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963章

春秋我为王-第963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塞外代郡龙城以北;阴山、大青山以南;黄河以东设云中郡,郡治云中城。“

    “公女赵佳,英睿有为,三箭退虏,勒石赤山,亲执金鼓,伐灭匈奴,有为君分忧之心,克定边疆之勋。昔殷之妇好,列于高庙,今公女功参佐命,不让须眉,非常妇人之所匹也,理当嘉奖,使其为云中君,统领云中军务!”

    什么,以一位公女做封君!?

    侍从差点咬了舌头,这件事一定会在朝堂上引发争议吧,但他不敢做越过职权的事,依然颤抖着手记录下来。

    赵无恤也不管旁人怎么看了,他拿起玉印,在锦书前沉默良久,心里充满了怜惜和无奈。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未央宫今夜的月亮很圆,但赵佳却要一个人在塞外草原简陋的城寨里,忍受寒冬料峭。赵无恤回来以后,和季嬴又一起去信劝过几次,希望她能回来,但赵佳的性格跟赵鞅一模一样,这匹倔强的银马是铁了心要呆在代北了……

    赵无恤心里默默诉说着自己的歉意:“小妹啊,安逸生活、美食衣帛,都不足以唤回你,既如此,这就算是为兄给你的少许补偿吧……”

    他在玉印上呵了口气,在墨迹刚干的诏书上重重盖下红章!

    云中君,赵国的第五位同姓封君,是个女人!

    ……

    ps:那啥,还是说几句吧,赵佳的剧情,大概从一年半前在脑子里浮现,几个月前开始拟定细纲,这之后就从来没变过。写作过程中,书评区里真是波澜起伏,从一开始骂她说想让她死,到后来又怜她觉得作者心狠,这个反转相当有意思。当然一些盗版网页的评论更是一致认为这本书血崩了。

    但是,两年前,刚开始写这本书时,有人就对我说,你驾驭不了春秋,肯定崩;一年半前,当剧情进入无恤奔鲁的时候,有人说这书崩了;当涉及到孔子的时候,有人说书崩了;当写南子的时候,有人说这书崩了;写季嬴篇时,又有人说书崩了,你快烂尾吧……

    两年了,五卷一千一百五十三章,三百六十五万字,书崩了么?烂了么?精品已入,版权已卖,长约已签,夫复何求?

    “书友的意见”我会看,会思考,会修改不恰当的无关紧要的细节,但是从不会因为任何人改变我的大纲,他骂由他骂,清风拂山岗;他夸由他夸,明月照大江。反正这个人物已经印在你们,至少是大部分人心里,一年内忘不了她,忘不了那种离别时有点遗憾的感觉,她的存在就是成功的。除了少数人外,每一个重要角色,她们的结局在出场那一刻就已经被性格注定,连我也没办法逆转。以上纯属无病呻吟,支持的就投张票吧,这章算是明天的提前发了,晚上还有一章。

第1154章 逐鹿中原() 


    经营北疆,收胡貉之利是赵国的国策,皮货牲畜,甚至是草原流入内郡的奴隶,都是暴利产业。所以除了云中郡外,赵无恤还在代郡以东、燕国以北的地区设置了上谷郡。

    上谷郡,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宣府、张家口一带,随着东胡残部远遁,这里也成了一片空地,其地山高谷深,雄关险踞,景色秀丽。北以燕山屏障沙漠,南拥军都俯视燕国,东扼居庸锁钥之险,西有小五台山与代郡毗邻,汇桑干、洋河、永定、妫河四河之水,踞桑洋盆地之川。此处是燕国通往草原的天然通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屯驻军队,设立藩篱,监视赵国暂时无法控制的西辽河,防止东胡或其他部落再度兴起,是很有必要的。

    上谷郡的治所在屠何,也就是明清时期的宣府,由新稚狗担任郡司马。这个郡看上去很大,却空有名头,辖区里的居民很少,在中原移民过去将其填满前,上谷和云中,充其量就是个两个作为代郡羽翼的军事防区。

