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531章

春秋我为王-第531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六卿还没到齐。或许永远到不齐,范、中行、邯郸的使者却也来了。

    他们与赵氏的人当堂对峙。邯郸使者哭诉说赵氏才是杀了赵午的凶手,请求晋侯主持公道,准许他们在宗法上永远脱离赵氏。

    如今,晋侯午能感觉得到大殿里的紧张气氛,在场人等不论属于哪一派,均怒目相视,只差在殿内拔剑相向。

    ∫≧style_txt;“邯郸者,赵氏之小宗也,如今却聚兵反叛。赵氏将履行家法,讨伐邯郸,还望国君允之!范、中行二卿谋叛已久,数次派人刺杀无恤,这些奸佞不但要坏国之基石,还想让晋、鲁同盟破裂!真是亲者痛,仇者快啊!”

    这是赵氏的请求,赵氏使者条理清晰,语气强硬。而且手握关键证据,韩、魏也明显站在一边,他们的意见晋侯无法忽视。

    “赵氏对邯郸残暴不仁,还打压范、中行。欲像专鲁一样专晋!”

    范、中行二卿和邯郸虽然说不出像样的反驳,但这句话也让晋侯心里的那颗刺隐隐发痒,这几年赵氏的确是强大得有些过分了。

    “还望君上察之!”

    殿下争吵不休。晋侯午感到很疲惫,他发自内心地觉得。晋国真的在他手中四分五裂了。

    “都怪他,在鲁国好好呆着不就行了。为何非要回来!”晋侯午暗自责怪其所有事情的源头来。

    自赵无恤开始归晋之旅,晋国的气氛便宛如一座柴火库,任何一粒火星便能引发一场大火,不巧的是,赵午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角色。

    据知氏的消息,邯郸氏的少主赵稷已经竖起了墨染的丧旗,他连杀三名亲赵的昆弟,宣布与赵氏不共戴天,召集家臣,此刻正在邯郸聚集军队。身处温县的赵氏父子也没有闲着,调兵的指令陆续发往晋阳、长子,照这样下去,赵与邯郸爆发流血冲突是迟早的事。

    如今的情形是,无论晋侯偏向那一边,一场内战似乎都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赵氏和邯郸氏已经站到了台前,韩魏和范、中行因为多年积累的矛盾,也在背后摩拳擦掌,随时可能加入进去。

    区别只在于,赵与邯郸,谁才是群起而攻之的首祸者,这一点,将由他来判定!

    从冲龄继位开始,晋午做国君十四年了,还从未感到如此为难过。晋国公室已经“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晋侯力量不及任何一卿,也阻止不了战争。他唯一的权力,就剩一个合乎礼法的空壳了,谁得到他支持,谁就能得到新田国人们的支持,这是六卿还将他放在眼中的原因。

    他终究还是不能决断,招来太史墨咨询,史墨也不提自己的意见,而是拱手道:“先君临终前曾言,若六卿相攻,君上可择势大者从之,择必胜者从之……”

    ……

    晋侯午记得,自己的父亲晋顷公死前的确说过这番话,这是晋悼公后历代国君大权旁落后,处理卿族斗争的不二良方,平公助范氏灭栾,顷公助魏、知灭栾、羊舌,都是出于这种心思。

    至于哪一方更占理,并不重要。

    “但究竟是赵魏韩势大,还是范、中行、邯郸势大……”想着这一点,晋侯午感觉很可笑,这些人都是自己的臣子,如今却得看着地图寻找更强的一方去支持,才能确保晋国公室的存活,真是荒天下之大谬。

    好在史墨博学,不但通古今,更知现世国内外形势,他分析道,范、中行是老牌强卿,邯郸亦有四县之地,合兵足足有七万之众,他们的重心虽在太行以东,但太行以西的晋国腹地也有不少领地。

