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苏德战争 >

第17章

苏德战争-第17章

小说: 苏德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滥用或丢失政府财产的惩罚往往很严。军队的纪律并不是令人感到厌恶的,用德国人的标淮衡量无疑是松得很。 
  平时和战时都有妇女在部队里服役。军医和卫生员中妇女占的比例很高,多数应征入伍的妇女做很多辅助性工作,甚至在野战部队里,代替男子当秘书、打字员、电话员和炊事员。交通警常常是妇女。妇女有时被派去当伞兵、狙击手、游击队员这类引人注目,可供大肆宣传的工作。德国兵遭到武装妇女枪击的事得到报道,偶尔还可以看到在坦克乘员中有妇女,她们可能是无线电报务员。但是,确实有妇女当坦克指挥官的情况。 
  德国人一向强调苏联人生活如何清苦。这容易使人对苏联军人的状况产生误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人的特权、薪金和休假得到很好的照顾。苏联军人薪金低、没有休假,对没有特权也没有异议,因为他们无可奈何。在部队里,他们装备很好,穿得很好,倘若条件许可,吃得也很好。官兵关系通常是亲密和睦的。除非在紧张时期,士兵和政委的关系并不总是像德国人所说的那样坏。只要不被拘留,军队里很少有野蛮行径。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嫌疑分子的遭遇远比犯罪分子悲惨。因为政治上的过失被内务人民委员部逮捕的士兵,就丧失一切权利,他们的生命一钱不值。苏联军人对待战俘、甚至对被占领国的人民可以草菅人命,然而对自己的生命无疑是珍惜的。 
  对人命最不爱惜的是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在国内战争和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时期,为了达到某个政治目的,几百万俄罗斯人和苏联人惨遭杀害。1940年在芬兰的冬季战争遭到失败后,苏军指挥官和政委有权当场枪决胆小鬼。虽然和平时期这类事不太会发生,战时在需要时就行使这种权力。并非只是胆小鬼才有这种命运,那些无能者、不幸者和不成功者,那些目无长官的人的命运也是如此。于是把那些犯过错误的前军官和军士组成惩罚营,以示惩戒。苏联不是日内瓦协议和红十字会的签字国,对战俘的态度完全是根据实用主义原则。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战俘被送进劳动营(这对苏联的经济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多数人只有死后才能离开。莫斯科对落入德国人手中的战俘的死活全然不感兴趣,公开声称他们是叛徒。得到遣返的战俘往往只是从一个战俘营转到另一个。苏联当局还不满足对回来的战俘进行报复,因为报复不足以防止战斗中有人叛逃或投降。它还采用国内战争时的方法,把军人全家作为他在战斗中表现的人质。被俘人的亲属有可能,而且很多情况下确实被判处长期徒刑。 
  苏军与德军的不同在于它的编制符合逻辑、合乎常理,责任明确,职能上没有重叠。与德军一样,苏军的主要力量在步兵师。多数师里有一个坦克营,有三十辆装甲车和坦克。除此之外,师一级的编制几乎和德国人一样。师里有三个团,每个团有三个营,每个营有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迫击炮支援连。甚至使用的武器也差不多。苏军使用马西姆…拉根枪栓式M…91/30步枪,还有托卡列夫和西蒙诺夫自动步枪和施巴根PPSh…42卡宾枪。轻型和中型机枪是杰格加列夫和西蒙诺夫式的。团里的近距离支援炮兵使用37毫米或45毫米反坦克炮(37毫米炮完全是仿造德国的),还有作用和德国步兵炮一样的76毫米加农炮和120毫米迫击炮。师里有一至两个炮团,但是炮的种类通常和德军一样,有四十八门76毫米加农炮、122毫米榴弹炮和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苏军轻武器质量和德军不相上下,迫击炮和火炮质量比德国的强,但苏军不象德军,它的步兵师的指挥系统和通信工具很差。牵引火炮和步兵师的运输主要靠马。 
  苏联的火炮尽管缺少较好的无线电设备,大概仍然是所有武器中最有效的。德国巴伐利亚的火炮专家哈尔德,由于东线外军处提供的情报不准确,认为苏联武器劣于德国的武器。苏联的火炮设计精美、性能良好,由于保留了一些过去的控制和操作方法,往往比德国的火炮更有效。苏军不象德国人,他们建立并保存数量可观的炮兵预备队,组成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这些炮兵可配属于高级军团,也可以配属给军、师、团。 
  苏联在战前几年里已经把较重型的坦克编成坦克旅,每个旅有三到四个坦克营,每个营有三十辆坦克,但没有步兵支援部队。中型和轻型坦克组成机械化旅或摩托机械化旅,每个旅有二到三个坦克营以及一到二个卡车运载步兵营。有时,这些旅组成机械化军。1939年,苏联根据当时法国和英国的编制情况,把大部分机械化军解散了,把坦克营分到骑兵师和步兵师。在这个阶段,苏联最高统帅部看来很幼稚地相信坦克的效力。不管是否需要,也不管地形是否适合,他们都大量使用坦克支援任何军事行动。在纵深突破时,只是口头上说要使用坦克。坦克被列为用作远距离作战或支援的武器。但是,远程坦克的作用只不过是实施近距离战术包围,目的是摧毁敌司令部和预备队。法国被德国集群坦克迅速击败,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使用坦克的方针,国防部决定,除原来下放到步兵师的坦克以外,还要建立大的装甲部队。这些部队是德国坦克军的翻版。1941年新成立的坦克军有两个坦克师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师。一个坦克师有两个坦克团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团;摩托化步兵师有一个坦克团和两个摩托化步兵团。这些师与早期的装甲部队不同,它们有自己的炮团和支援部队。在6月德国进攻时,部分边界地区的改编工作业已完成。但是其它地区,在老的机械化军、坦克旅、机械化旅和步兵师的坦克营等各级编制里都有坦克。把坦克部队改编成师的工作在大战爆发后中断了,而且又回到军和旅的编制。坦克军有两个坦克旅和一个摩托化步兵旅,每个坦克旅有三个坦克营,共有坦克约一百四十辆,兵力有七千人。一个坦克军大体相当于德国一个坦克师。苏联的机械化军要大得多,有一个独立的坦克团和三个机械化旅,每个旅有自己的坦克部队,总共约有二百辆坦克和十二个摩托化营,共一万七千人。 
