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690章

春秋我为王-第690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这么说,复河西,就是在秦国做庶长的政治正确

    子蒲此言一出,秦伯宁松了口气,右庶长子虎喜出望外,左庶长却连连摇头。

    “大庶长,我祖上虽非秦人,但我也能理解,在秦人心中河西的地位,为了河西地开罪赵魏韩,引发战祸,实在是划不来啊,也许到时候秦国失去的,不止是河西”

    子蒲摇了摇头:“左庶长,你看到了其一,却没有看到其二。”

    他侃侃而谈道:“河西之地乃雍州最开阔的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扼秦晋水陆通道,山河表里险阻可恃,常为孔道,为有国有家者必争的战略要地。秦有河西,则可进取东方,秦穆公时秦军一度到了郑国和滑国,还打过激荡人心的王官之役,让晋国不敢开绛都之门”

    “但若秦无河西,则晋人随时可以威胁秦国,秦桓公时的辅氏之战,秦国大败,复河西无望!麻遂之役,秦国大败,丧师一万!景公时的棫林之战,秦国大败!晋人甚至已经进击到了泾水以西,威胁到了雍城的安全!”

    殿中所有人都沉默了,庶长们默默听着子蒲叙述。

    “故在赵魏韩逼近之际,若无河西,则三家之患近矣,秦或许将和卫国一般,成为被三家随意宰割的牲畜。故于情于理,吾等都必须帮助知氏守住大河,将河西收归己有,如此才能将咄咄逼人的晋人再度挡在大河以西,好让耻辱不再重演”

    “至于赵魏韩三家会不会因此迁怒于秦,发兵进攻?”子蒲冷哼一声:“赵魏韩此刻大概在瓜分知氏和晋公室的领地,三家矛盾重重,必不同心,吾等占领河西后面对的敌人,很可能只是魏氏一家。左庶长担心秦国举国之力都敌不过赵氏,难道还敌不过魏氏么?”

    左庶长无言以对,回到了座位上,右庶长子虎则想到了什么,兴奋地说道:“秦人口口相传,帝颛顼之女名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便是秦赵两族的祖先,直到殷周之际才分离开来,秦人先祖在犬丘时为了寻求庇护,还曾投效过赵志父,自称为赵氏,直到为诸侯后比赵氏地位高了,方正式为秦。既然秦赵同为大业之后,高举玄鸟旗帜,赵氏在晋国势大,莫不如派人去联络,若能达成盟约,永不交兵,秦国大可放心地接手河西”

    子蒲对堂弟的这个建议却嗤之以鼻,他想的也太简单了,若同姓同族就可以信任,这时间哪么多争斗:“秦赵虽为同族,却已经隔了二十几代人,血缘早已比水还淡。当年赵盾为晋卿时,是如何在令狐之战里欺瞒秦人的?当时他可曾念半分同姓之谊?还不是说欺骗就欺骗。国君,右庶长,还有左庶长、驷庶长,以及所有秦人,汝等必须牢牢记住一个教训,晋国人都不可信!哪怕对方是我嬴姓同宗也一样!”

    在秦人眼里,以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晋襄公、先轸、赵盾、魏寿余这些晋国人的代表,实在是太过狡猾阴险了!在被坑了无数次后,春秋之世,老实巴交的秦人终于从晋人处学会了欺骗和毫无下限,并在战国时期如数还给山东诸侯

    不过子蒲话音一转,又道:”当然,虽然要提防赵氏不可信赖,但接洽还是要的,说不一定赵无恤自己也想削弱魏氏,秦赵甚至不用敌对,而是合作!”

    随着大庶长子蒲的拍板,秦国接纳知氏之降,收复河西的决定便做出了,朝会结束之际,子蒲还拉住了子虎,对他说了几句话

    “什么?兄长不让我去河西?”子虎满心都是收复故土的壮怀激烈,有些不太高兴。

    子蒲抚着长须道:“知氏无路可去,河西派驷车庶长去接收即可,汝另有要事要做。”

    “何事?”

