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1123章

汉祚高门-第1123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见韦楷反应如此激烈,韦谌脸上也不免流露苦色,这一刻甚至感受到刚才偏阁中韦轨心境如何。

    他所以临阵退缩,倒也谈不上是首尾两端,因为对于韦楷筹划的这件事情,他本身便不赞同。行台王师进入关中后便一直强势,想要凭着一群在野之众便将京兆长官掀落下马,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且还选在这样一个场合发难,若是让沈大将军感觉威严受到触犯,即便当时因于众望而不好发作,难保之后有无报复。

    更何况,讲到失意者,他们这些三辅豪右还算不上最严重,凉州的张氏才是无论里子还是面子都被糟蹋得干干净净。

    张氏久为河西霸主,早在王师还未西征之前便先图陇上,可是在与王师触碰之后,却不得不乖乖退出陇上,将原本已经到手的利益俱都吐出。而且凉州虽然表面上仍奉晋祚,内部早已创建章制,却在之后不得不在名位上倒退一大步。

    如今两方关系虽然逐渐缓和下来,可是目下殿上与会者便不乏从河西返回的关陇时流,甚至还不乏凉州各个豪宗代表。,这对张氏而言,无异于顶心戳肺之痛。

    今次张骏虽然没有到来,但派其嗣子张重华至此,而且那少年故作镇定的拘泥姿态任谁都看得出,丝毫没有高门大族出身年轻人该有的倨傲,可见临行前也必聆听父嘱,不敢失礼于大将军座前。而这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便是强入张骏都不敢与行台反目交恶。

    而他们这些三辅豪右,名位势力远远不及张氏雄大,而所着眼的得失,也无非区区乡资、乡势而已,在庞大行台面前,实在太过微小,贸然挑衅交恶,实在太不理智。

    不过也正因为被逼到墙角、退无可退,韦楷才更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绝与勇气,而且除了这一个方法之外,他们似乎也没有别的手段可用了。而且在韦楷看来,若是态势继续如此发展下去,他们只怕连这一点手段都要丧失掉。

    因为他家不只要承受来自行台京兆郡府的打压,还要面对来自杜氏此类乡户的排挤,二者配合之下,令得他家乡势更加萎靡。而若能联结乡户将李弘逐走,一者能够缓解来自头顶的压力,二者也能广收身同此困的那些乡宗的拥戴。

    但在韦谌看来,韦楷的这些想法实在片面和乐观。如果说胡虏是暴虐之豺狼,那么行台便是冠带之狮虎,虽然多了一层掩饰,但骨子里的凶残较之胡虏无逊多少。想要通过区区乡徒声势便逼迫行台做出让步,无异于玩火。

    这一次的盛会,其实从一开始筹措便是行台入治关中之后一贯以来的风格,那就是不着痕迹的挑拨乡宗之间进行竞争。本来还算和谐的乡里关系,凭空造出这样一个需要争抢的虚荣名誉,让本来就是勉强拢合的乡情变得更加裂痕密布。

    之后无论是军礼迎接沈大将军,还是宴会中雍州长史张鉴宣讲那些政绩,无非炫耀行台文治武功,震慑得乡众凛然不敢发声罢了。而事实上这桩桩手段也的确收效甚佳,甚至就连韦谌都越发的不看好韦楷此前的谋划,懒于应其人催促分头游说乡户。

    这么短的时间里,韦楷居然游说说服十几户乡宗人家答应响应他,这实在大大出乎韦谌的预料。且不说过往这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韦氏还剩下多少乡望影响,单单行台连番手段施用下来,竟然还有这么多人无顾行台威仪而选择行险一搏,便是一件非常怪异的事情。

    韦谌并不是妄自菲薄或者说小觑乡户,在他看来,三辅这些乡户人家,哪怕是在行台政令打压之下乡资尽被夺走,敢于或者说值得拼死相搏的都寥寥无几。

    他们韦氏勉强算一个,但剩下那些乡户,本身乡势便不强,也不是行台重点打压的目标,选择在这个时候主动跳出来,与本就前景极不明朗的韦氏站在一处,难道真有那么多人活腻了?

