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905章

春秋我为王-第905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许,楚灵王算一个?但事实证明,那只是空谈而已。

    一时间,司马子期失去了年轻时期的果决,陷入了犹豫。

    过了半响,他才道:“可此刻进攻下蔡,且不说胜负如何,让楚国早早与赵国交锋,对于楚国也没有丝毫利益啊……“

    这态度,几乎是承认王孙胜所说,赵国与之前齐、晋诸霸主都不同,必须造作防范了。

    “有!”王孙胜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样就能把赵军拖在两淮,让赵无恤无法安心灭齐。只要齐国存在一天,天下就能勉强维持均势,赵无恤就无法统合北方,做出当年齐桓公、晋文公、晋悼公率诸侯伐楚之事来!”

    听王孙胜分析完天下局势,司马子期沉默良久,慨叹道:“我明白王兄为何要千方百计将你召回了,你非但是一军之才,更是大国上卿之才啊。”

    被司马子期夸奖,王孙胜心里有几分自得,谁料子期又严肃地说道:“只不过,你的想法太过偏激了。”

    王孙胜一愣:“偏激?”

    “没错,胜,国虽大,好战必亡,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此次伐吴,是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伐赵却不一样,楚国不征发封君、百姓,是决然无法与赵国匹敌的,一旦在下蔡交兵,齐国倒是没有亡国之虞了,可楚国却要遭殃,这简直跟陈恒到处游说诸侯抗赵一样,是祸水南引啊!”

    “楚国现在最主要的事情,不是招惹赵国,而是发展自身,只要政通人和,国家恒强,哪怕赵国真的灭亡了齐国,也奈何不了南方。他那些骑兵,在江汉水网交织之地派不上什么用场,而赵国的舟师,也已经全军覆没,哪怕再花十年时间打造一支,也不是楚人的对手!”

    王孙胜却不这么认为,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叔父啊,胜在赵军中服役多年,从卒长一直做到了师帅。故而我深知赵军的可怕之处,不在于他们的兵甲之利,战阵之坚,而在于敢于推陈出新,不断强大。若是楚国此时不乘着两国差距不大奋起反抗,将赵氏染指南方的心思熄灭,或者占领一个战略要地,延缓赵侯南下。只怕十年之后,吾等要面临的是更强大的赵国,更可怕的赵军……”

    然而不断他怎么劝,司马子期之意已决,他摆了摆手,对王孙胜说道:“不要再说了,如今既然赵国没有从下蔡进逼楚国疆域,那楚国也不必急着去攻打他们,汝切记不可妄动。就算如你所说,要维持中原诸侯均势,也等到一年半载后赵国攻齐不迟。”

    兴许是打了一个耳光又要赏颗枣吃,司马子期又宽慰王孙胜道:“汝也不要灰心,此番进攻吴国,夺回失地,汝立下了大功,老朽会向郢都呈报你的功绩,让大王和令尹为你选一块封地的,或许就在这淮南某一处呢……”

    在何处都无所谓了,王孙胜垂下了头,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会被拒绝。他有种擅自进攻下蔡的冲动,但手里的一万多人是司马子期从各个封君、县公处调拨给他的,若是没有司马的命令,除了亲自训练的那一千”楚武卒“外,这些人根本不会听王孙胜调遣,于是遭到拒绝的王孙胜只能憋屈地回到六邑。

    “若楚国不能对赵侯的野心加以警惕,而沉浸在江淮尺寸之地的获取,和内部所谓国泰民安上,只怕十年之后,就要死于安乐了,我的封邑在哪里,还有区别么?”

    王孙胜仍然不死心,他一面让人监视下蔡赵军动向,一边悄悄派人去郢都,绕开了司马子期,直接向最偏爱他的令尹子西陈述此事,并说入冬时是最佳的时机……

    ……

    不说王孙胜这边不甘心地盯着下蔡蠢蠢欲动,焦急等待令尹司马的回信,且说下蔡东边四百里外,赵军主力已经攻克善道,截断邗沟,接着又北上徐地,于九月一日这一天,进入了徐城!

