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698章

汉祚高门-第698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车厢去老实呆着,待到雪晴,我才陪你郊游欣赏淮上风物。”

    沈哲子侧身将这女郎抱起甩进车厢里,吩咐崔翎等几个娘子守住公主让她安分下来,这才又坐回了御者位上,顶风前行。在行伍之中他虽然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与士卒同甘共苦,但也绝不过分优待自己,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砺,时时刻刻都要感受到士卒们是身在怎样的环境,正经受怎样的磨练。

    风雪来得猛烈,这最后一段路程要花了将近一半的时间才走完,拉车的马匹身上厚毡甚至都已经结冰,才终于抵达了城外的戍堡。公主仪驾一行顶着风雪赶路诚然辛苦,但是留在戍堡中的这些乡宗各家也不算轻松。原本他们还可以待在堡中稍避寒风,可是当大雪飘落之后,肩头积雪多少便能看出他们态度是否诚恳。因而一个个立在风雪中,熬得也实在艰难,总算才盼到仪驾行入戍堡。

    这一座戍堡规模不小,可以容纳数千人驻守。此时戍堡高墙之内早已经点燃了熊熊篝火,整座戍堡地下都有地龙暗渠相通,将房间烘烤得干燥温热。

    沈哲子亲自驾车将公主车驾并随行宫人们送往戍堡内一座独立的碉堡内,早有乡宗家眷们快步迎出,沈哲子站在庭下对着被那些乡宗女眷簇拥送入房内的公主招招手。而后才转入另一个房间,脱掉挂满积雪的大氅并戎装,再换了一身干爽轻便的衣袍才又转出行向戍堡前方。

    戍堡内早已经备下了热汤、药羹等御寒之物,当沈哲子行出时,整支仪驾队伍都已经被接纳进戍堡来。兵将们衣甲都用干燥绒草塞得满满,这是为了避免骤寒骤暖之际雪融潮气侵体。

    因为淮南军中本身便有大量来自江东的士卒,所以对于冬日御寒,沈哲子也是极为重视。此前镇中便广蓄干柴、木炭等取暖之物,加之因为缴获大量的奴军械用,这一方面所用倒是不乏。戍堡内围墙下联排支起营帐,营帐内大鼎热汤冒着滚滚热气,另有壁道绕墙,热水哗哗流动,竹节引水可供沐浴洗濯。

    队伍中将士们很快被分批安置在这些营帐内,当身上寒气驱散,手足再次恢复灵活之后,这才发现戍堡内的取暖是有一些不同。并非在各个营帐单独置灶引火,暖气主要来自于脚下的地龙和穿营而过的壁道。而这些热气的主要源头,便来自于戍堡四角各自建造的几座硕大高炉。

    这也是淮南军如今所取的主要供暖方式,如此集**暖,一方面省去了再将取暖物资分发配给各营的工序,能够更有效的防火节薪,另一方面这些高炉也都兼具炊冶之能。当然由于热量的循环走失,这些高炉是达不到专业的冶铸标准,但是次第间歇性的供暖,除了满足取暖用途之外,也能烧制一些简单陶器或是打造一些工艺要求不高的铁制农具。

    如今的淮南,取暖所用已经不独独只有薪柴、木炭等生物能源,已经开始出现规模不小的煤炭。淮北谯郡、蕲县等地,在后世便是著名的徐煤产地,而在当下这个年代,乡间采煤取暖事炊已成风气。甚至当沈牧这一路人马冲入谯城一举缴获奴军在此遗弃的大量辎重时,其中便包括数万斤石炭。趁着涡水最后一段通航期,这一部分石炭被运回了淮南。

    但这其实完全是沈哲子那些奇趣意念在作祟,事实上在当下这个年代的植被覆盖率,或是寻常寒苦人家还要因豪宗高门封山禁泽而忧虑无处樵采,像淮南军这样庞大的军事集团,只要有着足够的劳力,完全可以就近砍伐满足所用,将如此珍贵的运力用在沉重的煤炭上,怎么算都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甚至在淮南当地勘测矿藏寻觅矿产,都要比从别处运输更加便捷。只是眼下沈哲子还抽不出太多时间来运作此事。而且不独于此,未来淮南围绕军工、民生之类还有许多颇为宏大的构想,都在等待时机排期推动。

