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897章

春秋我为王-第897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茷无言以对,他小时候也多次去皇氏府邸拜见过这位长辈,算起来还得叫皇瑗一声伯父呢。犹豫的时候,他回头看了看,赵侯正对他鼓励地点了点头。比起皇瑗口中的血脉之亲,乐茷还是觉得赵氏更像自家亲戚,两百多年了,皇氏和乐氏的血缘已经淡得跟水一样,反倒是赵侯夫人乐灵子,才是自己的亲姑母,而且在乐氏危难时能伸出援手。亲自去勃然兴起的赵国走了一趟郈,乐茷更下定了要好好追随赵侯的决心。

    于是他收起了那一点对皇瑗的愧疚,故作恼怒地说道:“大司寇既然明知皇氏与乐氏是亲族,为何还要谋害我父,想要夺取乐氏的执政之位!最后还叛离了商丘!纵然你我是宗亲,也救不了你的命!我今日,就要学石蜡的大义灭亲!”

    皇瑗见乐茷如此天真,不由大笑起来:“说得好,大义灭亲,老朽进攻乐氏又何尝不是大义灭亲?符合礼法的宋国国君如同傀儡,南子却窃取了权柄,大兴巫教,更与赵无恤生下孽种,妄图取代国君,颠覆子姓社稷。老朽身为宋国公族,岂能坐视不理?如今吾等战败了,忠臣反而被诬陷为叛贼。茷,睁开你的眼,好好看看,究竟谁才是国之大奸?”

    乐茷虽然年轻,但也知道有的事情装糊涂比较好,何况与他的祖父父亲不同,在他成长的年代里,宋国已经不再是“事其君”的传统国度了,他被教导除了要忠于乐氏自己外,只需要谨遵赵国的姑母和姑父吩咐即可……

    忠君?那个毫无气度的宋公纠,就算是幼弱的乐茷,也生不出朝拜的心思。

    当然,他对南子和那所谓的“玄子”子商,也没有一点崇敬之感,反倒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警惕……

    这不是细想这些事情的时候,乐茷听到身后的家司马在咳嗽催促他,若再不动手,只怕姑父会等得不耐烦吧。

    他不由分说,让人将皇瑗按在一根树桩上,对他轻声说道:“大司寇,你死之后,我会以卿士之礼葬之,并善待皇氏一族……”

    虽然身为卿大夫本不应受刑,但从公子阳生被腰斩开始,这世道早就变了,宋国的贵族群体自这场大乱以后也几乎全灭。皇瑗起码保留了一个卿士的尊严,他没有反抗,也没有畏惧,将头放在树桩上,侧着脸看乐茷举起了沉重的铁剑。

    “大司寇可还有什么话要说?”

    “我戴族原本枝繁叶茂,现如今却只剩下乐氏一支独存,如今宋道凌迟,天下动荡,汝要当心南子,当心赵国,休要让戴族亡了!”

    “小子谨记长者之言!”

    皇瑗闭上了眼:“没了,给我一个痛快罢……”

    事到临头,乐茷不再颤抖,他回忆着家司马教他的武艺,双手举起铁剑,一剑挥下,沉重而精确,一击致命,没有让皇瑗受苦。

    但或许是皇瑗的骨头太硬,他连斩了三次才将头颅与躯体分开,此时,死人和活人都浑身浴血。乐茷厌恶地甩开剑,提着皇瑗的级,无言地走到赵无恤前,下拜道:“姑父,皇瑗已授!”

    “好侄儿。”

    赵无恤满意地点了点头,将乐茷亲手扶起,他依然在颤抖,今天的事情他别无选择,但从现在开始,他便从一个童子成了冠者,成了卿士,成了可以托付重任的人。

    当年的赵无恤,何尝不是从乐祁的尸体里品味到了这时代的残酷呢?

