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宗明天下 >

第901章

宗明天下-第901章

小说: 宗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兄长还要让你们二姐也有差事,但她成婚后马上就怀孕了,只能向后推迟。”允熥说道。

    前文说起过,允熥挑选的一同统治国家的人就是贵族。而在他心目中,贵族是不分男女的。之所以会形成男权社会,归根究底是男人的体力比女人更强,在捕猎和耕种等需要体力劳动的方面起到的作用比女人要大,所以如此。

    但对于贵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亲身去为了生存而忙碌,不论是做官还是做其他什么,所需要的都是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而在脑力上,虽然活跃的脑细胞分布不太一样,但男女之间并不存在智商上的差别,而且有些事情本身就适合女人来做,而不是男人。大概也因为这样的原因,中世纪的时候西方国家的贵族可以由女人来继承,虽然继承顺位在男人之后,但也是有继承权的。

    同时,相较于男性宗室与普通勋贵,允熥也更信任自己的妹妹一点。他和四个妹妹的关系都很好,她们成婚后的利益也与大明是一致的,而且女子不像男子,没有皇位继承权,允熥当然认为她们更值得信任。

    允熥对她们姐妹说了几句话,昀芷忽然想起来什么,说道“皇兄,记得二月份皇兄设立五城学堂时与我们说过些有关集权与分权的话,妹妹当时疑惑皇兄为何要和我们姐妹说那些事情。今日才知晓缘故。”

    “就是如此。”允熥说道“只要你们自己不愿仅仅在家里相夫教子,兄长就让你们出来做事。昀芷,你之前在兰州时擅自动用刀兵,兄长虽然当时态度很严厉,但最后却仍然轻轻放过,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也就是说,皇兄真的要让我带兵?”昀芷问道。

    “等你成婚后就知道了。”允熥只是笑呵呵的说了一句。

    “皇兄真讨厌!”昀芷作出气呼呼的样子,说道。

    允熥没有答话,只是又笑了笑,转过头看向熙瑶,接上刚才的话题。“为夫当然会接见方希直,但不是现在。”

    “这次科举殿试改革,为夫也知道自己所做的过激了些,必定不会被文官所接受;为夫也不想用武将强压他们。这样做对朝廷不利,所以最后这样的做法必定不会被通过,为夫也心知肚明。”

    “那皇兄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昀芷忍不住问道。明知通不过,为何还要提出,而且让文武百官都知晓?

    “这,”允熥想了想,说道“兄长举个例子吧。当年北魏孝文帝本想迁都洛阳,却被文武百官和勋贵群起反对,孝文帝不得不退让。但过了几年,孝文帝想了一个法子,声称要带兵南征南朝,北魏以武立国,百官不好反对,但他们早已被奢华的生活养酥了骨头,十分不愿意南征南朝,恰好跟随孝文帝过了黄河后下了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十分不好走,就纷纷进言请求停止南征。”

    “岂料这正中了孝文帝下怀,他马上说要想不南征也可,但必须迁都洛阳。百官最后只能答应迁都洛阳。”

    “啊,皇兄,妹妹明白了!”昀芷说道“皇兄的意思是先说一个百官绝不会接受的条件,让百官群起反对,最后装作无奈推让,但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百官就会答应。”

    “就是如此。”允熥笑道“兄长想要将殿试的规矩改成考两样,只是增加一样考试骑马,而非取消策论。但若是贸然提出这个法子未必能被百官所接受;兄长于是先让百官以为仅仅考骑马,让他们纷纷反对。等过些日子,皇兄装作无奈退步,但提出一开始的想法作为折中,百官出于息事的想法也会答应。”

    “既然如此,兄长此时就不能接见方希直。兄长见了他说什么呢?若是不退让,不论说什么都只是在浪费时间;可朕也不能百官刚刚对此进谏就退让,因为他们必定连折中的法子都不会答应。所以兄长只能回绝了方希直求见的请求。”

    “皇兄果然聪明,能想到这样的法子。”昀芷半开玩笑似的说道。

    “兄长觉得你也很聪明,一听兄长的话就明白了什么意思。”允熥也笑着回应。

    “可是皇兄,为何一定要在科举殿试中增加这一样考试呢?”昀蕴问道。她在允熥的潜移默化下当然也不喜欢文弱书生,但她认为会不会治国做事与会不会骑马关系不大,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关系,没有必要设置这么一个考试。只要记住谁会骑马,能够担任文职武官或随军出征,谁不会骑马,不能担任文职武官或随军出征即可。

    允熥对于昀蕴的想法很了解,说道“三妹,你想的不错,会不会治国做事与会不会骑马确实关系不大,不会骑马,甚至身子非常虚弱之人也可能是天纵英才,能替朕将交给他的差事做的非常好。”

    “但是,兄长要告诉你两点。其一,兄长认为,少收纳一个天纵英才,对朝廷没什么影响。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最要紧的是制度,或者说是规矩。只要制度订好了,就算代代庸君,官员们也都是庸官,只要按照规矩办事,国家也未必不能延续数百年;相反,若是国家的制度订的不好,即使国君是英才,官员也都是天才,国家仍然有可能二世而亡。”

    在这方面,明代即可以说是正面例子,也可以说是反面例子。一方面,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将民间彻底打散,同时通过层层考试、层层有不同特权的科举制度,让民间英才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科举考试中,使得民间百姓在除大多数人被逼得走投无路快要饿死之外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造反成功。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正面例子。