    而运力的限制,也是古代煤炭之所以不能大范围应用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在一些优质煤矿的产地,不只使用煤炭已经蔚然成风,甚至早在三国时期便已经有了颇具专业性的开采技术。

    当沈哲子行至戍堡前面时,看到谢尚和庾彬他们正围绕着戍堡内一座正熊熊燃烧的火炉啧啧称奇。这一类的取暖设施,原理倒并不复杂,只要观其构架,略加思忖都能想得明白。

    由于时下还没有太多能够经受住高温煅烧的材料,所以这一座高炉较之后世那种集**暖的大锅炉,其实还比较原始,能够提供的热力没有那么大,而且报废周期很短,往往三五日便要再造一座高炉。但跟细致到每一座营房都要筑灶取暖相比,这仍然算是一种效率比较高的方式。

    所以谢尚和庾彬在观察片刻后,也只是略作赞赏这一妙用,倒也并没有激发出太大的兴趣。当近畔禀告驸马行来时,便连忙转身迎了上去。

    “冬日行苦,今次公主过江入镇,实在是辛苦道安和仁祖兄一路护送。”

    沈哲子远远便对两人拱手致谢,笑语行到近前。

    “驸马实在言重了,跟淮南王师此前雄功相比,我等这一程奔走又怎敢夸劳。”

    谢尚拱手回礼,这一路行来辛苦是有,但是在见到沿途江北梁郡至于淮南这一路,已经有了井然有序的姿态,也令他的心情颇为振奋。他这一次过江来,是不乏就此留用淮南的打算,眼见淮南虽是凛冬但却难掩生机勃勃,也更加感觉到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跟谢尚相比,庾彬举止则就稍显拘谨。苏峻之乱结束后,他便长在乡中服丧,一晃眼数年已经过去了,世道已经迥然不同。这几年的乡土蛰伏,也让原本意气风发的少年身上朝气流逝,甚至在面对沈哲子的时候都有几分拘泥且放不开。

    沈哲子面对庾彬,心内仍有几分挥之不去的愧疚,他上前一步拉起庾彬手掌重重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沉声正色道:“大至国运社稷,都难免会有困顿倾颓,更何况我等俗类。颓声旧事,且虽风去,来日世道举贤,仍要出于我辈之中。道安若是不惧淮南苦寒,来日不妨长留于此,此处多有同侪旧好,无论私情国任,俱都不会寂寞。”

    “我、我已是久疏于世道,人事多有冷漠,也想从于维周多多受教,只是如今你位重名高,我却恐于自身拙劣,不敢强请啊……”

    庾彬听到沈哲子这么说,眸中已是闪过一丝喜色,同样不乏喜悦道,言及自身,总有几分气弱。以往的他,乃是中书执政门户嫡子,虽然年纪不大,出入之间都被人高看一眼,无论何人臧否品评都是世道第一流的少年俊彦。可是此前再归都中,人情已经多有不同,像沈哲子等旧好正在淮上为国激战,而其他一些早年的旧识、甚至就连妻族几个妻弟待他都不如往年亲厚,一时间确是有些际遇落差的黯然。

    “人非生而知之,谁又不是从拙劣历练娴熟。譬如你家长民,那是一个怎样顽劣胚子,如今竟然也成名动淮上的王师战将!功途便在脚下,毋须彷徨,自有同侪共扶向前!”

