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1238章

宗明天下-第1238章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亲,汉洲大陆与东北的英永二藩也就罢了,人口稀少,又有金银矿或其他值钱之物可以在中原贩卖,不会有人开设工场;但南洋诸国与印度人口不少,尤其印度这一地人口极多,见到大明有人开设工场生产更加便宜的绸缎布匹,难道在本地就不会有人开设工场?”文垣问道。

    “当然会有人想要开设工场,但没那么容易的。”允继续笑着说道:“印度与南洋诸国做生意的环境岂能与大明相提并论?不是当地的高门大户,想要开设工场不知有多少人会来上门打秋风,成本会比大明的商户高得多;若是高门大户,家家皆有数万亩良田,为何不每日吟诗作对、风花雪月,偏要开设工场挣辛苦钱?所以,大明的绸缎布匹不必担心在印度与南洋诸国卖不出去。”

    “若是南洋诸国,与印度南部的几个番国不愿金银都被大明商人赚去了,提高关税怎么办?”文垣又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允的笑容更加和煦了。“大明水师的战舰比所有南洋番国和印度番国的战舰总数还要多,提高关税,就是给大明水师的将领,尤其是南洋水师的将领送功劳。”

    “就因为要让商人贩卖货物,派出水师攻打这些国家?”文垣吃惊的看向父亲。

    “文垣,你以为,为父在南洋设立许多藩国,又派兵占领大半个印度,是为了当地的百姓好?”允认真的同儿子说道:“大明百姓这么多朝廷都顾不过来,只能让他们去藩国,为父岂会在意番国的百姓?为父分封藩国、出兵印度的目的,除将宗室王爷都遣出去、以防在中原威胁皇位之外,就是为了大明朝廷统治稳固。而为了大明朝廷统治稳固,就必须让中原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为了让中原百姓日子过得好,就只能剥削其他人了。”

    “剥削,顾名思义,乃是剥夺削减之意;在为父这里,就是用劫掠之外但并不十分合理的手段,得到旁人之资财。大明人口这样多,想要人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不剥削其他百姓怎么能成?”

    “自然,也不能太过直白的剥削,不然必定惹得当地高门大户与百姓不满。最合适的剥削手段,就是通过出售比当地更加便宜的货物,获得财富。所以必定不能允许这些地方用任何手段限制大明的货物进入,哪怕要出兵攻打。不过若真的出兵,也不会以他们提高关税为名,而是以其他理由。”允道。

    “父亲,有些地方已经被大明所占,其百姓也向朝廷缴纳税赋,也应当算作大明百姓。”文垣忍不住又道。

    允摇了摇头。文垣这话不能说幼稚,只能说仍然是传统封建国家的想法。但是,“南洋之民也就罢了,印度之民你应当见过,与中原百姓的长相截然不同,若是将他们等同于中原百姓,恐怕朝野上下绝大多数人都会反对。”

    “可是,……”文垣又想说什么,但被允打断:“文垣,大明的都城在中原,几乎所有官员、所有将士都是中原长相,咱们朱家也是中原人长相;况且印度人造反还可调中原卫所镇压,中原百姓造反,如何镇压?所以只能偏向于中原子民,而不能一碗水端平或偏向印度人。”

    “哎。”文垣叹了口气。他虽然具有了统治者思维,但仍然做不到像父亲这样冷酷的将一些子民打入另册,虽然这些人与他长得差别较大。

    他也没有举出蒙古人这样做百年后被赶出中原的例子:当时汉人可比蒙古人多数十倍,而且久居中原的蒙古人已经被养酥了骨头;现下中原汉人还是略多于印度人的,而且只是通过贩卖便宜货物稍稍剥削一点儿,摊到每个汉人百姓上也没多少钱,不会将汉人都养成大爷,镇压印度人造反不会有问题。

    “那迁居印度,和南洋藩国或番国的汉人,应当如何对待?像对待印度人或南洋土人一样么?”文垣又问道。

    “这自然不能。”在允的构想中,因为印度人太多、埃及又太远,印度与埃及的汉人都会变成类似八旗子弟的样子,或者蒙元时中原的蒙古人,做官有优待、为将升得快、行商有特权、开厂减免税,只是没有‘旗饷’保底,以防将他们都养成什么都不干的大爷;印度人也会一直被压迫,处在中下层。

    但南洋土人怎么处置一直没有拿定主意。到底是视作汉人进行融合,还是直接当做殖民地人民。他这时思来想去,觉得应当适当允许一部分南洋土人与汉人融合,但除安南人之外的大多数都会被当做殖民地人民压迫,而且还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眼中的美洲殖民地土著。

    听了父亲的构想,文垣又叹了口气。允又说道:“南洋距离中原这样近,是南方沿海几省百姓迁移海外的第一去处,若是给予南洋土人中原之民的待遇,有了争端朝廷怎么处置?只能偏向中原之民。不过,分封的藩国内土人与汉人如何对待,由藩国自行处置,朝廷不会干涉。”

    “父亲,将来南洋的藩国都会撤藩吧。”文垣忽然说道:“南洋离着大明这么近,往来京城比西北许多地方更加方便,统治起来十分容易。待分封的藩王将封地打理的像中原一样后,就该撤藩收归朝廷直辖了。”

    “你说的不错。”允先是愣了一下,之后承认道:“不仅南洋的藩国,东北的英永二藩将来也会撤藩,收归朝廷直辖。不过西北的藩国、印度洋以西的藩国、汉洲大陆的藩国不会撤藩。”

    他又夸赞文垣。“你能看出这一点,将来为父百年之后,将大明交给你,也就放心了。”

    “父亲!”文垣顿时激动起来,将关心南洋土人的心思丢到爪哇国去了。这是父亲第一次说放进将国家交给他,虽然只有他们父子两人,但也表明他完全得到了父亲的认可,比之前的夸赞更大的认可。他如何能够不激动?

