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779章

春秋我为王-第779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无恤话音一转,故作为难地说道:“不过,鲁国律法严格,就算若先生做这些不是为了为别国窥探赵军虚实,为防泄露出去,只好请先生留在军中……”

    ……

    孙武放下了杯子:“赵卿这是要囚禁我?”

    “岂敢,赵氏领地,任先生来去,不过是去是留,先生且先看过这些东西再说不迟。”他又拍了拍手,让人将几卷文书递到了孙武案前。

    孙武打开一看,不由一惊,“这是……”

    这些卷宗上描绘记录的,竟是赵军历次作战的过程,济西之战、孟诸之战、凡共之战、朝歌之战、汶水之战、长平之战、灭代之战、伐齐河间之战、少梁之战……十多年来的每一战,都变成了黄纸黑字,从字里行间,孙武可以完美地还原这些战事的场面,比起道听途说来的传闻可靠多了。

    而且赵军在战争里运用的那些神乎其神的秘密武器,他也能从中窥见其原貌,这可是为将者梦寐以求的东西啊。

    “自古以来,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但惟独对于军旅之事,因为军中多粗鄙武人,而列国将卿也对此不够重视的缘故,记录尤为疏漏。比方说牧野之战,只有寥寥数语,周军如何布阵不得而知,商军如何布阵不得而知,甚至连作战的人数也有数种说法。到了平王东迁之后,对于列国征战,更只是记载某某伐某某,某某拔某城,某某败之,如晋楚绕角之役,湛版之役,史官吝惜笔墨,没有一点细节,后人只好妄加猜测……”

    孙武赞道:“赵卿能让人如此详细地记录战事,对于后世而言,已是大功一件啊。”世上君主,无不渴望战胜敌人,但能将战胜敌人的过程也当做宝贵财富好好保留的,寥寥无几。

    他的手已经开始微微发抖了,现在只恨不得离开宴会,找一处清静的地方好好翻阅。

    可赵无恤还笑眯眯地在旁边看着呢,孙武只能强迫自己合上卷宗,意味深长地说道:“此物乃赵氏机密,看了之后,老朽就更走不了了罢。”

    “不错。”赵无恤点了点头:“还请先生留下,无恤必奉为上宾,先生这把年纪,与其奔波劳累,还不如在临漳安居,钻研兵学,岂不乐哉?”

    孙武品着酒,有些难以抉择,这次北上之旅,已经完全脱离他的计划了,他一个叛吴无主之人,已经成了一朵浮萍,被卷入汹汹大浪里,就能难脱身了,何况,接下这些东西,他这次北上中原的目的便能达到,只是以此换取自由之身,真的划算么?

    可纵然此身自由,可他的心,却一直还停留在杀声震天的战场上,他想要总结从古至今的战争,找出它隐藏在刀光剑影下真正的本质。

    “也罢……”孙武叹了口气:“既然赵卿觉得我这个无用之人值得挽留,孙武岂能拒绝好意。”

    “我只有两个请求,第一,不会在赵氏担任官职,第二,但凡有战事,还望赵卿能让我亲临战场旁观……”

    “求之不得。”赵无恤欣然应诺。“明日大军便要开始伐邾,先生可与我同车观战战事,赵军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先生点明!”

    P:晚上还有一章(。)

第927章 将军白发() 
♂,

    看着子夏递到眼前的甲胄,孙武迟疑了一下。

    这不是他的甲。

    吴越之地山泽遍布,有许多在野地里狂奔的犀、兕,它们的皮革是制作甲胄的最好材料。正所谓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孙武过去二十年所用的甲,自然是用上好的犀皮,加上大兕皮制成的坚固合甲。制甲的函人会将这些巨兽的皮革仔细加工,割切成一块的甲片,再将这些甲片与大块的胸甲一起编缀成型。

