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472章

汉祚高门-第472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人家将要以何目他?

    眼见郊祭的吉时渐渐逼近,几名台辅们便纷纷登上了车,看样子是要亲自去王家登门去请。虞潭在登车前,对着沈哲子招招手。沈哲子见状,便离开队伍趋行上前。

    可是当他行到台辅们车驾面前时,温峤却从车里探出头来,摆手道:“维周你不必去。”

    这种场合里,沈哲子就是个小虾米,还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凡事要听大佬们的意思。他也觉得自己再腆着脸跟上去,对王导而言不啻于一个刺激,于是便又讪讪退回来。

    只是这一进一出之间,所受到的关注不免更多。所幸眼下天色尚未见白,远处虽有窃窃私语的议论,也不能尽数听闻。

    终于东方渐露鱼白之色的时候,一群台辅们又匆匆返回,这一次王导也在队伍中,章服下身躯略有佝偻,脸色也是惨白有些不好看,似乎真的是大病未愈的模样,颤颤巍巍随着众人再次入园。

    沈哲子虽然明白老家伙们一个个奸猾似鬼,一根头发丝、标点符号都不能相信。但是看到王导那副模样,也禁不住生出几分英雄迟暮的心酸。不过很快周遭一些青徐人家投注来的冷冽怨望目光,便让他意识到这只是错觉,老家伙最起码还能再战三五年。

    这一次事情倒是很顺利,皇帝的仪驾很快就离开了建平园,一群台辅拱卫在侧,而王导一人乘辇随驾。

    沈哲子随着众人跪在道左迎驾,冰凉的地面寒气仿佛利针一样扎着手掌和膝盖,可谓苦不堪言。偏偏太常属官宣读诏书的语调又是那么慢,区区两千余字居然念诵了足足小半个时辰!当一行人再站起来的时候,身躯都有些摇摆,步履也变得蹒跚起来。

    随后便是从建平园出发,绕城而过往城外去进行郊祭。两千石以上者或辇或马,恰恰卡在了沈哲子身前两个身位的位置,真让他有欲哭无泪之感,上进心不免变得更加炽热。

    队伍缓缓开动,沈哲子还在伸长着脖子等待内侍来招呼自己,琅琊王车驾先行过来,使人传言道:“母后叮嘱姊夫与我同车。”

    沈哲子杵在冷风里,身躯都已经冻僵大半,这会儿也顾不上假客气,在人搀扶下登上了车,上车便抱起了安置在车厢角落里的小铜炉。

    郊祭一场,一直忙碌到了傍晚,期间只是在二帝陵园外得到一点赐食冷餐。而后众人再拱卫皇帝归都入台,送入早已经营建好的太极新殿。

    这新殿落成,尚是第一次使用。单纯规模上较之旧殿已经大了一倍有余,人站在下甚至都看不清楚高台上皇帝的面目,威仪感十足,让人立在其中便不敢心生怠慢。

    皇帝重新回归,标志着前一次的乱事总算彻底了结,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如此一桩大事,自然也要有所封赏表示。早先台内六百石以上者各输两个月俸禄以恭贺君王履新,如今这两个月的俸禄再被赏赐回来,而且还因官阶不同另有加赏。

    当然最重头戏还是对有功之士的封赏,主持营建事务的丹阳纪睦功封县侯,升任左军将军。接下来便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内容,沈恪因营建之功而封亭侯,任少府卿;沈哲子倡议之功,乌江县侯益封一乡之地;沈克捐输调度之功,爵封乡侯;沈牧督建之功,益封五百户,乡侯不变;沈云酬功并赏,得封都亭侯。

    不要说殿中这些台臣,哪怕沈哲子听到这封赏内容,都愣在了那里。一日之内,五侯并举,如此尊崇,哪怕是当年曾经三定江南的义兴周氏都未有如此荣耀!要知道,除了这五侯之外,沈家还有一个郡公,一个荫封的侯位!

