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317章

汉祚高门-第317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初,陶侃还没有确定加入平叛的时候,温峤才能牵制住历阳方面的主力,让战事没有往更恶劣的方面发展。

    沈哲子能够在京口方面有所布划,乃至于完成分割扬州的目标,也正是因为江州军在战事最初不遗余力的战斗。所以,无论于公于私,对于温峤,沈哲子心里都是充满敬意和感激的。

    尤其在时下,陶侃虽然已经入都,但是在某些条件方面与王导仍在僵持,迎接迎接行台归都的日期迟迟未决。温峤在这个时间北,他的意见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温峤今次入都所率兵众不多,但是战事已经完结,接下来最主要还是政治的较量,军力多少并不算重要。而且,温峤在京畿左近能够动用的力量也并不仅仅只是麾下三千众,眼下尚在江北历阳左近活动的王愆期、毛宝等人,都是江州部众,有需要的话随时可以过江南来。

    陶侃入都后,沈哲子诸多军事职权虽然都解除,但是最重要的台城防务还握在手。有了江州军的援助,内外呼应,即便是升到武力对抗,他们也有足够力量抗衡荆州军。

    进入江州军营地后,沈哲子等人很快被引到了温峤的军大帐。一进入这帐,便有一股浓烈的汤药味道扑面而来。而嗅到这股味道后,沈哲子等人脸色都变了一变,庾冰更是惊诧之色形于面:“难道温公在战阵负伤?严不严重?”

    关系到温峤的建康安危,由不得庾冰不紧张。庾家在时下这局势处境仍是微妙,虽然已经与沈家等吴人家达成联合,但吴人家也有私心,行台归都之事迟迟未决,给彼此的合作带来一点不可测的苗头。

    温峤与庾亮素来亲善,而且江州也是庾亮在世时经营颇久的一个方镇力量。庾冰素来深受大兄影响,自然将温峤视作他家未来最牢固的盟友和依靠。假使温峤建康堪忧,不能提供足够的护庇,那么庾家真是前途未卜。

    帐兵士不多,没人回答庾冰的问题,几人入座后又等了片刻,帐后才有几名亲兵抬来一具卧榻,温峤正靠在榻。他满面病容,神色有几分憔悴,整个人都瘦得近乎脱形,迥异于早先的风采。

    眼见此幕,庾家兄弟连忙起身迎去:“温公怎会如此?”

    沈哲子也起身前,站在了庾冰的身后。他自然清楚温峤为何如此恶疾缠身的模样,他对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本不抱信心,尤其是风这样在后世都难治愈的大病。虽然早先有防患于未然请葛洪帮忙诊治,但其实心里那根弦一直没有放松,唯恐突然听到温峤暴毙的消息。

    此时看到温峤虽然境况堪忧,但眼神还算矍铄,不似是命不久矣的模样,沈哲子才松一口气。看来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不过早先的努力也不是没有效果,温峤虽然风发作,但幸在性命无忧,还能节制大军从容布置剿杀了苏峻残部,可以说是不幸的大幸。

    温峤靠在榻,要让人扶持才勉强坐起来,那瘦削的脸挤出一丝艰难的笑容,对庾家兄弟说道:“总算、总算没有因、因这残躯恶疾害了国事,没、没有辜负先帝和的重托……”

    说着,他的视线转向沈哲子,眼喜色更浓,不乏感激,似乎还打算抬手示意,但气力却有些不足,最终只是对沈哲子点了点头。他这病症爆发过程可谓凶险,心里很清楚如果不是早先沈哲子有所洞悉加葛洪灸治,只怕这条命都难保下来。

    听到温峤说话有点漏风口吃,不太利索,沈哲子心内不禁一叹。后人评温峤是晋世一等人物,出将入相,即便不以功事而论,此公明知恶疾隐患在身,却仍能不辞辛劳,兴兵勤王,虽然没有战阵搏杀的凶险壮烈,但那种坦然赤诚的心境也是常人难及。

    “温公怎么病重如此,可请良医诊断?”

    庾冰坐下未久,便又急不可耐问道,可见心绪已乱。庾条转过身横了庾冰一眼,暗示他勿再多言。虽然两家旧谊不错,关心询问也是应有之意,但庾冰这个语气难免会让人有许多不好的联想。

    温峤笑了笑,倒也不以为意,但也没有回答庾冰的问题,只是沉声道:“阿恭何在?”

    阿恭乃是庾亮长子庾彬的小名,彼此见面温峤不问其他,只问这一件事,可见和庾亮的情谊之真挚。

    庾条往前一探身子恭声道:“这孩儿侥幸,年初城破时正在他妻家访亲,避开了兵灾,眼下已经归都。”

    听到这话,温峤脸色缓了一缓,嘴角微微翕动,眼眶里已经隐有泪光闪烁,长叹一声:“可惜,可惜……我终是有负元规啊,假使当日能亲往接应,未必……”

    庾条闻言后连忙说道:“温公务须自责,乱事骤起,人智有缺,大兄死于国也算无憾。天不绝晋祚,忠义俱起,拨乱反正,大兄泉下有闻,亦足抒怀。”

    大概是大病方愈精力不济,思路也有阻塞,温峤说话很慢,只是沉着脸听庾条讲述眼下都最新形势。视线偶尔转向沈哲子,却有几分复杂。今次的乱事发展到这一步,局面演变到如今,老实说真的出乎他的预料。

    温峤本身不是典型的南来侨门,对于吴人的骤然兴起倒也没有太大抵触。不过念及沈哲子在这场乱事的诸多作为,真让他有惊艳之感。

    随着苏峻死亡,局势渐趋明朗,各方的利益诉求也渐渐浮了水面。

    京畿方面,以王导、钟雅、刘超等一众台臣们的意愿很简单,那是战事既然已经平定,那么应该尽快废除行台,让皇太后和琅琊王归都,然后再谈其他。沈哲子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意愿也是如此。

