的名气,司马玮才有所顾忌,放了张蕊一马。

    “张华为先帝老臣,公忠体国,直言进谏,因言获罪,系出有因,着即赦免还朝,任治书侍御史,分领监察之职,专门替哀家处理这桩家务事。”杨芷说完这番话,看着王祥等人吃惊而又吃瘪的样子,心理感觉舒服了许多。

    谢衡扶着王祥到车驾前,一旁的侍从搭起了木梯,王祥颤巍巍的走上了梯子,却忽然站住了,看了看阴沉沉的夜空,整个人在寒风中凌乱,叹了口气,紧紧抓住了谢衡的手,用苍老的声音意味深长的说道:“张华一出,是给了太后一把向藩王动手的刀,这张华又是士大夫出身,在朝臣里很有威望和根基,我等士族想不跟着太后走都不行了,已经跳进黄河了,洗不干净了。。。。。为了士族不四分五裂、祸起于萧蔷之内,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想出这个点子的是个高人啊,釜底抽薪啊。。。。。。。”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十四章 功在社稷() 
文鸯甲胄未除,浑身是血,须眉皆张,满面尘灰验货之色,只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看见了杨芷,急忙下拜:“臣文鸯叩见太后。”

    “老将军免礼,辛苦了。”杨芷端坐着虚扶了一扶。

    杨济在一旁笑道:“次骞,一别经年,还是那么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啊。”

    “杨大人过誉了,属下不过是个武夫,甲胄未除,满身血迹,惊扰了太后与大人了。”文鸯曾经是杨济的属官,所以自称属下。

    “老将军,你看看谁来了?”杨芷含笑指了指殿外。杨柯缓缓走了进来,文鸯不由愣住了。对于杨柯,他本来是心存芥蒂的,当初杨柯用他做诱饵引开了司马繇的注意力,自己却金蝉脱壳,在被关押的日子里文鸯一直耿耿于怀,直到蒯钦给他看了那幅一年前就留下的绢书,方才释怀不少。但这次按照蒯钦转达的杨柯的部署和安排行事,最后发现自己又当了一回诱饵,吸引住了孙秀所带的禁军主力,幸亏部下拼死力战,才坚持到黄门传旨,解除了孙秀的兵权,终于死中求活。这两次虽然有惊无险,但好像步步都落入杨柯的算计之中,毕竟被人利用的感觉总有些不爽。

    杨柯看着文鸯,说出的第一句话却是:“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文鸯本以为杨柯见面会向自己辩解,但没有想到他却聊起了自己当年的光荣事迹。正元二年(256年)春正月乙丑,文钦与毌丘俭等人列举了司马师的十一道罪状,并从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文钦带兵奔袭乐嘉城,想趁乐嘉城兵力不足趁虚而入,没想到司马师暗中率军悄悄赶到了乐嘉,文钦见到大军忽然到来,方寸大乱。文鸯时年才十八岁,告诉父亲:“趁敌人初到,立足未稳,准备不足,应该立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于是文钦与文鸯分兵两路,夜袭了司马师。

    文鸯率众突袭,司马师全军震动。司马师本有眼疾,刚刚切除了一个肉瘤,因为这是重要一战,不得已才抱病出征。文鸯的突袭让司马师急火攻心,带伤的眼珠从肉瘤疮口内迸出,疼痛难当,于是命令手下坚守。天亮之后,文鸯率兵撤退,司马师认为文鸯锐气已过,正好可以击其暮归,所以派众将追赶。谁知道基本的军事常识碰上了文鸯这种猛人就由真理变成了谬误。文鸯带着骁骑十余人一同杀入追兵阵中,所向披靡,然后才从容退去。司马师咽不下这口气,又派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人追赶,文鸯这次更猛,一个人单枪匹马冲入数千骑兵阵中,凭着手中的双鞭干掉了百余个敌人,杀进杀出六七次,最后因为马力不行才不得不退走。此役是文鸯的成名之战,自此名扬天下。而文鸯就成为司马师心中永远的痛,之后不久司马师就抱病而亡。

    看着文鸯一阵发愣,杨柯接着自言自语:“天下人都知道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许九姜维是世之虎将,依我之见,文候武勇与他们相比毫不逊色,但有一处和他们没法比,实乃平生大憾。。。。。。。”

    “哪一处比不上他们?”文鸯虽年过五旬,但武将出身的他争强好胜之心不减当年,被杨柯激到了痛处,不觉又掉进了坑里,接了杨柯的话头。

    杨柯淡淡一笑,吩咐了一声:“来人啊,把马牵进来。”

    侍从牵着一匹马直入大殿,这匹马极其雄壮,通体雪白,正是刘渊送赠的“照夜玉狮子”。武将对于兵器和马有着极其特殊的感情,战阵之上重逢陷阵,宝马利刃可以让自己的战斗力立刻提升好几个血槽,关键时刻甚至可以救自己的命。所以关羽对于曹操所赠的官印、金银、美女都弃如敝履,唯独赤兔马却笑纳了,这种心态其实是武将的通病。文鸯征战半生,一直都没有一匹称心如意的坐骑,此刻见到这匹“照夜玉狮子”,不错眼珠的盯着看,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当年文候如有此马,千军之中再杀六七个回合也不在话下。文候两度深陷险境,为朝廷立下大功,为我杨柯赴汤蹈火,感激不尽,这匹马乃是柯远赴塞外所求得的,万中无一,赠与将军,以报将军之恩。”

    “啊、啊,休烈言重,这礼太厚了、太厚了。。。。。。。”文鸯嘴里和杨柯客气着,手却不由自主的接过了马缰绳,上上下下不住打量观瞧,理理马鬃,拍拍马背,进入到高度享受、自我封闭的精神世界之中,早忘了自己身边还有一个太后和一个上官,自己还在皇宫之中,而送马的这个人就是连着坑了自己两次的人。杨芷和杨济相顾不禁莞尔一笑,两人暗暗佩服杨柯的手段,拿捏文鸯的七寸之准,片言只语尽释前嫌。杨柯也不说话,远远看着文鸯,回忆起了前生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新车,围着新车打转转的场景,脸上又浮现出了招牌似的微笑。

    啼声得得,车驾粼粼,杨济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侄子,一别经年,杨柯看起来肤色黑了点,更加健壮,英气不减,眉宇眼神顾盼之间更显沉稳和内敛。“柯儿,辛苦你了,我们全家脱此大难,朝局平稳过渡,你功在杨家,功在社稷。实在是难得啊。”

    “因为有了叔父您在朝中的威望和旧部心腹的支持,才得以成事,侄儿只是居中谋划而已,当不得叔父如此的夸奖。”杨柯这番话却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