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985章

春秋我为王-第985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关于吾等一位故人的消息。”

    赵无恤打开了密报,递给孙武,孙武扫了一眼,眼中大为惊奇。

    “陈恒……找到了?”

    ps:《太平御览.兵部四十六.水战》引《越绝书》曰:”伍子胥《水战兵法》,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擢五十人,舳舰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当用长钩矛长斧各四,弩各三十四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

    下午还有一章

第1177章 鸠占鹊巢() 


    “距离陈氏败亡,陈恒遁海而逃,已经过去整整七年了。”

    在孙武面前说起这事,赵无恤是比较注意言辞的,毕竟他也是陈氏的小宗,虽然因为司马穰苴一事已经彻底与大宗决裂,叛出齐国,但毕竟血浓于水。赵无恤把陈完、陈文子的灵位留在高唐,继续让孙武为祖先提供血食。

    但对于陈恒这个难缠的敌人,赵无恤是绝不姑息的,在攻破齐国,次年黄池之会上将其一分为三后,赵无恤就勒令三齐,尤其是淄川国的执政卿高氏,和胶西国的执政卿国氏,让他们出船出人,出海搜索陈恒去向。

    因为与陈恒有仇,归附赵国的济北郡晏氏,济南郡鲍氏两家也自告奋勇,参与了寻找陈氏的任务。单单在第二年里,他们便多次派船试图横渡渤海,然而都为风浪所阻,小船有去无回。

    毕竟整个齐国的大船,以及有经验的水手,基本都被陈恒一扫而空,若是不知风向,不懂辨别方位,渡海航行是极为艰难的。鲁班虽然已经制出了较为精确的指南针,学宫也开始对经纬度的测量进行研究,但此乃国之利器,赵无恤暂时没舍得给三齐用。反正也不急,慢慢找呗,顺便也可以利用他们对陈恒的愤恨惧怕,替赵国做一次东北地区的地理大发现。

    于是第三年时,三齐改变了策略,既然短期内造不出适合跨越海峡的大船来,那就派出小船先到燕国,再沿着渤海往碣石、辽西走,一路沿着海岸线找过去,由此大大拓宽了中原人对广袤北方的认识。

    这时候的辽西和辽河下游,主要是半牧半耕的貊人部落。

    三齐的探索者在给赵无恤送来的汇报里是如此说的:“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是《诗》里的《韩奕》篇,说的是周宣王时,为了维护北疆稳定,特地在燕毫东北的辽西一带,又建立了一个邦国,名为韩,燕国帮助韩国修建了城池,而韩侯也率军进攻貊人,开疆拓土,可惜那韩国早已灭亡,辽西一带,先被山戎、孤竹所占,等到齐桓公伐山戎斩孤竹后,貊人又回来了。”

    三齐派出去探索的第一批船在辽西沿海没找到陈恒的踪迹,仅仅是恢复了从胶东到碣石的海上航线,顺便与当地貊人建立了贸易关系,在葫芦岛留下一个据点后,就返回来了。

    之所以如此谨慎,因为他们深入的是之前中原人从未抵达,哪怕有人去过也没有留下记载的地区,那里的海岸线神秘莫测,触礁、迷航、心怀恶意的土著,数不清的挑战等待着他们。

    到了陈恒北遁的第四年,一支船队再度从碣石出发,这一次,他们不但找到了辽河的入海口,还继续向南,抵达了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也就是陈恒最可能渡海抵达的地方……

    在这里,他们终于发现了陈恒留下的蛛丝马迹!

