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06章

挽明-第106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名李夔龍是因为,除了这位厚颜无耻的奸臣,其他人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本事还做不到这么熟极而流。至于选上钱谦益这位东林领袖,则是黄立极生怕这些东林党人事后甩锅,否认他们参与了其事。到时候这事反倒变成了,他们这些人欺君媚上的罪证。

    几位文官们决定了之后,对一边发呆的勋贵们连通知一声都免了,就直接让右副都御使李夔龍和礼部侍郎钱谦益去太庙请崇祯归位了。

    到了日近黄昏之时,翘首以待的文武官员们,终于看到了从午门蹒跚而入的崇祯等一行人。

    走在御道之上的朱由检,毫无战胜了朝臣反对的喜悦之情。仅仅是让这些朝臣们同意和谈,就逼的他要进太庙以绝食为抗争。这和谈要是没有一个好的结局,那么这些朝臣们一定会把这个黑锅丢在他身上。

    所以朱由检非但没有胜利的得意,反而觉得自己好像正赤脚走在一条荆棘之路上。

    重新坐回御座之后的朱由检,看着下方沉默不语的官员们,终于振奋了些精神。

    朱由检抛开了一切胡思乱想,微笑着对刘宗周、文震孟两人说道:“朕刚刚在太庙诚心祈求祖宗显灵,想不祖宗居然真的被朕这个不肖子孙感动而降下了异象。朕听右副都御使李夔龍和礼部侍郎钱谦益描述,说天中有一轮红日没入太庙中殿,蕺山先生、文太常也看见了吗?”

    刘宗周、文震孟两人顿时感觉有无数目光注视到了自己身上,六部九卿众人虽然同意了崇祯的要求,但是出于一些不能言说的心理,他们并没有向低阶官员们说明,他们是怎么劝说皇帝从太庙里走出来的。

    如今崇祯这么光明正大的询问他们两人,顿时让两人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沉默了半响,面红耳赤的刘宗周期期艾艾的回道:“老臣虽然老眼昏花了,但想来众目睽睽之下,这事总是有的。”

    文震孟虽然不愿意说谎,但也不愿意违背和同僚的约定。他捏着鼻子说道:“陛下,这祖宗回应陛下的诚孝之心,固然是天佑我大明,但是所谓仙凡有别,祖宗也不能时时关注陛下,臣请陛下今后勿要事事求告祖宗。”

    看到刘宗周、文震孟两人都没拆穿这个谎言,知道这件事的六部九卿高官们终于松了口气。

    而原本一脸茫然的低阶官员们,则交头接耳互相的询问着,刚刚难道真有红日没入太庙的异象出现,而他们居然错过了吗?毕竟刘宗周、文震孟乃是天下的正人,向来都是不会说谎的。

    朱由检脸上微微有些尴尬,他又不是洪秀全,天天玩天兄下凡,最后把自己玩成了一个神棍。

    “这个是自然的,祖宗恩德能够回应一次,就已经让朕诚惶诚恐了,朕岂敢再去侵扰祖宗清静。”

    崇祯的回答,终算是让这些官员们放下了心。要是崇祯皇帝天天玩祖宗显灵,他们这些朝廷重臣将来在历史上会有什么样的评价,还真是不好说了。

    黄立极觉得光靠崇祯的承诺还是没什么保障,他出列进谏道:“太庙乃是陛下祭祀祖先之所在,此乃是国家重地。臣以为,现在太庙的守卫过于粗陋了。臣请陛下加强对太庙的守卫,并颁布诏令,非祭祀之时,非太庙管理的官吏,任何人都不得入内。”

