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苏德战争 >

第4章

苏德战争-第4章

小说: 苏德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尼亚割让领土的报偿,德国保证罗马尼亚不会遭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入侵。随后,德国的使节和军队以改编和训练罗马尼亚军队为托辞,纷纷进入这个国家。这样一来,德国石油来源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苏联想挑起巴尔于战争也难以得逞了。在裁决书公开发表之前,德国从未与莫斯科就这次谈判进行磋商,也未向它通报有关情况。柏林对苏联强烈抗议其违反8月23日互不侵犯条约的协商条款置若罔闻。当1940年9月德国与意大利、日本签署三国条约时,苏联骂得更凶。莫斯科有理由认为,该条约意在威胁其在远东的领土。同时,德国人一味拖延交付1939年8月和1940年2月的贸易协定中规定向苏联提供的货物。于是苏联被迫采取对策:削减向德国提供原料的数量。大有最终全部停止供给之势。 
  在这一阶段,克里姆林宫对苏德关系似乎并不十分担忧。但是,使苏联大为懊恼的是举世公认德国在对法作战中没有付出什么代价便取得了胜利。希特勒与斯大林竞相控制芬兰与巴尔上的尔虞我诈、政治上的渗透活动、措辞严厉的照会、含蓄的恫吓、以陈兵边境对陈兵边境等等都是共产党人最熟知的神经战的一部分。到1940年秋,莫斯科并不认为德国人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一百五十年以来,俄国人一直将大英帝国视为魔鬼。英国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和丰富的工业资源,至今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能得到美国的支持。斯大林与希特勒不同,他从不轻视美国的财富和力量。德国由于西方的封锁,还得依赖苏联提供经济援助。苏联居然充当了德国的代理商,它从国外进口原料只是为了转售给德国。在克里姆林宫看来,由于上述原因,如果没有其它原因的话,德国似乎未必能攻击并切断这个供应来源。斯大林不借任何代价地避免战争,他对德国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是尽管如此,他似乎也想到了德国要打持久战或在两线作战是完全违背它的利益的。斯大林还从红军的力量中得到安慰,虽然它在芬兰战争中丢了丑。但是他不了解,希特勒与德国情报部都认为这一因素不足为患,因为它们对苏联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非常缺乏了解。 
  按照这个逻辑,斯大林在1940年时仍认为他的谈判地位比希特勒强。他相信,德国人最终将被迫向他让步。苏联为了控制多瑙河河道,并向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施加政治压力。苏军于10月26日突然占领多瑙河河口的一些岛屿。之后不久,莫洛托夫应里宾特洛甫的邀请到达柏林。他佯装对扩大三国条约的建议甚感兴趣。这个建议是吸收苏联参加该项条约,有可能也接纳西班牙与维希法国,从而组成一个欧洲大陆集团,与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的国家相抗衡。11月12日,莫洛托夫在接受斯大林的指示后,兴味索然地听取德国人的提议,当听到德国人明显地要把苏联对巴尔干的注意力向南转到波斯湾与印度洋方向时,尤其不耐烦。随后,他把会议变成了冗长的独白,反复陈述苏联对芬兰、南布科维纳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夙愿。莫格托夫想让德军撤出芬兰,让日本放弃它在北部萨哈林岛上开发煤铁的权利。他还进一步提出,苏联应象德国对罗马尼亚作出保证那样对保加利亚作出保证,从而获得在该国建立基地的权利,以便控制出入土耳其海峡的活动。与里宾特洛甫在防空掩蔽部举行谈判时,莫洛托夫透露,苏联还对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国和控制波罗的海出海口感兴趣。 
  11月25日,苏联提出要与保加利亚缔结一项条约。苏联以支持保加利亚获得多布罗加全部领土和经希腊进入爱琴海的通道两项要求作为交换条件。这项提议遭到拒绝。到1月中旬,莫斯科才获悉德军正向巴尔干挺进。于是,它便向柏林要求占领保加利亚、希腊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建议提出抗议。抗议中说,这一步骤将损害苏联的安全。到那时为止,克里姆林宫才意识到希特勒根本无视苏联的要挟。在苏联驻柏林新任大使戴卡诺索夫于1月17日向德国外文部常务次官魏茨泽克递交的抗议照会中,把英国干涉巴尔干的可能性也硬扯了进去,更加重了照会的分量。从此,在中欧和东南欧的主动权便落入德国人手中。而苏联的外交则成为一连串的抗议。保加利亚恪守三国条约,3月1日,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率先进入保加利亚,德军随后跟进。这使土耳其有些焦虑不安。希腊已向轴心国开战,在东南欧,只有土耳其与南斯拉夫仍未介入。为了将这两个国家拖入战争,莫斯科又把对付波兰的那套阴谋诡计与外交手腕施展了出来。它告诉土耳其,如果土被迫与第三方(指德国)交战,莫斯科将持完全谅解和友善的中立态度。这种拖人下水的提议被安卡拉婉言谢绝了。3月25日,德国迫使南斯拉夫在维也纳签署三国条约。两天后,南斯拉夫政府被一场反德政变推翻了。苏联为了吸收一名反德的打手,急忙与新政府的首脑西莫维奇签署一项友好条约。莫斯科又弹起对南斯拉夫承担军事义务的旧调,旨在坚定南斯拉夫抗拒德国领土要求的决心。但在4月5日,当德军集结在南斯拉夫边境地区时,克里姆林宫却又采用了它惯用的退却战术。当时,苏联副外长维辛斯基告诉南斯拉夫驻莫斯科大使加弗里洛维奇说,你们肯定误解了,苏联从未企图进行军事干涉和提供援助。他的话使后者不胜惊惧。而希特勒次日却以轰炸贝尔格莱德、入侵南斯拉夫作为回答。 