    感受到周遭人那灼热视线,沈哲子则下意识望了望排首位置面沉如水的王导,又望了望殿上隐在屏风之后的皇太后。他家这算是正式跨过权臣门槛,步入高门序列了。

    沈氏一众受封族人,各自离开队伍,在沈恪的带领下膝行向上叩谢皇恩。沈哲子等年轻人还倒罢了,可是沈恪在谢恩的时候,语调都隐有颤抖,待抬起头来,更是泪流满面,足可见心情之激动。

    他家从吴中土豪逆门,一路行来,当中艰辛不足道于外人。到了今天,终于可以昂首于当世,无惭于南北!

0567 庾氏有喜() 
冬至日已经过去了十多天,沈家的喧闹却没有丝毫要停息的意思,每一天府前都是宾客盈门,车水马龙。

    当然在众多礼贺声中,沈哲子也听到不少或善意的规劝、或恶意的讽议,都在说沈家如今盛极荣极,恐难持久。毕竟沈家吴中门户得享中兴未有之尊崇,上一个接近如此程度的门户义兴周氏还是沈家亲自掘的墓,骨头都已经快烂了。

    按照这个趋势,似乎沈家距离大衰也不远了。

    对于此一类的言论,如果是善意的,沈哲子那就虚心受教,如果是恶意的,那就干脆懒于回应。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话,他家与义兴周氏所面对的局面不同,立身之本也并不相同。

    义兴周氏,纯以武事得显,而沈家虽然也有武宗之名,但却并不独仰于此。如今的沈家,是南北沟通的一个纽带和桥梁,甚至可以说是南北交融的一个平台。如果再把沈家毁了,且不说朝廷还能不能够获得南人的承认,哪怕在江东立足都将变得没有可能。

    沈哲子虽然最终目的是北伐,但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从始至终都没有忽略乡人们的利益诉求。沈家在时局中获取到什么样的地位,并不仅仅只是一家之荣辱,甚至可以看作整个吴人群体在时局中被正视的程度。

    亢龙有悔并不可怕,盛极必衰或许有其道理,但在沈哲子看来,眼下这种程度,远远还未达到盛极的程度。如果他家就此停滞不前,自然往后都是一路下坡,正如时局中被掀得连滚带爬的琅琊王氏,并不是时局缺少对其尊重,而是其存在本身便是限制时局向前发展的枷锁。

    进了腊月之后,事情便更多起来。首先是乡里来人,这一次来的除了他三叔沈宏,就连沈哲子的母亲魏氏也来了,尚有乡里许多亲老。除了乡下土财主见见世面以外,也是要把沈云的婚事提上日程来。

    沈哲子带领公主并一众家人,亲自出城百里之外,将母亲接来。母子久别,难免生疏,魏氏见到沈哲子,还未张口,已是泪水涟涟,又哭又笑。

    对于亲家母的到来,皇太后也表现出极大的重视,派琅琊王亲自到公主府邀请魏氏入苑相见。魏氏乃是豪宗大妇,本身也算见过世面,但眼界不过局限于吴兴、会稽之间,对于入苑去见皇太后,心内不乏忐忑,临行前一夜,甚至拉着兴男公主谈了一夜。

    到了第二天,沈哲子亲自送母亲入苑,听到车里母亲和公主俱是哈欠连连,真担心稍后见面母亲会忍不住困打瞌睡。

    不过沈哲子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皇太后和魏氏见面礼见寒暄一番后,很快就找到了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天师道。魏氏虽然不及皇太后那么知书明礼,但是讲到天师道的内容,皇太后那是拍马都比不上魏氏的造诣深厚。

    如今的沈家,绝对是吴中天师道的第一号恩主,甚至就连家中有什么寻常斋醮法事,出动的都是师君一级的人物。

    以往沈哲子与母亲本就聚少离多,加上魏氏也知儿子对此并不感兴趣,所以也不愿多谈浪费难得的亲子时间。如今总算遇到一个知音,而且还是身份尊崇的皇太后,谈兴自是勃然。

    沈哲子侍立一旁,只当闲话来听,听一听天师道内部的人事纠纷八卦。而席中的兴男公主,早已经抱着他的腿酣然入睡。

    以往沈哲子对天师道的认识并不多,只是知道那些道士们卖的将军箓实在贵。现在听母亲讲起许多事情,才听出来如今的天师道内部,一如混乱的时局,也是各家杂说,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道统。单单在这江东之地,开坛授箓的师君便有七八人。