    如此一来,以代郡为主,云中在西,上谷在东,赵国的代北三郡如同三驾驶向塞外的马车,互为犄角。这三郡里,代郡依然是重中之重,虞喜死后无人能主持大局,赵无恤便将大将邮成派了过去,总领三郡,有机断之权,自此以后,他就可以暂时不必担心塞北局势了。

    但邮成这一走,上郡的司马却空了出来。赵无恤思虑再三后,敲定了人选,他将宗室子弟赵蒹从淮河沿线调了回来,去做上郡的军事长官……

    这一日,赵蒹奉命回京述职,因为他是宗亲堂弟,不是外人,赵无恤便在宫内摆了家宴招待他。

    长乐宫中,红烛高悬,琼浆暖酒,钟鼓音乐,牛羊豚肉一应俱全,赵无恤位于正席,赵蒹坐于下首,比起十年前伐秦时的稚嫩,这位赵氏的”千里驹“已经成熟了许多,面带风霜,颔下已经留了一些黄黑相间的胡须,不过见到赵无恤后,依然是满眼敬慕。

    赵无恤还让乐灵子、季嬴,太子赵恒,幼子赵偃等人也来陪坐,席间君侯夫人乐灵子笑着说让他们只言亲情,勿谈国事,众人笑着答应,一开始还其乐融融,但吃着吃着,赵无恤却突然叹了口气……

    “看到子苇,我却是想起了一个人啊……”

    赵葭也若有所动,拱手道:“君上想的,莫非是柳子骞?”

    ……

    赵无恤想起的那个人,正是已经远赴异域,杳无音讯的柳下越。他是盗跖之子,也是赵葭的好友和袍泽,一直志在四海。黄池之会后,主动请缨去往西方,试图重走穆天子西行之路,寻找传说中的西王母国,为赵国凿空西域,以获取赵无恤渴望已久的汗血马、苜蓿、棉花等中原没有的物种。

    然而算算时间,他于赵侯无恤四年(公元前485年)仲春出发,而现如今已是九年隆冬(公元前480年),弹指一挥间,六年已过,但柳下越和他的队伍却依然杳无音讯。

    “按照君父之前的规划,就算柳将军一直走到天山才返回,往返也不过三四年时光,超期如此之久,他会不会已经……”

    话到嘴边,太子赵恒却不说了。

    他有些悲观,他打小就没怎么离开过邺城,外部世界对于他而言是充满未知和危险的。

    在临漳学宫里,赵恒听过一首歌谣,里面充满了中原之人对遥远西方的想象:“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他们说,那里四外是空旷死寂之域,红蚂蚁大得像巨象,黑蜂儿大得像瓠芦。他们说,那里五谷不能好好生长,只有丛丛茅草可充食物。沙土能把人烤烂,想要喝水却点滴皆无。走在其中,彷徨怅惘没有依靠,广漠荒凉没有终极之处……

    总之,就连死者的灵魂去了那里也会被蒸腾得灰飞烟灭,何况活人?

    所以在赵恒看来,柳下越的出访本身就是一次可能性极低的冒险。泾水以西就不再是赵国领土,在陌生的蛮荒异域,商队可能会遇到种种危险:或许会被嗜血成性的贼寇劫杀,或许会被语言不通的异族囚禁,或许是在横跨大漠时没了水,尸体就在滚烫黄沙的里逐渐风干……而他们渴求已久的目的地,只是一场沙漠里的海市蜃楼……

    此话说出来后,席间众人沉默了,连赵无恤也有一丝后悔,凿空西域到底有多难,他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但依然没忍住内心里的冲动,答应了柳下越行此冒险之事。是不是应该在全取中原,控制秦国后,再派他出去比较合适?

