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世太平王 >

第51章

乱世太平王-第51章

小说: 乱世太平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柯扶着玉儿让他坐下,温言道:“我也不想让你去冒险,不过这一去你一定会平安无事,我有一封信要你带给匈奴的单于,此行如果能办成这件事,玉儿你就是功德无量的活菩萨,会少死成千上万的人。”

    玉儿的俏脸涨得通红:“公子你就吩咐吧,玉儿拼着性命不要,也要办成这件事。”

    当刘渊接到这封书信的时候已经是两天以后,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寥寥数语,大致的意思无非是几点,第一是杨柯现在手握大权,可以左右朝廷决策和意愿,简而言之就是可以决策拍板。第二是两家罢兵,匈奴只要递上降表,可以封他为离石刺史,永镇边关,世袭罔替。第三是让刘渊高度自治,不用迹保恍璩瞥迹咏耐持巍5谒氖强ū呙常院笞杂赏ㄉ蹋啦欢侗U庖环庑旁诹踉ㄐ闹屑て鹆送蚯瓴ㄌ危纠粗皇鞘盏角楸ㄋ笛羁抡莆樟顺写笕ǎ舜斡忠约嗑矸菝孛艽吹嚼胧南ⅰ5庇穸愿干ノ氪浅龀牵虏庖欢ㄊ呛脱羁掠泄兀挥邢氲秸饷纯炀陀辛嘶匾簟5约涸谛倥怪皇歉崭盏巧系ビ谥唬退阆肭蠛停趺窗谄缴砗竽且蝗翰孔迨琢欤绕涫堑赂咄氐淖约旱氖迨澹约笆治毡ǖ奶眯值埽际且桓鎏齑蟮奈侍狻3嗽诙亲永镒鑫恼拢踉ń庖幌⒀厦芊馑似鹄础

    而杨柯、马隆、唐彬三人在中军大帐之中也陷入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三人都明白罢兵求和是最好的结果,但如果匈奴降而复叛,他们三个就会被朝中文武变成活靶子,一定会承受极大的压力,甚至搞不好会变成罪人。三人一言不发,彼此都是沉默无语。

    杨柯终于站起身来,斩钉截铁的说道:“我来写奏疏,你们都不要署名,我单独上奏,我来承担一切后果。”

    马隆和唐彬同时站起身来:“岂有此理,要上奏我们就一起联名。。。。。。。”

    杨柯摆了摆手,示意不要再争执了:“两位兄长,柯并非要逞这个英雄,而是我们要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啊,万一刘渊降而复叛,我来承担罪责,留下你们到时候还要苦撑危局,扫平叛乱,我们是各司其职而已,只不过小弟我就偷懒了,收拾残局从来都是苦差事。两位还想和我争吗?”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八十五章 怀璧其罪() 
马隆和唐彬听完杨柯的这一席话,都开始默不作声。杨柯继续说道:“昨天,我梦到了自己的老师,他老人家的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我不得不面对和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要领着成千上万的将士远离故土和亲人,到这边关苦寒之地来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为了以战止战吗?可是如果能够不流血解决问题,何必一定要发动战争呢。所以,我宁愿自己去承担风险换来匈奴叛乱的平息,就算失败了也不过是我个人的责任,和用千万条人命去冒险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我不愿意用部下的命来换自己的虚名,善战者不名才是为将者的最高境界,也是顺应天道人心的善之善者也。”

    马隆耸然动容:“朝中衮衮诸公,满口的仁义道德,可有几人真正能做到心怀天下,虑民疾苦,体恤将士,休烈你今日这番话让我老马刮目相看,拼着不要战功,千夫所指,我陪着你一起干成招降这件事。”

    “算我一个,我与公子和大将军同进退。”唐彬语气和缓,但神态十分坚定。

    “禀大将军,敌军射出来一封箭书。”马隆帐下亲军捧着一只折去箭头的长箭走了进来,箭身上绑着一层絹布,马隆接过来,拆开了捆绑絹布的丝线,解下绢书展开看了一眼,略微迟疑了片刻,递给了杨柯。

    杨柯接过来一看,上面寥寥数语:“休烈吾弟,离石一别,兄颇为挂念,闻吾弟率大军来伐,相邀于离石城中明日子时一聚,共商大计,渊不胜期许,虚席以待。”

    唐彬凑近一看,问亲兵道:“箭是从城里射出来的吗?”

