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1048章

汉祚高门-第1048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当他接过那笔记一观,脸色却是变了一变,这笔记纸卷一眼望去颇为凌乱,既有勾划图案,又有或长或短的批注。仔细看去却不是什么兵书摘录的所谓奇谋妙策、取胜高计,而是非常浅显的扎营法门。

    看到这里,桓豁便不由得正视起来,因为他所见年轻人甚至包括桓冲在内,论及兵事都是虚无闲论诸多,纸上谈兵,狂妄肤浅,并不会关注重视这些实际根本的行伍法门。

    然而一个真正合格的统帅,这些基本军法的掌握才是最重要的,若连这些都不具备,所谓的奇谋取胜根本就无从立足。

    “这是我从兵章推演,几种军车设营阵图,只是我也不曾身入军伍,是否恰当,还要请教”

    王猛这会儿一脸的认真,将自己手绘的几种阵图摊开,甚至从书箱底部掏出一些竹木制成的标识物下手演示起来,神情专注,虚心求问。

    他常常流窜于馨士馆不同馆舍听学,但于兵法一道却是全凭自学,因为馨士馆中根本没有此类专才。大凡稍具这些才能的时流,往往选择投身王师之内奋战夺功,并不会懒坐馆舍教学。

    所以王猛也是积攒了大量的疑惑,好不容易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请教桓豁这样的在职兵长,自然抓住机会频频发问起来。

    通过王猛问的这些问题,桓豁便看出这是一个真正立足实际、钻研兵法的年轻人,而非泛泛造论、只为积攒些许谈资的轻狂之辈。所以他便也端正了态度,认真讲解起来。

    “王师重械,辎营庞大,行军营设也都有别旧法。壕拒火杖,简繁陈设”

    兵法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所涉天文、地理、人心、势变、鼓令、旌命等等,人世诸多,几乎尽在所涉,单单一个行军扎营除了一些固定不变的常识之外,再加上各种因地制宜的方便法门,便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说清楚。

    桓豁本身并不是一个热衷议论的人,言辞表达或是不甚精准,但王猛的领悟力却非常高,往往能够举一反三,在很短的时间里居然便学会了数种王师目下通行采用的军车阵势。

    单单阵势的排布也算不上需要保密的军情,毕竟扎营布阵如何,有经验的斥候观望便能草得大略。

    “营设器仗之类都是死物,虽有权变种类各宜所在,取舍自度,但若身为主将之选,也不必过分专精操持。营伍之内,肱骨羽翼、材力分职毕陈帐下,腹心、谋士、天文、地形、兵法、掌库等各类良选,为将者都需详刻于心,不可失察,不可简慢”

    “军士材力当选,所取也都各有不同。营伍之下,大勇敢死者,冒刃之士;英勃强悍者,陷阵之士;技击严整者,锐骑之士背辱在罪者,幸用之士。卒强将弱,军易弛,卒弱将强,军易陷”

    王猛的虚心求问,并没有让桓豁感到厌烦,诸多疑问俱都立足实际、有的放矢,在为其人解惑的过程中,桓豁也借此机会将自己所积累有关军事的知识都做整理总结。

    这两人一问一讲,从最基本的行军营舍一直讲到更高深的材力选士,各有欢畅之感,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一直等到两名学士手持批阅排榜名单匆匆行入,他们才发现原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时辰。

    

1200 幼鹿麟信() 
馨士馆中阁里,阅卷并没有耽搁太长的时间。虽然今次参考的馆院学子足足近千人,但一众学士包括随同而来的行台官员们,包括沈大将军也都参与批阅。

    朱笔在手,沈哲子也是略作追缅自己在原本的世界中所经历的考试折磨,如今同样考验由他主导施加旁人,心内也真有一种别样情怀。

    这一次的劝学礼考试,本身并不是什么严谨的选才考试,有着相当一部分面子工程的意味在其中。

    千余份题卷,先由书吏挑选出卷面不甚整洁的一部分,直接剔除不批。学子们或许在答卷的时候已经非常的认真仔细,但也难保不会有意外发生,或许在收卷途中题卷偶被折损,甚至都谈不上学子们自己的问题,但也都在这一关被遴选下去,成绩直接作废。

    这对那些满怀热忱的学子自然是不公平的,也难保不会发生遗珠之憾。

    但足足近千份答卷,每一份都是多达数千字以上的内容,在场几十人若是不设立这种有些残酷的淘汰标准,通批下来最起码要几天的时间,就算学士们有那个精力,沈大将军也不可能一留就是几天。

    眼下还仅仅只是局限于馆院之间的小考,未来若是考试规模继续扩大,乃至于形成定制的科举考试,此一类的标准更会严苛到吹毛求疵的程度。所以一个人才能优劣与否,能不能有机会展现出来,也真是需要仰仗一定的运气。

    不过幸在这次考试也仅仅只是走个过场,更多还是向行台、向大将军展示馆院教育成果。而且馆院考试频密,基本上一些成绩优异的学子差不多都被学士们所关注,就算题卷不巧被筛出,稍后也会再被拣选出来。

    沈哲子负责最后把关,基本上所有优秀的题卷都会被挑选呈送上来由他亲自批阅。批卷开始未久,这一类的题卷便被陆续送上来。

    在翻看这些题卷的时候,沈哲子最大感受就是时人看不起他的书法水平那也真的不是刻意为难。在经过那些学士们掌眼挑选之后,能够被呈送上的题卷别的且不说,书法笔迹上是真的多有可观之处。

    沈哲子于书道不过是略得工整,而他过眼这些题卷在这方面而言,就没有一份不胜过他。在这个世道而言,时人对书法的审美标准和追求真的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否则不至于酿生出以二王为代表的大量书法名家,想于此道彰显名声那真的是地狱难度。