    首先是自北南渡的人物,有张姓师君、卢姓师君,自诩为上承三张的正统,但是在江东影响力却不大。

    而在江东,影响力最大的自然是二葛,但是葛洪这个人在天师道内部更类似于理论导师,本身并不开坛授箓,也没有太多徒子徒孙,这一脉最显重的乃是郑姓师君,丹阳人。

    但是在吴兴、会稽两地,影响力最大的却是陆师君,授箓弟子最多,吴中人家多从于此,包括沈家在内。就连皇太后,因其父早年官任会稽,学的也是陆师君一脉。

    听着母亲讲述越多,沈哲子也渐渐对上了自己所记忆的有关天师道的内容。这个陆师君一脉,大概就是后世南天师道的源头,不只有杜子恭、孙恩等造反家,而且还出现了陆修静这样的集大成者,让天师道传承变得更加规范,与同时期的寇谦之并称南北两大天师。

    比较让沈哲子感到意外的时,那个曾经参与过毒害先帝、至今还被监押在他家的名叫严穆的老骗子,居然也是天师道北宗的一名授箓师君,而且名气还不小。得悉这一点后,沈哲子心里便隐有冒犯了神仙人物的禁忌快感。

    皇太后在都中虽然也常有接见各家命妇的机会,但像魏氏这种敬奉天师道的大宗师人物,实在是不多见。一番倾谈下来,大有相见恨晚之势,如果不是沈哲子固辞,甚至要将这个亲家母留下来彻夜详谈。

    眼看着自家母亲执迷不悟、认认真真将本就长歪了的皇太后教导的越来越歪,沈哲子也不得不感慨,宗教之类,如果不是全无活路、又或闲得蛋疼,真的研究不来。他脑子也算转得快,可是听母亲如数家珍一般介绍各类符箓名号,没过多少会儿,自己就先糊涂了。

    难怪孔夫子要说存而不论,劳心伤神,论不明白啊!

    沈哲子母亲抵都,这给了各家命妇登门拜访的理由。沈哲子实在没眼看母亲与那些命妇们探讨她的天师道理论,都是远远避在一边。不过很快他也有事要做,要帮庾曼之前往广陵去迎亲。

    如今距离庾亮之死已经过了小两年,礼制上来说,庾曼之成亲也没什么,毕竟只是从子。但从情理上而言,如果能再等一年自然最好。

    庾家和郗家,这一场丑陋的政治联姻,之所以这么着急,当然与爱情无关,也不是庾曼之有什么迫切要满足的生理需求。事实上在这件事当中,他本人的需求和想法微乎其微。原因很简单,庾怿和郗鉴彼此都需要缔结一个更亲密的联系,从而进行下一步的配合。

    陶侃用兵襄阳,获得了台中的诏令认可,这对于边镇而言等于释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台中的政令基调已经产生了变化,由保守转为激进。这对于位置较之陶侃还要不稳固的郗鉴而言,不啻于补了一口大血。边地有事,边将才能得到看重,这是亘古不易的真理。

    早先台中将刘超安排在京口,用来震慑郗鉴,如今把刘超撤回去,看似是放权,但何尝不是一种放任不管?又或者干脆打算另择人选取而代之!

    所以,郗鉴是迫切想要用事,通过军事行动来进行自固,道理上和陶侃是有所相通的。

    而庾怿那里,对事功的渴求尤甚于东西两镇,一旦边地俱起,根本没有理由、也没有可能旁观不动。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庾曼之这个傻小子就要开始准备洞房了。

    过去这两年,庾家可谓饱经磨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