    因为甲片呈长条形,形似书札,所以又称“甲札”,由该类甲片构成的甲被统称为札甲,这就是春秋末期最流行的甲了。

    再在甲的表面涂通红或黑到发亮的漆,于阴处储藏,等漆干了,味道不那么浓烈后,才会送到孙武手上。

    孙武虽然是齐人,身材却不是很高大健壮,所以能适应吴人体格的甲胄。犀兕合甲外面牢固,内里却温暖柔和,穿着它,孙武仿佛也继承了那些巨兽的力量与勇猛,它保护着他的胸腹要害,挡住了数不清的箭矢,有时候也会被锐利的武器啄开一个口子……

    他在离开吴国时,已将它留在伍子胥的家宅里,留给伍封了,同样留下的,还有他在吴国为将二十年的辉煌与记忆。

    但今天送到他面前的这副赵甲,却与孙武此前见过的所有甲胄,都不相同。

    当然,从形制上看,依然是这时代普通甲胄的样式,但是……

    让孙武心惊的,是制作这些甲叶的材料。

    ”这是……铁?“

    他满是老茧的手指轻轻抚了上去,透过指尖,能感受到金属冷冰冰的坚硬。

    ”是铁甲,军中亦称之为玄甲。“来给孙武送甲衣的子夏介绍道,他的目光不时瞥向这些貌不出众的老者,孙武声名在外,但只看本人,却不出他竟是能以三万兵无敌于南方的将军。

    就像昨夜被赵无恤送给他的那些战争记录吸引一样,孙武此刻的注意力,也完全被眼前的”玄甲“吸引住了,用铁锻打而成的甲叶饰以黑漆,以红绦连缀,身甲甲片为大块长方形,袖甲甲片较小,从下到上层层反压,以便臂部活动。只有关节部位用的是柔软方便活动的皮革,除此以外,几乎全部是铁制。

    孙武顿时没了先前想要婉拒甲胄的打算,竟有几分殷切地对子夏说道:”可否让老朽试穿一下?“

    子夏有些好笑:”这副甲,是上卿专程赠予武子的,战阵之上刀剑无眼,先生大才,可不能有闪失。“

    ”送给我……“孙武知道这样一副前所未有的铁甲,一定比一般的皮甲昂贵。

    但他实在忍不住诱惑,也顾不上推脱了,把防止被甲刮伤皮肤的葛衣草草地穿上,用皮带绑好,拿起铁甲就要试穿,谁料这甲衣不比一般的轻皮甲,一个人还穿不上,最后还是在子夏帮忙的情况下才套了进去,铁甲札在掠过他发髻的时候卡掉了几根头发,疼得孙武直咧嘴,但是最后,这件显得有些宽大的铁札甲还是被他穿在了身上。

    ”比一般的皮甲,要重一些……“和穿上笨重的犀皮甲一样,孙武已经感觉有些活动不便了,感觉浑身都在被往下拉扯。

    ”三千块甲片,三十斤。“不等孙武细问,子夏便报出了这副甲的重量来。

    孙武点头点头,他在帐内走动,拔出剑比划动作,甚至还试着蹲地坐下,以验证这副甲的灵活度。总体而言,这副铁甲的重量比他想象中的要轻,他根据经验推测,这是因为铁甲片被锻打了无数遍,十分轻薄。

    想到这里,孙武再度为赵氏的冶铁技术之精良而心惊,他只知道大概**年前,吴越的锻铁大师莫邪不知所踪,后来听人说是到了赵氏领地,为赵无恤开铁矿,铸铁冶铁,近些年来赵氏大量出现的铁制武器就来源于此。

    但他未曾想到,赵氏的工艺,已经足以制作铁甲了……在吴越楚国,铁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但多用于铁农具,兵器依然是铜锡为主,少数优质的铁兵器成了神兵利器,用铁来制作甲胄,却是从未有人想过……

    想人所未想,行人所未行,这就是赵氏能雄踞北方的缘故么?