    ……

    皇瑗的级将被传递回彭城,去威胁那里负隅顽抗的死硬分子投降,他的尸身则被乐氏好好收敛起来,准备带回宋国安葬。

    整个鲜血淋漓的过程,宋公纠都亲眼目睹,当皇瑗那无头的尸体从他面前被抬过时,宋公一下子崩溃了,瘫倒在地,没了这位肱股老臣指点,他就六神无主。

    他下拜乞求赵侯饶恕,说之前是自己糊涂,被皇瑗和司马子牛所惑,今后愿意乖乖做赵国的傀儡。或者废黜他也行,只要给他一个小邑,能让他在后半生醉生梦死即可。

    如此丑态,不但赵国众臣心生鄙夷,连乐茷也看不下去了。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宋公纠本来是旁支公孙,年幼时稀里糊涂被南子扶上君位,十多年年一直屈居宫中,半点权力的乐趣都没尝到,现如今再次稀里糊涂地被卷入内战,被自己的国人摈弃,堂堂宋公成了阶下囚。

    于是乐茷便询问赵无恤要如此处置这位落难君主。

    此人曾想谋害自己的子嗣,赵无恤对他一点怜悯都没有,便淡淡地说道:“毕竟曾经是一国之君,纵然要废黜,也得给他一点体面,只怕宋公也没有胆量自尽,给他一杯鸩酒,留个全尸罢……”

    并不是他刻意折辱皇瑗和宋公,只是在权力的游戏中,不当赢家,就只有死路一条,没有中间地带!

    宋公纠十二年秋,随着一盏鸩酒灌下肚,属于纠的纪年结束了,宋国也就此告别了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名为“子商元年“的新时期……

    赵无恤的脚步却并未就此停下,就在他让人搜捕逃窜的宋国贵族时,赵氏的数千骑兵仍在向南追击,希望能追上并留住夫差的吴国大军。

    ……

    一日后,符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赵无恤前世小时候一直以为这唐人白居易的《古原草》说的是北国草原,后来才知道,其实是淮北的一处地方:符离。

    “九夷之地,方圆千里,有符离之塞。”这处位于淮北九夷之地的小邑之所以叫做符离,是因附近产符离草,也就是莞草而得名。此刻赵无恤站在戎车上放目望去,却见宽广空旷的草场在丘陵下方延展开来,随着秋天到来,草叶干枯泛黄,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青铜色,风起云涌,长长的草叶摆动一如波浪。

    这里本应该是一处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只可惜赵无恤今日前来,不是为了郊游狩猎,而是追歼敌军。

    说起来,虽然春秋之时并没有得到重视,但符离在历史上一直兵家必争之地,刘邦与项羽在这里进行了濉水之战,汉军被楚军杀得大败;宋金对峙时期,符离也是主要战场之一,隆兴和议正是由于宋军在符离大败才不得已请平。总之,这里和下邳相似,也是南来北往的一处要地,符离南下不远,是著名的大泽乡,东南边则是灵璧,再渡淮河,就进入了吴国腹地,夫差选择这里撤退,避开了下邳,又防止沛邑赵军加入追击,也是一招妙棋。

    当然,前提是夫差要跑得掉。

    吴国人跣足,脚程却比穿鞋的宋国人快,从彭城到符离一百二十里路,他们只花了两天。赵军的骑兵连夜追击,但因为沿途进攻宋公和皇氏耽搁了一会,所以直到今日中午才堪堪赶上吴军,虽然立刻投入了进攻试图阻止他们南渡,但效果并不显著。

    此时此刻,赵无恤远远望见,三万吴军正位于这片古原之上,面向波光粼粼的濉河,而且已经渡过去了大半!(。)

第1076章 一岁一枯荣() 
濉水之畔,吴王的大纛高耸入云,粗壮的躯杆坚挺有力,顶端巨大的鸟篆文“句吴”二字肃杀又威严,随风飘荡之中,尽显睨视天下的冲天霸气。

    夫差立于大纛之下,全身紧裹在一套漆得玄黑的犀皮甲中,一整块厚实的犀甲覆在胸前,两肩之上,红色的大氅被风吹起,悠悠飘扬,更衬托出吴王的英武不凡。满是老茧的右手紧握令旗,左手轻搭在腰间纯钧宝剑之上,那闪亮的剑刃透出粼粼寒芒。

