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领主 >

第376章

大明领主-第376章

小说: 大明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努力了半辈子,都没有把朱以海的鲁国大明带到巅峰,反而越来越弱小,最后竟然被洪承畴这个奸贼给一下击破了,这让他很不服气,也很不理解,直到张强给他讲解了为什么他不成的原因,才恍然大悟,才真心开始效忠张强了。

    张强没有对他花费那么大的力气,也只是用了三点精神点数,就让的忠诚度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五,这就可以了。

    精神点数控制也不是没有副作用的,而且副作用相当大,这会抹杀了他作为一个明末名臣,明末抗清领袖的才华和斗志,所以张强只是让他变成了忠诚与自己,却能独立思考,独挡一面的大臣,先前让他去帮助李定国就是对他的一个考验,他通过了,而且办的不错。

    没有他的努力,张强的西南战略说不定现在还在设想中呢。

    一行三人,躲躲藏藏,闪闪烁烁,在乡间小路行走,不时走上已经铺就石子,并且在石子上面浇灌了一层土石灰糯米糕等混合的土法水泥。

    这使得的道路有了水泥的模样,也有了石子的坚硬,虽然不是太美观,可走起大车来,平稳结实,还不咯脚,关键是加速了行人奔走在道路上的速度,远比土路要快很多,比土路要干净了很多,因为大明没有后世那种重达几十吨的汽车,即便有运输的马车,也绝对不会超过几吨的重量,这点重量对于这种低级的道路来说,绰绰有余,这就是张强带给这个时代的改变。

    不能说有多高级,多先进,但绝对便利。

    而且随着研发人员的增多,主要是华夏军在科举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的行业考试,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有考试,低级的人员可以拿到一份官府认证的行业资格证书,拥有这些证书,你可以从事相关行业的研究,并且把研究的成果卖给官府,官府支付一定的金钱买下的研究成果。

    这是行业全民认证资格证书,拥有这份证书就像读书人考上了童生一样,是一份荣耀,在村里也能获得村长或者保长,乡长的接待,并且让大家高看你一眼,在这些低级别的行政岗位上,你还能获得一份不菲的收入,还有一份基本的月奉工资。

    村里面人读个书信,认个字,或者打造个什么,找个权威认证一下,就找你,或者你拿出来的东西要比大家没有得到认证的人卖的价钱高一些,算个帐,和官府打交道都得找你。

    张煌言就一路走,经过乡村就通过带路的向导小伙子的嘴了解到这些东西。

    低级认证并不需要你识字或者读过书,只要你在行业里面能弄个拿出手的东西,并且获得官府认可就行。

    并且能获得免费上成人夜校的资格,如果再夜校里面获得毕业,也就是说认识了十个阿拉伯数字,并且认识百字以上的字,就可以参加资格认证二级的考试。

    这些考试都集中在行业翘楚上,农活能说出个头头道道,并且在别人的辅助下记录下来,自己还能看懂一些,你就能获得二级的资格认证了。

    这些人都被官府征用,帮助解决比如下乡统计农田多少,出产多少,铁多少,一天能打多少铁,木匠打造的一些东西是否符合官府规定的标准,帮助官府解决同这些行业的人接触的任务。

    当然这些人是不用领工资的,征用的时候给你酬劳,不征用的时候你还是干自己的老本行,官府优先使用你的东西。

    当你想要更近一步的时候,官府推出了三级资格认证,这些人就必须能说会道,并且能算会写了,这些人一般都是一些老兵或者商人的伙计,官府老吏,或者成名很久的行业领先的人,他们有人被官府直接征用,给个办事员,这些办事员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官府上班的,称为官府的底层办事员。

    他们没有升为官府公务员的可能,但能辅助官府办事情,甚至是提出一些好的建议,研发出好的东西,官府一旅高价马下他们的建议和研发的东西,这就是官府的政绩,上面的公务员想要升级为更高级别的科员就得依靠他们。

    第四级的往往是那些读过书,并且在行业内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们还有一颗当官的心,他们一般都会先安排为办事员,通过官府考试,成为官府办公吏员,吏员能升官,能升为书吏,文办,书簿等职位,相当于是乡长,镇长的辅助人员。

    这些即会读书,又会研究各行业的技巧的人最终会成为副乡长,副镇长,或者研究远,官员方面这就到头了,研究员就能被选入各个行业的官府研究机构,成为更高级的官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然后进入更高的研究机构。

    第四级的往往是那些读过书,并且在行业内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们还有一颗当官的心,他们一般都会先安排为办事员,通过官府考试,成为官府办公吏员,吏员能升官,能升为书吏,文办,书簿等职位,相当于是乡长,镇长的辅助人员。

    这些即会读书,又会研究各行业的技巧的人最终会成为副乡长,副镇长,或者研究远,官员方面这就到头了,研究员就能被选入各个行业的官府研究机构,成为更高级的官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然后进入更高的研究机构。

    (本章完)

