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1024章

汉祚高门-第1024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师冲锋的号角声再次响起,这无疑给早成鼎沸之势的敌军再添干柴!

    外围的混乱虽然还没有扩散到郭时周遭,可是他周遭刚刚所结成的阵势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了猛烈的冲击,一退再退,直接被那些汹涌的卒众们推搡到了城关之下。

    “速抛吊篮,迎接将军入城拒敌!”

    这时候,正对敌人方向的城门早已经是内外拥堵,大量卒众堆积在此处进退不得,而郭时身边亲兵们则齐声仰头高喝。

    幸在此刻城外的混乱尚未蔓延到城头,听到这吼叫声后,当即便有十数个吊篮被抛了下来。只是这时候,那些溃乱的卒众们也冲到了城墙下,眼见这一幕,便如溺水者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纷纷向吊篮掉落的地点蜂拥而去。

    冯山自知这看似生机所在其实根本就是死路一条,他这会儿早已经通过不断的推搡游走到了人群边缘,而在逃窜途中也一直在收捡那些散落的军械,这会儿一手持枪、一手持刀,左肩上还搭着一副松松垮垮的甲衣,身边渐渐不再拥挤,游离在人群之外,口中则不断发出意味莫名的叫嚷声。

    果然,眼见吊篮被乱卒争抢,城头守军当机立断斩断了那些连接吊篮的绳索,继而频频攒射城下,很快在这城楼区域内便堆积了大量的尸骨。

    眼见城头守军如此疯狂杀戮,入城已是无望,那些乱卒们自然也不会再留在死地,开始绕城奔行。

    而原本就已经脱离了队伍的冯山这会儿更得自由,直接猫在了城墙下的死角中不再动弹,乍一望去便如一条无甚出奇的尸体,这样能够让他最大程度的躲避开飞射的流矢,但也并不足以让他变得绝对安全,所以他也在眼观六路,扛着一具尸体在城墙脚下随时调整自己藏身处。

    乱卒们被驱散奔逃后,城楼处总算是稍得冷清,不过这会儿晋军骑兵们也早已经冲到了近前,凶猛的弓弩箭雨将左近区域覆盖,也让郭时不能从容退入城内。

    不过眼下形势已是如此,郭时即便是再退入城内意义也已经不大,直接就在城楼前号令将士据守,再次将身边数百卒众集结成阵。

    晋军虽然冲到了近前,但是上有城头守军箭雨抛射,地面上又堆陈着大量的尸首,不利于冲锋,只能将随身所携带的箭矢向外泼洒。

    郭时也一直在关注着敌军的攻势变化,虽然晋军的弓弩也可称是精良,但威力毕竟不如那些重械夸张,而且轻骑扫荡所携箭矢之类毕竟只是少量。

    一俟察觉到敌军远程火力渐有衰竭,且隐隐有后撤之势,郭时心内已是一喜,两臂一振提起马槊高呼道:“随我反杀贼军!”

    吼叫声中,郭时并其身边那数百精卒俱都提缰飞跃尸堆,向对面战阵中冲杀而去!虽然开战以来,他便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并不意味着连拼命的底气都无,要知道他身边这些嫡系的精锐那也是转战南北、杀人不眨眼的强兵悍卒!

    晋军这一路轻骑数量并不多,不过只有区区两千余众,此刻收缩调整战阵,恰逢郭时率众冲出,局面一时间竟像是被胡军逼退一般。

    “再射一程!”

    萧元东见状后便又下令道,将士们纷纷拧腰回身将箭壶中所剩不多的箭矢射出。这一轮箭雨便不如最初时那样猛烈,但也对敌军的冲势造成了极大的阻挠,双方距离飞快拉开。

    郭时虽然表现的勇猛,但也绝不是一个莽夫,眼见敌军已经被暂时逼退,也并不急于追赶妄求以弱胜强,而是引众于城外开阔地绕行一周而后返回城墙下,同时喝令周遭亲兵们散开,尽可能的再将那些城外溃卒们收拢集结一部分。