    亲兵摇摇头:“方才匈奴一人一骑至我军阵前,对巡哨兵卒说道,有匈奴单于奉给监军的书信一封,他立等回音,无论结果如何,告诉他一声,他再回去交令。”

    杨柯对亲兵道:“你告诉那个送信的人,明天我在营前等他,带我入离石城。定不爽约。”亲兵以为自己听错了,正在迟疑不定,马隆和唐彬一起开口阻止:“不行,绝对不行。”

    马隆劝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匈奴人豺狼心性,何曾有过信誉可言,你身系重任,怎么能冒这种险,其他任何事老哥哥我都依你,只这一件,无论如何不行。”

    唐彬说道:“大将军说得有理啊,公子怎么能冒这么大风险,我愿意代公子去走一趟。”

    杨柯摇摇头:“这是刘渊盘马弯弓在试探我的诚意和我在军中的影响力,我这一去,招降的事就有了五成把握,我若不去,就失去了千载难逢的和谈的机会,刘渊以后也不会再信任我了,我们与匈奴就真的是不死不休的结果了。。。。。”

    “如果刘渊万一扣押你做人质呢?”马隆问道。

    “别人也许会这么做,刘渊绝对不会,他自己就有质子的经历,军国大事,怎么会因为区区一个人质而改变初衷。”杨柯冷静的说道。

    唐彬没有劝解,而是冷不丁问了一句话:“公子你说有五成把握,还有五成的变数是什么?”

    “我们这边是兄弟三人勠力同心,匈奴那边刘渊却未必能乾纲独断,否则也不会邀我深夜入城了,明显是为了掩人耳目。所以,我说的另外五成要看他能否让部下听命了。”杨柯回答道。

    “公子请恕我直言,如果他的部下哗变,会不会将你扣为人质,或者刘渊为了平息众怒,会不会杀了你好对部下有个交待。”

    “凭我对刘渊的了解,他虽有野心,但并不鲁莽,此次匈奴举旗造反,以刘渊的才智和谋略,不可能看不出时机不成熟,仅仅因为藩王的鼓动就仓促起兵,在匈奴内部一定有一股刘渊不得不暂时退让的势利。所以,刘渊找我去,一是要当面试探我的诚意,二是要让我帮他解决那股势利。刘渊能真正的一统匈奴,这种一箭双雕的事,他当然会真心诚意的来干。”杨柯看了一眼唐彬接着说道:“儒宗兄,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想告诫我刘渊身边的那股势利随时会对我构成威胁,不过没关系,既然这个拦路虎怎么也绕不开,不妨下决心就来个深入虎穴,与虎谋皮,有刘渊做盟友,我们其实已经稳操胜券了。”

    杨柯再一次表现了自己的杀伐果断,转头吩咐那名亲军道:“你速速去向匈奴信使传递我的口讯。”

    亲军这次没有再犹豫,而是转身出了中军帐,向信使回话去了。

    马隆笑着指了指杨柯,无奈的叹气道:“你啊,看着不温不火的性子,其实骨子里比谁都执拗。。。。。”

    杨柯也淡淡一笑:“我等会写几封书信,要烦劳大将军派人替我送回洛阳。”

    马隆一口应承:“我亲自嘱咐人去办。”

    杨柯在灯下一封封拆开张昌送来的那几封书信,这些书信虽然一直放在案头多日了,但戎马倥偬,军务繁忙,他根本来不及拆看。明天就要深入虎穴,杨柯才想起这些信来。

    太后杨芷的书信前半段写公事,后半段写家事,并无什么大事,只是流水账一般,足以见得留下来辅佐她的一干心腹十分得力,将国事处置得四平八稳,没有出乱子。在最后只说了张昌寻访了很多名医来给父亲治病,父亲的身子已经略有好转了,家里一切安好,勿念等等。