    跟进入钟离时不同,在徐城,赵无恤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这里的贵族和百姓都视他为解放者,嬴姓的新希望!

    ps:晚上还有一章未 完待续 ~^~

第1085章 徐偃王() 


    徐城,也就是后世的江苏泗洪县,这时代淮河流域还没有洪泽湖,而是被上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地点缀。徐城便位于淮水和泗水之滨,近山靠水,城周长十里,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水上之城。二十年前,吴王阖闾就是利用徐城周围多水,听从了伍子胥和孙武“水攻”之计,挖土山蓄水灌城才攻入徐城的。

    那一天,持续了上千年的徐国灭亡了,徐国人从皋陶时代、徐偃王时代保持下来的骄傲被折断了,现如今却只能卑躬屈膝,做亡国之奴。

    时过境迁,徐国灭亡二十四年后,又有一支军队开入了徐城。

    赵无恤追击吴军时狠辣不容情,但对徐地百姓却非常爱护,在前锋不战而占领徐城后,他把主力安置在外面,再三严明军纪令各军将领约束部卒,不得入城生乱,然后又在城外郑重其事地沐浴更衣,才带着三千羽林军入城。

    跟吴国征服此地不同,这一次,迎接赵军的是欢庆的徐人。

    绵绵的秋雨已经结束,今天是个晴天,艳阳高照,暖暖的阳光下,城内城外、十里八乡的徐人不知来了多少,有男有女,有老人,有小孩儿,扶老携幼。这欢迎的队伍由徐城南门两侧始,一直排出好几里外,在道边挤得密密攘攘,争相要看一看天道巫祝在徐地传教时提起过会再兴嬴姓,赶走吴人的“玄王”。

    在赵军抵达徐城南门时,早有当地贵族和豪长等候在此,拜迎赵师。因为徐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虽然被吴国占领了整整一代人,但依然有许多贵族心有不满,尤其当他们听说徐国旧族徐承在赵氏颇受重用,而当年徐国灭亡前逃亡北方的小公女,竟然摇身一变,成了堂堂赵侯的夫人,更是欣喜若狂,萌生了复国的念头。虽然去年被夫差镇压过一通,但依然有许多火种幸存下来,正是他们驱逐了徐城的吴军,邀请赵军前锋入驻。

    今日,当远远看到一位英姿勃发的诸侯坐在戎车上,由威猛的虎贲开道而来时,徐人皆呈现出雀跃欢喜之状,没错,巫祝的预言是准确的。这些赵军将士浴血奋战,将吴国驱逐出淮北,多年来深受夫差苦役残害的徐人怎能不夹道相迎?

    于是便有头发花白的父老过来献酒,队伍为之停了下来。

    为首的老者扎着发髻,上面插着一根玉簪,穿着右衽的深衣。他可能牙都掉光了,说话漏风,口齿不清,而且还是徐地方言,赵无恤仔细听了好久才听明白,他是在哭诉徐国灭亡这些年来,他们所受的屈辱和痛苦。

    “二十四年前,徐君因为收留两位吴国公子得罪了吴国,招致讨伐。徐人守备严密,于是吴军便利用徐城靠山临水的地势,在徐城东边数里处筑土山蓄水,并修长渠直达徐城,然后开渠灌城,水入城为深渊,遍布大街小巷。当时老朽就在城中,城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百姓悬釜为炊,不少人都病了。过了一个月,徐城的东北角经泗水浸泡溃破,城中百姓被淹死数千,吴人乘机杀入城来。先君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剪断头发,带着夫人投降,吾等都被勒令跪在齐膝的水中相迎吴人入城……”

    虽然徐国常被中原轻蔑地称之为“淮夷”,实际上他们早已华夏化,不沦为贵族平民的衣着,还是器物礼具,都深受商周文化影响,文明程度比自命为姬姓后裔的吴国高出不少,过去徐人虽然打不过吴国,但心理上一直蔑视吴人,如今却被比自己野蛮的国度征服,徐人难以接受。而且接踵而至的,还有繁重的赋税和毫不保留的掠夺。

