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728章

汉祚高门-第728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俱都和谐有望,未有斧钺落处。唯如今南北之势已有转变,愚虽智不足御众,但亦不敢裹足自矜,襄阳即稳,稍后便将探望南阳,如此可与淮南并成共进之势……”

    这一整套说辞,除了与沈充父子讨论总结之外,庾怿也有许多自己的规划,大体上内容便是整体保持陶侃的治理思路,先稳定住襄阳,继而徐徐前推。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对于陶家权位的保留,像是陶臻所担任的南蛮校尉,以及一些陶侃所提拔的旧将,职事俱都保留下来,不作更改。

    其实未来将会如何,陶侃也不可能相信庾怿的一面之辞,他眼下本身就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要探听一下庾怿其人的态度而已。庾怿如此表态,能够承认他在荆州这些年所建立的功业,已经让陶侃感到很满意了。

    至于庾怿会否真的信守诺言,会否按捺不住爱冒险的这种性格而驱令荆州军犯险而进,这都不是陶侃能考虑的问题了,而是沈哲子这个鼓动庾怿争位的人需要面对和解决。

    公事上谈论完毕之后,陶侃才又无奈的长叹一声:“身既已老,诸事都难勉强。愚家本是鱼粱之室,庭门多生孽子,素来薄于孝悌之教,如今其父尚在,还能略有包庇。若是来日有什么荒诞劣行,我是不敢央求能活法礼之外,只希望叔预能因今日之谊,法礼之内稍加关照。”

    庾怿听到这话后,一时间反倒不知该要如何回答,他即便早先不知,沿途中也多听谯王言道陶家诸子许多不堪,如果不管不顾拍着胸脯答应下来,也实在有些亏心。

    又思忖片刻,他才说道:“陶公毕生忠义,数有扶危烈事,此事南北俱知,举世共赞。重勋之家,自有长泽,若不能长存此世,则忠义生谬,人道悲怆。我虽然不是贤长高德,但同样没有坐视不理的道理!”

    陶侃闻言后,便哈哈一笑,对庾怿说道:“我去意早生,仪仗、符节、军资、械用之类,俱已造册封存入库。既然叔预已经抵境,那也就无谓浪费时间,即刻便召集镇内同僚共作见证,库用俱付叔预。我也好早一日诸事解下,轻身归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0841 乡叟闲言() 
    建康城乌衣巷,现在已经更名为乌衣坊,左近一片达官显贵府邸俱都囊括进来,面积较之早前扩大了一倍都不止。

    虽然坊内住户增加许多,但是琅琊王氏的府邸在当中仍然还是最为醒目的。但正因为醒目,凡有兴衰,也都分外刺眼。

    “郎主,厨下菜式备久,不知该要如何处置?”

    房间中,老家人趋步上前,低声请示。

    王导半卧榻上,看一眼空空如也的厅堂,神态慵懒之中不乏颓唐,不知该要如何回答老家人的请示。

    前段时间,都内物议沸腾,或是抨击王夷甫等中朝执政失职,致使王业倾颓,社稷凋零,或是据理力争,认为天命兴衰,不该独罪二三,可谓纷争不休。在这样的情况下,琅琊王氏自然成为时议的焦点。虽然非议者众多,但是拥趸也是不少。

    如今琅琊王氏直系中已经没有人立于朝堂,那些拥护者满腔愤懑无处倾诉,自然多来王氏走动,向王导倾诉自己的不满。所以前一段时间,王家也是宾客盈门,一反旧态。

    然而就在前几天,荆州惊人变故,消息终于传入建康。颍川庾怿在没有台城授命的情况下,秘密抵达武昌,而荆州刺史陶侃也罔顾章法,直接将荆州事务尽付庾怿,正式辞任离乡。

    这一则消息,不啻于惊天霹雳,小民或还不闻,但凡身在时局之内的人家,俱都为之震撼。自然的,前段时间都内所热议的话题陡然转向,围绕荆州归属的话题很快占据了时议的主流。再也没有人关注王夷甫其人是贤是奸,纷纷着眼于荆州之变给时局带来的巨大变量。

    于是,原本宾客盈门的王家再次变得车马稀疏,无人问津,以至于家人遵循常例而备下的餐饮之类食材颇多剩余,挤压众多。

    以琅琊王氏之基础,哪怕已经落魄,但这一类的消耗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王导长子王长豫在世时,生性节制省俭,如今其人虽然已经不再,但王导深念儿子德性,吩咐家中若有此类消耗俱都要呈报上来,所以家人不敢怠慢,遇到此类情况不敢自作主张,入见请问该要怎么处理那些剩余食材。

    然而家人如此恭顺听命,并未让王导感到舒心,只是更加剧了他心内的烦闷。身立时局至今,其实或荣或衰,王导都可淡然视之,不会因此困扰。哪怕早前被沈氏吴人抓住把柄,为了保全王彬,他不得不辞任退出台城,王导都能平静的接受下来。

    可是这一次,他实在不能淡然,因为这是第一次,他真真正正的感受到,如今的琅琊王氏的确已经退出了时局中,哪怕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琅琊王氏持何态度,已经不再是时人所关注的重点。

    这种感觉,实在让王导无法淡定,尤其是那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感,更让他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和无奈。对于沈维周其人,他是充满了重视。但是此前其人在沈园中发动对王衍的批判,在王导看来是有些不自量力的,不乏得意忘形和急功近利。

    太尉立于中朝,绝非仅仅只是因为东海王,其人功过如何,也绝非永嘉之后的大难能够臧否定论。关于这一点,王导自问比沈维周理解更加深刻,王太尉作为中朝的一个标签人物,其意义不只在于功过得失,更在于中朝以降世家存身立世的一种规矩和传承。