    趁着众人俱都疾步行入殿堂,无人关注他们之际,韦谌拉住韦楷再作劝说,将自己的想法稍作陈述,认为此事太过蹊跷,实在不宜贸然发动。

    而且其实在他心里,由于此前听到自家幼弟韦轨的一番议论之后,心里已经渐渐有了另一个想法,不免更加不愿意韦楷出头见恶行台,累及家势更加败坏。

    可是韦楷在听到韦谌劝说的内容之后,心情却更加败坏,他认为这是韦谌小觑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说服那些乡宗真心靠拢起来,一时间脸色变得铁青无比。

    “人皆各有志气,也难彼此强求。三郎你临阵而退,我不怪你。但我却绝不能再坐望家势败坏直至无可挽回,更加不能辜负乡众投我之殷切厚望。此举或有凶险,即便因言入罪,祸我一人则已。但若能以谏言将李弘逐出三辅,使我乡土再归仁治,损我一身又有何惜!”

    说完这些后,韦楷当即便拂袖而去,不再理会身后的韦谌,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昂首行入殿堂。

    此时的殿堂内,沈大将军早已经端坐于上,其他众人也都悉数归席。此刻天色已经将近傍晚,大殿内里已经点起了灯烛。

    韦谌忧心忡忡步入自己席中,却发现原本与自己并席而坐的韦楷却不见了踪迹,他坐在席中伸长脖颈稍一观望,才发现韦楷正端坐在靠近大将军坐席的一个位置,隐隐可以看到其人两手握拳缩在袍袖中,双肩也微微颤栗,脸色凝重之下自有一股掩饰不住的激动,可见仍是坚定决心,将要待时而动。

    眼见这一幕,韦谌心知已经绝难再阻止韦楷,不免幽幽长叹一声。对于行台针对他家的打压,其实韦谌心内也是常怀激愤幽怨,否则前时在听到韦轨敬服行台之言,不至于那么气愤。

    可是在听完韦轨一番劝说之后,韦谌感受最大就是行台兼有南北四方之地,其强大远出他们这些乡户之想象,简而言之,他们甚至不配被行台视作对手而进行针对。

    之所以他们有种被行台针对打压的错觉,归根到底,还是他们自己眼界太短浅,将他们所有这些乡资看得太珍贵,心理上自然而然将自己摆在了行台的对立面,对自身利害得失感受过于敏感。

    关中繁华,乡豪落寞,为何会有这种际遇差别,韦谌还没有想清楚。但韦轨一言点醒了韦谌,他们不过区区一介乡豪门户罢了,又没有割地称雄、自成法外之治的雄心壮志,有什么理由和动机一定要站在行台的对立面以命相争?

    行台所以作风强势、不容挑衅,那是因为有着平定天下、兴复王业的远大目标,这与他们翘立世道、光宗耀祖的目标本不冲突。两者若能得于协调统一,以当下所拥有的才力、资用为基础而尽力王事,难道还怕没有衣锦乡国的时候?

    祖宗所以负艰而行,兴创家业,是希望后代子弟代有才力涌现,而不是希望他们一个个被养成一味看守物货家财的豚犬之类。他们若连这点志气都无,即便眼下家资不失,久后又能守住几分?

    韦谌尚在那里想得入神,便听到殿上传来沈大将军清朗的声音,号召乡士都可进言立策,或臧或否,行台也必择贤采纳。

    听到沈大将军这么说之后,韦谌一时间心跳宛若擂鼓,两眼死死盯住前方的韦楷。

    而韦楷这会儿也是满脸的紧张,可以看到整个上半身都颤栗不已,额头上更是沁出细密的冷汗,足见其人之紧张。毕竟他接下来要说出的话,完全是建立在沈大将军的忍耐力上面,一旦超过了大将军的容忍程度,即刻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生死之际,又有几人能够从容慷慨?韦楷虽然心意已决,但此刻也是难掩紧张,只觉得喉咙里干涩无比,担心贸然立起不能奏对得宜,没有达到目标不说反而会因失礼而见笑于人。于是他抓起案上酪浆连连痛饮润喉,并频频深作呼吸,力求激动的心情稍作平复。

