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1111章

汉祚高门-第1111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观东晋朝廷,其实也是每当北方有乱,南方便势大一段时期。特别是胡亡氐乱、前秦崩溃的时候,北方之乱更甚永嘉,大量晋人南逃,又给南方补充了诸多兵源。但是随着北魏汉化,局势越稳,南方政权丧失了流民兵这一最大的兵力来源,军事上便一路走衰。

    沈哲子所以重视关西军团的创建,所用还不在当下,而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布置。事实上随着行台军事制度越趋完善,目下的兵力构成不提更远大的目标,统一南北是绰绰有余。

    所以关西军团的创建并不是当务之急,而是他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个后备力量。一支武装力量想要大放光彩而又不失控,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酝酿孵化期。

    特别是开创者之后的继任者,本身便威望稍逊,他们所需要的是制度之内的稳定强大,而非凭借个人威望与魅力号召下的超常发挥。

    随着关中渐渐稳定,行台其实已经开始筹划之后北伐的最重要目标,那就是北上彻底剿灭羯国石虎政权。而关西军府的创建满打满算不到两年的时间,肯定不可能大用于这一场大决战的战事中。

    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彻底平复关陇乃至河西、还是继续远击北方诸胡,关西军团肯定会在其中大放异彩。

    虽然眼下对于关西军不报太大的希望,但沈哲子对其未来却是充满信心,而且关中这些军府虽然整体还不堪用,但框架既然已经搭建起来了,也需要集中培养一批精锐的中坚力量。

    所以在听完桓宣的汇报之后,沈哲子先是表示满意,然后才又说道“军府即成,也该稍作磨砺。我今次西来,还有一项事务,那就是行台已经决定,于关中各军府内优中择秀,再组一支新的精军,与之前四军并设。稍后还请桓侯再劳一程,通告各府。”

    桓宣闻言后便点点头,对此倒也不感意外,关中久乱之境养成民风彪悍,稍加训练磨砺,便是精勇之选,立足于此再组建一支与奋武军等并列的精锐之军,也是当然之选。而且这样一来,也有助于对关西军的整体整合与把控。

    讲完了这些,沈哲子才又提起对桓宣的新安排,那就是离开关中返回行台,以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而担任胜武军新的将主,同时以秦州刺史郭诵代替桓宣担任雍州刺史,陇右都督庾曼之正式担任秦州刺史。

    对于这个安排,桓宣倒并无抵触,早在西征之前他便明白自己留镇关中也只是分功压阵,而且他近年来日渐年高,已经不再适合担任如此庶务繁忙的陕西方伯,能够在最尊崇的时刻急流勇退,而且还是担任胜武军这样超然军队的将主,也实在是优厚至极的安排。

    沈哲子也并非凉薄之人,桓宣既然如此明知进退,他也就不吝优待,除了给桓宣荣高安排之外,新进组建的这一支关西精锐,第一任军主准备由其子桓戎担任。如此一来,桓戎便一跃成为与萧元东等人并列的行台嫡系中坚战将。

    军务商讨完毕,天色也已经彻底黑了下来,这才算是沈哲子的私人时间,将留镇关中的沈劲等人召来进餐。

    。

1266 小沈甘糖() 
早在大将军与桓宣商谈军务的时候,沈劲等人便早早的来到了京兆官署。

    启泰三年王师西征,直至次年收复长安,潼关的一部分军队也都一路相随,这其中就包括沈劲等人。之后这一部分军队多半跟随庾曼之上陇,沈劲他们则留在了关中,一面剿灭关中各郡县之内的匪寇,一面参与军府的创建。

    往年这些只能带领辎重队押运物资的小伙伴们,如今也早已经成了关中驻军幢主一类的兵长,这其中尤以桓豁表现最为优异,之前更作为辅助率领军士跟随弘武军北击伪汉,立功颇多,甚至就连弘武军将主萧元东都有意将之招入弘武军中任用。

    除了沈劲等几名小伙伴外,沈云之后不久便也来到了府邸中。

    奋武军去年秋里离开陇上返回关中,之后便一直留在关中进行休整,顺便将将士散入各个新建军府中,帮忙进行卒众的操练,以等待行台的最新调令。

    看到沈云到来,沈劲等几人俱都眸光闪亮,远出相迎并不乏阿谀的将沈云请入厅中高坐,姿态可谓是卑微恭顺。

    “阿兄,我如今也是气力壮成,弓马娴熟,行伍之内号为勇士。你觉得我有没有资格选入奋武,哪怕做一个充阵的杂卒也好啊!”