    赵无恤对孙武说道:“在辽东,三齐的船只找到了一批在岸边定居的齐人,上岸将聚落围困后一询问,发现这些齐人果然是当年跟随陈恒遁逃的渔民。据这些人声称,他们在离开齐国北部的小岛后,原本打算抵达辽东最南端,然而却遭遇了一场大风,船队被吹散,等风暴过后,大部分船只已不知所踪,仅有百余人划船逃到了陆地上,就此定居,继续以捕鱼为生……”

    尽管那些齐人苦苦哀求,但三齐的探险船队还是将他们尽数索拿回中原,然后派使者跑来邺城向赵无恤报喜,说陈恒的船队在渡海时遇风浪失事,十不存一,他本人也葬身鱼腹,不会再对三齐和赵国造成威胁了。

    当时赵无恤正忙着进攻中山国,对此也没太在意,也默认为陈恒已死,让三齐将海岸线地图献上后,就停止了对陈恒的搜捕。毕竟这个时代的东北一片荒莽,探索起来太麻烦。

    至于殖民……连河北腹地都还有大量无人区有待开发,赵无恤等国内人口增长等得头发都白了,他疯了才拿人去填海外。

    这之后又过了两年,也就是陈恒北遁的第六年,随着赵无恤整合鲁国,灭中山,对北方崛起的隐患东胡人也犁庭扫穴,赵国声威渐渐散播到了海外,燕国也雄心勃勃,希望能对曾经控制过的辽西地区开疆拓土。

    赵无恤这才重新对东北产生兴趣,他让三齐交付了一批新造的海船,选了一些琅琊、即墨的水手,船上装备指南针,运用学宫总结的天文航海技术,在三齐渔民的指引下,直接渡过渤海,去先前抵达过的辽东半岛南端,也就是后世的旅顺、大连一带建立贸易站,并继续向东探索,寻找商机。

    这时候的辽东东部,乃至于朝鲜半岛鸭绿江入海口一带,是秽人的地盘。

    秽人是东北地区的古老居民,部落处于原始状态,没有君长,但已经会铸造青铜。他们是后世扶余、高句丽的祖先,早在周代时,秽人曾经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洛阳朝贡,并献上了当地的特产鲵鱼,其实不是鱼,是海豹或海狮。

    这个分布广阔的族群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对中原器物充满好奇,利用廉价的中原物品,可以换到能卖大钱的貂皮、海獭皮、人参等物,是难以估量的暴利。又因为他们没有君长,互不统属,可以让使者带着邺城的铜印,哄骗他们向赵侯献土臣服,毕竟秽人与中原的时代差距,好比后世的印第安人和欧洲人……

    随着在秽人地盘的深入,赵无恤的探险队也得知了一件很打脸的消息:原来,陈恒根本就没死于风浪,不但没死,他还在秽人以东的箕子朝鲜站稳了脚跟!

    ……

    “秽人分布的地域很广,遍布辽东。在秽人之北,是肃慎,秽人以东,是良夷。良夷与秽人犬牙交错,比邻而居,也是部落,他们都没有自己的君长,但据传闻,有一个强大的邦国统治着浿水(鸭绿江)以东的秽人和良夷,这就是箕子朝鲜……”

    赵无恤给孙武看的密报里说的就是这件事:

    “箕子朝鲜,乃是殷末三仁之一的箕子所建邦国,也是周室的海外诸侯,名义上臣服于周,实际上很少有往来,齐桓公之后还曾派人出海寻找过,但之后,朝鲜便与中原便彻底断了联系,但此邦依然延续至今。”这时候的箕子朝鲜,基本局限于大同江流域一带,虽然放到中原只是小邦,但在东北,已经是了不得的文明国度了。

    “陈恒在北逃途中遇到了大风浪,船队偏离了原本的路线,跑到了箕子朝鲜的领地上,在朝鲜侯的同意下借地寄居,至今已经七年了!”

