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753章

春秋我为王-第753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王不语,举着酒有些闷闷不乐,对伍子胥也越不满,他心想:“寡人生病月余,太宰围着孤团团转,亲自为孤端粪端尿,四处寻觅良医巫祝,进献寡人喜爱的食物减轻痛苦。可相邦呢?他除了诽谤勾践外,竟没有说半句关切的话,明明是没有把寡人放在心上,真是个不仁不慈之人!”

    “反观勾践,一国之君沦为臣仆,妻子为隶妾,掏空了自己的邦国来供奉吴国,三年下来却丝毫没有怨恨。寡人有疾,他竟亲自口尝粪便,一心想要寡人康复,勾践的屈从之心不必再怀疑,孤若听从相邦的话把他杀了,这就是寡人的不明智了,而且对吴国也没什么好处,只是给相邦逞个人的痛快罢了……”

    一念至此,夫差放归勾践之意越坚定。

    他美滋滋地想道,越地难治,吴吏一到,于越人或遁入山林,或游于沼泽,无法像徐国一样编户齐民。不如让勾践代为统治,依然像过去三年一样向吴国进贡,粮食、美女、铜锡,源源不断地北运,如此既得了越国贡赋的实利,又少了治理的麻烦,还能让后人传颂自己的仁德,岂不美哉?

    至于伍子胥担心的勾践“内怀虎狼之心,外执美词之说”,简直是危言耸听,真是活的越老越回去,竟然如此胆小……

    他不屑地想道:再说了,一个尝粪君主,能成什么大事?寡人的对手,是赵无恤,是楚王这些人!岂能局限于江南一隅,埋没了大丈夫的豪情壮志?

    夫差便拍了拍手,让殿内音乐停止,笑着宣布道:“寡人心意已决,六月初一,便赦越君归国!”

    ……

    伍子胥伐楚破郢功成名就,被吴王阖庐封在申邑,故称之为申胥、申君。

    他是吴国最大的封君之一,食户上千,家里却并不显得富庶,夫差战胜越国后大兴土木,也给了伍子胥不少赏赐,让他扩大府邸,但伍子胥却把那份功夫省了下来,用这笔玉帛减免了封地的丘甲和田赋,还养了几名食客。

    所以相邦府还是那样,不大不小,进门第一进就是广三十步的外院,铺着石砖,透过天井能看到蓝天。正堂将外院与内院隔开,是接待客人,举行宴会的地方。正堂后面又是一进小天井,两旁有副院,房舍林立,有套间,有单间,这是给宾客们住的地方。

    春秋卿大夫养士的风气已经很久了,但直到十年前晋国赵鞅广纳宾客,养士三千,这才让这套用人制度在诸侯间风靡开来,伍子胥亦不能免俗。套用了赵氏制度,他家的宾客也是分等级的,下宾住单间,上宾则住在套间里,有属于自己的小院子,专门的车马仆役。

    其中,更有一位上宾的住处,就在相邦的居所旁边,甚至有一道小门直接连通,准许他随时到隔壁串门。要知道里面可是住着相邦的妻妾儿女的,如此不避讳,可见此人地位非同一般。

    这一日,小门再度吱呀开启,白苍苍的伍子胥穿着一身常服,未戴冠,只用巾随意地包了头,拎着一壶酒,自己找上门来了。

    副院中有一株绿意正浓的芭蕉,黄犬卧于花丛畔,伸长了舌头看两人在院内天井里练剑……

    一名少年,劲装披甲,他只有十四五岁年纪,银冠束,容貌稚嫩,隐约有几分伍子胥尚未白头时的模样,正双手奋力举着剑,应付对面简单却致命的攻势。

    一名老者,穿青灰色常服,容貌锐利,瘦削有如危岩嶙峋,一对猿臂修长,右手背在身后,左手持吴剑,动作丝毫不花哨,却刚猛难挡,轻微的变招变化无穷。

    伍子胥也不打扰他们,捋着胡须看了片刻,胜负很快就分出来了,但见那少年哎呀一声,手里的剑便被打飞老远,被老者用剑尖顶在胸膛,显然是落败了。

    “可惜……”少年有些不服输,跺着脚遗憾地说道:“差点就赢了,武子,你我再来过。”

    老者捡起剑扔还他,笑而不语。

    伍子胥轻咳一声,显示自己的存在,板着脸训斥少年道:“小子狂妄!想赢过剑术甲于吴国三军的孙武子,你再回去练上三十年罢!”

