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894章

春秋我为王-第894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1071章 徐州相王() 


    “赵无恤意下如何?”

    七月中旬,彭城吴军大营,刚从赵营回来的伯嚭跪在吴王夫差面前陈述自己这次深入敌营的见闻,期间夫差提及赵侯,竟一点都不客气地直呼他的名讳。

    “赵军数量众多,兵甲精良,没有受远道而来影响,而且粮草充沛,几乎每个粮仓都堆得满满的,从鲁国、曹国方向还源源不断有辎重抵达,若是与其正面交锋,只怕难以取胜。不过赵侯……赵无恤似乎对吴国的条件意有所动。”

    伯嚭想起在赵营里受到的刁难和赵无恤那揣测人心形势的手腕,顿时一阵后怕,比起赵侯来,眼前的吴王好对付多了,至少他爱憎分明,表里如一。

    虽然不确信赵无恤答应和谈到底是真心还是虚以委蛇,但伯嚭这时候为求自保,便少不了吹嘘是他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赵侯。

    “赵无恤说若大王真的愿意与他在徐州相王,他可以考虑考虑……”

    夫差冷哼一声道:“考虑?恐怕他早就急不可耐了罢。寡人早就看出赵氏子对天子有不臣之心,他费尽心思从卿族升为诸侯后,便将兄弟和儿子安置到鲁、邾、卫,这是想要效仿晋国故事,把整个中原变为嬴姓的天下,逐渐取代我姬姓。可他素来谨慎,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称王,于是便希望击败吴国得到威望,以此作为台阶。现如今寡人愿意与他相互承认王号,倒是直接成全了他,赵无恤既能保全军队又能得到渴求的东西,他应该会吞下这枚香饵……”

    一般而言,以夫差的性情,是绝不会接受以这种方式结束战争的,但王孙骆苦口婆心的对他说,香饵之中,其实也暗藏锋利的金钩,现在向赵国示弱,是为了日后卷土重来。

    王孙骆说,吴国之所愿意奉上一个王号,其目的是想让赵氏成为众矢之的。夫差暗自想道,若是赵无恤受不了诱惑称王,必然会引发一连串的动荡,中原看似被赵国降服,其实并不稳定。到时候秦国郑国反抗,韩氏反叛,齐国莒国这边的战事也无法及时了解,处处起火之下,赵无恤便无暇与吴国为难了。等吴国回头灭亡了越人,打跑鲁国,想什么时候北上,就什么时候北上!那时候,形势就要反转了。

    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这是聪慧的王孙骆从越国背刺一事中领悟的道理,一转手就打算用在赵国身上。

    “可是大王……”说到这里,伯嚭有些为难,因为就算卑躬屈膝说愿意给赵侯献上王号,但赵无恤似乎不满足,他还要求吴国在退出宋国,撤离莒国之余,能让徐国独立……

    “做梦!痴心妄想!”夫差登时大怒。

    “先王暴霜露,斩荆棘,率军北伐,这才有了徐国之地。寡人之国虽大,但岂能如此不加珍惜,举以予赵,如弃草芥?就算把徐国割舍出去,吴国纵然能得一夕安寝,只怕越寇还没驱逐,而赵军已渡淮至大江了!”

    徐国,是吴王阖闾和伍子胥征服的地方,如今已经纳入吴国国土二十余年,他可以放弃盟友和外邦,但徐国却不绝能丢失!

    因为现如今徐地不仅是吴国重要的财政、兵源来源地,更修通了邗沟,从徐地可以直接乘船抵达大江,若徐国被赵无恤所得,后果不堪设想,夫差可不想南边北边同时被人兵临城下,让伍子胥那恶毒的遗言得到印证。

    “大王。”伯嚭连忙劝道:“赵无恤之贪得无厌,臣也未曾想到,但此次与赵国和谈,是为了拖延时间,故不可断然拒绝,不如再派遣使者回去,与赵无恤讨价还价……”

    夫差想了想,同意了:“可,此事便由太宰全权负责。”

