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813章

汉祚高门-第813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不独襄国附近风起云涌,就连更北方也都频有声音发出,除了原本就在石虎军中的一众杂胡义从以外,燕代之地也都多有胡部相应。代主拓跋翳槐亲率三千铁骑南来助战,辽东慕容儁也派两千骑以其兄弟慕容恪为将南来。

    这两胡部已经算是北方名列前茅的势力,当他们明确表态支持石虎之后,其余大大小小的部族也都少有敢于不尊号令,或助于甲士,或助于牛马。

    很快,襄国便聚集起号为三十万的庞大军队,一时间石虎在河北的声势也达到了极点,成为公认能够中兴羯国的唯一之选。

    相对而言,南面的淮南军声势就弱了一些,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和宣言。当然他们也根本不需要再说什么,单单强悍进入河北,全歼石堪所众,同时夺取邺城这几点,便足以彰显淮南军之强盛以及势不可挡。

    说起来,石虎之所以在这么短时间内便营造起如此庞大声势,相当一部分原因也要感谢淮南军的压迫让那些杂胡们颇有唇亡齿寒的危机感,因此才聚集在石虎身边。

    黎阳一战结束后,沈哲子自然不再逗留于河南酸枣,而是北行进入黎阳。黎阳这里也成为淮南军在河北的大本营,聚集淮南军将士将近五万之众,另在邺城等地又有数部分师。

    三月北进,八月黎阳大捷,长达半年的辛苦作战,淮南军可谓硕果累累。首先便是豫州全境尽皆收复,原本盘桓在陈留郡内的陈光乱军也消亡。其次便是兵进河北,收复汲郡、魏郡等大片河北失土,直接兵指羯国首都襄国!

    尤其是后者,乃是永嘉之后王师绝无仅有的大创举,王师战旗时隔十数年后,再次飘扬在河北之地,而且还是以前所未有的强悍姿态!

    沈哲子抵达黎阳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下一步的作战目标,唯一军事上的行动便是以骑兵继续增援邺城,下令以邺城为中心尽可能多的安抚招募河北晋民并杂胡之中心向王道者。

    经过长达半个多月的梳理汇总,黎阳一战的战果也总算整理出来。不算物用,单单在黎阳所俘获的军民便达三万余众!这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河北丁壮,晋、胡参半。

    趁着黎阳大捷震慑之威尚是浓厚,沈哲子直接下令将这三万余名俘虏分批次第运回河南,同时传令后方速派民政官员北上,在豫兖之间新复土地上草创屯耕。

    淮南军如此强硬举措,在俘虏之中也引起强烈抵触。大军集结时他们不敢为战是一方面,但若强逼他们离乡背井又是一方面。

    兼之那些临阵投敌者在于淮南军稍作接触后,并没有获得相称的待遇,心里难免会有落差,不乏人想要煽动俘虏作乱。

    所以在这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黎阳大营大大小小骚乱频有发生。然而沈哲子却不是石堪那种从善如流的脾性,对待这些骚乱,无论参与者何人,唯有一个态度,那就是铁血镇压!

    原本黎阳一战双方战损阵亡都不算多,但是在这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三万多名俘虏因为卷入骚乱而被杀的,多达近万人!

    如此凶残的镇压,终于杀得这些俘虏尽皆胆寒,再也不敢生出作乱之心。于是剩下的人,只能乖乖被遣送到河南。

    与此同时,沈哲子又给郭诵方面增兵近万,用以镇压这些俘虏以及后续还有源源不断的投降者。未来如果没有大的变故,郭诵将会负责镇守荥阳、陈留等地,所以眼下也是给他提前练手。

