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241章

宗明天下-第241章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让空车跑是不行的,车上必须有人,要不然大白天都有人敢拦截马车。

    晚上也不能跑车,即使有人驾驶马车也不行,让马车脱轨太容易,几个人都能办到。

    所以允熥虽然下令建造了有轨马车的跪道,但是后来细细的琢磨了一下觉得其实有轨马车的使用范围很有限,最大的用途其实就是在打仗的时候紧急向前线运输各种物资甚至军队,效率比传统的运输方式要大得多。

    还有就是跑短途专线,把大量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运输到三五里之外的地方。

第346章 后续处置与反应() 
熙瑶早就知道了允熥的想法,并不吃惊,也不答话;熙怡虽然对于允熥的话有些不解,但是秉承熙瑶告诉她的少说话的宗旨,也没有说话,反正事后熙瑶会跟她说的。

    允熥这话只是有感而发,连打预防针都算不上,毕竟他的几个儿子还太小。

    ================================================================

    第二天允熥照常上朝,下朝之后照常批折子,一切显示这就是非常平常的一天,但是马上不平常的事情就来了。

    原本侍立在允熥身旁的王喜似乎是受到了某个人召唤之后来到侧殿的门口,然后手里拿着什么东西返回允熥的身边,在允熥批完了一份奏折之后轻声对允熥说道:“陛下,有一份御马监太监白喜光的奏报。”

    内宫衙门的奏报与外朝不是一条线。

    “白喜光?”允熥从王喜手里接过这份奏报,思索了一下,才想起来他在去年后半年就去了江对面的浦口,去现场督促华夏第一条有轨马车轨道的施工建造了。

    允熥打开奏报,现内容果然是这条有轨马车轨道已经修建完成的事情。必然是已经修建完毕才会上奏报,不然是想逗允熥玩吗?所以允熥一下子就猜到了什么情况。

    允熥拿起笔,在奏报上写上:‘甚好,白喜光回京复命,所有工匠暂不动,继续留在原地’的命令之后,对王喜说道:“给白喜光吧。”

    王喜拿着奏报下去了。

    允熥这时忽然想起来了之前内宫贪腐案的查案的时候,之后允熥虽然下令对于宫内不必再查了,所有涉及的人统统处死,但是之后又专门派人去江北差了一下御马监有没有贪腐,贪腐这一条轨道的上的钱。

    但是查的结果让允熥非常吃惊,因为结果显示御马监一文钱都没有贪腐,反倒是工部的人贪污公款。

    工部的人贪污公款很正常,但是御马监竟然一个贪腐的人都没有,允熥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去探查的人有问题,让锦衣卫派人又查了一遍,还是没有查到问题,这才相信了他确实没有贪腐,一点都没有。

    但是允熥也不会仅仅因为一个人不贪污就重用他。允熥一向认为,贪污的能官比不贪污的庸官还有用的多,对于国家的展还有好处的多,竟能一帮屁事不会干的清官一点用都没有,所以还要考察一下他督办的工程如何,要是还行的话才能继续重用。

    允熥思索:‘从浦口到滁州这里的轨道修好了,接下来就修建从滁州到徐州,路过凤阳的轨道吧,这一条线非常重要,可是连接京城与北方地区的关键线路,虽然因为运力不可能比得上铁路,所以不会如同后世的京沪线那样重要,但是也得重视。’

    这时王喜已经交代完了奏报的事情,返回了允熥身边。允熥问道:“白喜光可奏报了开销的账目?”

    王喜说道:“未曾。奴才这就去吩咐下去,让白喜光把开销的账目奏报上来。”

    允熥说道:“你去吩咐吧。”然后允熥又开始思索。

    ‘不管开销多少,都是一笔开销,并且光是主干道就有三纵一横三条线路,要花的钱一定少不了的,就是皇爷爷留下的家底再大,也最好能够节省些钱花。’

    ‘可是,要节省国家的钱,甚至赚钱,就得让商人用这个运输货物。但是想让商人用这个运输货物太难了。’

    使用有轨马车运送货物自然是成本要低于自己带着商队护送着货物,也更加安全一些。

    但是允熥不相信驿站的这帮异族的职业操守,他们一定会吃拿卡要的,不仅会额外多收费放进自己的腰包,给他们尸城的货物能有七成到目的地就不错了。一路上多少个驿站呢!允熥觉得要是从京城货到北平,估计半道上就什么也剩不下了。一般的小商人怎么会敢与官府打官司。

    即使是真正大商人也未必会使用这个运输货物,短途运输的人可能还多,但是长途运输是不可能存在的。现在大明不存在影响大半个国家的势力,允熥也不能允许这样的势力出现,所以即使你是江浙一带最有影响力的人,出了江浙一带谁还会认识你是谁?不拿你的东西才怪。

    至于不过驿站让马车一直跑?那货物也到不了目的地。虽然现在轨道是铁皮包木应该没有人会去偷,但是一路上的土匪山大王可不是吃素的。就像电影中的一样,提前用斧头破坏了轨道,马车自然就脱轨了,然后就可以拿马车上的东西了,简便易行,基本不存在难度。

    并且不仅是土匪山大王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一路上的百姓也可以这样做,哪个村子没有几把斧头?

    所以真要是有马车的东西被偷了,一路上的百姓都有嫌疑,难道都抓起来?那大明也就维持不长了。

    允熥是琢磨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明白为什么古代让普通百姓服劳役运送官府的东西都是一大群一大群的人了,就几个人运输东西必然到不了目的地,官府的东西咋啦?聚集二三十个人照样该抢就抢。并且运送东西的人也绝对不会护着这些东西的:又不是自己的家东西,万一因为这个被打一顿多不值!