    伯嚭大喜,他知道夫差对自己的信任算是回来了一点,虽然他已经从之前极力支持夫差北上的主战派变成了一心求和的主和派……

    这次吴国主动请平的真实目的,其实是借和谈之余撤离宋国,王孙骆提议,说吴军可以把江淮各地的船只调到彭城来,然后数万大军就可以陆续坐船离开,先沿着泗水到邳国,再从邳国入淮。

    水路转运的功率比陆路移动快得多,等赵无恤反应过来,吴军早已逃离生天了!利用水路进行战略转移,这是吴军的拿手本领。当年吴军在孙武的带领下乘舟走淮水,抵达楚军后方,又舍舟登岸,杀了他们各措手不及,现如今,这种妙招却是用来逃跑的……对此,夫差难免感到了一丝羞愧,但国内的情势如火如荼,容不得他再顾虑面子了。

    和谈在继续,两军暂时停止了进攻和交锋,吴国使者已经秘密往返赵营数次,然而七月中下旬吴军兵力和船只的频繁调动,在被赵军探知前,却先叫彭城的宋国人发现了。

    这一天,彭城宋军的统帅司马耕怒气冲冲地来到吴国大营求见夫差,性格耿直而容易生气的他单刀直入地质问夫差道:“吴君这是打算抛弃彭城,独自南归么?”

    ……

    司马子牛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向氏的家主,曾经在宋国五公子内战里出力甚多,与赵无恤也交情不浅。但他为人一向耿直,对南子的做法越来越看不惯,终于在皇瑗的劝说下倒向了宋公纠,这一年多来,若没有他指挥作战,只怕彭城早就被南子夺取了。

    对这位彭城宋军的实际控制者,吴人还是有几分尊重和忌惮的。

    伯嚭见夫差面色不豫,不打算理会司马耕,他便立刻出来替君说话:”绝无此事,大司马何出此言?”

    “不是么?”司马耕冷笑道:“自从棠之役吴军进攻失利后,大王就将全军退到彭城,每日虚耗粮草,今日来更是在泗水上频繁调动船只,甚至连宋国的小渔船都全部强征,就我所见,吴君是想要让大军撤离宋国返回本土了罢!这不是抛弃友邦,还是什么?”

    “调动船只,只是为了运输稻米北上,大司马休要无端猜度。“伯嚭说起谎来眼皮都不眨,在吴国人的撤离计划是,彭城这仅剩的万余宋卒是牺牲品,是用来拖延赵军追击步伐的绝佳阻碍。

    然而就在伯嚭用花言巧语将司马子牛唬得将信将疑,抱歉离开后,负责大军撤离事项的王孙骆却面色凝重地进来了。

    “大王。”他的声音有些颤抖:“有个坏消息。”

    “吴城失陷了?太子身死了?”夫差一个激灵,下来拽着王孙骆质问。

    “不,不是,是一支赵军骑兵突然从东鲁绕道郯国,于两日前攻取了邳国,我军最便捷的退路,已被阻断……”

    “什么!”夫差难以置信,而他身后的伯嚭,乍闻此言,更是两眼无神,直接瘫倒在地……

    ps:12点前还有一章(。)

第1072章 少昊之国() 
PS:推荐一本《征战五千年》,老司机三红出品,书荒的可以看看。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用这句话来形容郯子此刻的心情再恰当不过。

    郯国,本是少昊氏之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前的两昊时代,当时便有嬴姓部落定居在沂水中流,建立城邦,命名为“郯”,那时候,夏商周的祖先都还是蒙昧的野人呢。

    虽然郯国历史悠久,是东夷地区的一个文化中心,但由于位置偏东,与中原交流不多。直到周公东征后,郯国才被纳入华夏体系内,降服于周王朝,被封为子国。时间进入春秋后,郯国成了北边鲁国的附庸,双方多次联姻,郯子也屡次朝鲁,吸收了不少鲁国的周礼,与本土的少昊遗泽结合,形成了独有的文化。