    王导承认沈家在时局中的突起的确是令人侧目,令人艳羡,但这仅仅只是一个个例罢了。沈维周想要凭借一家之个例,去撼动中朝以来的世家传统,实在是以小博大,自不量力。

    王导心存此想,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失意牢骚,而是长久以来对世道的洞悉。单纯从掌握的力量而言,沈氏吴人的确强大,强到就连琅琊王氏都不能匹敌。但沈维周想要凭此挑战一整个世道秩序,还是力有未逮。

    所以,虽然从感情上王导接受不了时人对于王太尉的污蔑和批判,但这一现象并不能算是坏事,批判之声越大,便会激起世道越大的反弹。而他也可以利用这股反对的风潮,利用对手轻大意所犯下的错误,重新返回到时局之内。

    可是荆州方面突然传来的变故,却让王导这一设想陡然腰斩。无论时议臧否如何,人总活在当下,荆州归属如何,关乎到时局内每一家的切身利害,所以很快,人们的注意力便发生转移,不再纠结于王太尉其人的功过,视线俱都投注到荆州,也直接将王导晾在了当场,甚至没有人来问一问王导对于荆州之事的看法如何。

    老家人名为何安,算起来还是王导老母陪嫁才入了王氏家门,年龄比王导还要大了许多,所以王导对待其人也颇多客气,并不以寻常役使待之。

    眼下厅内并无旁人,王导又不乏烦闷想要与人倾诉,他看了老家人一眼,突然问道:“如今江东局面,阿翁感受如何?”

    那老家人何安听到这话后不免一愣,转而垂首道:“老叟日夜活在庭内,眼界不脱高墙,怎么敢妄言来为郎主解惑。”

    “主仆之间,厅室之内,又有什么说不得。”

    王导闻言后便笑语一声,继而不乏期待的望向这个老家人。

    那老家人见王导如此,沉吟良久之后才说道:“郎主既然有问,老奴也就试言。老叟难知外事,倒是多闻江东少贤沈驸马击破中原羯贼,来日王师将要勇进,诸多离乡之众,归乡或是有期……”

    讲到这里,他见王导眉头略有皱起,便忙不迭闭上了嘴巴。王导察觉之后,便歉然一笑,示意老仆继续说。

    “江东或能免于兵祸,但毕竟远乡。生民越老,越思故旧,每日最恐便是身葬异乡,不能生归故土。琅琊乡味乡情,日夜都有思念啊……”

    讲到这里,老家人一脸神思之状,甚至忽略了王导其人神态变化。

    而听到老家人这么说,王导一时间也是默然,久久难发一语。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但若三者俱得,又该不该去阻止?就算想要阻止,又能不能阻止得到?

0842 江州地重() 
    荆州的消息传回建康之后,整个台城的气氛就变得空前压抑,台臣们出入之间,不乏道路以目,敢于在这时节高谈阔论者不多,甚至就连私底下的聚会都变少,担心被人误会私谋串联从而引祸于身。

    类似的气氛已经许久没有出现,最近一次应该还是在前年方镇群起围攻江州王舒的时候。可就算是那时,气氛也完全不如当下这么紧张。毕竟,那时虽有兵乱,但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可是今次,虽然没有什么兵灾征兆,但荆州易主如此重大的消息,却仿佛一颗大石沉甸甸的压在时人心头,担心局面顷刻之间就会崩溃。

    之所以会有如此人心惶惶的局面,诚然庾怿发之猝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南渡以来一直致力于维持的荆扬或是荆徐相衡被彻底打破!

    要知道,接替陶侃的庾怿和坐镇徐州的郗鉴乃是姻亲,虽然姻亲关系并不意味着能够同呼吸共命运,亲密无间,但只要有彼此联合的可能,于世道而言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为在如今的江东,还没有哪一股力量能够抗衡这两镇的联合。只要出现类似的情况,余者便再无辗转腾挪的余地。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乐见如此情况,毕竟庾家也是不乏拥趸,庾怿能够出掌荆州,不独意味着其家已经彻底走出了早年的颓唐,而且家势更进一步。而吴人们在有了团结自保奋争的意识后,对于这样一个结果也是不乏乐见,毕竟庾家也是友好一方,不会给吴人带来太大的压力。

    但一旦人的身份地位不同,思想观念也会有所转变。庾怿出掌荆州后,是否还能保持如往年一样的态度,让人心内存疑。

    总得来说,时局内众人还是悲观大于乐观。这自然也是因为庾怿本身就人望稍逊,人们并不认为他的能力可以驾驭住荆州这一分陕重镇。未来的江东走向如何,还是充满了变数。

    当然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台内对于这一事件是何反应和态度。是激烈的反对抨击庾怿和陶侃这种私相授受的行为,还是要逆来顺受的承认这一局面?

    所以,所有人俱都满怀焦虑的等待着六月朔日的大朝议,想要看一看台辅重臣们对此各自都是怎样的态度。

    在这种焦虑的期盼中,朔日终于到来。

    这一日天还未亮,台内所有两千石以上的台省官长们便都早早聚集在太极前殿外的侧室内,等待皇太后和皇帝临朝。

    房间中气氛极为尴尬,台辅们俱都分开落座,哪怕是交情不错的也都不似往日一样聚在一起,彼此绝少交流,完全没有往日轻松随意的氛围。就连供奉饮食之类的内侍,出入之间俱都小心翼翼,唯恐弄出声响引人注目。

    中书令褚翜坐在席中,脸色阴郁至极,几乎要渗出水来,眼睑低垂不望房中任何人,双拳暗握摆在膝上,两臂频频微颤。这算是情绪比较外露的一个,至于其他几个类似温峤、沈充、诸葛恢之类,神态俱是寡淡无味,实在看不出心内所想,颇有几分讳莫如深的味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