第583章 平定云贵州() 
大都督府,一座新修建的军事大殿里面,人来人往,很多穿着蓝色军服的华夏军军人进进出出的,忙碌着。

    大殿里面点着无数儿臂粗的蜡烛,还用无数的制作的很平整的琉璃瓦镜面将光芒反射到大厅中央或者各个角落里面。

    大厅最末端,高台上,华夏军高级将领,都穿着华夏军高级将领的军服,无论从领章,肩章,臂章,还是袖纹上都可以看出他们的级别都很高,最低都是副将级别的将领。

    而高台底下各级军官,还有大都督府的高级侍从们正同参将,守备等中枢武将,以及军校的各个武将学生们整理着情报,地图,文稿。

    大殿四周双手背后,跨立着骑兵把总,百户,步兵把总,百户,水师的把总,百户,火炮把总,百户,火枪把总,百户等军官,他们身上都是短枪,刺刀。

    大殿门口站着亲卫营的士兵们,领队的都是亲卫队的小队长,职级都在守备级别。

    这是一场明代,清代都难以见到的军校各个毕业的或者即将毕业的军官们参与的,华夏军各个守备以上将领都在的关于北伐大金国的战役的推演和准备工作。

    国防部各部的高官和文职官员们都参与其中,同时参与的还有在中枢的内阁和大都督府各部官员,大都督府各部原先统称为内务府,之后张强觉得内务府实在太庞大,或者不适合一下囊括自己管理的各部,因此把这个部门重新命名为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包括大都督管辖的各部,以及处理大都督府杂务的内务府,内务府包括大都督府安全,生活,管理,仓储,财政等任务,以前内务府总管是朱大有,现在内务府总管张强交给了自己的第二个女人孔四贞负责,朱大有已经成为了宝岛总督。

    内务府管辖的守备司令总部交给了兵部负责。

    但派遣各级将领亲卫的职责依然由大都督府的内务府专门的部门亲卫团团部负责。

    亲卫团团部实际上是一个行政部门,张强的亲卫营也只是在张强取前线的时候带足一个营的兵力,由亲卫队负责近身护卫,亲卫队大都是骑兵,亲卫队的步兵们负责随军的各种辎重和骡马,武器装备的运输和照顾,亲卫营的其他队负责大都督府府邸的大都督近身的一些宅邸的安全,属于内卫,外围还是由守备司令部负责守卫。

    在需要的时候才会调集亲卫团其他的卫队跟随征战。

    而亲卫营的军官调遣,调配,这需要亲卫团这个文官部门和国防部,守备司令总部,以及内阁的兵部,张强共同认可才能调配。

    随着军校的成立,内阁吏部,兵部同国防部共同分配和调配士兵,军官的升职,调遣营成为主流。

    主要是兵部,守备司令部的士兵和将领需要调到各军野战部队,需要同兵部沟通,兵部调升,资料给内阁吏部一份,国防部认可,国防部备一份,否则,守备部队的调遣只需要再兵部过档即刻,军校学员从民兵,守备部队里面升迁也只是兵部管理的事情。

    同样野战部队和近卫部队的调遣只需要再国防部过档就行,如果要调动到守备部队,退伍,安置到守备部队,民兵部队,就需要几方协调,走档案。

    如今的调遣已经不是张强随便安排和插手就能办理的事情了,张强的日子又可以轻松一些了。

    亲卫团和近卫部队之前的调配就是张强说了算,但档案得走到国防部,总之随着制度的完善,国家形体的形成,各种事情都需要按照正规手续办理。

    所以以前张强的大都督侍从室出一个文件,发到部队,一名将领或者士兵马上被调动到相应岗位地方的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即便现在出一个文件,调动某人,也需要先走亲卫团团部,然后到近卫军军部,再走国防部,国防部到兵部,兵部再下文给守备司令部或者军校,或者新兵训练总监司,或者民兵总部,或者惩戒营总监司,亦或者是内阁吏部,等等非常麻烦,需要走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最快速度也得三五天。

    已经把水师提升为海军的时候,海军归国防部管辖,属于野战部队,亲卫团和近卫旅属于大都督府管辖。

    但这些部队的训练和后勤,军官培养则属于内阁兵部,职责分明,但机构却庞大了很多,效率也有些低下了,筹划一场大规模的战略级别的进攻需要各部门都到位,然后从上到下发出命令。

    命令在大厅里面转了一圈以后,会在下面的最终审核完成,分开,制备好命令,然后分成数份,一份存档在这里,一份报备兵部,一份报备国防部,一份报备大都督府内务府档案室,剩余的那份才会发到相关的下面部队手里,虽然时间也不长,人手足够,但也得半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从下达命令,到发出命令,这份命令光这个地方就要走半个小时。

    这样的效率如果放在紧急的时候,可能会耽误事情,但在筹谋阶段,准备阶段却能完好,准确,包罗万象,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将战争工作或者战争各方面因素考虑的完完全全。

    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部了。

    大殿上方,张强同魏无忌,周粥,张煌言,张名振,米林,黄韬等人针对各种情况展开分析,对自己华夏军的各种兵力和部署,调动都进行粗略的估计和分析,提出意见,几个人讨论之后,交给一旁的将领们分析,讨论,拿出方案,之后交给张强他们再讨论,将领们也参与解答和讨论,最后,发到下面的各级军官们讨论,拿出更加详细的方案和行军路线,物资到达时间,可能的延误,可能遇到的问题,完善之后,递交上面,上面审核之后,再交回他们手里,分割为数份更加详细的命令,制备成命令,下发出去,殿外的亲卫队护送命令到下面的各级部门,要是有需要交给中枢以外的部队的,由专门的军中信使,护卫队发出命令。

    命令走驿道传达到各个地方的部队手里,部队调动,最后完成战役的准备和进行。

    (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