    但同时,朱元璋裁撤丞相之职,大权独揽,但后代却又没有他这样的工作热情,造成明代中枢的权力混乱,加剧了党争,一个小小的郎中,一个从未做过官的人竟然能够在幕后遥控朝堂,就连皇帝都无可奈何,也是够奇葩的。这一方面理所当然是反面例子。

    “其次,兄长之所以坚决要在科举殿试增加骑马这一项考试,就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朕喜欢的是文武双全之人,若是文弱书生,即使才能再卓绝,也不可能在殿试中中三鼎甲,从而让天下有志参加科举之人注意身体康健,多多锻炼身体。”

    “至于为何挑选骑马,兄长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骑马不像射箭,射箭算是武艺,需得勤加练习才行,十分不易,但骑马却简单不少。当然,想要如同骑兵一般擅长骑马也得勤加练习,但朕又不要求他们必须练得如同骑兵一样精擅马术,只要会骑即可,难度比射箭简单。”

    “而且能参加会试之人都是举人,买一匹马习练骑术也承受得起,不至因家境的缘故而习练不得。所以兄长选择骑马作为增加的这一项考试。”

    “至于为何兄长只从骑马与射箭二者中挑选,这是因为为师出有名,兄长要从君子六艺中挑选一项,而兄长将驾车替换为了骑马后的新的君子六艺只有骑马与射箭。”

    “原来如此。”昀芷笑道“皇兄想的还真是周全。”

    “做这样百官大多反对的事情,兄长自然要想的周全。”允熥笑道。

    他见她们二人没什么问题了,最后嘱咐道“你们记住,以后你们若是办差,不论在地方或朝廷,若是预见到某件事会被大多数下属反对,但又不得不做,多用心琢磨其它办法。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

    “是,皇兄。”她们二人答应道。

    ……

    ……

    “陛下不见我?”方孝孺对卢义说道,语气有些不善。

    “陛下今日无暇接见方大人,请方大人担任过几日再来求见。”卢义又说了一遍,态度恭敬。

    “这,陛下,罢了。”他本想再说什么,但最后还是没有说出来,只是叹了口气,道“这几日朝中的百官恐怕都无心做事了。”

    。

第1297章 殿头殿尾周农中间() 
之后几日,果然如同方孝孺所说,朝堂上许多官员无心做事,每日大多数时候都用来写折子,反对允熥的科举殿试改革方案。也因此每一天允熥都能收到很多进谏的折子,宫中负责处置废弃奏折的宦官这些日子可忙坏了,每天都一边处置废弃奏折,一边叱骂上折子的官员。

    当然,大明朝廷并没有瘫痪,毕竟关心这件事的大多都是中高层官员,下层那些由吏员提拔上来的官员对此并不关心,而一个政府绝大多数实际事情都是由下层官员做的,何况中上层官员也不是完全不管事,只是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少了些,朝廷总还能运转。

    但效率自然低了许多。不过这也在允熥计划之内。发生这样整个朝堂的官员都在意的事情,效率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但允熥也不会因为效率降低就修改自己的计划。他认为比起目的达成,暂时的效率降低是可以接受的。

    但有些人对此忧心忡忡,比如齐泰、方孝孺等人。他们不知允熥的想法,但对朝廷许多官员都无心做事十分不满。可他们又没有办法劝说官员都认真做事,只能不断请求面见陛下,请求允熥收回成命。但允熥却一直拒绝接见他们。

    一直过了二十多日,已经有外地的折子送到京城,允熥觉得自己收到的进谏此事的奏折也不少了,才对卢义吩咐道“你去吏部和都察院衙门,传朕口谕,今日下午接见齐尚礼与方希直。”

    “是,陛下。”卢义答应一声,退出乾清宫传旨去了。

    “陛下,您可是要接见齐尚书与希直先生?”正巧这时李仁走过来有事要向他请示,听到了允熥说的几个字,马上问道。

    “科举殿试改革之事也拖了有些日子了,朕本以为百官不会如此反对,却不想过了二十几日他们仍然不断上折子给朕,朕也见到了有些衙门已经有差事堆积,就答应他们的请求,不在殿试中仅设立比试骑马这一项考试。”允熥故意叹了口气,说道。

    “陛下能察纳雅言,接受群臣谏止,乃是大明之福,社稷之福。”李仁也松了口气,马上开始称赞允熥。

    “陛下,百官也并非都喜欢文弱书生。臣与许多官员都曾交谈,得知他们同样不喜文弱书生。但毕竟科举考试乃是为选拔英才而设,而是否英才与是否会骑马并无干系,不会骑马之进士,陛下不将他们派到大都督府为官,也不使他们随军即可。”李仁知道皇帝定然是不愿让步的,只是因百官反对的人太多不得不让步。他又忙为百官开解。

    “而且任用百官之权全在陛下,陛下大可让文弱之人升官艰难,这样天下的读书人都知晓陛下喜好什么样的人才,会更加注意身体康健,也不需将殿试所考之内容改为骑马。”李仁最后这句话说得声音很小。

    “慢!”允熥说道“朕虽然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也并非是对殿试一丝一毫也不改。”

    “朕想了个折中的法子。殿试设立两项内容,其一为策论考试,没有变化;其二为骑马。”

    “只不过骑马不再像朕原本所想的绕皇宫一圈,而是在朕平日里遛马之处骑马转几圈即可。没有分数,只是朕当面看一看,作为排名的参考。”

    “爱卿以为这样改,如何?”

    李仁思量半晌,觉得这样一来,虽不会骑马、身子孱弱之人必定排名在后面,但只是让新科进士骑马在校场上转一转,也不比试马术,也不评定分数,能够为百官所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