    念及于此,沈哲子不免又想起王羲之其人。如今的琅琊王氏在他的酷烈打压下,处境也真是悲惨。就算沈哲子并不强求斩草除根,但王羲之也受到牵连而被禁锢罢官。

    出于艺术保护的心理,沈哲子倒也曾请人询问王羲之是否愿意北上入洛进入馨士馆,但这件事转头就没了生息。不用问沈哲子也明白应该是王羲之态度坚决的拒绝了,或许还有表达对自己的怨恨,所以那代为询问的人索性便也不再回禀,就当没有此事。

    此前沈哲子倒是听人偶尔提起过,王羲之已经离开建康或是带领一部分残留家人返回琅琊故土,但具体情况如何,他所知也不详。

    说到底,虽然同为琅琊王氏子弟,但跟王允之这一类的权徒相比,王羲之纵然略有清誉,不过一介座谈客而已,于世务上乏甚才力,或是丰年美玉,但却谈不上是荒年谷粮。就算往年有什么互动往来,但既然眼下已经是相看两厌,那么索性也就相忘江湖,不必再作非常关注。

    很快递上来的题卷便有了百余份,这么多沈哲子自然也不能尽数详阅,诗赋之类只是草草一览。所谓文章才气,抒情述志,诚然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但沈哲子不缺这个。所以他更关注的还是后方的策问题,以此观察这些时流少进的格局与才能。

    沈哲子正低头细阅之际,又有一份题卷被送上来,被直接摆在了一摞题卷最上方,他抬起头来便看到王述那一张稍显木讷的脸庞,稍作点头示意,而后又低头批阅手中题卷。

    “此卷连案拔优,大将军难道不先作试览?”

    王述放下题卷却并不退回自己席位,站在原地开口说道。

    沈哲子听到这话才又抬起头来,这才察觉到王述神态有些不同寻常,心内略有好奇,可是当视线落在那题卷名号一栏后,才有所了然,且先放下手中这一份,将王述专门呈送上来的这一份题卷拿其来,还没看便先笑语道:“举贤而无所避,蓝田侯真有古者遗风。”

    王述亲自送上来的这一份题卷,答卷学子名为王坦之,而这个王坦之便是王述的儿子。

    王述目下官居河南丞并洛阳令,在行台既是杜赫的政务副手又是京县官长,哪怕已经临近年关,事务仍然繁忙,本来沈哲子没有打算让他随行,但他却主动来了,所为的自然不是要为大将军捧场,而是为了他这个目下正在馨士馆进学的儿子。

    王述这个人怎么说呢,有点讨人厌,性格略显孤僻。这大概也与早年经历有关,出身太原王氏名门,其父王承又号称越府第一名士,王导等人早年在越府都要排于王承之后。

    但这优越的出身并没有给王述带来一个好的起点,其父去世后年近三十仍未彰显,颇有痴长之状。否则早年不至于在建康混不下去,甚至还在淮南都督府时期便北上于都督府任事。

    但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正因为早早便离开了江东,所以数年前江东那场动荡也没有波及到他。而他在淮南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任事,如今在行台所受到的重用已经远远超过那些早年先发的世家子弟。

    王述这个人,或可称之循吏,才能上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但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短板,总之交给他的任务都能完成,但也不必指望会有什么惊喜。而且本身气量不大,自然与清誉无关。

    其人还有一桩怪毛病又与沈充有些类似,那就是炫子,所炫的自然就是这个王坦之。

    其实早在题卷收上来的时候,王述便已经按捺不住将儿子的题卷抽出来,于厅堂之上绕行一遭请那些学士们批阅。

    老小子如此明目张胆走后门,众人或不至于反感,但心里也多少有些不以为然,此时听到大将军这么说,厅堂上便也响起了一些笑声。

    王述对此却不以为耻,正色道:“庭下少儿养成,父执殷望难免,优劣如何又何惧披露人前。若玩物真有国器材质,共邀时流青睐,未尝不可策行大将军后,踵迹法行。若是不为时流所雅,退以杖训,过错斧凿,也能不败家声。”

    听到王述如此坦然,沈哲子便忍不住笑起来,看来这老小子对自家儿子实在深具信心,都将自己列作需要追赶的对象了。

    所谓江东独步王文度,虽然眼下王坦之不过十二三岁的年纪,但沈哲子也是不乏好奇究竟有什么奇异禀赋能令其父如此钟爱。而且看王述这架势,自己若不提前批阅其子题卷,他是不打算退回去了。

    本来也只是不算太严谨的考试,也就不必过分强调纪律,所以沈哲子便举起那题卷看了起来。

    诗赋策问俱都读完之后,他也不得不感慨王述如此不避讳的自夸也的确是有几分底气的,王坦之这一份题卷或许谈不上有什么惊才绝艳,但在他所批阅过的这些当中也可列作上品,才情初露,文章慎成,或是囿于年纪有什么不足,那也都属正常,可见王述在家教方面也是用了心。

    “令郎年方舞勺,已有才情勃然气象,经书条理也都分明在列,不愧名门少英。”

    讲到这里,沈哲子提笔批了一个优,继而又说道:“蓝田侯家教诚是得法,但才力萌生也自有春秋所限。家门玉质盼能壮成,这虽然也是人之常情,但也不必迫责过甚。幼鹿穷驱,微力负大,反有亢伤,安养在舍,又何患麟信不传?”

    大概是因为自己大器晚成,王述将一些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这在沈哲子看来倒是大可不必。单从这题卷看来,王坦之确是禀赋出众,但若说眼下就有什么国士之才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