    沈劲满脸谄笑坐在沈云侧席,殷勤的为他奉茶布食,还打着眼色示意几个同伴帮他发声。

    沈云心安理得享受着沈劲的侍奉,听到这话后便乜斜一眼,笑语道:“奋武所用,不同常旅,每一个都是能搏狮虎的悍勇精卒,又哪须用杂卒。阿鹤你以此来说我,可见对自己还是乏甚信心,且先留在军府历练几年吧。”

    “阿兄,我可没有对不住你,你如此轻我……”

    沈劲闻言后便瞪眼,一脸的不忿,但终究还是有求于人,瞪眼片刻复又软了下来,拉住沈云的衣角一脸央求。

    沈云难得正经看他一眼:“我也不是有意为难你小子,你们这些少进啊,总是贪功望进,乏于自视。你们只眼见到奋武殊功频斩,却又能知这当中辛苦几多?行台四军所以选拔严格,除了战卒俱有勇力、技艺匹配之外,也是对你们这些无知小子的一种保护。若连军中自己组织的选拔都不能脱颖而出,上得战阵,辛苦厮杀,敌人难道还会关照你?”

    “四军之选,不可徇私。这不是寡于人情,若无此种公允,怎么对得起那些历阵便忘命拼杀的辛苦将士?他们纵有威荣,那都是沸腾血水染红,就算让你徇私选入,非但不能荣光共享,反而会成为一个人所不齿的丑类。”

    讲到这里的时候,沈云又不免一叹:“我所以能受将士拥戴敬服,陇上五莲城一战,那是头颅提在人手的忘命搏杀。上得战阵,这一条命便寄在旁人手里,他若是活着,你就是死。如今我在关陇也算是小得薄誉,你道我就真正快活?”

    沈云深吸一口气,而后说道:“错了,我的快活,你真是想象不到!往年所见同侪丑类俱都先我扬名,小人得志,不胜骄狂,如今一个个在我面前,谁又敢肆意自夸?哈哈,小子,你想要伸张志气,炫耀世道之内,我怎么能让你轻松如愿?否则,那就是对不起我自己被冷置多年的惆怅啊!”

    沈劲原本还被说的有几分羞愧,可是听完后已经一脸羞恼的瞪着沈云,忿忿道:“你也就是欺我年幼,大凡我能稍长阿兄些微岁数,今日便是我来讥你!”

    沈云闻言后笑得更加欢畅,拍着沈劲的肩膀笑道:“果然是兄弟之间心意相通,往年我见二兄吹嘘炫耀,心内也常作此叹啊!阿鹤你也不必慌张,八郎之后将要入事,稍后待我见到阿兄,一定在他面前请告将八郎派来关中,与你日日相对,排遣忧怀。”

    旁边魏腾等人闻言后已是哈哈大笑起来,之后魏腾便又笑语道:“阿鹤你也是身在福中而不自知,似我等乏人问津的军伧才是真正的悲苦凄凉。你小子虽在军府,却昼夜都不乏佳人探视……”

    “表兄住口!”

    沈劲听到这话,顿时满脸羞赧,忙不迭去喝止魏腾。而沈云则瞪大眼,一脸的好奇此中奥秘,只是还没来得及开口发问,早有大将军身边亲兵前来传唤他们。

    这会儿沈哲子已经换了一身常服,正在与江虨于席中闲谈,抬头看到沈云等人行入,便指着沈劲笑语道:“我家甘如蜜糖的小子来了!”