    如今柳下越不知生死,他临走时虽然已经娶妻,却没有留下子嗣,若他真的已经遇难,赵无恤恐怕还得出面,从曲阜展氏那里要一男半女来,过继给柳下越,好延续盗跖这一脉的香火啊……

    不料此时却有一声清脆的孩童声音响了起来。

    “或是那位柳将军被沿途的邦国盛情挽留,耽搁了呢?或是他因为西王母太美,留在当地,没来得及返回呢……或是,或是他到了天山,没找到父亲想要的东西,又继续往前走了呢?”

    却是赵无恤那个才九岁大的幼子赵偃奶声奶气地发言,还没说完,就被他母亲季嬴打断,让他休要插嘴,随后对乐氏夫人和太子恒歉意一笑。

    乐灵子还之以微笑,赵恒则有些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他已经十五岁,被一众太子太傅教导得多才多艺,理智务实,不再会有这种天真的想法,也不再相信童话了。

    然而赵无恤却哈哈大笑起来,让赵偃上前,赏了他一块贴身的玉佩。

    “孺子说的没错,远赴异域会遇上些什么,连寡人也说不准,怎么能盼着柳子骞死呢?寡人依然相信,他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五年不行,那寡人就等他十年,二十年!因为寡人相信,柳下跖之子,绝不会辜负于我!”

    小赵偃的话有道理,华夏周围充满了蒙昧和未知,柳下越的西区,可以说是又一次地理大发现的壮举,总是谨慎保守,注定是走不远的,以一种炙热和疯狂的态度去发现探索,或许能抵达目的地,也或许南辕北辙,但只要他再耐下心来等一等,也许,会有张骞式的奇迹出现呢?

    ……

    筵席撤下后,赵葭却留了下来,当只要他与赵无恤两人君臣相对时,他终于敢将席上没机会说的话说出来了。

    “君上,臣有一些肺腑之言要说,请君上恕罪!”

    “说吧。”赵无恤径自坐下,也让侍从给赵葭赐座,他却是不肯坐,下拜后,嘴巴像机关枪一般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自从九年前夫差在鲁、宋大败,带着残兵败卒退回江东后,南方的形势便完全调转了过来。楚国与越国结为同盟,联合攻吴,而我赵国则坐山观虎斗。那楚国白公王孙胜和越君勾践并非凡俗之辈,不但勤修内政,水攻陆战也一直打得吴国节节败退。”

    “黄池之会后,眼看吴国有些支撑不住,君上还陆续放了一些吴人俘虏回去,并向吴国输送了一些军中淘汰的兵器、甲胄甚至是粮秣,换取吴地的铜锡。”

    “赵国的扶助让吴国缓了一口气,夫差对越国楚国发动了数次反攻,奈何国力已疲,上游地势也被占光,偶尔有一些小胜,却对大局影响不大。”

    “臣等奉命驻扎钟离,保护蔡国,监视楚国,使其不敢冒犯淮北,但君上也勒令我军不能妄动。毕竟君上那几年正在伐齐、休养生息。之后又有伐中山、伐东胡之役。可是现如今,四海晏齐,正是插手南方的好机会,君上却将臣调了回来……”

    赵无恤最初时一言不发,等他说完后,才有些不高兴地说道:“不是说今日家宴,国事明日朝会再谈么?”

    “赵国乃君上之国,对于赵氏而言,国事也是家事,臣从小性子急,是一刻也等不了了……”

    “学宫里出来的人,别样都好,我最不喜的就是这喜欢偷换概念的狡辩。”赵无恤笑骂着指了指赵葭,说道:“汝小子这是在抱怨,抱怨寡人不让你呆在南方,主持南征之事,错过了立功成为封君的机会,对否?”

    赵葭被看穿了,心里一颤,连道:“臣不敢……”

    “你还不敢?连秦国的岐山之阳都敢孤军去闯,试问赵国除了柳下越外,谁的胆子还有你大?”

    赵无恤则冷笑道:“别看江淮这几年打的热闹,但要论对赵国的重要程度,上郡也不亚于淮北。这些年上郡白翟比较安分,是故没什么战事,但是作为监视秦国、义渠的第一线,岂能没有猛将戍守?邮成一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