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989章

春秋我为王-第989章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公假装没听出来,对着名义上的表弟钟子期点了点头,请父子二人入府邸后,问候了一番姑母季芈身体可还好?

    季芈是楚平王的幼女,也是太子建、楚昭王的小妹,当年也是南国第一美人,现如今年逾五旬,身子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例行的寒暄之后,烧着炭火的温暖厅堂里陷入了尴尬的沉默,钟建和王孙胜一个守旧,一个激进,话能投机才怪了,最后还是钟子期打破了缄默,说起了今日所见,白公胜“徙木立信”一事。

    “如此说来,白公的新法是势在必行了?”

    白公胜立刻纠正了他的说法:“子期,这不是我的新法,而是楚国的新法,是大王和令尹都同意在郢都试行的。”

    原本,白公胜去年进入郢都,接近权力中心后,对于是否推行新法是有犹豫的。因为他明白,只要更制,就必然会有阻力和反对,若是因此让楚国新旧反目,闹出乱了来,或会给北方赵无恤南下之机。

    然而,也不知发生了什么,或许真如他的谋臣高赦推断的,水满则溢,赵无恤骄奢过了头,对自己的实力和威望自信过了头,竟然要北伐海外的陈恒朝鲜国,并且把南方的兵卒船只渐渐向北转移,一副大动干戈的架势。

    这下可帮了白公胜的大忙,淮南的压力减轻了,他也可以乘此机会抓紧变法,力求在赵无恤打完这场注定损耗巨大的仗前,完成对楚国的改造,彻底掌控大权,如此才能领导楚国跟赵国角逐……

    楚王熊章才十多岁年纪,未亲政,楚国的真正掌权者是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这两人都对当年太子建的死心怀愧疚,尤其是子西,对白公胜比自家儿子还好,说他是护翼在自己羽毛下的鸟卵,视为楚国令尹的继承者。

    于是白公胜便利用这一点,力劝令尹子西支持自己。

    子西早年迁都鄀城时,也曾经“更制法度”,进行过有限的改革,年纪大了迫于形势才转为保守。

    一方面是因为对白公胜的信赖,之前六年里,白公在淮南的变革效果显著,将东地拧成了一股绳,强兵富民,拓土数百里,还帮助越国灭了吴国。由此可知,他想要实行的变法已经不是空谈,而可以付诸实践,移植于郢都,推广到整个楚国。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来自赵国的压力骤然放松,使得楚国有机会治一治自身的弊病了……近年来楚国士人因为在国中没有跻身的途径,北上投靠赵国者极多,而丹阳之地的楚民,也被赵国那边更为合理的赋税所诱惑,全家甚至整个里跑过去的也不少,国内贵族奢侈**,满足于现状。【零↑九△小↓說△網未来赵楚必有一战,这样的楚国,如何与强赵匹敌?

    以上种种弊政,子西岂会不知?他已经没几年好活了,一旦自己闭眼,这间他勉强裱糊好的屋子就会立刻漏洞百出,与其让楚国慢性死亡,还不如索性在活着的时候,让白公胜大胆一试,即便出了问题,子西身为令尹,也能立刻叫停。

    于是经过数月筹备,同时也确定赵国的军事调动不是临时使诈后,左尹白公胜终于开始颁布法令,朝着改革的深水区迈出了第一步。

    因为是令尹子西拍的板,钟建倒也不好直言不可以变法,只是委婉地说道:“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为政者,重在不更易制度。要知道,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这才是为政者该做的事,白公的变法,是否过于激进了?”

    “比起北方赵国而言,一点都不激进。”

    白公胜道:“楚国的四大弊病,封君太重、宗室太众、赏罚不公、骄奢之风盛行,侄儿六年前已经说过,想必姑父也恨清楚。如今的新法,是为了针对以上弊政,这些法令,是在淮南实行过的,效果显著。如此一来,楚国才能可损有余而继不足,磨砺甲兵,与赵国争雄!”

    “与赵争雄?”

    钟建不以为然,说道:“白公,治大国与治一地毕竟不同,何况老朽听说过一句话,兵者凶器,争者逆德,先前白公在淮南实行此法,是因为吴国乃楚国仇敌,不可不灭,如今吴国已亡,楚国与越国平分吴土,和睦相处。哪怕是北方的赵国,只要楚国勤修政务,为政者敦处笃行,不要想着再去争夺中原霸权,想必也能相安无事,何故处处与其争强,为楚国引祸呢?”

    他这是在批评白公,赵楚本来可以睦邻共处,若是白公处处与赵作对,只怕反而会惹来战争。

    白公胜哑然失笑:“姑父啊姑父,你还以为,现在是弭兵争霸之世?时代变了,赵国追求的早就不是所谓霸主地位,而是兼并诸侯,化为郡县。何况,楚国有谁还能比我更了解赵无恤?他的志向是什么?是整个天下!”

    白公胜起身,一挥宽袖,激动地说道:“楚国在赵无恤眼里,与鲁、卫、中山并无区别,也是一块肥美的肉,只等扫清北方的敌人后,他便要全力南下了。不乘着他犯糊涂进犯朝鲜之际,让楚国聚集力量,多点爪牙武装自己,只怕不到十年,便要被赵无恤一口吞了!当年郢都被吴国攻陷,姑父背着姑母,与大王流亡云梦泽的经历,只怕不想让子期也经历一次吧!”

    “你!小子狂妄!阴谋逆德,好用凶器,果然如叶公所言,你这不是在救楚国,而是在害楚国!”

