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270章

春秋我为王-第270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连忙避席还礼,答:“当以礼治之。”

    鲁侯嫌太简单,又问原因。

    孔子说:“鲁乃是周公之国,行周公之政,克己复礼是理所应当的。像晋、郑一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不知耻,不能称之为治道。若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众有耻且知晓规矩。这规矩是什么呢?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寡人得而食诸?”

    鲁侯听得眼睛大亮,他倒是觉得自己和兄长鲁昭公颇为不同,是个合格的国君。但三桓之流,却根本没个臣子的模样,先公然废立国君,又四分公室,随即八佾舞于庭,甚至公然与自己的兄长鲁昭公作战,以臣逐君,使其死于国外,归葬时墓葬规格和位置还被单独迁到一边……

    这是何等的僭越!简直就如这孔丘说过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他开始举出中都为例子:“寡人听柳下季大夫说国你在中都的施政,当地有养生送死之节,民众按长幼年岁吃不同的食物、士按照能力强弱担任不同职务,于是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曹、卫的一些都邑都纷纷效法……可有此事?”

    说到这里,孔子犹豫了片刻后道:“有之,但下臣之治亦有缺陷,离小康尚远。因为牺牲了武备,邑兵较少,也让盗跖得到了劫掠的机会,苦了中都民众。若是君上不怪罪下臣,下臣愿意继续为中都宰,只需要三年,一方面能让周礼大行,成为一个东方的宗周,而以往的缺陷也会一一补足!”

    经过这件事情后,孔丘也意识到了武备的重要性,他本非不知兵之人,若是有心想做,让四境兵甲足以御敌是能够办到的。

    鲁侯却笑着摇了摇头:“中都太小,若是寡人学习你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你觉得如何?”

    孔子一个激灵,仿佛意识到了什么,他下拜再度抬头时,顿时变得意气风发,丝毫没了往日的谦逊,说话时卷须都在微微抖动:

    “若用臣之政,虽治天下亦可也,何止鲁国而已哉!”

    ……

    在廪丘方面,赵无恤得知费邑叛军归服后,也开始了这场战事的善后工作。

    他赶在鲁国新年前解散了征召的邑民,让他们各归其家,还赏赐了部分张孟谈从陶邑买来的粮食,足够让一户人家吃上半个月,并且此次从军者明年税赋丘甲减半。只剩下千人不到的招募武卒轮番休整、训练。

    他还向三邑宣布:“有死公事以安都邑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

    他同时也让工匠们收集完材料后,准备进行初步的麻纸试制。

    就在此时,计侨老毛病又犯了,负责廪丘乃至于整个势力“量入为出”,常常没日没夜做“预算”的他跑到工匠坊,言辞激烈,打着算盘给赵无恤算了笔帐,拉响了一次财政警报!(。)

    ps:感谢书友czdxh042408 ,迅浪,无尘&公子小白 ,九天炎羽 的打赏!感谢各位的月票!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月票!

第353章 开源节流() 
“司寇,若按如今的速度花销下去,明年秋收之前,三邑府库里的钱帛就将告罄了!”

    计侨此说并非空穴来风,他手上用“周髀数字”写满的简牍正是今年的进账和明岁的预算。

    他苦口婆心地说道:“自从鲁国百年前初税亩后,便开始变籍田彻法为收粮食税,但司寇为政后,不仅焚毁了往年积压的债券,还将今年的秋税几乎全免。所以别说刚入手一月的郓城,连统治了小半年的甄、廪丘也没多少赋税收入……”

    对于这一点,赵无恤自然有自己的理由。

    他答道:“重农第一,是我前些日子召集诸吏公议时制定的根本之法。古人言,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所以想要封地富裕,不能不重视粮食,这个道理,计先生应该知晓。”

    无恤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以往卫、齐、鲁三国官府都一个德性,征税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人只好向邑寺、宗族或者商贾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征课,所以才会积压那么多债券。

    此外还有官府勾结商贾,在收获季节故意压低粮价、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赋、丘甲和各种劳役等压在农民头上。于是一年四季下来,从事农稼往往只能苟且养活一户人家,一旦遇上灾年,每家饿死一两个人是寻常事,所以才导致了大量农人向大野泽逃亡的情况。

    无恤对此也是痛心疾首:“农人外流,这正是粮少而民户没有积蓄的缘故。何况大军过后,必有灾年,师之所处,荆棘从生,三邑才经战事蹂躏不久,虽然因为我的缘故,晋军并未劫掠,但依然年景不佳。何况还要应付我的征召。我如何忍心让民众因为这缘故破家散财,卖儿卖女,又如何甘心他们在我治下也涌入大野泽,增加盗跖的实力!?”

    计侨哑然。但还是说道:“虽说此举是为了稳定三邑人心,让战后经济恢复,但也未免太过,少量降低即可。如今已经入冬,三邑农事是没指望有任何收入了。至少得到明岁夏初,冬麦成熟后才能有进账……”

    一年半时间,粉食已经从晋国传播到了宋、齐、曹各地,连鲁国也开始遍地开花起来,鲁国工匠本就心灵手巧,只要见过石磨的实物,仿制起来又有何难。甄地和廪丘虽然都早早建起了磨坊,但随着技术的传播,麦粉的垄断性是越来越低了,没有出现计侨期待的暴利。

    他对此十分不爽。又提高了声音道:“半年来的花销实在太大,司寇不能不加以重视。修整墙垣、道路、沟渠是一笔开支。实施新政,不再授予属吏食田,所以邑吏们每月都得发放俸禄,入秋入冬后还得赐袄子裘服御寒一笔开支。”