    吴王脸上没有丝毫表情,那如岩石般坚硬的线条就如同他的性格一般刚强而暴戾,或许是连月征战,他的眼窝略微有些凹进去,显得有些深邃和疲倦,此刻这对虎目正紧盯在不远处的濉水,久久不愿移动。

    濉水中,尽是正在渡河的吴兵。

    吴国虽然号称兵甲十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夫差北上时带了五万人,在泗上被歼灭一万,在邳城又被歼灭两千,加上从彭城撤退时一路上拉下的,或者是自行脱离大部队的群舒、徐地兵卒,如今仅剩下的三万多吴人。

    濉水是吴国和宋国的国界,过了河就是淮北,并不大的符离塞扼守此地,里面有数百人驻扎,因为濉水较浅,江南之人又精通水性,所以连浮桥都没有搭,也不用渡船,众人直接脱了甲胄往齐肩深的水里一扎,就往对岸游去。

    所以这一会,整个濉水里尽是赤条条黑黝黝的吴人,唯一没有卸甲的,就是仍在北岸的夫差,以及簇拥在他身边的三千犀甲卫士了。

    “大王,各军旅皆已找到地点下水,大王也渡河吧。”眼看大军渡得差不多了,太宰伯嚭战战兢兢地来劝说夫差渡河。

    夫差嫌弃地看了伯嚭一眼,若非还要仰仗他处理国政,完成撤军事宜,夫差早就杀了这佞臣,此刻伯嚭来劝,他岿然不动,说道:“在最后一个吴人渡河前,寡人都会站在此处。”

    吴王夫差本来就是依靠军功得到吴国人认可的,他在这段撤离路上的果断和坚定,是吴军没有崩溃变乱的重要原因。

    伯嚭不敢再言,夫差不过河,他也不敢过,只好怯怯地站在一旁,心急如焚。他心里隐隐担忧,虽然抛下了宋国人在后面阻碍赵军,但以赵军骑兵的脚程,也应该快到了吧……

    果然,不多时,在远处的斥候便匆匆来报,说是看到大片烟尘朝这边扑来。

    一刻之后,赵军到了。

    除却吴人渡河的划水声外,空气中有多了一种声音,那便是隆隆的马蹄声,很快,一支风尘仆仆的骑兵抵达了濉水。

    一里外的古原草场上出现了一列黑影,是骑兵,两千匹战马赶了几十里路,但在主人的驾驭下却没有丝毫躁动声息。

    ……

    看着这些全身笼罩在黑胄黑甲之中,就连前排的百余匹战马也罩上了马甲的骑卒,不管是岸上还是水里的吴人都感觉到了一股来自背后的杀气。

    在北方这段日子里,擅长步战的吴国人可算是见识到了赵国骑兵的威力,他们的来去如风,他们冲锋时能摧毁世间一切的凌厉霸气。

    伯嚭不由自主的吞咽下一口口水,伸出舌头滋润了一下因为干涸而开开裂的嘴唇,想以此来驱散笼罩在他头顶的压抑和缓解心中的紧张,但赵国骑兵那股浓浓的气势依旧能让人窒息。仅凭这两千骑兵,就已把吴国人心中的防御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让还停留在岸上的人浑身都开始颤栗。

    “大王,请速速渡河!”伯嚭再劝夫差,然而夫差却目不转睛地盯着古原上的宋国追兵咬牙切齿。虽然吴军仅剩三万多,但追来的赵军和商丘宋军也不过五六万,吴人完全有一战之力,当年面对十倍于己的楚军,他们也大获全胜了!

    但如今的情势对吴军极其不利。

    现在吴国人正处于半渡的状态,以赵军那实用性的战术,肯定不会像宋襄公一样等他们渡完才发动进攻。

    半渡而击,这是吴军的厄运,也是对方的机会,夫差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不让吴军遭到突击,全军覆没于此。

    “请大王渡河!”这会非但伯嚭在劝,负责夫差身边宿卫的大将专鲫也过来请求吴王速速离开。

    夫差眼中充满不甘,他指着那批骑兵道:”赵无恤的玄鸟大纛就在后面!“

    王对侯,这是夫差十多年来渴求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