    钟建说不过白公,气得站了起来,话不投机半句多,守旧者与革新者注定无法共处,他气哼哼地带着儿子离开了。

    看着他们的背影,白公叹了口气。

    他之所以锐意变法,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一个身份尴尬的外来王孙,白公迟迟无法融入楚国的贵族圈子。即便强行靠着军功和令尹子西的支持,他位居左尹,成了令尹的继承者,然而楚国王子王孙的公室圈子依旧对他十分排斥,白公觉得,自己就算循规蹈矩,也只能做一个被贵族架空的令尹,甚至会被政敌叶公赶下台来。与其如此,还不如借推行新法之名,给楚国的体制换一换血,让自己成为名符其实的执政者!

    另一方面,诚如他之前所说,强大的赵国,一直是悬在他头顶的一把利剑……

    然而楚国的大多数贵族,也如钟建一般见识,还活在二三十年前呢!他们没去过赵国,没有去过邺城,早已不清楚中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滚滚而来的大势,但白公却清楚。

    高赦在他身后恭谨地说道:“主君,想必新法推行下去后,如乐尹一般反对者,将数不胜数啊……”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白公胜却自信一笑:“一群冢中枯骨而已,不必管他们,这些人都注定要被我扫到汉水和大江里,涤荡而去!”

    ……

    一月份,白公徙木立信,主持推行新法,在楚国古老法典《鸡次之典》的基础上,颁布了《垦草令》《军爵令》《进贤令》《定分令》《算民令》等。以上法令,力求奖励农耕以富其国,激赏军功以强其兵,平均功爵而平其禄,统一治权以正其域,化俗齐风以聚其民。从而使楚国强大起来,改变大而羸弱的现状……

    白公胜期望,新法施行后,能如同淮南一样立竿见影,然而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除却一些苦于没有上进渠道的文士、武士拍手称快外,大部分人持观望态度。贵族们更是对新法嗤之以鼻,他们明面上不敢直接违抗,但在施行上却处处拖后腿。

    郢都且如此,外面的地方上就更不必说了,一时间,江汉平原的县公抗拒新法之事层出不穷。

    比如说,在《算民令》里,白公以身作则,提供了淮南地区的户口、税款、兵赋的详细数目,将多余的户口上交楚王,增加国家的赋税。这招本来想以退为进,做一个表率,也让别人无话可说。然而没想到的是,早已习惯了封地之内一切自己做主的亲贵县公们,均视新法为一张空文,甚至有些县公直接拒绝推行新法的小吏入境清查户口、兵赋,甚至将他们殴打驱逐!

    “新法不能顺利推行,全是因为上层人抵制触犯!”郢都的贵族都在看他笑话,于是白公大怒,决定拿出在淮南时候的手段来,杀鸡儆猴,好好整治一下这批腐朽的权贵,他的目光,瞄准了郧公斗氏一家……

第1183章 白公胜变法(下)() 


    ps:再推荐一下舍友的书《大凉汉骑》啊,新人新书不容易,求一下收藏,七月在这里拜谢了。

    ……

    若问当下楚国贵族县公里谁最蛮横跋扈,当属斗怀……

    斗氏历史悠久,是楚国第十四代国君若敖的后裔,所以又称若敖氏,历史上出了十多个令尹、司马,乃是楚国第一公族,然而到了楚庄王时,斗氏因为谋逆失败而被诛杀殆尽,只剩下一个庶子因为与家族走的远,避开了这场若敖氏之乱,得以延续血食,但领地所剩无几。

    到了五十年前,这个家族传到了斗成然(子旗)手中,此人是楚平王弃疾的亲信,因为拥立有功,做了楚国的令尹,但随即被猜疑心极重的楚平王过河拆桥地杀死,为了不让功臣们寒心,又假惺惺地将斗成然的两个儿子斗辛、斗怀安置在郧县,做了县公……

    郧县位于江汉平原,楚国都城以东,也就是后世的湖北安陆一带,这里本是姬姓陨国,两百多年前被楚国灭亡。比起郢都来,郧县算不上富裕,斗氏兄弟在此长大,后来县公斗辛入郢侍奉楚昭王,斗怀则驻留领地。

    吴师破郢时,楚昭王、季芈等王室成员在钟建、斗辛等人护送下逃亡云梦泽,在大泽中遇盗受惊,然后便听从斗辛的建议,又跑到了郧县,以躲避吴军的锋芒。

    然而在郧县却依然不安全,夜里,斗辛听见了有声响,出门一看是弟弟斗怀带着族兵全副武装,包围了楚昭王的住所。斗辛大惊之下问他想要干什么,当时血气方刚的斗怀说自己父亲斗成然忠心耿耿,却被楚平王杀害,他的逻辑是:”乃父杀我父,我杀其子,以怨报怨,以血偿血!“他现在就要杀了楚昭王,为父亲报仇!

    斗辛自然不会让他如愿,训斥一番,告诫他君王是天,哪怕是再大的委屈也不可以对大王报仇,斗怀这才愤愤作罢。

    今夜的事,楚昭王等人在屋内听得一清二楚,然而到了一年后吴国退兵,楚王返回郢都,对患难中的忠臣论功行赏时,不但赏了斗辛,也把斗怀找来,夸他纯孝,让他做了大夫。

    从这时候起,斗怀对楚昭王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愤恨变为死忠,昭王有命,他无所不从,随同昭王、司马出征屡有战功……

    于是在斗辛死后,楚昭王就让斗怀继承长兄职位,做了郧公。

    昭王死时,斗怀差点在昭王棺椁前哭死,然而这之后,却没人再治得住他了,斗怀再次变成了刺头。这个老不休仗着有些战功,资历过硬,对于郢都的命令开始阳奉阴违,向都城缴纳粮食劳役支支吾吾,还收纳流亡,隐匿户口,为自己牟利。

    过去的楚国旧法,对这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当白公胜主事已以后,却在《定分令》《算民令》里,将以上行为视为违逆国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