    可是在京口行台方面却出了问题,长达半年之久的一场乱事,行台虽然只占据一个法统位置,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权柄,但随着彼此的磨合,其实也已经形成一些潜移默化的规矩,围绕这个规矩已经够架起一个个的既得利益群体。

    京口作为侨人聚居之地,也是许多不得志的侨门旧姓人家所在,他们第一次有了一个如此接近法统枢的机会,自然不想白白放弃,想要争取一个显重的政治位置,这是人之常情。

    京口虽然有隐爵和商盟可以联络各家,但这仅仅只是经济的一个合作而已,尚不足以升到政治的共同进退。早在策划分割扬州的时候,沈哲子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件事之所以能够成功,还不仅仅只是商盟的推动,更多还是乡土之间那种共同的需求。

    庾条诚然在隐爵有极大话语权,而随着西阳王的死亡,沈哲子也接受了西阳王在隐爵的庞大遗产,但隐爵那些人家也不会因此成为完全任由他们摆布的应声虫。尤其当他们彼此之间政治意图出现分歧的时候,很难通过经济的利益联系去解决。

    商盟同样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虽然沈家对于商盟的掌握很强,但是由于陆晔等吴老人在京口的活动,许多人家也都倾向于迁都,放弃建康。而且在这件事情,连沈哲子都不好明确表态罔顾乡人意愿,老爹沈充也不方便显露什么态度。

    虽然可以利用在这两个组织的话语权强硬的压住那些分歧声音,但这无疑会给仍在发展的商盟和隐爵埋下一个不和谐的隐患。而且事情也还完全没有发展到必须要采取那种割裂斗争的程度,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

    后院起火的不只是沈哲子这一方,王家为首的青徐人家在这个问题也产生了分歧。在这场战事王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王舒等留在京口的王氏族人们自然要想办法解决,他们也希望能够借助行台归都这件事情争取到一些利益,因而在这方面,王导的那些族人并不足以成为他的助力。

    至于另外重要的一方则是陶侃,他也希望借助这件事与枢达成一部分交易,但这又有些逾越王导的底线,近来彼此之间都是往来拉锯不断。

    总之,行台归都这一件事情,寄托了绝大多数人对于未来时局安排的期望,如果不能有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行台归都将遥遥无期。

    温峤在听完庾条的讲述后,沉吟许久然后望着沈哲子道:“驸马对此是何看法?”

    :

0384 温公归朝() 
温峤询问自己的看法,沈哲子并不意外。 过往他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增加自己在时局的话语权,话语权未必能与实际的权柄划等号,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包括如今的温峤在内,其实并没有决定时局何去何从的话语权,能够做到的只是在顺应大势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给自己争取一个有利地位。

    未来的局势安排,沈哲子早有腹案,此时听到温峤发问,倒也不须仔细思忖,沉吟片刻后便说道:“建康地近大江,旧吴于此建业,则虎视江北,下则巡望江东。此地若失,进不足望原,下不足镇南土,不可轻弃。”

    迁都与否这个问题,温峤并不是原本固有的盟友。过往的历史,温峤也曾经动念迁都往江州,当然这未必出于一己之私,但最起码说明一个问题,固守建康未必是温峤的唯一选择。

    温峤与庾亮旧谊深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要完全放弃自己的政治意图,况且归都建康对庾家而言也未必是最好选择。但沈哲子仍有足够把握让温峤支持自己。第一是因为温峤之所以能够出镇江州,是来自枢的任命,其本身在江州并不具备太深厚的根基。第二则是因为温峤眼下健康状况堪忧,不可能再长久坐镇江州。

    听到沈哲子的回答,温峤便露出沉吟之色。相对于其他各有利益诉求的各方,他有一点不同,那是在他身边并没有一个稳固的利益集团,换言之他如果要做出怎样的选择,不必顾虑太多。

    诚然他在情感是偏向庾家,但实际随着庾亮的死亡,他与庾家也没有了一个牢固的合作基础。况且他如今重病在身,未必能够再执掌方镇,所以做出怎样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他来日在时局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没有亲故家世可依仗的温峤而言,这个决定实在不好选择。

    温峤如今面对和陶侃一样的困境,那是后继问题。在枢权威日渐削弱的时下,事功并不足以决定一个人和一个家族的未来,换言之,惟忠惟义并不足以让一个人获得该有的回报。

    历史,温峤在平叛过程对庾亮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当之无愧的平叛首功。但是在平叛之后,温峤并没有获得与其功勋相匹配的对待。这是因为在战后的安排,温峤并没有与庾亮保持统一步调。

    平乱后,庾亮因其旧罪势必不能再居枢,外放方镇是其唯一出路。但如果他不在枢,庾家在枢的影响力势必会出现一个空白,而且当时的方镇也并没有足够安排庾亮的位置。当时对庾家而言,最好的安排无过于庾亮接手以历阳为心的豫州和江州,而温峤则放弃地方权威回归枢坐镇。

    但是温峤拒绝了回归枢的提议,这在他当时的处境而言不可谓不是一个好选择,但可惜的是,温峤回到江州后不久便风身死,并没有足够时间以经营江州。

    再事后便是温家的快速没落,温峤的儿子温放之直接被发配到交州担任刺史,形同流放,哪怕当时的太原王氏王述都为其鸣不平,但继庾亮之后执政的庾冰与庾翼,并没有给温家提供更多帮助。可见温峤当时的选择,是有悖于庾亮的意图,庾家存心报复。

    毕竟在时下的氛围而言,以温峤在苏峻之乱所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