    说到悲处时,老者和旁边一些年纪大的人甚至伤心地哭了起来,赵无恤连忙加以宽慰,真得感谢这些人,是他们将徐国的历史和记忆传给了下一代,徐国才没有彻底被吴国消化。

    “若非延陵季子劝阻,吾等只怕也要和先君一样断发易服,沦为吴蛮了。好在昊天有眼,让老朽活到了现在,今日又能见到嬴姓重回徐城,能看到中国衣冠……”

    年纪大了的人脑子经常回糊涂,话也啰嗦,那老者说着说着,突然话题一飘,开始追忆起徐国的辉煌历史来……

    “想当年皋陶立国,徐国也是淮夷赫赫大邦,到了驹王时,还曾响应王子武庚的号召,发兵西讨,济于大河……偃王时更加兴盛,江淮和海岱的三十六国来朝,和周王分庭抗礼……”

    那是徐国最骄傲的年代,或许是想到徐偃王的败亡也有赵造父的锅,旁边的人连忙拉扯老者,让他避而不谈。

    赵无恤却不以为忤,他信誓旦旦地对徐国贵族们说道:“赵国徐国,皆为嬴姓,出自少昊、伯益,赵以玄鸟为符,徐以鹄苍为号,亲如一家。商周之时,徐国更是嬴姓之长,偃王治国有方,素以仁义闻名于世,故徐国有土五百里,几乎称霸了东方。寡人建立赵国,再兴嬴姓,也是深受偃王事迹振奋。”

    完了赵无恤还当场赋了一首对徐偃王的赞颂:“嗟嗟偃王,亘古谁属。以仁易国,何吝其土。败犹为荣,无愧仰俯!”

    他还承诺,从即日起,要在徐城重新建立被吴国人推倒废弃的若木、皋陶、徐偃王庙宇,加以祭拜血食,这些承诺自然引起了徐国贵族们的共鸣,纷纷下拜向赵无恤道谢。

    终于等那些老者献完酒,颤颤巍巍地被扶下去后,队伍才能仅继续入城。

    ……

    比起城外,城内的百姓更多,路两边全是,挤得密不透风,路两侧虽有先行抵达的数千前锋布置拦线,但根本挡不住热情的百姓,这些前锋反被挤得不断后退,他们一直朝赵无恤的车驾涌来。

    有卫士警觉地将弩机对准了百姓,但赵无恤阻止了他们,而是从盾牌林立的车上站立起来,朝周围众人拱手:“寡人的夫人是徐国公女,徐国就相当于我的岳家。”

    旁边的百姓听到此言,脸上更是洋溢着欢庆的笑语,但赵无恤的话很快就被淹没在欢呼的海洋中。

    “嬴虽旧姓,其命维新!”在那些早就投靠赵国的徐国贵族带领下,平民们纵声高呼,“嬴姓万岁!赵侯万岁!”

    他们发着欢呼,这场欢迎仪式气氛达到了**。孩童被抱在大人的怀里,或骑坐在大人的肩头,好奇地看着赵军的铠甲、坐骑、兵器。因为羽林侍卫都是年轻人,常年习武个个英武不凡,惹得徐地的妇人和少女都挪不开眼睛,看到中意的男儿,便纷纷拿着吃食、香囊朝他们的身上抛去。

    诗言: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大庭广众之下赠送香囊佩饰,是**裸的传情方式。

    对此,侍卫长伍林目不斜视,死死护着赵无恤,其余人则没那么坚定,经验老道的羽林侍卫毫不客气地接过食物和香囊,眼睛瞄来瞄去,也在寻找自己的猎物。那些还是雏儿的则被徐地女子调戏得满脸通红,整个徐城沉浸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

    赵无恤笑着对他的戎右戎左道:“吴国常年征召劳役,随吴军征伐战死类似的男人很多,故徐地女多男少,十个月之后,城内只怕要多出不少新生的孩子了。”

    但赵无恤也并没有像过去那样不近人情,约束兵卒,反倒乐见其成,要让赵徐更加亲近,没有什么比一堆赵父徐母的孩子更好的方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