    晋军西进以来,便如一柄利器直刺心房,强大的令人绝望。眼下将其前锋小作逼退,虽然更主要的还是对方主动的战术后撤,但是这也足以令长久压抑的郭时稍感振奋。

    敌人退出之后,便在郊野中再作整阵集结,郭时心内一时间也是略有狂念滋生,他策马独行,望向对面敌军战阵,横槊于马背之上,口中大笑道:“太原郭时在此,贼将谁敢与我……”

    突然,身下战马一个趔趄,郭时那吼叫声自然也是戛然而止,难以置信望向身下地面,那里原本几具人尸杂陈,可是就在马蹄将要落地之际,突然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横里蹿出丈余,而后马蹄便直接卡在了尸体之间的缝隙中,被惯性带着向侧方倾倒。

    原本以郭时精湛骑术本不至于因此不稳,可是他亲眼看到原本死的透透的尸体突然之间好像活了过来,心内发毛,就连颈后汗毛都陡然乍起,反应难免有些迟钝,待到回转过来,马身已经彻底倒向侧方地面,连带着郭时也翻滚落马。

    “该死……”

    冯山心内也是叫苦不迭,他好不容易潜行至此,再往前丈余便可以滚入一条浅壕,借着泥土掩饰爬出正面的战场,却没想到在这最关键的时刻郭时小作孟浪,恰好冲到了他所在的位置,若再继续装死被马蹄踏实,难免筋断骨折,自然再也顾不得其他,直接跃开。

    战场上生此变数,对战两军俱都傻了眼。尤其郭时那些散开收揽乱卒的亲兵们眼见到这一幕,已是目眦尽裂,纷纷策马冲来。

    “搏一把!”

    冯山眼见此幕便暗暗咬牙,反手抽出夹在腋下的一柄战刀,直接向兀自翻滚没有站稳的郭时。郭时只听到耳边异响,下意识转头望去,只见一张狰狞到扭曲的脸庞陡然跃入视野中,他下意识要挥刃格挡,可是手中却是一杆丈余长的马槊,那槊杆还未离开地面,锈迹斑斑的刀锋已经直接斩上其人脖颈!

    热血飞溅,冯山手腕一转本待割下死不瞑目的郭时的首级,可是刀锋终究太钝,而且郭时的亲兵们须臾间便要冲来。

    电光火石之间,冯山也来不及再贪首级,恰在此时那跌倒的战马马足也从尸堆中抽出,挣扎立起。冯山顺手捞住缰绳,一刀斩在马臀,趁着战马吃痛前冲之际,翻身跃上马背,而后便死死环抱住马颈,直向王师方向冲去。

    “真是好壮士!那是何人部属?速速出击接应!”

    对面的萧元东也眼见到那壮卒于战阵中轻松斩杀敌军主将,忍不住眉梢飞挑,击掌赞叹,而后挥臂下令道。

1174 将主轮调() 
弘农杨氏串结乡势,虽然最终只是演变成一场闹剧,以家门横祸、几近灭门了结,但是凭心而论,杨家这座坞壁选址真是非常不错,依傍渭水,不乏攻守地理,又能兼顾照拂渭南平原。

    如果不是中朝时杨家被打击过甚,兼之后续动荡中族人又有许多流散在外,如果能专注于乡土发展的话,沈哲子相信凭杨氏的旧望以及乡土中的根基,所经营起来的声势绝对不会逊色于河东薛氏。

    若是那样的话,沈哲子在对付杨氏家门的话,也不会采用如此果决血腥的方式,肯定会要柔和得多。

    正如那些乡宗所考虑的,行台王师并非过境强龙,而是要踏踏实实的收复疆土,再兴王治。强军诚然可以所向披靡,但是地方上的重建要远比军事复杂得多,若要求以长治久安,便不能将乡土屠戮过甚。

    沈哲子之所以敢于对杨家血腥镇压,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杨家自己本身丧失了那种乡土门户的立身根本,虽然看似仍然旧誉崇高,极短时间内便营造起这么庞大的声势。

