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1013章

汉祚高门-第1013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些意思只在意会,说的太清楚反而不好。

    薛涛听到沈大将军未有怪罪,反而出言加以宽慰,一时间也是感念良多,再作顿首叹息道:“今次所为,纵然事出有因,但劣迹确凿,难容狡辩。此前陋夫短困浅谋,无能化解乡困,只能出此下策。但如今既然仰受大将军号令教诲,岂能再作执迷无悔!”

    听到薛涛表态似乎不准备再进行这桩交易,沈哲子反而有些不淡定,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卖茶叶,其他可以暂不计较。既然石生找上了薛涛,而薛涛又向自己坦白,那么这个机会便不好错过。

    此前经那些商贾之手将茶叶输送到胡人手中,那是因为行台没有相关的渠道。但相对而言,沈哲子还是比较喜欢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直销模式。

    因此他略作沉吟后便说道:“河东乡困详情如何,我是未有深知,也就不敢妄言指点。但薛君你久守地边,仍然困扰至此,可以想见贼势确是嚣张。虽然王师所向,绝不与胡虏相忍苟合,但眼下军用所重仍在关中,关中平定之前,平阳之贼也难作转望剿定。”

    “石生自弘农流窜于北,未能被捂杀潼关阵前,因是殃及地方,这一点也是王师用事所未及。救命之货,他若求而不得难免更加凶厉戕害河东之众,不妨稍作予之。但如此珍物也不可平白给予,他要求多少也需有所付出,若敢恃众来抢,我必引众将之围歼河滨!”

    薛涛听到这话,已是忍不住瞪大眼,他是真的没想到沈大将军这位南面强臣竟然如此关照于他!

    沈大将军自然不会畏惧胡势,要知道石生就是在与王师对阵中溃败北逃,甚至于如果不是王师未在对岸布防,说不定石生已经被歼灭于弘农。认真说起来反而是他们这些对岸据守的乡宗们的存在,给王师歼敌造成了阻挠。

    以王师当下之壮势,就算重点在关中,也根本无需忌惮石生那一部流窜之师。但是为了能够保全河东一地生民元气,竟然准许他继续这桩交易,这种关照已经不是单纯的赏识了。

    跟沈大将军的大度相比起来,薛涛越发感觉到自己这种乡地之计当先的想法实在太狭隘,不免因此更觉自惭:“乡困确是实际,我等乡众也不敢因方寸安危而求阻王师大进关中之计。大将军垂恩关照,我等乡众必铭记此德,无奈乡土困乏难为重献,愿将此中利得毕奉行台,以求能得助一二王事疾用!”

    这都是应有之义。

    听到薛涛的表态,沈哲子便笑起来:“薛君何必妄自菲薄,若能得你才力相助,于我而言更胜物助良多。”

    这些年来,沈哲子打过交道的人也有不少,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但对薛涛这个人品性如何也大体有所了解。若是言之忠义坚贞,大公无私,这也实在过誉,但其人又不是单纯的那种豪武军头,于道德操守还是有着自己的坚持。

    这是一个非常纠结的人,体现在行为诉求上便也非常复杂。一味的以名爵利好相诱,也不会收到太好的效果。但若说仅仅只是吹捧夸赞,欺之以方,又难免忽略其人务实的一面。

    这么说似乎显得薛涛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想要名利兼得,但其实其人在这两方面需求都不算太大,也谈不上欲壑难填。只要摸准其人脾性脉络,反而要比单纯的武豪乡宗更加方便的抚定解决。

    接下来的谈话氛围便一直很融洽,沈大将军以其宽宏雅量并谈吐素养,令得薛涛大感折服。虽不至于纳头便拜,但也是发自肺腑的认为沈大将军的确是无愧时誉盛赞。

    沈哲子对薛涛也是颇为礼待,河东薛氏可以说是区域内最具代表性、势力也最强的武宗门户,若能得以妥善解决,对于日后地方的安抚与整顿都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因此他索性推掉了午后所有的拜访应酬,倾谈至夜又将薛涛留下晚餐。