    “好了。”允笑道:“不必这样激动。大明的天下早晚都是你的,激动什么。”

    “儿子并非是因此而激动,儿子是因为……”文垣又要争辩,允又道:“为父知晓你激动的缘故。这都怪为父,过去对你的夸赞太少了。今后为父多夸赞你。”

    他们父子说了好一会儿话,文垣激动的情绪才平静下来。这时卢义在外面轻轻问了一句可要传膳,允这才注意到时候已经不早了,而他还有李家父子尚未接见。他于是决定长话短说,简单回答最后要解答的问题:“文垣,至于你担心的钱庄借钱利息之事,为父打算派你去操办。”

    “儿子去操办?”文垣再次抬起头看向父亲。

    “不仅以后,就算是这一次借钱给想要开设工场的工匠,钱庄的利息也未必会低。有了朝廷的命令,他们不敢明着收高利息,但可以用种种手段抬高利息,比如约定借钱三千贯,但只给两千贯,利息却要还三千贯的。手段极多。你亲自去督办此事,就能让苏州的钱庄不敢耍花样。”

    “不仅是督办钱庄借钱之事,促进工会设立、还有民变之事的处置,你也都要管起来。苏州当地的官员暂时不宜调动,但让他们处置,为父担心好好的经会让他们念歪了嘴;此事又十分重要,只能交给你了。”允最后说道。

    “是,父亲,儿子明白了。儿子一定将苏州的差事办好。”文垣说道。

    

第1790章 工业时代——富裕人口做什么() 
“是,父亲,儿子明白了。儿子一定将苏州的差事办好。”文垣立刻答应道。

    “好,切记不要着急,一定要将此事办妥当。”允又嘱咐道。

    “儿子知道了。”文垣再次答应。

    同文垣说完此事,允派人将李泰元、李孝行父子叫来,告诉了他们对于苏州民变之事中对工匠、开设工场之人的处置。李家父子马上明白了陛下的用意,也不惊讶,躬身答应。

    但陛下之后的一句话让他们极为惊讶。“由太子代替朕前往苏州处置此事。朕会先颁下圣旨,告诉苏州府官民朝廷的处置,由苏州府先行抓捕打死看守工场之人的工匠,以及调查工场主违法之事,待二月初太子前往苏州最终决断。”

    听到这话,李孝行当时就面露诧异的神色,差点儿要问出来,但被李泰元阻止了。李泰元一边阻止了自己儿子的问话,一边连声答应。“是,陛下。”允也没有解释的意思,又吩咐几句,让他们退下了。

    “父亲,为何让儿子二月份再前往苏州?”文垣问道。

    “你忘了,你七弟二月初要成婚,已经选定了二月初一。他成婚你岂能不参加?今日已是正月二十日,苏州的事又不是十天就能处置完毕的,你当然要留在京城,待文坻的婚礼后再前往苏州。”允说道。

    “儿子一时没有想到七弟成婚之事。”文垣忙解释道。

    “不必这么严肃。父子之间平日里相处何必这样严肃?”允笑道。

    “适才谈论的是政事,所以儿子忍不住就严肃起来。”文垣道。

    “那从此时开始,谈论的不是政事,”允又笑着说道:“就不必严肃了。时候也不早了,也该用膳了。适才我已经派人与你娘说了,让她们先用膳,咱们爷俩在乾清宫用膳。”

    “爹,晚膳吃什么?”文垣也放松下来,出言问道。

    “都是常吃的饭菜。不过今晚有牛肉,为父吩咐了预备牛肉。为父也不常吃牛肉,你娘也不知道,就不要数落为父了。”允笑着说道。

    文垣也只能笑笑不说话。虽然这些年中原的牛越来越多,做皇帝的吃几块牛肉也没什么,但毕竟朝廷向来禁止擅自杀牛,皇帝带头违反不好;就算想吃‘贵肉’,还有羊肉。但父亲都这么说了,身为儿子的还能怎么样。

    不一会儿晚膳被送了来,允边吃边与儿子闲聊。说起昨日视察格致院之事,允想起当时文垣说起的一段话,又道:“文垣,为父记得你昨日在格致院时担忧在蒸汽机大行其道、一人能够耕种成百上千亩田地后流民增多如何安置他们,若是赶去藩国有担心枝强干弱?”

    “父亲,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为本,农户为天下人口的大多数,可若是一人凭借机器就能耕种数百亩田地,定然不会再租给佃户耕种,而是自己种或者租给更少的人种,农户人口会减少极多,如何安置这些失去土地的人可是一件值得头疼之事。都赶去藩国自然简单,但若是某一藩国之人口比中原还多,如何还会服从朝廷的命令?可不是枝强干弱?”文垣道。面对自己的父亲,又只有父子二人,文垣自然将自己的心思实话实说。

    “你放心,即使再迁移百姓,中原之民也会多于所有藩国。”允先说了一句,之后道:“至于除将他们迁移至藩国之外的其他安置法子,也并不复杂,让他们进场做工就是了。不仅仅是缫丝工场或纺织工场、钢铁厂,许多货物以后都可以开设工场生产,对工人的需求会大增。”

    “多余的仍然卖到印度和南洋?那印度和南洋的百姓做什么?”文垣道。

    允不想给他解释生产力提高后,只要财富能够尽可能公平的分配,普通百姓的购买力也会大幅提高,生产出来的货物仍然主要在中原售卖,这太复杂了,非专门研究这个的根本解释不清。他干脆说道:“印度与南洋的土人种地、采矿就是了。若是一人使用机器耕种数百亩田地,这数百亩地定然种植同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