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1132章

汉祚高门-第1132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东的地理位置摆在这里,上通山西、西接关中,东面则依庇于中州河洛。

    特别是随着行台对于中原、江东等各处的规划、把控越来越严密,民间的资本能够在其中得享暴利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虽然也有胜在细水长流的稳定收益,但跟早年军事阔进、他们也能追从分享战争红利的收益相比起来,便显得不够过瘾。

    而且过往这些年,许多从一开始便紧紧追随沈大将军北进步伐的江东人家,到如今财力积累也达到一个极为雄厚的水平,他们是既有余力、又有野心开拓新的商贸版图。因此对于河东这个勾连东西南北的要害位置,自然不会放任错过。

    所以,当行台开始大笔投入、建设蒲坂大基地的时候,各路豪商也都闻风而动,满车满船的财货运载到了河东,希望能够先占下一个沿河的有利位置。

    在这一轮热潮当中,靠近蒲坂周边的土地首先便吸引了商贾们最大的注意力,很快便被推到了寸土寸金的价格。

    河东虽然也不乏乡豪残留,但真正敢于靠近河畔这种交通要道建设坞壁的则少之又少,没有足够的实力,那简直就是在找死。所以河边的这些土地,绝大多数都是无主的荒野,随着河东归治,自然而然也都被行台接手圈禁起来。

    行台并没有主动向外售卖土地以供商贾建设囤积货品的仓邸,而是体恤河东乡情,规令只有河东本籍乡众按户纳捐授土。

    商贾们争红了眼的那种热切急迫的氛围,自然也令河东这些乡民们感受到,尽管也有一部分人是故土难舍,但更多的人则眼见于此中惊人的利润。

    哪怕他们本身并没有通货四方的能力,但若能在河畔得据一角,自有源源不断财货入门,终年所得要远远超过了田亩所出,而且这完全是坐享其成,既不必再俯仰于春秋耕织之苦累,也不必再承受旱涝天时的打击。

    所以很快大量的河东时流乡众们便被河道中浮游的惊人利货所吸引,或是换置、或是捐输,大凡稍具能力的人家,都要在沿河一线谋求一角土地。

    乡豪所以难于根除、杜绝,就在于他们长达几代人在乡土中的深入经营、营造出一个个盘根错节、蛛网密结的网络,在这网络之中,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荫户。

    可是当众多河东时流放弃原本这些,迁居凑近于河畔之后,过往的顽固便荡然无存。最起码在行台施政的层面上,河东这些乡豪们与行台政令施行已经没有了最根本的冲突,可谓彼此之间各有所得。

    包括那些行走于四方的商贾们,他们或是财如流水、去留随意,但却有相当一部分财货资本被钉在了河东这个位置上,就等于野马套上了缰绳,想要得于一个合理的盈利,日后的商贸也只能以此为中心而围绕展开。

    穷人乍富,难免豪奢。河东的商贸地位得以如此凸显,民财殷厚,消费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江东的饴糖、织品,西域的美玉、宝石,河朔的皮毛、牛马,尽聚于此,甚至许多洛阳都不见的奢侈货品,也能在蒲坂附近的集市中寻找到。

    天中神都坊每年都会有一个整年的总结,而在新一年的汇报中则显示出,过去一整年的物产,足足有三成直接流入到了河东。

    神都坊汇聚天南地北、技艺最为精湛高妙的匠人,除了作为工程院的实验操作间之外,所生产的各种物品,材质不论、单单当中的技艺便可称作绝对的珍货,售价自是高昂。而且相对而言,实用性较小,更有许多纯粹的工艺品。

    神都坊所面对的客户,主要便是搭配行台北伐并复治而得以分享战争红利、南北新进崛起的豪富群体,通过这种手段将他们的利润回收,复归行台所用。

    河东归治不过区区三年多的时间,竟然能够在神都坊消费如此惊人的额度,虽然也不排除是商贾远输、途径河东的可能,但想到河东所联通的几个区域或是战乱未定、或是复治未久,消费力肯定也有限,所以其中绝大多数货品肯定还是河东当地消化了。

    所以如今从潼关到河洛,民间俱都流传着一句谚语,宁守河东半顷土、不慕河南百顷田。

    河东的骤然兴盛,有目共睹,而且这一份兴盛还并不仅仅只是一时的现象。

    如今的并州,还在羯胡余孽手中所掌控着,关中的经营也才初成规模,特别是随着南北统合之后,作为行台中枢所在的洛阳肯定会更加的兴盛繁荣。

    可以说如今河东所连接的这几个市场都还远远未称开发足够,河东也还远远未达到繁华的顶点。虽然随着未来行台统摄力度更强,河东的商贸秩序也会变得更加严谨,不再复如今跑马圈地便可大得巨利的光景,但长久回报也足够可观。

    正因为得于享受行台入治所带来的种种利好,如今天下各地中希望行台能够大势克成、或者说希望沈大将军能够得御大统者,河东乡民的殷望可以说是紧紧排在江东和中州生民之后。

    盛夏七月,黄河水势达到最盛,河东的商事也迎来了最为繁忙的时期。

    特别是大将军一个多月前途径河东前往关中巡视,也曾在此集宴当地的时流并豪商,明确表态之后数年之内,行台在河东的经营方略都不会有大的改变,这更让人对河东充满了信心,而今年的商事之繁荣也攀升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河东商事繁荣,但却并不杂乱,特别是南有潼关、北有蒲坂,两大要塞夹河以望,屯驻重兵数万之众,兼有庞大楼船军舰昼夜不停的巡弋于河面上,谁敢在这一片区域中寻衅滋事,简直就是忧愁自己活得太久了。