    之后吴国兴起,北伐郯国,自此之后郯国卷入了齐、吴、鲁三个势力的夹缝里,在中间被推来攮去,没有一天消停,历代郯子只能唯强是依,以此保持自己的社稷。直到二十年前吴国已经完全席卷淮泗,郯国才彻底变成吴王的属国。

    郯人的官职用的是鸟名,连贵族的名号也是鸟名,这一代郯子名为“鸿”,郯子鸿继位十年以来,一直乖乖听吴国的话,每年都要按时朝贡觐见,地位和吴国一个小封君差不多,如此才能勉强维持郯国的独立。

    谁料今年以来,泗上的形势却骤然生变,吴军大举北伐,与赵国在宋鲁交战,郯就在漩涡边上不知所措,郯子鸿也夜不能寐,总是担心忽然有一天会不会有一支军队兵临城下?

    他的担心在七月中旬时变成了现实,一觉醒来,郯子鸿愕然发现,一支三千人的赵军骑兵已经在他的城邑下叫门,而更远处,还有五千邹**队徐徐开来,扬起漫天烟尘。

    一向好文不好武的郯国人惊呆了,郯子鸿也欲哭无泪。郯国太小了,整个国土还不到五十里,人口不足一万,城内的守卒仅有五百而已。在绝对的武力下,他不得已打开城门,赤着身子,牵着羔羊投降。

    就在郯子鸿绝望地以为赵军会踏平他的城邑,夷灭郯国社稷时,一位自称赵广德的贵族却笑着扶起了他,拭去他身上的灰土,替他穿上衣裳,说什么赵与郯都是嬴姓后裔,赵侯早已相见他这位远亲多时了。

    随即,赵广德便不由分说,将郯子及他那小小的后宫众人塞入几辆马车,派兵卒押送他们离开了郯国,至于这八千赵军,还有另一项任务要去完成……

    鲁国的路经过整修十分平整,车速很快,郯子鸿就这么七晕八素地被带到了宋国,他这辈子从未到过的地方,在芒砀山以东的麻邑赵军大营,见到了他的“远亲”赵侯无恤。

    ……

    “郯君主动让出道路让赵国偏师通行,真是识大体,辨正邪啊,寡人在此谢过,这一路上辛苦了。”

    与郯子鸿想象中残酷霸道,一言不合就要族人全家灭人社稷的桀雄不同,赵无恤待他十分和蔼,因为两人年纪相仿,郯子很快就放下了紧张,与其攀谈起来。

    “鲁昭公十七年时朝鲁的郯子,是君何人?”聊了一会,赵无恤如此问道。

    郯子鸿连忙回答:“正是先祖父,谥号文公……”

    赵无恤称赞道:“谥法曰,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这谥号真是绝配。”看来郯国虽然保留了许多东夷礼仪,但谥法上却已经与诸夏接轨。

    “寡人素来敬佩郯文公,听闻他为太子时便能鹿乳奉亲,堪称纯孝。继位后勤政爱民,让郯国文教兴盛,到鲁国朝聘,与鲁国大夫交谈也十分得体。他年高识富,当时孔子听说了后,也称赞‘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从此以郯文公为师……”

    说起让郯国人骄傲的文公,郯子鸿因突遭变故的紧张心情也完全平复了,之后他还向赵无恤介绍了从少昊时代就一直在郯国流传,现在也依旧存在的“鸟名官”制度。

    “以前黄帝受命时,有祥云之瑞,所以以云纪事,以云名官;同样的原因,炎帝以火纪事,以火名官;共工氏以水纪事,以水名官;太昊以龙纪事,以龙名官;少昊即位时,凤鸟适至,所以以鸟纪事,以鸟名官……”

    “其中,凤鸟氏为历正,掌历法;玄鸟氏掌春分、秋分;伯赵氏掌夏氏为司徒,掌教化;鸠氏为司马,掌法制;鸬鸠氏为司空,掌工程;爽鸠氏为司寇,主刑罚……”

    涉及到嬴姓古史,赵无恤听得津津有味。太昊和少昊,是上古时代东方的两大集团,太昊为风姓之祖,而少昊为嬴姓之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