    待他自觉状态得有好转,然后便准备起身上前,可是他这里刚刚作势欲起,另一侧却已经有人先他而出行入大将军座前。韦楷收势不及,险些跌出坐席,悻悻坐定之后,抬头一看只见先他而出的竟是杜彦。

    不过最让韦楷吃惊的还是杜彦接下来的进言:“关中天府,故来为天下之重,汉祖守此,轻刑简令,三章之法,天下因便。王师西征,涤荡贼寇,诚是可喜。但复治以来,民也常困刑令严苛之扰……”

    杜彦这一番话道出,整个殿堂顿时鸦雀无声,而韦楷心中更是震撼到了极点,一脸难以置信的死死盯住杜彦的背影。

    此刻的他,哪怕意志再怎么坚定,反应再怎么迟钝,也隐隐感觉有什么怪异,继而又想起此前韦谌劝他时所言种种,当即便转身向身后韦谌的方向望去,却见韦谌已是满脸汗水,惊悸之状还甚于他。

1280 古韵难求() 
殿堂中,杜彦的声音虽然老迈,但却透出一股硬朗,所论者便是关中古今于刑令方面的差异,意思倒也很清晰,就是认为行台目下于关中境域内施政过于苛猛,刑令也有欠宽容。

    虽然此前沈大将军便一直在标榜今日集宴关陇时流,与会者都可畅所欲言,为的就是博采乡声民意,用以襄辅行台对关中的治理。

    但众人也都知这不过场面话罢了,若真是信以为真、妄言臧否,那绝对是没有脑子的行为。因此在听到杜彦直接放言攻击行台于关中的执政方针,一时间殿堂内一片寂然,人人手心里都冷汗直涌,心情也是复杂至极,对于杜彦这种行为说不清是个什么滋味。

    不过渐渐地,他们便发现堂上的沈大将军并李弘等一众三辅官员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的表情,沈大将军只是一脸认真的作倾听状。而这番言论隐隐攻击的京兆尹李弘,则是低垂着头似乎在翻阅什么,仿佛这件事完全与他无关。

    眼见到这一幕,众人情绪才稍稍舒缓几分,沈大将军等人无论是否作态以示宽宏,最起码眼下应该不会有什么过激的反应。

    杜彦借古讽今,侃侃而谈,一部分心情归于平静的时流不免对他心生钦佩。行台政令刚猛,这是三辅乡户特别是一众豪右们深感困扰的问题,但他们就算有什么意见,在这种强权压迫下,也根本不敢在这样的公开场合上宣之于口。

    杜彦作为京兆杜氏的大家长,本来不必就这个问题发表什么意见。且不说他们杜家还有杜赫这一层关系自然而得的庇护,就算是没有这一层关系,杜氏虽然旧誉仍存,但却乡资早衰,绝不会是京兆郡府首先打压的对象。

    因此在一部分人看来,杜彦此举无异于是以乡困为己任,急公好义的行为,无论行台对此是何反应,这一份人情他们都要记在心里。

    但也有一部分人,心情却是加倍的紧张起来,特别是此刻身在殿中京兆韦氏的韦楷与韦谌,这会儿更是如坐针毡,心中更是泛起惊涛骇浪。

    韦谌所以无比震惊,是因为随着杜彦的出头才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两家并为杜陵同乡,彼此乡亲关系不乏重合,韦楷私底下搞什么动作,而且意图还是那样敏感,杜彦作为京兆杜氏留守乡里的大家长,根本就不可能瞒得过他。

    两家虽然是同乡,但关系却实在谈不上好。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杜氏先达、韦氏后进,彼此之间势必会有冲撞,特别是在早年关中动荡的那段岁月,谁家能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