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1042章

春秋我为王-第1042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也好奇那商人从半年前还穷乡僻壤的成邑带来了何等货物。结果那些葛麻袋子打开后,他们一看,可了不得。

    那细腻如河沙,黄白如云雪的麦粉,顿时引发了一阵轰动。

    ……

    求收藏,求推荐,求三江票

第125章 奇货可居(下)() 
感谢书友夜风来袭2006,zrcjs,轩阁亭台斋的打赏!

    ……

    众人纷纷议论道:“这得让多少隶臣妾执棒、槌舂捣,再用葛布细筛,才能得出如此精细的麦粉!”

    感叹归感叹,众人好奇之下,凑上去问了问,被告知价钱后,顿时勃然大怒。

    “一斗换三石粟米!?”

    “汝为何不去府库里抢!”

    “这东西真能吃么?”

    子贡虽然受夫子影响,自称言义而少言利,不取不义之利。但他商人天性所在,对于讨价还价极其在行,此刻只是保持着儒雅的微笑,根本不为所动。

    等众人口干舌燥时,他才缓缓说道:“此物除了我这摊位外,诸位还曾在何处见过,天下独此一家!一旦错过,悔之晚矣!”

    这就是赵无恤形容的“奇货可居”了,而用子贡的话来说,卖三石都已经算良心价了。

    子贡待周围嗡嗡的议论声稍歇后,又继续道:“这里还有麦粉制成的烤饼等物,各位自行品尝,愿买者买,绝不强贾。若是一次购买超过一石,在下还会附赠一块简牍,上面写有粉食的十余种做法。”

    这自然也是子贡的主意,赵无恤不由得感慨,在商言商,他能成为一代巨贾,果然是有几分商业头脑的。

    此时,众人已经将摊位围了里三圈外三圈。在子贡的随从端上早已准备好的食物后,他们各自掰了一块白面烤饼,或麦黄色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放进口中细细咀嚼,眼睛顿时都亮了。

    “善!大善!”

    “胜却麦饭藿饼无数倍!”

    “何止,不周之粟,阳山之裸,皆不如也!”

    他们赞不绝口,但仍然在和子贡讨价还价,想压一压。

    “这黄色麦粉与淡白麦粉做出的食物,区别也不是很大,为何差价多达两石?”

    一旁的人也跟着起哄。

    子贡应对娴熟,他笑着说道:“大夏之白盐,做成虎形供奉国君、卿大夫,其价钱是普通青盐的十倍,物以稀为贵,更难得到的白麦粉比黄麦粉贵些,有何好奇怪的?”

    众人顿时哑口无言,而且,还有人根本不在乎这毫厘之争,没多会,人群便从外面被推攮开来。

    一些个士大夫家的绛衣皂吏挤了进来,纷纷出手向子贡购买麦粉,其中几人,一次性就购了一石。而他们身后,有十多辆牛车,拉着百余石陈年的粟麦,或者由马匹驮着鲜艳的布匹。

    原来,这还是临行前,子贡想出的主意。他在鸡鸣后,就以赵氏庶君子之贾的名义,差人将一些面食和半斗有余的麦粉,送至隶属于赵氏的士大夫们府邸中,作为礼物。

    那些贵族在朝食时一尝,食髓知味,又听说还有更多的麦粉提供,便立刻派人前来抢购。

    已经没人再讲价了,再不抢,就是有价无市。于是,到傍晚时分,子贡就将携带的四十多石麦粉抛售一空。

    等陆续赶来的买家失望地散尽后,子贡回头看了看,身后已经多出了十多匹上好的布料,以及千石粮食!虽然子贡只有一成的分成,但也有百石粮食,数匹布帛。

    子贡暗暗地帮赵无恤算了一笔账,成邑一个六口之家,若有田百亩,一年要食粟米百石,而往年的亩产约为粟米一石。

    也就是说,他今天已经赚到了一千多亩土地一年的收成……

    虽然赵氏君子已经和他说明过,麦面,顶多能卖半年,之后就会出现竞争对手和价格大跌的情况。

    所以子贡决定,接下来半年,大概就要呆在新绛了。因为他从弱冠之年便跟随宗族长辈们经商,至今已经数年有余,知道无论去何处,都找不到这么容易来钱的生意了。

    若是赵无恤在场,必然会笃定地对子贡说明,这就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舍本逐末!”

