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146章

汉祚高门-第146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对于庾条,沈哲子倒是乐观得多,时下官商勾结蔚然成风,有势位、有人脉,风险可以说已经降到最低,除非遇真正波及范围极大的天灾人祸,否则绝不至于发生血本无归的事情。他眼下所困的是商不足,生产力达不到。

    “分利之事,确为重之重,但此事也并非没有变通之法。如今钱帛杂乱,各家所求资货不同,置换亦是艰难,人力物力多有损耗。彼此资友信重,实在不必如此繁琐。吴耕织渔猎皆丰盈,诸货齐备,由此集货北。资友分利以券行之,欲求何货以市价相置。两下得利,岂非大妙?”

    沈哲子笑吟吟说道,这是他改革的一个重点,用购物券来返利,同时往京口晋陵运输大批物资,供其兑换。相对于眼下混乱的货币状态,实在便利得多,而且相当于垄断了一个京口侨人大市场。单单这其的利润,便难以估量。

    而只要垄断了这个市场,早先那些获利者无论还愿不愿意一起玩,吞下多少去,都能一点一点的抠出来凭眼下的资友规模,想要垄断京口市场,根本没有什么疑难。早先被王敦起兵赶跑的刁协,其家本是寒门,居于京口而以货殖为生,其后代田亩千顷、仆役千余,可想而知其的利润之大。

    为了让庾条体会“券”的含义,沈哲子又详细解释一番。

    待到有所明悟后,庾条眸子已是大亮,拍着手大笑道:“如此善策,我怎么早先没有想到哲子郎君高智,果然只有郎君能解我困”

    沈哲子笑笑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庾条的夸奖,此策虽然不错,但也不能想当然认为所有人都能接受。所以,在沉吟片刻后,他便又说道:“两月之后,虽然不再接纳新的资友,但诸多资友各自的资股,却允其买卖。若仍愿同为资友,想求升级,可以直接商谈购买其他资友手资股,只要财、股两讫,我们便承认其手资股,为其升级。”

    这一项措施,可以保持组织的活力,有升降、有出入,相当于股份买卖。而且更重要的是,想要交易股权且获得承认,由此可以衍生出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敛财之法,那是印花税

    古今外,诸多税种,如果说有一种税法取之于民而又不使民生怨,那么首推印花税。交易的双方缴这一份税务,从而换取交易被认可保护,这是交易双方都乐见其成而不会有怨言的事情,而且根本没有逃税的空间。

    至于这个印花税要定在多少例的税率,眼下沈哲子却不好做出决定,还要看日后的交易情况。税率自然不可能太高,不会骤得暴富,胜在细水长流。

    再听沈哲子讲起这一桩收费,庾条已经不知该如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心情了。原本在他看来一片混沌的局面,经过沈哲子这么一番指导,顿时便有了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

0180 大势已定() 
0180 大势已定

    事涉这么多人,关乎身家财产,沈哲子亦不敢想当然而行事。尤其东晋这个时局,风吹雨打蓬门陋户,稍有不慎是屋毁人亡的下场。

    若这隐爵系统能够改革成功,所获得的回报无疑是巨大的,沈哲子对此寄予厚望。这是一种新的人力组织形式,但却不是剧烈的革命来实现,而是在共同需求、共同利益的基础衍生出来。

    为了完成这场变革,他甚至愿意放弃一部分自家的利益,毕竟相对于人力、物力以及政治的影响力,钱财在时下而言并非最重要的。

    这并不是他有视钱财如粪土的觉悟,一方面他家并不缺钱,单单如今的家业局面,供他奢侈一生都享用不尽。另一方面,如今也并非一个商经济极为发达的社会,再多的钱财也不会让人的处境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升华。

    他苦心为此,一方面是为了打造一个凝聚力极高、能够受他影响掌控的组织关系,另一方面则是撬动生产力。

    如今这个农耕社会,生产技术已经渐趋成熟,精耕套种,垄种轮休,这些农业常识哪怕千数年之后都在沿用,在没有高产量农作物出现的时下,即便技术有所进益,也只是枝节的修修补补,并不足酝酿出实质性的跃升。

    眼下的困境是,侨门有人,南人有田,彼此交流不够通畅。人力闲置,耕田放荒,生产力虚耗严重。只要能解决这个资源分配的不合理问题,便足够支持沈哲子北伐消耗。至于更深刻的社会制度变革,并非他眼下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真要想得那么久远,那么现在的他要为千数年后外国大选结果而操心不已了。

    庾条的想法倒没有沈哲子这么复杂,先前沈哲子所讲述的计划,已经让他看到一个颇为美好的前景。既能解决眼前的困境,又能继续享受隐爵系统所带来的好处,于他而言,已是最好局面。

    “哲子郎君谋解困,此计若行,同来建康的那些资友实在不必再谋南下”

    庾条一脸欣喜状说道,继而又笑语道:“来日共邀资友详谈此事,有此妙策坐望生利,有哲子郎君妙语解惑,又何必再作他想。”

    沈哲子听到这话却是摆手拒绝,并不打算在近期与那些侨门子弟深谈此事。那些人眼下有求于他,尚能保持一个恭谨姿态,但真关乎切身利害的问题,他们未必肯轻信沈哲子由其摆布。

    所以在这个问题,沈哲子是打算局面有所稳定后,再与这些人周旋,愿意顺从那留下来,不愿意的那踢出局。

    至于这些人想要南下会稽,则想都不用想,沈哲子需要的是京口流民,而非侨门高第。这些人一旦南下,可不是简单的一门一户,整个宗族南迁下去,不好安置不说,与当地南士在乡土间的冲突也相当不好处理。