    行台在礼法方面也没有太过森严的规令,晚宴时除了薛涛这个客人之外,沈哲子又将行台一些官员将领们召来,向他们郑重介绍薛涛其人。

    汾阴薛氏乃是西征关中绕不过去的一个地方,行台一众属员们虽然此前没有见过薛涛,但这段时间围绕其人也都多有讨论。

    此时眼见其人已成大将军座上宾,且以参谋祭酒的临时职务入事大将军府,言谈之间更是难掩对大将军的仰慕,众人也都心领神会,顺着大将军的心意对薛涛多有夸赞。

    甚至包括此前力争要率奋武军进入汾阴将薛氏路障斩首铲除的萧元东,这会儿都不见厉态,凑在薛涛席间热情探讨与杂胡作战的战术方略。

    这一夜自是宾主尽欢,薛涛也真切感受到沈大将军并整个行台对他所释放的善意,更加觉得自己今次入拜是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此前他不敢轻易来见,还有一点担忧,就是因为自家并非世族显宗,又多闻江东看重门第时誉,担心会遭到羞辱贬低。可是如今看来,实在是他想多了,江东朝廷如何他还不知,最起码洛阳行台并没有因他门第而有看轻,表现出了对他足够的礼遇重视。

    也正因此,薛涛颇有投桃报李之心,以回应沈大将军对他释放的认可与善意,当天夜里便直接住在了行台为他安排的馆舍中。到了第二天,更是积极主动的以参谋祭酒的身份加入到整个西征计划的筹备中。

    在看到行台所组织起来的这个庞大参谋团队,薛涛也是大感诧异。这参谋团队中诸多郡县乡境时流,甚至不乏薛涛的亲故旧识。

    而整个西征攻略的筹划也已经将近完成,除了各种周全且细致入微的资讯之外,就连各种作战方案都准备了多套,涉及各种各样的军情应变。

    薛涛在叹为观止之余,也难免感到窘迫,他是真的想尽一份力,但似乎又无处发力。在思忖权衡良久之后,他终于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在他汾阴乡境中设立一个辎重大营,作为转存军资物用的一个中转站,这样可以大规模的缩短各种后勤物用调度的周期。

    在此之前,薛涛是绝不敢动念主动将王师招揽入乡境的。可是在进入行台后,方方面面的见闻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汾阴作为中转枢纽的位置,就算王师眼下不重视,但是随着战事进展,也必会成为一个当然之选,他是无力阻止的。

    他如今主动提出这样一个建议,也只是将一个必然要发生的事情稍作提前,也算是向行台一种善意的释放。

    王师入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乡土间的秩序,但也可以说是给乡土的安全再施加一层保障。而且从这些军务计划和沈大将军的态度来看,王师也并非急于短期内掌控河东,通过这段时间的磨合,也能让乡土得以更加平稳的过渡。

    另有一点私心算计那就是,若是今次王师西征顺利,他们薛氏也不可能再独守乡土自足。借由这个机会,将整个家族导入行台统序之下,对于他们薛家而言也是一个自然且务实的选择。https:

    请记住本书:。阅读网址:

1162 襄阳群情() 
    时近十月,河洛之间天气已经渐有酷寒,山岭之间草木凋零,道途中数百骑士向北奔行,脸上各有风霜之色。

    目下河洛之间乡境整肃,尤其是搜索剿定乡贼私曲并盗匪武装,数年下来已经卓有成效,这种规模数百人马堂而皇之奔行道上,必然是有着王师背景的部伍调度。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一路人马正是从襄阳而来的梁州刺史桓宣并其亲卫部众。

    这一次攻略关中,桓宣的汉沔军队同样在入征之列,调令在七月中便已经下达,过往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襄阳战卒们已经有近万之数次第开拔暂驻南阳。如今临战在即,桓宣又收到大将军府召令,命他入洛陈奏并听授机宜。

    收到军令后,桓宣自然不敢怠慢,当即便率领几名重要将领自南阳宛城奔行入洛。

    “使君,伊阙已经在望,不妨暂作休憩,保养马力?”