    “先君刚死就发生太子暴死之事,我扶持君上继位,却有许多近支公族不服,内斗政争陆陆续续持续数年,乃至于秦国无暇顾及晋国六卿之乱,平白错过了大好时机。一年前我在朝堂上扫清政敌,也只来得及派兵去占据了桃林之塞。”

    “桃林之塞?那荒芜的破地方,山川纵横,除了栗树桃树外都种不了别的,要来有何用?”

    子蒲有些失望:“十年过去了,你还是一只知道冲锋的莽夫,这桃林之塞前据华岳,后临泾、渭,一直以来都是秦国喉舌、用兵制胜者必出之地也。崤函之战后,秦国一百五十年不能东出,就是因为晋人扼住了这里。”

    “原来此地如此重要”

    “所幸去年我乘着知赵决战之际,占领了崤函的几处隘口,你这就帅一军之众,再带上擅长筑关隘的大夫尹喜,在开春后去桃林之塞修筑关卡。”

    “关卡?是为了防范晋人?”

    “主要是韩氏,在击败知氏后,韩氏正发兵河外,只怕韩氏的家主是看上这一片了,要强行插一手了。”

    子蒲又语重心长地对子虎说道:“你与左庶长间虽然有分歧,但还是需要忍让,他说的也不算错,赵氏崛起太强势了,的确隐约可能成为我秦国的大敌!虽然僻在雍州,我依然能感受到赵无恤带来的威胁。”

    “所幸有了桃林之塞的关隘,以及十年前你我助楚复国后得到的商於之地,加上河西,秦国在东北、东、东南三面便有了山河之固!”

    子蒲信心满满,他不知道的是,因为历史已经面目全非,晋国内战那些细节的偏差,如知氏的提前败亡,赵魏韩微妙的关系,竟让秦国有了一个小小的复兴机遇

    “我为大庶长期间,纵然不能实现穆公梦寐以求东进争霸,也能自保有余!”

    踱步走出大郑宫,外面的人已久候多时。

    知果见子蒲如众星捧月般与一众秦国公族、大夫迈着毫不收敛的步伐走出来后,便立刻上前去拜谢。

    “晋国亡人知果见过大庶长,敢问秦君可愿接纳知氏?”

    子蒲淡淡地说道:“开春朝会时,你我便是同朝之臣了。”

    这是成了的意思!知果闻言大喜,再拜道:“多谢大庶长,知氏会把自己当成秦人,为秦国尽忠,之前答应大庶长的事,也会尽快去做,屠原是大庶长的了!”

    子蒲笑眯眯地接受了知果的逢迎,接收河西,能让秦国得到一处战略要地,讨好解开这个心结的公族和国人,让自己大庶长之位更加稳固,还能得到一个食邑,简直是一石三鸟,于公于私都有好处,他何乐而不为呢?

    “屠原是我这支公族得名之地,失而复得,心中甚喜,日后知氏与本庶长同朝为臣,当齐心协力,一同抵御晋国赵魏韩三家兵锋。”

    子蒲一顿,继续问道:“不知知伯身体如何,我与他通信时,听他自言垂病,命不久矣?”这也是他极为关心的问题。

    “父亲在少梁城病倒了”

    知果脸色凄苦,屋漏偏遭连夜雨,知氏也是走了背运,连续的败亡,昆父兄弟一个个死去,连家族的顶梁柱知伯,眼看也快不行了

    “他说在死前,只想见一个人。”知果再度抬头,知氏的金帛钱财多半入了子蒲的腰间,这是他最后一个请求。

    “知伯想见谁?”

    “大庶长能否派人在秦国查查老子下落,听说他在太华山隐居?老父死前,只想见老子一面,以解其惑”

    老子?