    黄立极的进言,顿时得到了大部分辅臣的响应。原本朱由检也没打算继续玩这一招,随即爽快的答应了黄立极的进言。

    如此一来,群臣和崇祯之间的协议终于达成了。对于同后金议和的事,朝中官员都不愿意沾染,以防损害自己的名誉。

    因此一个有资历,有才干,又能代表大明出使后金谈判的使者,除了崇祯力荐的杨镐之外,群臣根本就没推出什么有力的人选出来。

    最终朝堂众臣还是同意了,赦免杨镐的罪行,以戴罪之身负责同后金的停战谈判,而兵部尚书王在晋参与谈判的一应事务。 

第148章 弹劾田尔耕() 
终于敲定了同后金的议和事宜,朱由检的心情终于放松了不少。“今天的朝会,也许是大明历史上开的时间最久的朝会了吧。”朱由检看着御门内地板上,斜斜照射进来的橘黄色光线,心中如此想到。

    “咕”朱由检听到了自己腹内发出的声音,不由伸手出按了按自己的腹部。从御门到太庙来回跑动,再加上近10个小时没有吃过任何东西,朱由检感觉自己饿的有些发慌了。

    “如果没有什么事的话,今天就此退朝吧。”朱由检有气无力的对着身边的王承恩说道。

    王承恩正打算对鸣鞭的太监示意退朝的时候,突然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阳武侯薛濂、安远侯柳祚昌、隆平侯张拱日三人出列,向崇祯上疏道,“锦衣百户田尔耕,向为阉党余孽,昔日执政锦衣卫时,公然构陷大臣,残害名士。陛下仁厚,未深究其罪,只是夺封贬职。然而此僚不知悔改,假借陛下清理营州军屯之事,侵夺功臣产业,鞭打功臣家仆,实在是胆大妄为之极,臣等请陛下为我等做主。”

    丰城侯李承祚眼中有些可怜的看着,三名出列向崇祯告状的勋贵世交,田尔耕清理营州军屯时,丰城侯府在营州卫也有不少土地被清理了去。

    阳武侯薛濂曾经找过他,希望他能一起上疏弹劾田尔耕,李承祚今日却还是拒绝了,同他们一起上疏弹劾田尔耕。

    他是勋贵中少有的阿附魏忠贤的人,其实按照他的家世,他根本不必去阿附魏忠贤。

    大明的勋贵到了天启时代,除了赚钱和享受之外,仕途上已经堵死了上进的道路。

    一来,勋贵子弟就算有才华,也考中了科举,但是文官系统也会警惕的把这些人排除在中枢之外,大明一朝都没有勋戚入阁的先例。

    二来,虽说勋贵世家都以军功封爵,按照道理进入军伍历练,才是勋贵仕途上升的正道。但是大明朝武将的地位实在太低,就算是一个总兵,相当于一省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了,在文官眼里也只是一个粗鄙不文的武夫罢了。

    六、七品的文官可以对着三、四品的武将呼来喝去,巡抚以上的文官甚至可以直接下令把总兵扒了裤子打板子。万历时,浙弁牛姓者,官副总兵。上揭张永嘉相公,自称走狗爬见。边将如戚继光之位三孤,李成梁之封五等,遇到张居正也要自称门下、沐恩、小的、某、万叩头、跪禀。

    可见这武将实在是没什么可做的,与其当一名武将去受文官的气,还不如在京城做一名无所事事的勋贵来的舒坦。

    再一个,大明勋贵虽然祖先都以军功封爵,但是土木堡之变后,成年的勋贵子弟及武勇家丁基本一战而亡,大明勋贵的传承基本上就算是断绝了。

    这个时代,军伍之学都是属于家学,没有什么将官培训、士官培训的公开学校。而大明所谓的武学,只讲韬略,不谈军队编组的原则;只让武生习武,不谈指挥各种部队的要点。且武学教学不严,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武学毕业的学生也不被朝廷所看重,因此大明的武学也就是一个混日子的地方。

    而像戚继光、俞大猷、王阳明这种靠自学成才的天才军事家,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所谓将门世家,都是需要靠着父兄手把手的传授指挥军队的经验的。

    除了这个家学之外,最最重要的还是家丁的数量。到了天启时代,明朝的军制已经完全衰败了。真正能打仗的都是各个将领身边的家丁,普通的军士连饭都吃不饱,那里还有力气替朝廷去卖命。这些充满怨恨的士兵,没有在战场上朝你放冷箭已经算是很有良心了。

