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042章

挽明-第1042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不是房间内四、五只猫咪带来的几分活力,宋献策一度觉得,这和自家乡下老秀才的书斋几乎没什么区别,两者都是那么的沉闷和昏暗。

    当宋献策有些拘谨的坐在黎塞留办公桌的侧面时,红衣主教也已经细细的打量了他一番,黎塞留一手放在办公桌上,一手按着椅子的扶手,身体挺直的坐在那里,严肃的注视着宋献策说道:“我听到了一些不好的传闻,据说你公开对法国现行的各种政策大加批评,所以我不得不把你请来这里,想要冒昧的问一问。这究竟是你自己的意思,还是你所代表的王国的主张?”

    也许是顾忌到宋献策是一个外国人,红衣主教将自己的语速放的很慢。自小在巴黎长大的红衣主教自然讲的是一口纯正的巴黎口音法语,这对于一直向巴黎人努力学习法语的宋献策来说,倒是不难理解。

    即便宋献策这几个月一直在法语的环境下学习,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法语水平并不足以和真正的法国人相提并论,更不用说是红衣主教这样的语言大师。

    因此他并不打算和红衣主教就自己这一个月以来的言论作出解释,而是单刀直入的说道:“事实上我这一个月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引起阁下的注意,并非是对您所制定的政策有什么特别的意见。”

    黎塞留对于这样一个回答显然是有些意外的,他脸上严肃神情终于缓和了几分,向着宋献策说道:“为什么你要引起我的注意?”

    宋献策此时终于恢复了正常,他回望着对方的眼睛大胆的说道:“作为大明皇帝访问欧洲的代表,我国皇帝陛下对于欧洲各国都抱有着朴素的好感,希望能够和欧洲国家在某些事情上达成一致的看法。

    法国是欧洲的一个大国,自然也是我此次访问欧洲不能错过的国家,这就是我从荷兰前来巴黎的原因。

    可是当我抵达巴黎时才发现,真正掌控这个国家权的,是红衣主教阁下您而不是法国国王,但是主教宫的门槛对于我这样一个外国使节来说却又高了些,想要和阁下进行一场私密的谈话,我便不得不动了动脑筋,希望借此引起阁下的注意,让您主动邀请我来这里。”

    对于宋献策的坦白,黎塞留并没有感到愤怒,反而觉得有几分有趣。毕竟宋献策玩弄的这套把戏,他当年也玩弄过。如果不是在三级会议上他以支持宫廷的言论引起了摄政太后的注意,那么说不定他现在还是在担任着又穷又小的吕宋教区主教呢。

    黎塞留思量了片刻,决定给对方一个机会,让宋献策说一说自己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引不起他的关注的话,那就只能请对方即刻离去了,毕竟他的时间可是相当宝贵的。

    黎塞留清了清嗓子说道:“好吧,你的目的现在已经达到了,那么你现在可以说一说,见到我之后想要谈些什么了。不过我在十五分钟之后还要会见教皇的使者,如果你不能尽快的说明自己的来意,那么恐怕我们就要下次见面的时候再详聊了。”

    宋献策的眼睛闪烁了一下,很快便下定决心说道:“其实我想要和阁下商谈的,便是关于对奥斯曼帝国的对抗问题。我国皇帝陛下认为,横亘于欧洲和东亚之间的奥斯曼帝国,业已对东西方贸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不管是绕好望角,还是绕合恩角,这两条维系着东西方的新航路,都存在着路途遥远且损耗巨大的缺点。而最麻烦的是,这两条新航路都被控制在航海先行国家的手中,沿途适宜于停靠的港口,不是在葡萄牙手中,就是在西班牙手中,要不然就是在荷兰人的手里。

    其他国家的商船想要经这两条新航路往返欧亚大陆的两端,便不得不受制于这些航海先行国家。我国皇帝认为,对于中法这样的航海后发国家,在海外殖民贸易活动中不能够成为被牺牲的对象。

    因此我们两国有必要对现存的海上秩序予以变革,从而找到中法两国在海上新秩序中的位置。这就是我想同阁下交流看法的问题。”

    黎塞留对于宋献策的言论虽然颇为惊奇,但也还没有达到心动的程度,他只是微微调整了坐姿,方才对着宋献策说道:“贵国皇帝的想法虽然别出心裁,但是想要图谋奥斯曼帝国,恐怕还是想多了。你们到底知不知道,奥斯曼帝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宋献策却微微一笑的说道:“我从中国前往欧洲的旅程中,曾经了解一些关于奥斯曼帝国的事迹,抵达欧洲之后,也找到了更多关于奥斯曼帝国的资料。在我看来,奥斯曼帝国虽然是一个强国,但是并没有你们眼中所看到的这么强大。”

    黎塞留虽然一直关注于法国和欧洲事务,但是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也同样得到了他的不少关注,毕竟从14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就是欧洲人咽喉上的一根鱼刺,即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让欧洲人时不时的疼痛流血。

    因此他倒是被宋献策的话语勾起了一丝兴趣,不由向其询问道:“那么在你看来,奥斯曼帝国究竟在什么地方有弱点?”