    张华的信却是洋洋洒洒数千字,而且看得出来,他是将文鸯等等一干人的军务、政务事择则其大要,做了一些说明,和杨柯的猜测一样,也是平安无事。只是在最后,他轻描淡写留下了一段话,似乎是在规劝杨柯,身为贵戚,在幕后总揽政务,已经让满朝文物侧目,不可轻易再去掌军,否则,会如同自己的长辈“三杨”那样,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会授人以柄,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之后,不领军职。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八十六章 酒后真言() 
杨柯在“三杨”这一段重重的画了一个圈,凭他对张华的了解,这是晋朝少数几个真君子之一,从不在背后论人是非,更是严守儒家教诲,替人隐恶扬善,但他绝不是一个迂腐的儒生,不会生搬硬套圣人之言,在杨柯的记忆力,还是第一次提及不要揽权,尤其是不要揽军权,而自己志不在朝堂又是张华所深知的,为什么莫名其妙的突然千里修书来规劝自己?杨柯心事重重的放下了笔,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难道张先生只是平素不彰显文人气,其实骨子里还是承袭了文人的风骨?”

    一想到文人这个概念,杨柯脑子里突然电光火石般想起来了一个清代的典故,讲的是文人刀笔的故事。

    曾有一省的巡抚与藩司不和,巡抚必欲去之而后快,苦于那藩司既清廉又能干,找不着他的错处。后来找到一个机会,文庙丁祭,那藩司正好重伤风,行礼的时候,咳个不停,巡抚抓住他这个错,跟幕友商量,那幕友顺从东家的意思,舞文弄墨,大张旗鼓,奏劾那藩司失仪不敬。

    凡有弹劾,朝廷通常总要查了再说,情节重大则由京里特派钦差,驰驿查办。类此事件,往往交“将军”或者“学政”查报。那一省没有驻防的将军,但学政是每一省都有的,这位学政文庙丁祭也在场,知道藩司的失仪,情非得已。就算真的失仪,至多事后教训一顿,又何至于毛举细故,专折参劾?

    由于这一份不满的心情,那学政不但要帮藩司的忙,还要给巡抚吃点苦头。但是他不便公然指摘巡抚,让朝延疑心他有意袒护藩司,所以措词甚难。这位学政想了半天,从巡抚原奏的“亲见”二字中,欣然有悟,随即提笔复奏,他说他丁祭那天,虽也在场,但无法复查这一案,因为他“位列前班,理无后顾”,不知道藩司失仪了没有?

    就这轻描淡写八个字,军机大臣一看便知道,是巡抚有意找藩司的麻烦,因为行礼时巡抚也是跪在藩司前面,如何知道后面的藩司失仪?照此说来,是巡抚抚失仪往后面看了,才发现藩司失仪。结果两个人都有处分。

    原被告各打五十板,自然是原告失面子,被告虽受罚,心里是痛快的。

    联想到这里,杨柯心中突然雪亮,自己在行前为杨芷安排朝局,定人分工的时候,给众人安排的都是很扎实的实事,唯独对叔父杨济,没有给予实职,而且杨济一直以来朝议和口碑都相当好,不像父亲杨骏,惹得天下物议纷纷,那么张华信中又何来以“三杨”为戒这一说呢?并且矛头是针对自己,而不是直指他人。看来,张华不仅仅不糊涂,相反是深谙“疏不间亲”的至理,这和那个典故中的学政一手好刀笔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他拆开了第三封张蕊写来的信,信中开篇是叮嘱他注意安全,不要亲临阵前之类的话,后边的内容就颇有点耐人寻味了,却是在提醒他朝局大体上平静,但有些人不是太安分,隐隐然出现了结党的征兆,要他密切关注身边的人。但具体的内容就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