    正因为大明的军队存在着这种种弊端,因此大明的勋贵们,即便是还算有几分底子的英国公府,也只愿意守在京城,做一看家之犬,也不会想着到边地领军赚取一些功勋回来。

    但是丰城侯李承祚无疑是大明勋贵之中的另类,他放着好好的勋贵日子不过,居然去巴结阿附魏忠贤,这人对于功利之心可谓热衷了。

    不过魏忠贤失势之后,他们这些阉党虽然没有被追究,但是崇祯也没有多加青睐。

    这种从权力中枢中突然边缘化的感觉,让李承祚颇有些心灰意冷,但是随着崇祯重新起用了右副都御使李夔龙后,他就又有些蠢蠢欲动了。

    锦衣卫百户清理营州卫军屯,居然把丰城侯府的田庄也给清理了进去,刚开始收到营州田庄管事通知的李承祚,第一反应就是有些奎怒。

    什么时候,一名小小的锦衣卫百户敢动勋贵的田地了。就算他丰城侯府失去了圣眷,但是大明勋贵同气连枝,只要不是政治上站队的事,基本上勋贵还是能够保持内部团结的。

    李承祚正想着,是否要联系几位在营州同样有田庄的勋贵,一起向崇祯哭诉一番。

    阳武侯薛濂就找上门来了,从薛濂嘴中,李承祚了解到,这位敢清理勋贵田庄的锦衣卫百户,居然是前不久被贬官的锦衣卫都督田尔耕。

    难怪营州十几位勋贵的田庄被清理,却没有一个田庄敢反抗的。而被夺了田庄的勋贵,也只有阳武侯等三、四家站了出来,其他勋贵都在观望着。

    阳武侯薛濂为了安定李承祚的心,还悄悄告诉他一个消息。这次弹劾田尔耕的,不止是几家勋贵,还有营州地方的几位缙绅,也走通了朝中科道官的门路,准备一起弹劾这个魏忠贤手下的头号鹰犬。

    李承祚模棱两可的应付了几句阳武侯薛濂,然后把他给打发走了。送走了阳武侯之后,李承祚总觉得这个事情有点蹊跷。这个时候,没有抱上新大腿的阉党官员们,都老实的像个龟孙子。

    田尔耕当初替魏公公做事不遗余力,可谓是仇家遍及朝野,他究竟有什么依仗,敢在这时候跳出来,跟勋贵、地方缙绅为敌。这清理军屯的事,大明朝起码也干过几十次了,清理侵占屯田最为著名的人物就是海瑞,但是即便是海瑞也无法杜绝勋戚和缙绅们侵占民田的现象。

    像田尔耕这样的戴罪之身,他现在应该低调的连声音都不发出来,才能避免朝中舆论关注到他身上,清算他过往的罪行才是。李承祚左思右想,始终想不出一个结论来。

    随后,他叫过了自己的亲随,亲自命他去营州打探消息。一日一夜之后,亲随李更就把营州卫军屯改制的详细消息带了回来。

    营州原本有5卫,每卫有军户五千六百户,每户出一丁,就是一卫的定额人数5600人,5卫共计2万8千户。前、后屯卫靠近通州,这两卫距离京城的命脉大运河太近,所以这次改制只选中了营州左、中、右三卫。

    锦衣百户田尔耕明面上只是负责清理营州左屯卫卫所,但是分别派往营州左、中、右三屯卫的三个锦衣卫百户,却以田尔耕为首。

    军屯卫所改制的目的,是为建立新军提供足够的兵源。所以营州卫军屯改制的主持人实质上是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不过实际操作的负责人是田尔耕。

    有孙承宗这位前辽东经略的名义挂在那里,营州卫的直属上级大宁都司,对于田尔耕等锦衣卫在营州三卫干的事,丝毫不敢过问。

    虽然一卫的最高长官是正三品的指挥使,他们在自己的卫所内,可以对着军户们作威作福,掌控他们的生死。

    但是在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