    宋献策思考了一下,方才缓缓的说道:“在我们国家有这样一句谚语: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世界上不会有长生不老的人类,自然也就不会有常胜不败之帝国。

    奥斯曼帝国崛起于14世纪,至今已经强盛了300余年,即便是从历史来看,这个国家的强盛期也达到了历史记录的极限。

    而根据我所收集到的,关于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大事,我认为这个帝国也已经走过了自己的巅峰时期,正在慢慢的走着下坡路。在陆上,奥斯曼帝国曾经被更东方的帖木儿帝国所击败过。在海上,曾经一度控制了整个地中海的奥斯曼海军,现在已经被西班牙海军击退于地中海的一角。

    一国之国势,犹如潮涨潮消。所以当国家崛起之时,上下用命,同心协力,再艰难的阻碍也会一跃而过。但是当国家开始走下坡路时,往日被掩盖的众多问题就会一一显露出来,成为国家内乱的根由。

    奥斯曼帝国现在的疆域横跨亚欧非三大陆,领有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大部,整个北非地区,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等地区。但是,看似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差不多达到了他所能扩张的极限,在奥斯曼周边的相邻国家,没有哪一个愿意再亲近这个强大邻国的。

    不管是北面的异教徒国家,还是南面的*国家,无不对奥斯曼帝国的动向警惕万分,将其视为了自己首要的敌人。而奥斯曼帝国的内部,存在着成百上千个生活习惯不同的民族,依托于宗教和武力强行凝聚起来的帝国,必然会因为武力的衰退而四分五裂。

    像这样一个不修内政,而举世皆敌的国家,只要经历一次大的失败,就再也无法维系如此辽阔之疆域了。所以,我实在不明白,欧洲诸国为何要如此畏惧这个外强中干的老大帝国。”

    “从历史上看待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这些中国人到底在想什么。”站在一侧的黑袍修士马扎然,不由在心中微微鄙夷起了宋献策来。在他看来,对方在法座面前玩弄神棍式的神秘,只会自取其辱而已。

    不过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红衣主教面对中国人的无稽之谈居然沉思了良久。旋即回头对着他说道:“你去替我和教皇的使者打个招呼,把会见推到明日中午。另外把今日下午的所有会见都取消,我需要和这位中国使者好好的谈一谈。”

    马扎然极为惊奇的看着红衣主教,直到对方不耐烦的催促了他一声,方才点头答应着退下了。当他轻轻关上房门时,他才听到红衣主教向对方发问道:“那么贵国皇帝认为,中法两国应该如何才能改变目前的海上秩序,为我们两国占有一席之地呢?”

    宋献策立刻胸有成竹的说道:“埃及,自然是埃及。只要拿下了埃及就能沟通红海和地中海。根据我们的了解,通过苏伊士地峡连接两处海域,不过只有200公里。如果能够在此处挖掘一条运河,那么法国顷刻之间就掌握了第三条联系中欧的海上通道”

第625章 中法的初次交流三() 
掌握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对于任何有见识的欧洲政治和商业精英来说,都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欲望。在荷兰人没有发现西风带的秘密之前,荷兰的航海冒险家就一直试图寻找通往东方的北方航道,不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然而最终他们只是发现了加拿大而已。

    作为法国最出色的政治家,黎塞留自然不会忘记法国对于海外殖民贸易的需求,要不然他也不会被称之为法国海军之父,只不过他要顾及的首先是法国国内政治和法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使得他尚未对法国的海外战略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

    宋献策给他带来的中法海上发展共同战略,事实上刚好弥补了黎塞留对于法国海军的期待,让法国海军拥有了一个极有针对性的战略目标。一只没有战略目标的海军,最终只能成为王国昂贵的大玩具而已。

    黎塞留一眼就看出来,这个计划虽然会让中国人受益,但是法国也将从这个计划中获得足够的好处。这位中国使者并不需要多费唇舌,只要将这个计划摊开在自己面前,就能让他难以拒绝。难怪对方刚刚说,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单独面对自己的机会。

    但即便这个计划对于法国极有好处,黎塞留也不打算让对方牵着鼻子走,他身体向后靠了靠,双手交叉拥抱在胸前,平静的看着宋献策说道:“为什么是法国?就目前地中海的控制权力来看,哈布斯堡家族不是更适合同中国结盟吗?”

    宋献策诚恳的看着黎塞留说道:“哈布斯堡家族看似强大,但是他们利用婚姻关系开疆拓土的方式,事实上并不能将治下的领地合并为一。

    哈布斯堡家族领有的疆土主要分为西班牙、意大利和日耳曼地区,这三片区域的民众不仅语言不统一,就连生活习惯都相去甚远。这些民众之间唯二联系的纽带,一是王室的血脉,一是共同的宗教信仰。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样的纽带是虚弱无力的。王室的血脉可以更替,宗教信仰并不能取代民众自我利益的需求,哈布斯堡家族光是安抚国内各民族各地区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已经差不多耗尽精力了,又怎么有余力去对付一个高度集权的奥斯曼帝国呢?

    如果哈布斯堡家族真的能够控制住地方上的势力,根本就不会爆发这场战争,不是吗?更何况,哈布斯堡家族连新教徒都容纳不下,又怎么会和我们这些异教徒结盟。我国实在是无法信任,一个把宗教信仰放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国家。

    更何况,就眼下的欧洲政局来看,最终法国将会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果实,那么我为什么要找一个失败者作为我们的盟友呢?”

    黎塞留嘴角轻轻扬起,看着对方不以为然的说道:“法国将会取胜?如果你只是因为我们在巴黎郊外击败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就发出这么乐观的看法,是不是过于草率了些?就算是我,也还没能断定这场战争的胜利者究竟是谁呢。”

    宋献策却毫无退缩,继续坚定的说道:“我自然不会因为区区一两场战术上的胜利,就敢如此断言。我之所以如此坚定的认为胜利归于法国,自然是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