    不知为何,孙武没了刚开始的兴奋劲,看着他手里的吴越利剑,心里想的却是,假如有一天,赵氏的武卒都能装备上这种甲衣……不,不需要全部装备,只用让前排甲士披挂铁甲,吴国引以为豪的利剑,还能斩开这道铁壁么?

    削铁如泥,不过是夸大而已。

    过了半响,孙武才回过神来,苦笑不已。

    ”我已经不是当年的吴国将帅了,大王已死,子胥将老,征夫疲惫,而我……“

    孙武低下了头,他看到自己先前被札甲刮下的头发是白色的,落在地上尤其醒目……

    ……

    孙武披着新甲衣出帐,孰料赵无恤已经在马车上等他,笑吟吟地说道:”武子穿上甲胄后,不怒而有名将之姿,此甲可还合身?“

    他不得不行礼:”合身,孙武白身游士,岂敢让赵卿等候?“

    ”我最大的毛病,就是喜好贤士,就连扁鹊都医治不好。“

    赵无恤却颇有礼贤下士的自觉,笑着请孙武蹬车,孙武见他也穿了一身铁甲,甲表面以双道红线缀成菱形纹饰,又在部分甲片表面贴金箔或银箔,组成日月纹,看上去精美而华丽,远超孙武这一身。

    见自己不会抢赵无恤的风头,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孙武不由松了口气,同时四下观察,发现除了少数将吏同样穿着半身的铁札甲外,一般的赵卒依然是披挂皮甲,除了披甲率比一般邦国的军队高外,倒是没有太大的不同。

    ”看来距离这种甲批量装备到军中,还有一段时间。“

    不过赵军兵力、军容之盛,让孙武心生感慨。

    亢父之险外,万余大军已经陆续吃完朝食,在各级将吏指挥下拔营出发。因为提前说过赵卿要来检阅大军,所以各旅在路上走得十分规矩,玄色的战旗,制式的甲衣,锐利的剑戟,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赵氏的指挥体系十分明确,且军法严格,所以即便是行军途中,看上去却有条不紊。

    步骑鱼贯前行,队伍中各色旗帜飘扬,矛戟如林,伴随着鼓声,排了两里长,前为骑士策马扬威,后为甲士持矛站立。远望之下,烟尘弥漫,军容甚盛。

    孙武今日与赵无恤同乘一车,无恤位于车左。若是在吴国,这本应该是孙武的位置,过去二十年间,他在那里不知道指挥了多少次战阵,唯独这一次,却只能站在车右,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这场战争里,仅此而已。

    他心里有一丝落寞,但更多的,是解脱。

    与后世一些人的误解不同,孙武对战争兴趣浓厚,但却不是一个战争狂。

    和教他用兵的司马穰苴如出一辙,孙武也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对穷兵黩武的警告,是对战争之仁与不仁的深切洞察。正是因为生于乱世,起于行伍,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性,看到了战争对人的生命的摧残,所以主张“慎战”。

    “赵氏之甲坚,赵氏之兵利,赵氏之卒盛,征伐诸侯也能做到百战百胜,然而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也不知为何,在赵无恤有些得意地介绍各军战史的时候,他竟脱口而出。

    刚说出来,孙武便后悔了。

    然而,这句在吴王夫差那从来没得到过回应的唠叨话,却引起了赵无恤的共鸣。

    他收起了在昔日偶像面前炫耀自己武力强盛的孩童心理,严肃了下来,颔首道:“武子说的不错,无恤受教了。其实我之所以将这支军队命名为武卒,也是为了止戈为武,最终做到安民和财,消弭战争。”

    “战争真的能消弭么?”孙武苦笑地摇了摇头。

    “孙武生于季世,等我成年时,弭兵之会的盟约已经是一卷空文,列国礼崩乐坏,不务德而以力争。他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他们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几十年间,大小百余战,以至于人民奔逃,中原旷地百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