    “而耗费最大的,还是司寇养的近千名招募兵,彼辈不事农桑,平日只专注于训练和剿贼,兵甲精良,月月都要有替换。死伤皆有抚恤。对征召兵也太过优容,晋国诸卿征兵,彼辈还要自带衣物和兵器,司寇这里却是一应提供。战后若是有功,还会赐衣赐褐赐粮,弄得民众喜于征召……

    无恤笑道:“民众喜于征召,不再刻意逃避劳役,这不是很好么?这正是薄税敛,毋苛于民。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也。”

    计侨说的这些事情他都清楚,但无恤前世看过《国富论》,里面说过,做作君主,无论是大国还是小邦,或者一个封邑主,都得履行多种义务,同时付出诸多花费。

    比如,君主的第一项花费,是尽力维持其尊严。所以要有一定的钱帛用来修缮府邸,制作衣物冠带,维持出行的车马仪仗,年节时向相识的贵族赠送礼物。这些东西恰恰是赵无恤最省的,对此,计侨倒是极其欣赏,勤俭一向被世上贤士所颂扬,比如中行穆子简朴,中行寅奢侈,所以父子两人才在天下士大夫间有不同的风评。

    更为重要的还是第二项义务,既保证领地安全,为此君主要付出大量费用,使领地不受邻邦、盗寇的横暴与侵悔。所以无恤才需要养常备兵,每隔一天就训练他们,同时加固城池,制作战争器械等。

    君主或国家的第三种义务是建立并维持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的运转。三邑的官署、刑狱、从邑到亭里的属吏,开通道路,疏通河流,开挖沟渠,建造有利于农事的水利器械等。还有赵无恤筹划的仿照孔子、少正卯私学,重振公学,在国人中推行蒙学教育事业,都属于这方面……

    三管齐下,府库内的钱帛才会消耗得那么快。

    自从来到濮北后,计侨看着日渐减少的积蓄可愁坏了,赵无恤却不管不顾,自行领兵在外面大打四方。

    他憋了好久,便一吐为快道:“若是平日还好,子贡在陶邑经营侈靡之业,每月都能换取数千石粮食输送到甄地。这便是半年来濮北收成较往年少,却不至于饥荒,还能分予中都一部分粮食的缘故。”

    “可一旦开战起来,就比如说这次,司寇动员数千之众,仅仅出百余里,在鲁国境内作战一月,却依然日费数金。”

    一旦涉及到支财政问题,计侨可是毫不留情面的,他严格地把控着每一处支出,每一笔账都要带着数科的学生们精打细算过,赵无恤的管家可不好当!

    正如孙子所言,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这些战争原料,来自甄、廪丘武库里的少量积累,以及新建设起的工匠坊没日没夜的制作。

    赵无恤近半年来的确有些“穷兵黩武”,但计侨话中隐隐有让他在战后解散部分招募兵的意思,这一点他绝对不会同意。

    于是无恤便反驳道:“计先生说的不差,世上最花钱的是战争,可最一本万利的也是战争!”

    无恤是有底气说这话的,阳虎携带的那些金玉和鲁宫宝物,除了大东宝玉和伯禽大弓是镇国之器,不得不归还公宫外,其余都被运回廪丘。对外则说成被阳虎余党瓜分,“不知所踪”了。此外借口剿盗跖,曲阜城西的武库基本被他搬空,武卒作战时损耗的兵器甲胄都得到了补充。甚至还有不少剩余,可以用来装备邑兵。最后,在追击盗跖时,也缴获了一部分劫掠的钱帛,半数归还中都和阚城。剩余的清点之后放在府库里,足以抵消此战花费。

    他最后说到:“计先生别忘了,吾等损失的人口,可远远不及那千余被俘获的盗寇,此辈可以降为隶臣,从事公田的耕种和荒地的开垦,所获全部收归府库,又是一笔大进账。”

    计侨摊手道:“诚然,若是没有这些进项,吾等恐怕连明岁春种都撑不到。不过就算如此。司寇也得替下臣考虑考虑,若是没有新的收入,三邑到了明年秋七月,就会府库匮乏,不能维持军备开支了!”

    这已经不是成乡时的小打小闹了,而是关系到三邑三万多人的吃穿用度,生死存亡!若是治理砸了也不会有下宫的赵鞅来庇护,来帮忙善后支援。

    可赵无恤既然敢大手大脚地花钱,自然是早已有了开源的主意。

    “无农不稳,无兵不安。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士不兴!士农工商,国之柱石也。缺一不可。虽然第一要务是鼓励农事复兴,但工与商却也不会拉下,这便是在秋至收税、赋、丘甲前维持开支的法子。计先生别忘了,从鲁城要来的工匠,加上从晋国、宋国陆续赶来的,以及此次大战收拢的。已经超过了五百人。”

    说到这里,计侨的心情才好了一点:“的确,彼辈数量众多,专精于百工之业,从此任何手工货物,吾等都能自给自足,不必仰求外人了!”

    自产自销,当是比从外边购买省钱,但赵无恤想的却更长远。

    甄和郓城地域宽广,田亩肥沃,而廪丘稍次,所以他想让这里专于匠作,打造成兖州地区的手工业中心!

    他开始向计侨描述心中的宏伟蓝图:“经过人手制作的东西,凝结入了新的价值,所以一般是比原料要贵的。这样,我负责想开源的主意,工匠坊的公输氏和百工将这些想法变为现实,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