1290 满厩良骥() 
河东诚是繁华商都不假,但其军事战略上的意义才是最为重要的。

    所以行台虽然表面上乐见河东商事昌盛,但上上下下俱都谨记河东最根本的价值在哪里,特别是沈大将军一直在告诫河东一众镇、牧官员,切不可迷于一时短利,让路于商贾,以致喧宾夺主而自食恶果。

    因此,河东的商事也是有着很明显的军事色彩,这一点从整体上的布局都能显示出来。蒲坂大营是河东地区绝对的中心,其他无论民事还是商事,俱都围绕于此而铺设展开。

    基本上衡量各方商贾财力高低,从他们各自仓邸距离蒲坂大营的远近便能估算出来。距离蒲坂大营近一些的,哪怕是没有直接的水道勾连,地价较之旁处也要高出数倍。

    而且能够在蒲坂大营附近得有一席之地的,还不仅仅只是财力的问题。因为蒲坂和潼关的驻军,有的时候需要直接在商户之中采购物资,以降低从旁处筹措周转所造成的无谓消耗。而能够接受到这些采购的商户,自然也都不是寻常泛泛之流。

    在围绕蒲坂大营周边一众商贾之中,其中一个占据比重相当高的便是马商。

    无论在任何时期,马匹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特别是随着行台王师规模的急剧扩充,兼有之后便将大战河北的需求,行台对于马匹的商贸交易也是持以大力扶植的态度。

    众多有着严格限额的管制商品,只能通过马匹来进行交换,也是为了鼓励四方商贾能够踊跃加入其中,为王师搜购足够的良马战备。

    位于蒲坂之后的解县一直到汾阴,由于大量民众搬迁到了沿河区域,行台也得以掌握大片的乡田,除了其中一部分用作屯垦之外,另外便是圈建起了众多规模极大的马场。

    马商们每年只要能够达到一定的交易量,便可以直接免费租用这些马场用以安置牲畜,甚至就连所需要的饲料之类,都能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购买到。

    马匹的商贸不同于寻常死货,风险和限制也更高得多,而且往往需要奔波极远的距离,暂且不论途中的消耗与折损,即便是贩运到目的地,马匹往往也是状态极差,需要精养一段时间才能回膘毛顺,得于可观。

    因此大凡从事马匹贸易的商户,除了要具有足够的财力承担风险之外,对于经验的要求也都非常高。马匹的货源、运送路线以及途中各种困难的解决方案,还有销售的时机,都需要有着非常精准的拿捏。

    毕竟行台虽然采购豪爽,但也绝不可能不计代价的提这些商贾兜底,更何况采购的马匹主要是作为军事之用,一旦大量劣品充斥其中,影响到战事的胜负,那么凡有经手者则百死莫赎其罪。而马商们也深知其中利害,不敢在这方面糊弄。

    七月初是马市交易的一个旺季,这个时期气候宜人,道路也通畅,马商们也会准备一批底子好的良马提前精养起来,以期能够卖上一个好价钱。

    每当这时候,除了王师各路守牧会派人来此采购之外,也有一些得到购买名额的民间时流会到此选购马匹。

    如今各方尚武成风,特别河东之地民户殷实,即便是寻常人家也希望能有子弟少壮、练习弓马技艺,追从王师得授名爵。

    行台在这方面虽然有一定的管束,但也并不过分严格,不许民间买卖、养马,只要不超过一定的规模,便也不会横加干涉。

    对于马商而言,这自然是一个利好消息。毕竟行台采购虽然大宗,但是要求的标准也非常高,特别是如奋武军这种精锐的作战部队,一旦有向外采购的需求,标准便严格的令人发指,从马匹的年龄、品种、体型、过往是否有疾,甚至毛色、蹄形都有规定。

    马商们不敢糊弄行台,但他们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行台所提供的标准来备货,一旦那样的话,成本和风险都会高得不像话,一旦一批货完全折在途中,任是谁也受不了。所以他们也必须要搭配相当数量的驽马,从而降低风险。

    寻常的驽马,行台虽然也有采购,但数量却不多、毕竟行台自己也有马政经营,在河内、淮南等各地都有规模颇大的马场,再加上各地郡县也会于民间散养一部分,足够各种载运之需。所以对外需求最大的,还是产自各边的优秀马种。

    马匹不同于死货,运抵之后若是一时销量不好大可直接囤积起来等待良市,哪怕是寻常驽马,一旦养得太久,不但马齿渐长、越来越贱,每天的饲养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因此,来自民间的购买是消化这些劣质马匹的主要途径。特别这些民间购买者,本身对马匹了解就不多,也更加容易糊弄,言辞技巧巧妙一些,哄得人高兴些,得利几十倍乃至上百倍都有可能。

    一些实力较小的马商,没有能力搭上行台的采购,索性专供此一类的需求,虽然因此会享受不到行台的各种政令优惠,但也能赚得钵满盆满。

    康恂年在四十多岁,本是西域胡人,后汉时期先祖内迁关中,遂家于蓝田,至今已经过了数代人之久,形容装扮包括举止谈吐,望去已经与晋民无甚差异,除了眸子微微泛蓝、须发隐有卷曲之外,身上已经没有了太多胡人的痕迹。

    大概是骨子里还流着西域胡人热衷行商的血,康恂虽然家在关中,但与行台的接触却很早。早在行台还未创建的淮南都督府时期,康恂便绕行武关,避开当时还盘踞在河洛的羯国桃豹部众,前往淮南通商。

    往年通商,虽然往来一遭风险巨高,但利润也实在高得很。之后王师收复河洛,创建行台,商道畅通了,竞争者也多了。康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