    子蒲想了想后,摇了摇头:”此人神龙见首不见尾,据说已经不在太华山,又不知去何处云游去了。“

    三百年前,骊山之难,犬戎入寇,秦襄公因勤王有功而列为诸侯,赐与歧西之地,因他的叔父也参加了这次救周行动,所以周室同时将秦襄公的叔父秦康封到大河西岸的梁地,称之为梁国。

    梁国传承了几代人后,迎来了末代国君,这位国君别的不喜欢,就好土木工程,他征发全国民众,修了偌大的城池,又挖城壕。作为秦晋间弱小的诸侯国,梁伯此举远远超出了国力的允许范围。繁重劳役早已使民众们疲惫不堪,怨声载道,人心向背引发了逃跑和反抗,于是秦穆公便乘此机会,灭亡了梁国。

    其后秦将梁国名为少梁,因为少梁地处大河以西战略地位异常重要,是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使的少梁流离失所,时而归秦,时而归晋,如今则在知氏手中。

    腊月将至,知氏在大河东面的残部已经完全被剿灭,幸而他们也得到了来自雍城的消息,秦国已经接纳知氏,并将派兵来少梁支援,帮助他们击退魏氏的进攻。

    少梁城里的知氏家臣们只能指望今年大河不会冰封,以及已经卧病月余的知伯跞能多撑些时间,不要在这个时候抛弃宗族,随他的孙儿而去

    或许是祈祷应验,或许是昊天护佑,十二月时,大河没有完全冰封,未得到赵韩两家相助的魏氏只能望着险要的龙门而叹,对岸已经有秦军进驻了,他们放弃了强攻河西的打算。

    而知伯也撑过了最危险的几天,他虽然已经精神恍惚,但每每到垂危之际总能醒过来。

    这一日,正是夏历一月初一,严阵以待的少梁城外来了一个奇怪的组合。

    一头老青牛毛光发亮,被养得膘肥体壮,在路上极为醒目,看得出平日打理费了多少心思。不过也显出一些老态,而且断了一支牛角。它舔了舔路边冰消雪融流下的溪水,睁着湿润的牛眼,看着薄雾中的少梁城晃了晃脑袋,仿佛通人性。

    一只苍老的手拍了拍牛角,青牛背上有鞍,鞍上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目光深邃,笑容和蔼的老者,他除了一件脱毛的裘衣外身无长物,只带着一根竹笛,一身潇洒,就这样骑着老青牛,慢悠悠的向少梁走去。

    老者吹奏的笛声在晨雾中转折回荡,一人一牛仿佛春天的使者,在他的身后,河西正在渐渐苏醒过来。

第818章 道可道() 
这个冬天,赵无恤是在温县与季嬴、妻儿一起度过的,他们向赵鞅供奉祭品,告诉他赵氏已再度成为晋国执政的消息。

    “赵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次年(公元前494年)春暖花开的一月初,他马不停蹄,又再到铜鞮来晋国的新“都城”行使上卿职责,并等待第一批绛地移民前往邺城。不想在此盘桓期间,却遇上了一位拜访者,一个老熟人。

    “知伯死了。”

    信件从赵无恤手中被递给了一位披着灰色深衣,仙风道骨的长者,他是姑布子卿,消失了将近十年的相面者。十天前突然来到铜鞮拜访,让赵无恤喜出望外,未穿鞋履,只着足衣就跑出门去迎接,直道自己找遍了天下,却没找到姑布子卿之所在。此人在自己少年时的分量很重,很大程度上是他的那句“此子乃真将军也”影响了赵鞅择嗣,开始对赵无恤加以瞩目。

    如今预言成了现实,赵无恤身为晋国上卿,让姑布子卿也名声大振,只不过他已经改行,视相面为小道,再不接活。

    于是赵无恤将姑布子卿引为上宾,每日殷勤招待,但宴飨都被姑布子卿以清净修为为由婉拒了。

    但赵无恤还是时常过来,与其闲谈,到了他这个位置的人,需要一些契机让精神和哲学层面发生跃进,而不是永远停留在原来的程度。

    在这方面,姑布子卿是个很好的谈话对象。

    将信递过去后,赵无恤叹息道:“虽然想过无数次,但今日知伯终于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