    但是这种乡势串结,说到底只是一种投机行为,乏甚内部的凝聚力,跟河东薛氏伫立乡中数十年之久、守护一方乡土安宁所营造出来的那种乡基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线几路军队凯歌高奏,沈哲子虽然没有亲临前线,在弘农境中也是忙碌的不得了。比较重要的一点,便是对弘农杨氏后续的惩治。

    弘农杨氏海内名门,虽然眼下乡资、势位俱失,但也并不能说杀就杀了。

    无论是否接受,世道就是如此,人能眼见者不过只有浅表光鲜醒目的一部分而已,就算王师北伐活人无数,但却对弘农杨氏这种北地旧望门户大加残杀,在一些王师势力所不及的地方,一个暴虐嗜杀的恶名是难免的。

    这一点,并不仅仅只是当下世道积弊,人世长久以来就是如此。任何时代都有其标杆人物,而这些标杆人物的人生际遇如何,一定程度上便能反应出那个时代的些许特质。

    所以对弘农杨氏,沈哲子不止要杀,还要杀得有理有据。首先便是在攻打坞壁过程中被直接轰死的杨琳,尽管人已经死了,也没能免于责罚,枭首辕门外示众。

    还有就是此前于郡境之外被意外抓捕的郭敬,沈哲子同样没有客气,辕门斩首之后,首级与杨琳并挂一处,这就是弘农杨氏勾结外寇、意图坑陷王师的最有利证据。

    而后便是弘农乡境中乡人们对于杨氏各种乡土劣迹的检举揭发,所搜集出来的罪证简直数不胜数。

    当然这其中肯定免不了栽赃冤枉,那些境中乡徒们所谓体察上意,为了取阅沈大将军,脏水简直不要钱的往弘农杨氏身上倾泻。但若说完全就是冤枉了弘农杨氏,那也不尽然,这个世道想要生存立足,谁又能够保证清白无暇?

    不巧弘农杨氏撞在了行台枪口上,被拣选竖作逆门标杆,那也没有什么可保留的,有什么手段都招呼上就是。无论这些罪证别人相不相信,但是有着乡徒的频繁检举,谎言千遍就是事实,最起码在弘农这一片乡土中,弘农杨氏名声确是臭不可当。

    在正规的司法量刑之前,沈哲子又示意弘农乡党们立起一座乡伦碑,就竖立在杨氏原本的家门族地上,碑文力陈杨氏一些比较大的罪状,而在碑文后又各作标注究竟何人检举此罪。

    这条举措,实在就太毒辣了,算是彻底斩断铲除了弘农杨氏的乡土基础。就算过了这一个风头火势,行台赦免杨氏一部分残余族众,其家门若想再在乡土立足,首先需要警惕的便是那些列名碑上的乡宗门户。

    如此毒计,自然不可能出自宽宏雅量的沈大将军度内,所以从行台赶赴弘农的李充便主动承担了这一名声。

    李充眼下已经改名为李弘,虽然沈哲子也并不苛令行台属官们避讳,但李充本身就负责司法定章,还是主动做出了回避。毕竟眼下直称本名也是自称的一种说法,这对李充而言也实在有些尴尬。

    接下来便是对杨氏那些残余之众的追究问罪,除了首恶杨琳之外,其余几名近支族人也因过往这段时间过分跳脱而被判以极刑。

    杨氏立家弘农数百年之久,虽然中朝时期因为三杨的关系而被屠杀数千之众,但是眼下再作追究,各个房支族人数量仍然堪称庞大。若再将一些亲友门户都算上,几乎可以说是囊括整个弘农郡中过半数的人家,由此也可见这些乡土门户根基之深厚。

    其中大部分查有罪实的杨氏族人都被打入罪户,编入役营。不过沈哲子也并没有强求斩草除根,世家立足根本无非文化、乡资、亲谊等等几项。杨氏整个郡望都被败坏,就算日后还有起色,那也不是一两代之间就能完成。

    至于弘农郡境中其他乡宗门户,只要在华阴坞壁被攻破后态度还算恭顺,基本还是以宽宏为主,若是一味的苛刑重惩,整个弘农郡境中只怕都没有了人烟。

    关于整个弘农的重建兴治,沈哲子也没有时间亲力亲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