    所以让空车跑是不行的,车上必须有人,要不然大白天都有人敢拦截马车。

    晚上也不能跑车,即使有人驾驶马车也不行,让马车脱轨太容易,几个人都能办到。

    所以允熥虽然下令建造了有轨马车的跪道,但是后来细细的琢磨了一下觉得其实有轨马车的使用范围很有限,最大的用途其实就是在打仗的时候紧急向前线运输各种物资甚至军队,效率比传统的运输方式要大得多。

    还有就是跑短途专线,把大量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运输到三五里之外的地方。

第347章 目的与新旧发明() 
反正因为允熥的这道旨意,徐妙锦对于允熥的印象大好。?  不仅是她,京城的女子大多支持允熥的这道旨意。虽然她们的支持现在看来没有多大作用。

    允熥回到宫中,又嘱咐了熙瑶一定不要让缠足的女子进入皇宫。不过这一点还好做到,不是什么为难的事情。缠足的人主要在北方。

    允熥又吩咐罗贯人编关于缠足的戏曲,就是要努力让百姓不要缠足。

    文官们对于允熥严查缠足的事情大多无感,但是对于允熥下令御史巡行天下很高兴。巡行天下查官员有无违法之事当然是文官的事情,不可能交给武将,虽然主要查的肯定也是文官,但是这也是文官系统内部的自查;而查验武将可就是文查武了。

    允熥自然也知道这是文查武,但是他也没办法,武将也肯定会有违法乱纪的事情,并且也没法单独派出武将查武将是不是违法乱纪。允熥只能下了补充命令:对于武将违纪的,因为文人无法代替武将之职,所以可以暂时拿下低级武将,但是暂时替代人员仍有其原上级任命。

    从长期上看,允熥想要把都察院变成并非是文官的衙门,而是一个文武中间的衙门,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过这很难,允熥也只能慢慢尝试。

    之后就是都察院严查在京官员。允熥等于是借此掀起了一波对于官员的严打,无数官员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落马或贬官,一时间朝堂之上每天都可以见到新面孔,也有旧面孔消失不见。

    这时很多官员才反应过来,允熥哪里是在查缠足,分明是以此为由头惩治官员。‘实在是太狡猾了。’无数人想着。

    同时,主持修建轨道的白喜光进京。允熥嘱咐了他一些事情,就又马上让他去滁州主持轨道的修建了。

    在接见完了白喜光之后,允熥又想起了什么,又派人把内官监的太监找来,对他说道:“你在安排人手,召集工匠,朕还要研究一种东西。”

    内官监的太监说道:“陛下想要研究什么?”

    允熥说道:“热气球。”

    热气球大概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当时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阳平,无法派兵求救。于是诸葛亮算准了风向,制造出了可以漂浮的纸灯笼,顺利求的援兵脱险,这是世界上有记录最早的热气球。后来多用起来传递军事信号。

    允熥要研究的当然不是这种简单的东西,他要研究的是能够载人的热气球。热气球的原理简单,但是实际上可不是很容易制造,尤其是其中的燃烧器和燃料,现在可没有太合适的燃料。

    不过知道这些困难的允熥倒是不会要求太过严格,但是必须要能够至少载着一个人在空中漂浮一段时间才行,怎么说也要达到历史上最早载人热气球的水平。

    内官监太监是听允熥解释了一会儿才明白什么是热气球的,说道:“陛下,就是民间所说的孔明灯吧。”

    允熥说道:“就是孔明灯。以后就都称之为孔明灯吧。不过与孔明灯相比,要能够载着人上去。”

    内官监太监又小心翼翼的问了允熥对于孔明灯的具体要求,详细记录了下来,然后下去安排人手召集工匠研究去了。

    能够载人的孔明灯要是真的研究出来,那作用可太大了,尤其是在战场上,让观察兵拿着望远镜,坐在孔明灯之上观察地方军情,那可是一览无余啊!更不必提很多人第一次见到一个能带着人飞起来的装置,估计马上就会吓得丢下武器不战而降。

    其实要想孔明灯飞起来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氢气。氢气的质量是空气的十几分之一,很容易就飘起来。但是除了氢气的危险性太高以外,允熥现在还没有合适的方法来制造氢气。

    允熥知道电解水可以制造氢气,但是问题是他现在没有办法制造大量的电力,所以方法与没有也差不多。

    允熥只能寄希望于内官监召集的工匠足够给力了。

    允熥过了几天之后随后又抽时间去了江北的浦口,现场检查有轨马车的轨道建造情况。

    实地勘察的结果还是令允熥满意的,质量不错,让马车现场跑了一段,也没有任何问题。

    允熥随后又去了梅山的铁厂。允熥已经很久没有来过铁厂了,正好借着这次出城的机会一块视察一下。

    允熥换上一身普通的衣服,又提前在身上泼了水,走进炼铁车间视察。允熥远远的望着那边的铁水,看看高炉,又看着自己身边还烫的铁,觉得很满意。

    他对铁厂负责的太监与几名工匠说道:“不错,才半年多的时间就已经造出了这样的高炉,炼出了这样质量的铁,不错,你们干的不错。”

    负责铁厂的太监还从来没有进过炼铁车间,这次是第一次进入,觉得热的不行,见到允熥作为皇帝竟然亲自来到这种地方,觉得非常诧异。听到允熥的话,马上说道:“这都是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