    少年惊觉,连忙收剑下拜道:“见过父亲。”他是伍封,伍子胥的独子,伍子胥在楚国原本已经成婚,但逃亡的时候其妻为了不拖累他而自杀。伍子胥入吴后,声称不破楚国,无以为家,所以直到入郢归来之后,才娶了当年送他食物的漂母之女,一年后有了伍封。

    中年得子,伍子胥却一点不溺爱,对此子极其严厉,只要他一瞪眼,伍封便半句话都不敢还嘴。

    “子胥何出此言,孺子可教,假以时日,或是一名勇将。”

    孙武哈哈大笑,接过竖人的葛巾,让伍封擦了擦满头的汗,至于他,刚才一番交锋,脸上竟连半滴汗都不见,可见其剑术之高深莫测。也只有少数人有机会一睹他显露真本事,据说当年他老师司马穰苴含冤而死,孙武逃离临淄时,一把剑面对数十名齐国甲士,连破三十甲,越城墙而走,却未杀死一人,轻重拿捏得十分恰当,让他闲暇之余教儿子练剑,伍子胥很放心。

    三人在芭蕉环绕的亭子里就坐后,伍封有些急不可耐地问道:“父亲听说了么?去岁晋国赵韩与郑国开战,有一名将领,帅师在东虢阻郑军十余日,大败之,让赵韩两家拔成皋,这名赵将,据说就是兄长!”

    他口中的兄长,就是伍子胥抚养长大的义子王孙胜,王孙胜离开吴国时,伍封年纪尚小,等伍子胥出使齐国后独自过来,没了玩伴的伍封哇哇大哭。这几年来,他一直念叨着这位义兄,学剑的目的,也是有朝一日能去寻他。南北殊途,晋国的消息传到吴国,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半载,所以伍封说的这件事,已经是一年以前了。

    伍子胥冷冷看了儿子一眼,王孙胜的归宿,是他心中最遗憾的一点,他身为楚国王孙,心中的大志在吴国是绝不可能实现的,老王阖闾的时候,伍子胥都没办法,何况现如今新君在位,已经开始嫌弃老臣了……

    不过见儿子如此重情义,颇似当年自己的兄长伍尚啊,没有继承自己这刚烈的性格,或许是件好事。

    他心一软,便说道:“汝若是想念王孙,可以去修书一封,捎商贾带去晋国。”

    伍封欢天喜地地去了,伍子胥看着他的背影,才淡淡地说道:“少年不知忧愁,王孙是我与长卿一手教出来的,以他的本领,在贤臣猛将如云的赵氏出头并不算难,只希望有朝一日,不要与吾等对决于疆场。”

    孙武大笑:“人无百年寿,常有千年忧,我已归隐于市,子虚也半截入土,赵吴构难那一天,或许都赶不上。子胥还是担心下自己的近况吧,今日吴王大宴,你这个做相邦的,为何缺席?”

    ps:春秋战国尊称对方时,多是氏+子,如孔子,荀子,屈子。唯独齐国例外,喜欢名+子,如孙武,除了叫他孙子外,也有称之为武子:“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尉缭子》,还有匡章,也被称为章子。第二章在晚上

    (。)8

第895章 兵者诡道也() 
“豺不可怜,狼不可亲,勾践有豺狼之心,日后必为吴国大患!”

    伍子胥将这月余间生的事,对隐居在自己府邸内,不闻朝政的孙武说了一遍,说到愤慨时,还重重地锤了一下案几,可见对吴王的糊涂他痛心疾。

    孙武啧啧称奇:“尝粪品溲,如此作践自己的事,也亏勾践做得出来,不过按常人看来,都会以为这是勾践屈从的象征罢。”

    “我看到的,与此恰恰相反!”