    沈劲听到这话后更羞赧,满脸通红道:“阿兄你怎知……定是姊夫道你!”

    江虨闻言后则忙不迭摆手:“世坚这么说,那可就冤枉了我。如今三辅各乡宗人家,谁人不知小沈温雅体贴,善慰奴情啊。”

    沈云听到这话后更好奇,抓住左右人仔细询问,才知这些人究竟在调侃什么。

    这件事说起来也无甚曲折,无非关中乡户得知沈劲与大将军关系,自然也有亲昵结交的想法。而在时下而言,沈家本是江东豪富,又是南北第一权门,权财都无匮乏,想要投于所好,最方便法门自然是献女邀欢。

    况且沈家本来就有了一个大名在外的沈牧,所以沈劲这两年随着身份披露出去,在关中人气也是居高不下。特别是在今年三月上巳日,他们一群袍泽赋闲踏青,竟然被闻讯赶来的各家堵在了山头上,好几天都脱不开身。

    其实在这些私节方面,沈家原本也不甚严谨,否则早年不至于养成前溪伎名满江东。可是随着势位越高,特别是出现了沈牧这样一个庭门异才之后,子弟凡有入事俱被亲长训告绝对不可纵情声色,再给家门招惹什么艳谈。

    沈劲自以阿兄为榜样,况且家中尚有娇妻倚门相待,在这方面倒也颇为守礼。可无奈是太受追捧,甚至都影响到正常的军事操练。

    自家婿子被人如此追捧哄抢,杜家之感受如何可想而知,他家也是关中名门,自然不乐意被人如此轻慢,甚至就连远在行台的杜赫都受这喧扰感染,亲自前往馨士馆,请文学雅士代写一篇《甘糖赋》,专写人家夫妻如何伉俪情深、青梅竹马的长情,再请江虨于关中散播开来,才渐渐遏止住这股风潮。

    这段轶事风波闹得不小,其实深究原因,倒也并不是说关中人家们认定了沈劲,定要献女入侍为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说到底不过是趁着这股势头,以此来表示顺服行台的态度,通过这种近乎闹剧的方式,来体现愿意亲昵大将军并行台的意思。

    甚至杜家的这种应对,都不排除与乡人们内外双簧的意味。内中奥秘如何且不论,最起码是营造出一种关西、关东融洽和睦的一种氛围。

    沈云听完之后,心内不免有些吃味,坐在席中叹声道:“我也居留关中大半年之久,又有逞威陇上的事迹,难道不比这个小子更具风采,怎么就乏人探问?莫非是威名太炽,反倒让人觉得我不近人情?我倒不是贪于声色,实在这际遇差别,让人意不能平啊!”

    他说这话的时候,也不想想自己在关中究竟做什么,先是一路向西,不旋踵便又上陇,之后回到关中,也只是昼夜与同袍巡营游猎。奋武军营又最是严谨,常人敢于近窥都有被射杀的危险,关中这些人家纵有意愿,谁又敢冒着生命危险来撩他。

    更何况沈劲所以秀出,背后少不了杜家这个丈人门户的推波助澜。一番闹剧之后,沈劲是既得了风采照人的雅望,又有了贞义深情的风评,自然光鲜起来。

    “五郎又何必艳羡阿鹤陕西之风雅,旧年你也曾秀出于颍川啊!”

    江虨笑语道破玄机,沈家诚是财大气壮,但若说到自己有什么贤声清誉,家门能够给予的实在太少,反而是各自的丈人门户在这方面不遗余力。到如今大将军这一辈的子弟中,除了沈牧让人感慨人力有穷之外,余者虽然也称豪武事,但也多多少少都有些许清声传扬。

    如沈云虽然在关中被冷落,可是早年淮南都督府时期,他丈人门户的陈规吹嘘起他来,也真的是不遗余力。也真亏了这些亲戚门户的帮忙,沈家于清誉一桩都远远抛开了江东世族的顾陆人家。

    “人情如何,也都不必在意,唯自守一桩,还是要时刻于方寸内自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