    至于赵魏韩,要么是近五十年里崛起的新卿,或是像赵氏这样起死回生的旧族,合兵亦有近七万人。

    “但别忘了,这只是中军佐的‘西赵’,在东边的海岱之地,还有一个所谓的‘东赵’,赵子泰有千乘实力,徒卒三万,还纠合了一大批盟友。并且与晋的敌人齐、卫为敌。”

    “如此看来,似是赵魏韩一方更强大些?太史觉得。寡人应该支持赵氏?”晋侯午也恍然想起,晋国这腐朽坏透的霸业尚能存几分脸面。全靠赵氏维持。

    但他又突然害怕起来,赵氏若是在控制邯郸,实力大增后,会不会把赵无恤在鲁国做的事在晋国也做上一遍?若是范、中行觉得自己处置不公,真的叛离晋国,去投靠齐国怎么办?

    史墨已经垂垂老矣,他说话时胡须在微微颤抖,眼睛里看不出究竟在想些什么,见国君面露犹豫。他又道:“君上,先君还有一句话,国之大事不能决断,可问知伯……”

    ……

    “知伯出中军将府门了!”

    “知伯车驾已至虒祁宫外!”

    立夏次日,知伯跞的行踪一条条被送进了赵氏府邸中,送到了傅叟和赵伯鲁面前。

    “知狐称病闭门多日,如今总算出门了。”傅叟如是说。

    作为对知伯最忌惮也最为了解的赵氏谋主,傅叟拖着老迈的身体赶来新田,主持首告一事。他最在意的,莫过于知伯跞的举动和行踪。

    “若他再不动,这新田,我都要呆不下去了。”

    赵伯鲁苦笑着说了这么一句后。悄悄地擦了擦额头渗出的汗水,也不知是天热,还是紧张。

    在他的感觉里。这座已经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新田赵府,仿佛变成了大战前的帐幕。一名名斥候带着军情而来,而自己和傅叟。则是前敌军将和谋士,见证着这一场大战的开幕。

    至于赵氏的主帅和副帅,他的父亲和弟弟,尚远在温县。

    来新田的路上要经过敌对卿族的领地,而赵氏在这一带的力量,比起其余五卿而言微乎其微,这都是当年下宫之难丧土失地的恶果啊。赵鞅和赵无恤分别是东西二赵之首,在这关键时刻,不知范、中行会不会继续丧心病狂地沿途袭击,所以不能轻涉危堂。

    在彻底放弃世子之位后,伯鲁却心安了不少,比起过去的畏惧不前,这回他很愿意为赵氏做些事情。可事到临头后,他才明白自己不适合做这种事,也越发佩服赵无恤是如何在鲁国乱中取胜,得到至高地位的。

    赵氏与邯郸已经箭在弦上,随时可能交兵。这时候只缺晋侯一句话,好让赵氏能将“首祸者”的罪名扣到邯郸稷头上,让范氏和中行氏成为晋国公敌。

    “知伯下车,换了步舆进宫了,太傅梁婴父与太史墨陪伴其左右!”

    又一条消息传来,至此,就是赵氏眼线的尽头了。

    这几年傅叟虽然已经在晋侯身边努力安插人手,但终究没什么成果,当年赵无恤入虒祁宫打下的基础也被白白浪费,究其原因,还是赵氏三子都不能和晋侯建立亲密的关系。

    加上,知氏将宫廷视为自己的地盘,盯得很紧很紧,将其余诸卿的钉子一一拔除。

    傅叟叹了口气:“虽然不情愿,但不得不承认,如今国君对知伯言听计从,他这次入虒祁宫,决定了国君和国人的态度,这就是他的可怕之处啊,轻易不出手,一出手,就能决定胜负!”