    三万多名俘虏并非所有收获,由于谢艾抢先占领了邺城,原本石堪所统故地生民、物用几乎尽为淮南军所得。

    所谓烂船也有三斤钉,虽然河北动乱经年,石堪毕竟也是原本的河北三巨头之一,所占领又是羯国精华所在。

    后续淮南军收缴地方,单单生民粗略统计便多达二十余万户,而且这还只是邺城、黎阳等几个大的城邑周边,乡野之间许多豪强坞壁尚未清点,如果后续达到淮南都督府那种细致的掌控程度,这个数字再翻两倍沈哲子都不觉奇怪。

    单单这一点,便让沈哲子感受到,哪怕是现在河北已经崩坏,民间所沉淀的元气仍然要超过江东良多。眼下是因战乱频频,民力被严重虚耗,但只要局面稍有平缓,河北的回血速度仍然极快。

    沈哲子这里尚有一些不满,却不知淮南军这一份所获被监押在军中的石堪得知后,心内已经充满了震撼。他统治邺地这么多年,甚至都不知自己治下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口,原本在他概念中十万户便是顶天了。而往常真正能够统治覆盖到的,甚至连十万户都没有。

    原本他还觉得那些豪强乡宗们顶多只是搞些小动作掣肘,其实格局胆略都有限。但却没想到,这些人的胆量之大,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们所鲸吞隐藏起来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他这个名义上的邺地之主!

    对于能够生擒石堪,沈哲子也是不乏惊喜。说实话,在这样大规模的会战中,哪怕一方完败,想要生擒敌军主将都极为困难。尤其淮南军客战于河北,对于河北山川地势本就不算熟悉,石堪就算打不赢,但是想逃的话也很简单。

    尤其今次生擒石堪的,居然又是萧元东!这位枣庄老乡,气运简直旺盛到令人叹服,甚至就连沈哲子都隐有嫉妒,简直要怀疑此人是否气运加持的位面之子。

    不过这位位面之子眼下只热衷于吹牛逼,其人所至激起军中怨气无数,以至于沈哲子不得不将他外派出去免得在大营里四处招摇惹人生厌。

    石堪算是沈哲子北伐以来所获羯国方面地位最高的重臣,因此自然不能简单斩杀。所以说人无论为善为恶,只要能够做到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总会有所不同,物以稀为贵,人也难免。

    单以罪恶论,那些河北豪武军头们绝对比不上石堪,单单沈哲子所知徐州军中死在石堪手里有名有姓的将领便一只手数不过来。结果石堪眼下还在淮南军大营里活得好好的,吃喝不愁,但那些军头们却因煽动俘虏作乱而被抛尸河中喂了鱼虾。

    对于这点区别对待,沈哲子并无多大心理负担,作恶都作到不入流,你不先死谁先死!

    石堪入军之后,表现倒是很平和,甘心认命的样子。沈哲子此前虽然骂他骂的凶狠,但也倒没有刻意的去苛待,这家伙虽然旧恶累累,但对淮南军还是够义气的。如果本事再长进一点,淮南军今次胜的将会更艰难,所得也未必会有这么丰厚。

    不过有一点怪异的是,石堪被监押中几次表态想见一见沈哲子,也不知打的什么主意。但沈哲子却懒于理会,对他而言这家伙眼下剩下的唯一意义就是留住一条命送回江东去当众斩杀,让江东民众们也乐呵乐呵。

    他也不相信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石堪会给他进献什么定乱河北的良策,一则没有那个心肠,二则没有那个头脑。

    当淮南军还在以黎阳和邺城为中心争取扩大战果的时候,徐州军终于姗姗来迟,在黎阳会师。

0936 幸生都督() 
“行军途中,惊闻都督已率淮南雄军击破贼将石堪,更渡河向北攻取河北大邑邺城,我等将士多有喜极而泣,天佑晋祚,幸生都督,雄略北进,区区胡丑,不足为患……”

    当抵达黎阳靠岸之后,李闳等徐州众将俱都趋行上前,深拜于沈哲子面前,语调高亢激昂,对淮南军的夸赞更是源源不断、不要钱的讲出来。

    对于徐州军的这些夸赞声,沈哲子并淮南众将们自是照单全收。不过沈哲子的重点还不在此,而是饶有兴致打量着徐州军此来船队规模,实在是太烧包了,将近三十艘战船,其中最小的都是中型斗舰,至于大型战舰更是多达七八艘!