    队行至一处背风的山岗,随从拨马询问道。

    桓宣看看天色尚早,又默算路程觉得入夜前应该足够赶到伊阙,便点头默许。于是一行人便从近处寻一开阔地下马,军士支灶、捡拾干柴以作烹煮。桓宣则与几名部将并坐一处,稍作商谈。

    桓宣早年曾为元帝百六掾之一,后来受遣北上活动于豫南招抚乡境之中流民帅,并且曾经参与祖逖北伐。祖逖身死后,祖约不能容人,桓宣不得不引部退居庐江,待到苏峻、祖约作乱,其人便又受陶侃所统,动乱平定后率部西进驻守汉沔之间。

    真正令得桓宣其人名动江左的事迹就是早年在陶侃部下时,率部攻取襄阳并一直留任至今。如今桓宣早已年过六十,可以称得上是戎马半生,乃是如今屈指可数的边中宿将。

    多年戎劳,桓宣早已不复年轻时的雅静谦和气度,此时中途休息,也如诸将一般席地箕坐,军豪气息十足。

    “眼下征战在即,各方正宜修整军备,执命待进,也不知那位沈大将军究竟有何机密要务,必须要召令牵引奔行千里来听训命……”

    坐在霜结冷硬的地面上,其中一名将领并搓冻僵的两手,言中隐有抱怨。

    “人多称颂行台大将军颇具治世之能,区区数年便将河洛整顿如新,可是我等一路行来,所见也多寒荒,甚至还比不上襄樊之间谷货倍出,生民安乐。”

    旁边也有人开口道,神态间对于那位沈大将军为南北世道称颂的贤声颇有不以为然。

    桓宣戎事经年,城府早已养成,听到这些抱怨声,也并不急于表态。

    襄阳原本受荆州管制,与淮南、豫州本来就少有勾连。如果说有什么联系,那就是早年与淮南都督府多有物货资械的交易往来。

    可是随着行台创建,襄阳便转受洛阳行台管辖。原本的生意伙伴成为直接的顶头上司,而且沈大将军素来强势,以往那种融洽便渐渐不再,尤其最重要的是军械的买卖这一项开始受到极大的管制。

    原本各豪宗都可自由买卖械用以武装自家私曲,可是现在有了行台看管,军械的输送也转为行台向刺史府直接配给,这就直接制约了这些乡曲武装的发展。而他们早年在都督府买卖记录也都多有暴露各自私荫家底,难免忧虑会被行台深作追查。

    这种心理落实在言行上,就是对行台各种号令方方面面的抵触。像是这几人所抱怨临战内招大将,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至于所谓河洛不及襄樊,虽然桓宣也颇自得他在襄樊之间的治理,但也必须要承认河洛面貌远非襄樊可比。他们眼下尚在河洛外围,但是自南阳而上已经多见屯所分布,耕织据点不乏,尤其是乡境间秩序井然,绝无强梁盗匪横行道途,这一点是襄樊之间远远比不上的。

    桓宣治理襄阳虽然年久,威望甚足,但襄阳之形势复杂也的确是令人头疼不已。这一点从他今次率领的几名将领各自出身就能看得出来,既有襄樊本地豪强,又有雍秦流人首领,还有傒蛮渠帅酋长。

    这些人虽然一并统摄于桓宣麾下,但是他们各自也都自拥部曲,桓宣对他们也只能羁縻号召而不能如臂使指。

    这与个人才具无关,而在于襄阳这个地方实在太独特,恰好处在南北交冲、四方勾连所在,一旦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