  有确凿的事实表明,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迅速沦陷,英国被逐出欧洲大陆,使斯大林清醒了。从此,他改变了对德国驻莫斯科外交官员谦卑,讨好的态度。德国大使和土耳其大使都及时地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在发给本国的电文中都对此作了相同的解释。土耳其大使说得更露骨,他甚至发表了如下的评论:斯大林希望南斯拉夫至少把德国人拖住两个月,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赢得强大的盎格鲁撒克逊部队的援助。 
  苏联是认输了,但对自身的安全仍不担忧。它真心实意地想与德国改善关系,转而采用了安抚政策。1941年1月,苏联就抢占划归德国的立陶宛边境地带一事给柏林以赔偿。同时,缔结了一项非常有利于德国的新贸易协定。到4月,苏联按照协定向德国提供了定额内的全部原料。仅在那个月就供应了不下二十万吨谷物和九万吨石油。斯大林与莫洛托夫继续冷落英国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先生,实际上对他不闻不问。为了表明他们与德国新秩序情投意合,他们在5、6两月将南斯拉夫、比利时、挪威和希腊驻莫斯科的外交官分别驱逐出境。但是,从4月起,苏联西部军区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屡次发生侵犯边界的事件,并盛传德国即将发动进攻。 
  据说,1941年3月20日,苏联总参谋部情报部(军事情报部门)部长戈利科夫曾上送一份情报分析报告,列举事实证明,德国明显地要对苏联发动进攻。他还了解到德国在边境地区的军事活动日趋频繁。据传,一位德国少校曾向苏联驻柏林武官透露:德国企图进军苏联。但是,戈利科夫却把战争迫近的传闻与报道视为英国情报部门或德国情报部门的一种挑拨。于是,他得出一条可以使人理解的结论:在希特勒征服大英帝国或与它谈和之前,德国不会向苏联发动进攻。4、5月间,德军在芬兰的活动受到密切注视。5月5日,据说戈利科夫已估计到德国在苏联边界集结了一百多个师。这些情报分析与报告斯大林是看过的。 
  尽管德国直至战争临近发起之前,费尽心思一再推迟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入侵部队开赴前线的时间,但是,部队在东部的集结却无法掩人耳目。德军的某些行动还是为华盛顿、伦敦以及莫斯科所获悉。德国人料到苏联会就部队在总督区集结一事向他们提出质问,于是便将对策事先通知其驻莫斯科武官克斯特林,佯言:波兰是位于英国空袭航程之外的良好的训练场地。另外,德军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受命拟订一份内容把部队在东部的集结描绘成为入侵英格兰举行的一次预演;在大批坦克上安装了潜水装置,把英国作为演习中的假设敌;并把在克里特岛实施的空降作战解释成为在联合王国实施空降作战举行的预备性演习。他们故意向本国和外国新闻界透露一些消息。 
  1月,美国驻柏林的商务参赞获悉有关德国真实意图的消息。华盛顿在3月间把这个情报转达给克里姆林宫。在春季和初夏,关于德国可能入侵的事情在驻莫斯科的外交官员当中已成为众人议论的话题。4月34日,德国海军武官报告说,英国大使克里普斯预言6月22日为德国发动入侵日,他对这类发动战争的传闻大加指责,并且认为这显然是荒诞无稽的。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告诉人们,当时亲自处理情报的丘吉尔是如何在4月初便断定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已迫在眉睫的。他还推断克里普斯未能将情报及时转告斯大林可能是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失利的原因之一。丘吉尔作出推断的情报根据是:三个德国装甲师正利用铁路运输从布加勒斯特向克拉科夫调动。这三个师与中欧配置的十九个德国装甲师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再说德国人为什么不从罗马尼亚而偏偏从波兰向苏联发动进攻,这是怎样也解释不通的。看来丘吉尔的推断似乎不太合乎逻辑。正因为这一点,莫斯科便认为他的情报无足轻重;斯大林反而认为丘吉尔的动机更加值得怀疑。现已真相大白,希特勒实际上确实打算用这支装甲部队从罗马尼亚突入乌克兰。但是,3月11日,他改变了主意,命令所有坦克从罗马尼亚开往波兰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这就是英国情报部门所注意到的调动。 
  6月初,美国驻东普鲁士柯尼斯堡的领事报告德苏有爆发战争的迹象。驻布加勒斯特和斯德哥尔摩的美国人也提供了类似的情报。美国大使斯坦哈特将这条消息转告苏联外交部。6月10日,英国外交事务次官亚历山大·卡多根先生把德军在东欧集结的情报转达给苏联驻伦敦大使麦斯基。6月12、13两日,麦斯基再次被召见,这次是由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接见的。他告诉麦斯基一条连英国三军联合情报委员会都相信战争迫近的消息,内容是,现已查明,罗马尼亚驻有德国第11集团军(属实);有可靠的证据表明,该国还驻有德国的一个集团军群司令部(不属实);还说利斯特元帅的第12集团军已从雅典调往卢布林(这也不属实)。这个情报从表面上看来有些价值,但是,即使它完全属实,也决不能得出对苏联进攻在即的结论,因为第11和第12集团军在德国驻中欧和东南欧的部队中所占比例甚微。英国注意到的另一个迹象是,德国空军增加了在东欧的无线电通信网。但是西欧的无线电通信却没有明显的减少,因而这条消息只能供参考而不是确凿的证据。 
  苏联的战争准备虽不充分,但还是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1941年春,苏联专门征集后备役人员。根据苏联公布的数字,武装部队的兵力增至四百二十万人。但是,在苏军中,缺乏训练的士兵占相当大的比重,约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士兵仅服役八个月左右。苏联人还从集中营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