    一股畏惧在胸间沉滞,让赵伯鲁愈发的战栗不已,他越来越觉得自己让贤之举是明智的,以他这薄弱的意志,与人无争的性情,真的不适合决断这些生死存亡之事。

    等这件事了了,一切还是让父亲和无恤主持吧,自己还是适合含饴弄子……

    “知伯会怎么选?知伯派人向我赵氏示好,愿意结亲,父亲为了宗族大计,也不顾无恤的反对,打算虚与委蛇……”

    “不知,不可知……”傅叟却摇了摇头,“若能让人轻易猜透,他就不是知伯了。”

    他突然严肃了起来:“君子,若知氏突然倒向范、中行,发兵来围攻府邸,你切记,一定要让黑衣护你跑到韩氏府邸寻求庇护,赵氏在新田附近的力量太弱了,一旦乱起,恐怕这赵府,乃至于下宫,都得全部放弃!”

    ps:12点左右还有一章。

第629章 将欲取之() 
话音刚末,赵伯鲁的笑容陡然不见,眼神瞬息间变得害怕起来,讷讷地说道。

    “先生,事情当不至于此罢……”

    “这是最坏的打算。”

    面对赵伯鲁的不安,傅叟只能如此解释,甚至谈不上安慰。

    虽然赵鞅和赵无恤对晋阳、鲁国的备战情况很有信心,但傅叟总有些不安,赵氏和二卿就像是三头争斗的野兽,而知氏,则是潜伏在草丛中的猎户。

    要知道,最可怕的不是已射出的箭,而是搭在弦上未发,不知会射向何方的利矢!

    如今他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默默等待。

    “知伯已经出了虒祁宫!”

    一刻之后,又一人带来了最新的消息,

    赵伯鲁面色一喜,一回头,却发现这一消息让傅叟讶异的扬了扬眉毛,他也随之心惊肉跳起来。

    “先生,这……”

    傅叟沉吟不语,他还以为知伯跞入虒祁宫朝见国君,会有一番决定晋国诸卿命运的长篇大论,没想到却这般干脆,前后不过一刻,只说了寥寥数语便离开了。

    “猜不透,猜不透啊……”他闭上眼睛,无奈地摇了摇头,遇上这么一个对手,也不知是赵氏之幸,还是不幸。

    ……

    他年已六旬,相貌平平无奇。从明堂中出来后,手笼在袖中,步伐低调而从容。不长不短的胡须后带着和善的笑,与那些向他见礼的宫中寺人一一颔首致意。

    若非那身卿士才能穿戴的冠冕博带,若非那枚挂在他腰间,乃君上亲赐,可以在大半夜扣宫门而入的玉牌,别人恐怕会以为。这只是一介宫中老竖,而非晋国的执政卿罢!

    在那些不知道的人眼里,知跞从来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毫不眷恋权位之人,他看上去无害、守礼、缄默,自打继承差点失去的家族卿位后。便一副不问世事的态度,这是多数晋人的共识。

    但在那些知道的人,比如梁婴父眼中,却绝非如此。

    ∝↖style_txt; “见过中军将……”知跞一出来,梁婴父就与他行礼,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随后各自上了步辇。他奉君命将知跞迎入宫内,也有责任送他出宫,回府。

    在虒祁宫门的两头虒兽前。两人上了同一辆车,当车厢后的帷幕落下,外人的目光被遮蔽后,之前还不卑不亢的梁婴父却换了一副模样。他笑容谄媚,低声下气,仿佛自己不是爵为上大夫的国君太傅,而是知氏一个小小家臣,要奉知伯为主。

    梁婴父祖上是梁国公子。梁亡于秦后奔晋,一直在做没有封地的大夫、士。直到他这一代才混到了高位,令人艳羡。实际上,他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知跞之党。

    在梁婴父眼中,这位大国上卿的一举一动,都有别样的含义。哪像表面看上去这么简单?

    这四十年来,晋国六卿斗争极其剧烈,但在一片混乱中,这位原本就不怎么管事的知伯跞,更形同隐身。韩起和中行吴、魏舒和范鞅、范鞅和赵鞅。这三对冤家如同斗鸡一般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没人注意到位次越来越靠前的知跞,朝堂上仿佛不存在他这人。直到他按部就班地当上了执政,许多人才头一次正视他。

    或许是起步较低,梁婴父得以看清这位迷之卿士的人生轨迹:正是在知跞的帮助下,中行氏才渡过了中行吴去世后的那段危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