    伍子胥恨恨地说道:“猛虎压低了姿势,是要扑杀路人,狸猫压低了身子,是将攻击猎物。勾践到吴国来做奴仆,是他谋划深远,掏空了府库奉献给吴国而面无怨色,这是在欺骗大王。此番尝粪品溲的时候,他心中只怕恨不得生食大王的心肝!做出如此卑微屈从的举动,实则是想要报复吴国,此人如此隐忍,太可怕了,此时不杀他,等到社稷化为丘墟,宗庙长满荆棘的时候,就追悔莫及了!”

    他心情激动,孙武却不以为然,说道:“子胥当着吴王的面说这些,只怕没什么用处罢……”

    “然。”伍子胥颇有些颓唐地承认道:“大王只是说,‘相邦勿复言矣,寡人不忍复闻’。然后便不听我说话,转而听信伯嚭之言,奖赏勾践,让他列为上宾,大王还在宴会上承诺说下月初一,就会放勾践归国。”

    孙武笑道:“当年被离的话果然没说错啊,伯嚭,还真成了你的阻碍。”

    被离,是吴王阖闾时期的大夫,当时伯嚭从楚国逃来,伍子胥与伯嚭虽无私交,但是因为遭遇相似,同病相怜,就将他举荐给吴王阖闾。被离却对伯嚭很不放心,轻声对伍子胥说:”吾观伯嚭为人,鹰视虎步,本性贪佞,专功而擅杀,倘若重用他,恐怕您日后定会受到牵累。“

    但刚暴自负,一心想着复仇的伍子胥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同病相怜,同忧相救”,就好比惊飞的鸟儿,追逐着聚集到一块……

    于是在伍子胥的大力举荐下,阖闾收留了伯嚭,任伯嚭为大夫,让他与伍子胥一起图谋国事,一起对楚国复仇,一步步爬到了今天的位置,摇身一变,成了伍子胥最大的政敌。

    说到往事伍子胥长叹一声::“被离所言,字字玑珠,可惜他早逝,否则有此人相助,朝政不至于成这般模样。但俗言道,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南日而熙,谁能不爱其所近,而不悲其所思呢?当日的事,我不后悔,只是伯嚭为了与我争权,屡屡迎合大王,想要赦免勾践,为私而忘国,着实可恨!”

    “子胥可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孙武心有所感,起身望着亭外再度阴沉的天空,慨然而叹。

    “今日之事,和我的族叔司马穰苴的遭遇如出一辙!君主不敏,奸佞得势,忠贞之臣立下大功,最终却含冤而亡……”

    ……

    孙武这话有些不吉利,伍子胥沉下脸:“我为吴国立功甚多,且大王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当年太子波早死,诸公子争立,大王并不占优势,我以死相争才让他得到嗣君之位。先君战殁后又一手扶持他上去,大王心怀感激,甚至想分吴国江北之地授予我,虽然对灭越还是存越有些争执,但他不至于像齐平公(齐景公)一样昏聩,自毁坚城。”

    “族叔当年还不是以为杵臼是齐桓公一般的明君,结果又如何?世事难料,最薄君王恩,子胥还是小心为妙。”

    和伍员自持对夫差有恩不同,孙武和吴王算得上有仇。虽然他曾教导夫差用兵之法,有师徒之义,但当年孙武初入吴宫,在阖闾面前教吴宫美人演练军阵时,斩的那几颗美女头颅里,就有夫差之母……

    孙武用兵精妙,为人也谨慎,在助夫差破越,为阖闾报仇后,他立刻辞去了军中一切职务,归隐山林,以免整日在夫差面前晃,让他想起杀母之仇。但孙武也未离开俨然是他第二祖国的吴国,时常在伍子胥府邸里做上宾,在清净安全的环境里写他的《兵法》。

    他一展空空如也的两袖,对伍子胥说道:“子胥为吴国付出何其多也,如今年已六旬,也到为自己考虑的时候了。与其整日都劳累于案牍,惹吴王气恼,何不急流勇退,与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