    此前在邺地军队面前,淮南军尚能自恃舟船强盛而在水面上压着敌人打。可是跟徐州军战队比起来,淮南军又算不上什么了。

    之所以会有如此差异,还是因为早年淮水一战之后,羯国淮地水军械用多为徐州军所继承,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舟船,而且还不乏海船。毕竟早年江东被压着打的时候,跨海向江东沿海郡县掳掠也是羯国颇为热衷的进攻方式,这方面械用自然不少。

    虽然事后淮南军也分润到一部分,但当时郗鉴人老心不老,不愿意完全从属于淮南,留下许多好货,从这次前来会师的船队就能看出来。

    这一点让沈哲子颇为不爽,但一想到郗鉴今次终于不再遮掩,也算是一种交底,心情才稍有平复,更由衷感觉到年轻才是最大资本。郗鉴人老悭吝又如何,有能耐你向天再借五百年,抠抠搜搜,最后攒下这些底子还不是要留给沈哲子来接收!

    虽然沈哲子态度还算好,但李闳等众将心情却并不轻松,在返回黎阳城的时候,便忙不迭向沈哲子详细解释他们为何会误期。

    虽然今次向北出兵非常顺利,青兖之地少有顽抗之众,但还是遭遇了一些波折。尤其在泰山郡中,一些土豪乡宗自恃地利,屡降屡叛,最终还是徐州军集结优势兵力消灭其中几股势力比较大的乱部。但直到现在也谈不上是悉定,沈牧仍然留在那里镇守。

    沈哲子对此倒也能够理解,泰山郡乃是黄淮海平原地带上为数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一处占据形胜之地,余处俱都一马平川。

    早年占据此地的军头徐龛便恃此地利,游弋于江东朝廷与石勒之间,叛降不定,一直等到石勒已经统一河北稳定局面之后,才派石虎以四万大军最终将之击破。

    虽然眼下泰山之地并无徐龛那样强大的军头,但豪武乡宗也是众多,若再加上有人暗中挑拨的话,徐州军要解决起来也是非常麻烦。

    而如果不能稳定住泰山郡,那么徐兖青之间也谈不上彻底的稳定,徐州军如果大举南来,便要面对被抄截后路的隐患。

    徐州军本身便难改各自为战的习惯,郗鉴又因年迈而不能抵达前线督战,在缺乏一个统一调度的情况下,能够这么短时间内暂时解决泰山郡问题,也算是不错了。

    眼见沈哲子的确没有追究徐州军误期的意思,李闳等人才算是放下心来。如果说此前他们还有与淮南军争雄的意味,那么现在则彻底打消了这一念头。

    他们这些徐州将领,也是知道今次军事行动的计划,他们要联合淮南军一同北上与邺城石堪作战。老实说对此他们并不算太过热衷,因为郗公业已年近七旬,一旦北上的话,他们这些将领必要被梁公沈哲子所辖制,乃是一路辅军,如此即便得功,难免会有厚薄之分。

    对于梁公这个人,他们感官也是极为复杂,一则都能看出此人前途无限,也能感受到郗公都在配合其人接掌徐州事务,二则其人实在太霸道,一旦入主徐州,必然会打破徐州原本那种局面,这些军头们不可能再入原本那样保留住一些独立性。

    所以今次在泰山郡,也是不乏刻意拖延的意味,想要以此让梁公有所收敛。但却没想到,就算他们没有到场,单单淮南军自己便干净利落的干掉石堪,夺取邺城,所得成果甚至较他们此前预想中还要大得多!

    如此一来,他们此前那些想法和做法便成了一个笑话,心中可谓是既有尴尬,又有恐惧。单凭淮南军自己,便爆发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一战攻取邺城,二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