    下宫赵氏府邸中,响起了一声少女愤怒的轻叱。

    此时已经是五月中旬,天气一日热过一日,女婢们换下了厚实的春衣,换上了薄如轻纱的夏衣。

    在君女季嬴雅致的闺房内,透过绣着云形花纹的屏风,和红罗织成的朦胧帷幕,可以看见蒲席上,相对坐着一红一白两位美貌女子。

    红妆深衣的少女是季嬴,她乌黑的头发披在肩后,整个人如同惊蛰后的骄阳般,艳丽而柔美,叫人如沐春风。

    对面那个白衣胜雪的女子,是季嬴的闺蜜韩姬,她此刻,正在颦眉怒视季嬴。

    韩姬的模样,和她俊俏的弟弟韩虎有几分相似,黛眉如画,丹凤眼桃花眸。她骄傲而高雅,一张口,就刺得人寒意顿生。

    白色麦粉带来的风潮也卷进了这里,镶嵌有彩色贝壳的筵几上,有红黑相间的漆盘,里面放置着一些造型别致的粉制点心……

    韩氏女只是稍微尝了一点,就出言批判赵无恤“舍本逐末”了。

    季嬴微微一笑,樱唇轻启道:“韩姬此言差矣,周礼重亲亲之谊,吾弟的庖厨制出了可口的食物,不忘阿姊,大老远差人送来,正是孝悌的表现,怎能苛责?”

    无恤知道季嬴喜爱甜食,所以这次指点着赵广德,回忆着前世,做出了甜咸相宜的糕点:酥软的白嫩蒸面里裹着棕红色的饴糖,还有精心制作的烤饧饼,将饧糖和面粉混合后,用膏油微烹,表皮金黄后撒上杏仁,酥脆可口。

    季嬴觉得,若是照今天这样吃下去,自己下半年,恐怕要变得丰腴一些了。

    见韩姬不以为然,她继续说道:“何况,近来每个集市之日,成邑的商贾都能拉几十车粟米回去。这种坐地垂拱,而粟满仓禀的本事,除了吾弟,还从未有人能办得到,怎么能说是舍本逐末呢。”

    “这……”韩姬张口欲言,却无从反驳。

    季嬴用纤纤素手掩着樱唇莞尔一笑:“且据我所知,不仅是下宫周边,连韩氏之宫都在买成邑卖出的麦面了,想必韩姬回去以后,就能在筵几上吃到韭叶水引饼了……”

    “哼,此物,无论朝食燕飨,我都不会尝上半箸!”

    韩姬柳眉微皱,又说不过季嬴,只能气哼哼地不说话,但出于少女天性,眼睛却看着那些可口的甜点,依依不舍。

    没过一会,她就坐不住了,挥了挥手广袖,让女婢垂首捋着长长的坠衣,告辞离开。

    她和赵氏长子伯鲁的婚事早已定下,过了今年,便要成婚,自然会对赵氏的四子之争比较关注。

    结果却发现,原本最年纪小地位最低的贱庶子无恤,如今居然是最有希望继承赵氏宗族的。领邑也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反观自己未来的夫君伯鲁,在棠邑却不温不火的,没有什么起色。

    韩姬心高气傲,自然对此十分不满。上次在浍河桥上与赵无恤初见,就对他印象不佳,如今因为种种缘由,成见却越来越深。

    奈何季嬴百般维护,其态度带着浓浓的幸福和满足,想到那个关于季嬴身世的梓秘传闻,韩姬不由得会往别处想去……

    ……

    求收藏,求推荐……接到编辑的上架通知了,这个月24号,七月暂时只能一天两更了,攒点稿子到时候爆发

第127章 仁哉贤主!() 
感谢书友祥瑞1,什么是-爱的打赏!