    “陈恒倒是命大……”孙武感觉有些神奇,陈恒走的时候带了五百壮士,八千百姓,不知道登岸时还剩多少,只怕不到一半吧。

    “三齐的船队人数寡少,不敢深入浿水以东,整件事情的经过还无法弄明白,不过有一件事,倒是证实了。”

    赵无恤心情有些复杂,喜的是终于找到了陈恒这条泥鳅的下落,恼火的是他的狡猾一点没变,靠着一群背井离乡的残兵流民跑到千里之外后,还能数年隐忍,一朝爆发……

    “就在今年年初,陈恒已经反客为主,带着齐人和秽人、良夷夺了朝鲜都邑,将箕氏后裔赶尽杀绝,只剩下几个人逃到了辽东秽人处,寡人的船队这才能从他们口中,得知陈恒下落……”

    “还有这种事?”如果说刚才的一切都还算合理的话,孙武这下有些吃惊了。

    赵无恤也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现实就是这么奇妙。历史又有惊人的相似,三百年后,也有一个叫卫满的燕国亡命徒,带着一群惊恐的流民跑到朝鲜半岛,几年功夫,就反客为主灭了箕子朝鲜,取而代之!

    “虽然整件事的过程,还得等船队带着幸存的箕氏后人归来后方能知晓,但有一件事确定无疑的。”

    赵无恤起身,严肃地说道:“陈恒鸠占鹊巢,自立为朝鲜侯,改名为田恒,箕子朝鲜已亡,大海之北的国度,变成了田氏朝鲜!”

第1178章 朝鲜()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山海经。大荒经。海内经》

    ……

    六月份时,邺城正值盛夏,蝉声响彻大街小巷,连未央宫的树上也不例外,炎热的天气,使得宫内众人有气无力,他们又不似贵族,有地窖里存下来的冰块消暑。但仍然得打起十分的精神来,因为未央宫迎来了一些远客,君侯和夫人都嘱咐了,务必让他们知道什么叫中国威仪!

    与此同时,脚踩在完全由大理石铺成的殿前广场上,看着高大的门阙,以及恢弘不可一世的宫室,来自海外的箕氏族人们目瞪口呆。

    箕子朝鲜算是东北亚最早的文明邦国,箕子北遁时也带去了大量的殷商文化、故物,所以箕子朝鲜的贵族一直以文明国度自居,看不起周围的秽人、良夷、韩濊等落后部族,甚至对中原的周人天下,也不置可否,断绝了几百年音信后,他们俨然以唯一文明自居了。

    然而在故国遭到灭顶之灾后,他们在辽东被赵国的探险船只所救,得以回到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大邑商王畿,看着眼前的一切,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那点文化,那点骄傲,都不值一提,王俭城的低矮夯土墙垣,狭窄的肮脏的街道,还在用茅草顶的所谓宫室,跟长乐未央一比,不过是灯烛与日月争辉。

    而整个箕子朝鲜国都,连带附庸部落算到一起,地域只相当于赵的半个郡,人口更是只有数万,只相当于赵的一个大县,

    箕氏后人顿时自惭形秽,好在他们的衣冠秉承了殷商的风格,虽说与中原已经有些区别,但好歹能看出右衽冠带的传统,而赵无恤也没有把他们视为化外之民,而是当做了诸侯贵宾,在正殿隆重接待……

    可惜因为隔绝太久,这些箕氏之人已经完全不通中原雅言,甚至与河北一带的殷遗民方言也差异巨大,双方只能通过秽人的语言进行交流。上殿后,他们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经过数次转译,总算向赵无恤和殿上众人道出了陈恒窃取箕子朝鲜的原委……

    ……

    据这些箕氏遗民说,朝鲜与中原隔绝,一直过着小国寡民的生活,城邑内以文明国度自居的箕氏朝鲜人是统治者,视周围的秽人、良夷部落为野蛮人,不断将他们吞并纳入治下。倘若没有外来者打扰,这个过程还会持续两百年,朝鲜会慢慢扩张,西进到辽东附近,与东进的燕国遭遇,然后被燕军打回原形,就此衰败……

    然而历史却出现了变动,七年前,突然有一批船只被大风吹到了乐浪水附近的海岸,三五千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人艰难地登岸。他们在当地捕鱼狩猎,圈地建屋,终于在月余后引起了箕子朝鲜的注意,派人过去,经过艰难地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