    朝廷用较强硬的手段在丹阳划分实地侨置琅琊郡以安置琅琊王氏为首的一干青徐侨门士族,结果是乡土争执不断,甚至爆发暴民冲击建康城这样恶劣的事件。

    沈哲子要的局面是开发会稽,而非引侨门南下,自己再做救火队员。所以只要沈家一日掌握了会稽,这些侨门一日都不要想能南迁会稽。

    南迁会稽不得,随着沈哲子对隐爵系统的改革,掌握权加大,对这些侨门已成瓮捉鳖姿态。算他们在政治能够有所突围,也休想能在吴安家,家业无存,势位再高都只是浮萍而已。

    日后陈郡谢氏政治能够急流勇退,但在置办家业方面,却始终不曾松懈。当下这一辈政治进的且不说,一直到刘宋时期势位不在,大谢谢灵运仍要掘湖造田,几至招惹杀身之祸。高门多风流名士,但绝大多数在家业传承的问题,都是不敢松懈。诗和远方诚然美妙,眼前苟且仍要兼顾。

    只要将这些人家困在京口,那是毡板肉,何时宰割一刀,都不必顾虑太多。他们如果聪明的话,那千万不要脱离隐爵序列,只要还有共同的利益诉求,那还有求同存异的余地。

    关于隐爵的问题,沈哲子跟庾条讲到了这里,接下来再谈的内容,则是修整吴郡水道的问题。从入都来的路,这个问题便横亘在他心,如今与隐爵改制之事一并提出来。如果水道得以畅通,那么从吴往京口调集转运物资消耗便更少。

    吴郡乃是江东旧族盘根错节之地,那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乡土之间守望相助的风气,凭沈家这种新出门户,实在难以理顺。须知连早先被灭掉的严氏大盐枭,都因在吴郡厮混不开而转为落籍吴兴,可见此地之水深。

    水道早贯通一日,便能早得一日好处。沈哲子没有信心去平衡吴郡各家的利益纠葛,之所以跟庾条谈起此事,也不奢望庾条能提供什么有建设的提议。

    他是要借庾条去影响庾亮,由庾亮在动议转为一个政治问题,然后再借助隐爵所裹挟的这些侨门人家向南施压,加沈家往北发力,应该能撬得动吴郡这一个僵局。各方齐齐施力,加拉拢分化吴郡本地士人,此事大有可为。

    如此多的力量参与进来,沈哲子自然不奢望能如自家在吴兴那样通盘掌握,只要能分享到江南水道便捷的好处,于他而言便心满意足了。况且这江南水道,南北两端他家都有话语权,吴郡水道只要畅通起来,他有足够的手段予以施加影响。

    庾条亦知水道便捷对于货运周转的意义,他倒不清楚吴郡水道具体通航情况,但沈哲子既然提出这个问题,他不敢等闲视之,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尽力促成此事。

    明明是大家都能分享好处的善事,推动起来却诸多障碍,沈哲子心内也觉苦闷。其实这种大规模的水工程,最好能置于强力一家予以掌控,如此一来能够统筹调配,也能得到妥善的养护维持。

    江南水路虽然发达,但却不能形成极大的战略优势,这是因为东吴以降,南六朝掌权者或因时局不稳、或因权柄不够,能够修整的水道或是一时、或是一地,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自然也难将潜力完全释放出来。

    这件事情,沈哲子亦不敢操之过急,须知连隋炀帝那种乾纲独断、大权独揽的帝皇,都因运河而饱受争议,间接断送了一个大好时局。但运河的意义之大又无需赘言,唐以后朝廷得以苟延残喘续命,很大程度便是因为运河源源不断的输送江南钱粮以维持局面。

    一番畅谈,不知不觉便已经到了傍晚,庾条倒是想留下来秉烛夜谈,继续倾听沈哲子的教诲。然而沈哲子却作懵然,并不出言相留,于是庾条便只能意犹未尽告辞离去。

    又过一夜,天还未亮,庾条便再次登门,除了继续商讨隐爵改制的问题之外,也带来了台城最新的消息。

    “哲子郎君,大喜事丹阳张氏自保乏术,已经不足为患,帝婿之选再无疑难”

    刚一进门,庾条便大笑着对沈哲子说道,神态间似乎沈哲子这个当事人还要高兴得多。于他而言,沈哲子娶了公主,便成了他的甥婿,彼此也算结亲,联结自然更加紧密,可以更加无所顾忌的共商大事。

    庾亮手段这么快对张氏发难,沈哲子倒不觉得意外。这件事情,庾亮亦能得利不小,重归台抖擞威风,再立威严,示好方镇同时缓解侨门怨气。

    再听庾条详谈台昨日发生的事情,沈哲子心更无疑难。不过对他家而言如此大的喜事,却要由别人口得知,终究有些不爽,继而便考虑起来要将自家人送进台城。未必需要掌握多大权柄,关键时刻能够向本家传递消息,并且独立于各方之外表明自家对事件的态度,眼下来说便已经足够。

    沈家如今在都为官者不少,但真正能在台城参与大事、出入无禁的却几乎没有。他的族叔沈恪入都后虽有散骑常侍加衔,但距离这种层次的动荡之源却仍太远,能闻者也是道听途说,难免疏漏。

    得知这个消息后,沈哲子一面派人往吴兴本家送信,一面通知建康老宅的自家族人们。既然事情已经有了结果,下一步便是要为迎娶公主而做准备了,诸多礼仪他一窍不懂,尚需要都族人们帮忙。

    事情终于得到解决,沈哲子也松了一口气。为了今次备选帝婿,家许多都该他亲自过问的事情都暂时被搁置,早早娶了公主早早回家。建康虽好,对于眼下的他而言却非善地,等他下次再来,希望能有另一种姿态。

    都权贵高门云集,如此大事根本隐瞒不住,况且也没有隐瞒的必要。随着庾条登门通报消息,接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