  苏联原先是仿制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坦克。但是,到1939年,苏军己装备了很多型号的坦克。因为坦克多半已陈旧,过量的生产使苏联陆军和空军一样自食其果。因为苏联迷信数量上的压倒优势,不可能让老的坦克退役。旧装备不是改作别的用途就是分配给不需要的部队去使用。大战开始时,正在使用的大部分坦克比德国的III型和IV型差,尽管苏联有些坦克上装有一门很好的高初速45毫米火炮,也有的装有一门76毫米近距离支援火炮。直到苏联大量生产T34、KV1、KV85和KV2坦克之后,这种落后状态才得到改变。坦克部队的战斗力不仅靠武器和装甲,而且要靠光学器材和动力装置、坦克内通话系统和无线电系统。苏联坦克部队和空军一样,由于缺少辅助设备,吃了苦头。即使在大战末期,苏联T34坦克营之间仍然主要靠旗语进行联络。1941年中期,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已投入生产。但是,据苏联人说,部队得到的T34坦克还不到一千辆,得到的KV1坦克不到五百辆。 
  1941年6月,几乎所有的部队都在进行改编,更新坦克。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方针是每支部队都分配一点。这大概是为了便于训练。然而没有一支部队能满足需要,没有几支部队能适应战斗。据说,6月15日那天,百分之二十的坦克在大修,百分之四十七的坦克正在进行中修或需要中修,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的坦克在服役。改编工作的中断,使苏军在大战开始时,各级装甲部队都不齐装、都未经过试验。 
  除了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外,那时苏联陆军起码还有三十个骑兵师,其中有些已组成骑兵军和一些独立的骑兵旅。一个骑兵师只有七千人,包括三至四个骑兵团,有时还有一个配备坦克的机械化骑兵团,一个骡马牵引的炮兵团和支援部队。苏联是唯一保留骑兵部队的大国,因为它设想这些部队可以在任何地形,尤其在冬季战争中,成为一支机动打击力量。实际上,它的机动性在进行突破时证明是有用的。 
  德国在发动战争时团结一致,实力强大,它所对付的敌人领导无方,军事上没有准备。一事成功,万事顺利。成功本身就是对士气的激励。德国早期的好运多半是因为武器精良,训练有素,战术卓越,战地指挥有方,这就使德国人心目中更认为纳粹党有关民族优秀和德国人不可战胜的教育是对的。全国作为一个整体都从这一错误观念中吸取力量,得到安慰。尽管可以把不可战胜的说法看作是鬼话不去相信,因为单是德国空军的步兵师作战表现很差这一点,就证明德国人的成功不是和民族有关,而是同领导和训练有关,但是,人们一致承认,德国人不论在走运时或困难时都是无畏的战士。德军官兵关系极好。 
  1941年德国人的军事才能有些变化,但是从整个素质来说,人们很难察觉,因为从别的方面,特别是指挥和经验方面,得到了弥补。东普鲁士人和波美拉尼亚人,由于有波兰人或索布人的血统,通常比威斯特伐利亚人活泼,进攻时很敏捷,又因为长期与普鲁士打交道,喜欢打仗。威斯特伐利亚人和奥尔登堡人往往比莱因兰人和巴伐利亚人更不易激动和沉着。这些民族的性格不同,但都能成为好的战土。只有萨克森人可能被认为不太适于当兵。日耳曼族奥地利人通常比德国人差,因为他们比较懒散。德国军队之所以强大,因为他们是同一民族,都说一种共同的语言,地区差别甚微,所有德国人几乎任何时候都忠诚可靠。德国盟国的情况则相反。 
  芬兰人是轴心国里最好的勇士。在冬季战争和森林战争中不亚于任何人。芬兰只有四百万人口,决心不成为德国的走卒。罗马尼亚是对德国最忠诚,然而也是最不自愿的盟国。罗马尼亚军队装备差,主要是缴获来的陈旧的法国人的武器,因此,当然无法和德国人相比。他们的军官未经训练,不能胜任所担负的责任。军士也没有受过训练,占很大比例的士兵是文盲。他们对德国人和俄国人的战斗力过分敬畏。但是,罗马尼亚农民勇敢,不屈不挠。他们和俄国人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忍耐,临危不惧,能吃苦。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一样不缺胆量,但是装备差,军官没有受过很好的训练。匈牙利人是有长期战争历史的民族,但也不强。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把眼睛盯着他们真正的敌人罗马尼亚人,而不是为希特勒打仗。最精锐的匈牙利部队都留在国内未动。 
  倘若有军官和装备,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完全可以成为很好的战士,因为他们有持久的耐力。但是,他们认为打的是德国人的战争,因而几乎不感兴趣。在这点上,德国人挨了不少的骂。在1941年,德国政府、外交使团、武装部队,或许还有很多德国民众,被胜利冲昏头脑,表现得很傲慢和放肆。在希特勒的新秩序下,所有外国人都比德国人低一等。这样,用霍锡的话来说,德国人被看成是难以容忍、笨拙、粗鲁的人。1942年4月,人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