    ……

    在子贡开始货殖后,往日最多绕着成乡墙垣巡逻的轻骑士也有了新工作,那就是作为商队的扈卫。

    子贡在下宫花费数千石粮食,也就换回了七八十头牛马,但赵无恤还嫌不足,因为这只能解燃眉之急。成乡三万亩土地,按照五百亩分配一耕牛、耕马来算,刚好够用。但此外还要加上用来拉车运货的,用来拉磨出产麦粉的,起码还要百余头才行。

    剩余的几千石粟米,被赵无恤分成了几个部分。

    首先,要将之前让国野民众帮忙修建匠作坊的赊债还了。老聃曾言:“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在成邑,赵无恤必须保持一个言出必行的君子形象,才能驱使民众做更多的改变。

    两百兵卒,和那些勤勉和技术好的百工之人也有粟米甚至麦粉补贴,好让他们在训练或做工时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

    随后,他又给每里六十岁以上老人,以及在计吏侨所教授的学童们,每人都发放了部分口粮。

    赡养孤寡老弱,推行礼乐教化,一向是评判乡宰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这年头,名声是很重要的,和预料中的一样,赵无恤收获了一片颂扬之声,如今的成乡,除了少数人以外,基本是铁桶一块。

    而赵无恤最重视的一项,还是鼓励生育,他在去岁建议赵鞅取消殉葬制度,就是为了不将每年千余人口消耗在无助于现实的丧葬上。

    人口,是这个时代决定邦国存亡和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人口多,则军赋多,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

    在历史上,宗周的兴亡,很大程度上就是与人口的增减息息相关。

    周初时,文王、武王以周原国人为基础,组建了“周六师”,一师2500人,六师也只有一万五千虎贲。靠着他们,周人竟能横扫天下,连续攻灭了密须、黎、崇等国,降服蜀等西南八国。之后挥师东进,牧野之战,仅仅花了一天时间,就灭亡了大邑商!

    但周人作为后起的部族,比起繁衍更旺盛的殷人来说,人口只有其十分之一。继承了文、武大业的周文公,便又将殷商遗民组建为“殷八师”。在随后三监之乱中,杀武庚,破东夷,残奄、姑蒲,立下奇功。

    但随着大分封,这些颇具战斗力的殷八师被分赐卫、鲁、燕等诸侯,分散于东方各地。

    而周室王畿(ji)内部的土地和人口也在百年间不断分割给贵族,王室掌控的井田和国人越来越少,六师的数量和战斗力不断下滑。终于,到了周昭王时,在南征时于汉水之滨被荆蛮袭击,全军覆没!

    从此以后,周室开始依仗于封邑主和诸侯的军队开平叛、征服,或者抵御戎狄入侵。虽然到了厉王、宣王之世,又开辟南方汉阳之地,分封诸姬,利用他们的贡赋组建了“南国之师”,勉强维持局面,实现了“宣王中兴”。

    但在千亩之战中,“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丧南国之师”。

    赵造父的六世孙,赵奄父也参与了那一战,他继承了家族的传统职位,作为周宣王的御者,在王师大败之时,驱车载宣王脱困。

    千亩之战后,宗周再无可用之兵。面对骚扰泾渭流域越来越频繁的犬戎,以及渐渐不安分的东方诸侯,周宣王不得不“料民于太原”,希望以大索户口的方式,对国人严加控制,但无济于事,反而激起了国人厌恶。

    也许是在千亩之战中的见闻,让敏感的赵奄父预感到了大难将至,“王室多故,姬周将卑,戎、狄必昌”,于是他的儿子叔带,就脱离了王室,迅速投靠了在晋文侯治理下,欣欣向荣的晋国。

    失去了对军队和人口的控制后,王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