    说着,沈哲子又转过身来拉起谢尚,往年他在都中第一次见到谢尚时,自己还是稚气未脱的少年,如今体形长足较之谢尚甚至还要高了几分。拉起这两人的手,他便向戍堡内大堂行去:“我来为你们两位引见一下如今淮南这些同僚并乡宗野贤。”

0806 世道务实() 
    此时戍堡大堂内,淮南一众僚属并乡宗首领们早已经济济一堂,座次甚至都排到了角落,足足有三百多人。就算是这样,廊下仍然站立着许多人翘首以望。

    当沈哲子并谢尚和庾彬行到这里的时候,大堂内外众人俱都站起迎出,分列两侧,拱手为礼。一直等到沈哲子并那两人进入室内入席,其他众人这才各自再归座,姿态可谓恭顺至极。

    如今的淮南,粮食极度的不足,沈哲子虽然没有明令民间禁酒,但在内史府中却是令禁颇为严格,包括他自己在内无论任何场合都是滴酒不沾以作表率,今天自然也不例外。案上餐食不乏丰美,但唯独没有酒,不过气氛也并未因此冷落下来。一俟沈哲子落座,席中众人俱都纷纷发声,或是恭喜家人团聚,或是盛赞沈侯深得君王恩信体谅。

    沈哲子端起热汤茶对席下众人示意,笑语说道:“今日风雪盈野,本来一桩家事而已,实在不敢劳烦于众。但是风雪虽盛,却难阻炽热乡情,此乡此民,使我受宠若惊,能够居任于此,受此淳朴厚重乡情加身,也是我的大幸!”

    “使君又何须为此谦礼之言,吾乡吾民,能得保全,除深赖使君之外,无仰于此世第二时贤!大恩厚庇,岂是言辞能表!君王明识礼遇国士之选,乃是社稷复兴之兆,我等生民,俱承恩泽教化,实在倍受鼓舞,乡情盈途,无惧严寒!”

    席中一名年高乡贤站了起来,袍袖一撩擦掉已经流入胡须里的鼻涕,带着浓厚的鼻音高声说道。虽然看起来的确是已经风寒难耐,但是语气却是高昂振奋,也实在情志可嘉。

    此老宣声之后,余者席中一众乡贤也俱都纷纷开口附和,浓热的酪浆一饮而尽,气氛实在热烈。只是那豪饮姿态落在沈哲子眼中,总觉得这些人不过是借机多喝几杯热饮驱寒。

    接下来,沈哲子又向众人介绍一下身边的庾彬和谢尚两位苑使:“这两位都是豫州旧望门户庭内时选俊彦,早年社稷暗隐,王业蒙尘,他们先人不得不背离乡土,扶鼎中兴于江表。如今王师勇进,扫荡群奴,未来回归故国,也必为当时先驱!”

    陈郡谢氏和颍川庾氏在中朝时并非一等煊赫门庭,但也已经颇具时誉,尤其是早年庾彬的父亲庾亮执政江东,在座淮南乡人若是有从事于祖约的,大概也会听过祖约痛骂庾亮其人。所以在听到沈哲子介绍他们家世的时候,在座也是不乏人对这两人举杯致意。

    谢尚还倒罢了,他虽然至今还未居显位,但是本身仪容、风度都为翘楚,无论身在怎么样的环境中都引人注目,早已经习惯了这种氛围。不过庾彬其人久居乡土,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这种被环顾瞩望的情形,因而应答更显出几分局促。而且在刚才看到沈哲子这个早年旧友如今广受时誉拥戴,举止雍容大度,羡慕之余更有几分自惭形秽。

    众人即便是对这两人有所恭维,其实也都流于表面,无非是给沈侯一个面子,不至于到此冷场。讲到熟悉的话,他们对这两人各自的堂弟倒是更了解得多。于是话题自然而然,很快便就转移到了谢奕和庾曼之身上。

    这两个家伙,如今已经是淮南少壮之中的翘楚。时人多有类比臧否之风,哪怕在淮南也不例外,只是所品鉴的人物却与江东玄谈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主要集中在淮南这些战将之中。

    比如如今沈哲子麾下众将,也被乡人推举选出一个四彪八俊,像是壮年派的郭诵、韩晃、毛宝、路永,俱都是独当一面的宿将、悍将,而且在刚刚过去的战事中俱都建下大功,便被推举共称为四彪,以虎将颂之。

    而八俊则就是淮南这些年轻将领们,像是沈牧、沈云并谢奕、庾曼之等等,俱都在此列。这当中除了沈牧如今已经坐镇谯城、执掌方面,剩下的虽然还是稍欠历练,但也都能独领一军,在淮南、豫南之间颇负威名。

    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