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065章

挽明-第1065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位是未来的大明皇帝,但是对于皇帝来说,这些皇子首先都是他的儿子,在他心目中并没有谁更适合接任皇位的区别。

    不过作为大明皇帝,他不能选择一位无法承担责任的人来担任下一任大明皇帝。孙承宗对于崇祯说的那句:权力应当和责任进行匹配,无限的权力就应当承受无限的责任。如果让一个心智不够成熟的人登上帝位,对于皇帝本人和他的臣民来说,都将是一个灾难。

    所以,崇祯以为,当前最为重要的不是决定皇位继承者的人选,并对继承者进行执政教育。而是应当先确认皇位继承人的顺序,和制定取消继承人皇位继承资格的制度,从而把皇位的传承变成一项制度化的选择,以确保国家在皇位更迭时的安定。

    孙承宗在路上不断的反思这段话,在他离开西苑的时候,他终于想明白了。崇祯这么做的目的,依然是在否定皇帝本身的天命色彩,从而让大明皇帝逐渐走下神坛,成为和内阁首辅类似的执政官员职位。

    孙承宗霍的停下了脚步,他现在倒是有些懂了,为什么崇祯会如此反感,官员们关心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原本应当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按照出生次序安排下去就好啦,大家真正应当关注的是,应当如何限制皇帝的权力,从而使得皇位的更迭不能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行才是。

    但是他随即苦笑了起来,在他看来,崇祯的想法的确很好,但是对方却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多么强势的君主。从大明开国以来的皇帝算起,崇祯此时手中握有的权力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祖先,约位于太祖、成祖之后,同世宗皇帝差相仿佛。

    面对如此强势的皇帝,本就缺乏名臣的崇祯朝的大臣们,哪里敢直面皇帝谈及限制皇权的问题。世间也只有一个海刚峰而已,即便是海刚峰也未尝想过制定限制皇权的制度,只是希望能够用道德促使皇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而已。

    就在孙承宗站在原地默然不动时,他身边的家仆不由小声的向他问道:“老爷是不是不舒服,不如我们先回府休息,这武英殿就不去了吧?”

    孙承宗被惊醒了过来,他摇了摇头说道:“不,还是照旧前行,先去武英殿,然后再回府。”

    孙承宗知道,自己是难以劝说皇帝改变心意了,事实上他也不愿意去改变。毕竟这件事对于大明来说,还是好处多余坏处的。

    但是他也不愿意去推动这件事,毕竟他现在时日无多,而皇帝却才30不到。如果崇祯和他祖父一样长寿,那么在经历了漫长的时日之后,他未必不会后悔年轻时的决定。那么到了那个时候,劝说皇帝制定限制皇权的官员,就会变成皇帝的眼中钉了。

    所以,孙承宗决定把一切托付给时间,由崇祯自己去反思这一想法。如果到老也不变的话,自然是国家的幸事。如果他最终还是改变了想法,也不会有人会因此而受到牵连。不过他倒是清楚一件事,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总参谋部绝不可以再插手,否则必然会引起皇帝的恼火。

    他自己在时,尚可以让皇帝有所顾忌。一旦他过世,牵涉进皇位继承问题的总参谋部官员,恐怕是没什么好下场的。毕竟,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出来的军官们,对于皇帝的尊崇可是远远超过那些整日谈论君臣父子纲常的文官们的。

    总参谋部官员以为自己可以控制军队,其实不过是个错觉。控制军队的是总参谋部这个组织,而不是总参谋部的官员们。而总参谋部这个组织,天然是服从于皇帝的,因此只要皇帝一纸诏书下来,总参谋部上下就能被更换一新,那些官员们不会有任何还手之力,而这都不必通过内阁的首肯。

    现在的总参谋部高官们,不是孙承宗的老部下,就是他的门生故旧,他自然是不希望这些人作出错误的选择,从而惹恼到皇帝下手清洗总参谋部的。

    而此刻被孙承宗和崇祯谈及的沈阳,其实事态要比君臣两人谈及的更为恶劣。当初范永斗发行纸币,除了垄断满清和大明之间的贸易权力之外,同样也垄断了辽东蒙古诸部和大明之间的贸易。

    更为恶劣的是,依仗着满人对于蒙古诸部的武力威慑,范永斗同样采取了强制在蒙古诸部推行纸币的方式,用纸币套取了蒙古各部大批的皮毛和牲畜,从而掠夺了大量财富。

    但是和大明在海外推行纸币不同的是,满清自己能够生产的物资并不多,唯一有竞争力的铠甲、铁器,又是限制对蒙古诸部出售的物品。因此这些到了蒙古部族手中的大清元,很难在沈阳换回部族所需要的物资。

    因此当大清元崩盘之后,许多蒙古部族都向黄台吉哭诉,自己手中的大清元现在一文不值,他们情愿把手中的大清元全部交给清廷,只要清廷给出能够让他们部族度过今年冬季的物资就行。

    这些蒙古部族里,又以科尔沁部王公受害最为严重。科尔沁部和后金结盟之后,便一直未曾遭遇过战火,在黄台吉登基之后又得到了颇多的赏赐。再加上海兰珠从大明送回的一些畜牧良种,使得科尔沁部一时变得极为富裕。

    不过因为这些科尔沁王公贵族和满人亲贵的联姻关系,使得股票这种新奇玩意让一些居住在沈阳的科尔沁王公贵族们跟风入了市。虽然科尔沁人是满人的姻亲,但是当遇到股灾时,满人亲贵们可没想起他们是自己的姻亲。

    甚至于有人为了能够顺利跑路,还故意隐瞒了消息,好让科尔沁王公贵族们去接盘。于是乎,科尔沁部族蓄积二十余年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大妃博尔济吉特氏,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姑侄两人的门前一时人满为患,都是那些受害的科尔沁王公贵族们上门来请求主持公道的。

    正是看到了这些蒙古王公和中、下层满人的怨气,黄台吉才不得不改口,同意英俄尔岱稳定纸币的诸项政策。而多尔衮查封四海贸易公司,不仅没能获得黄台吉想要的大量物资,还引起了明朝方面的断然反击,直接暂停了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这更是推动了沈阳的物价上涨。

    黄台吉这才不得不打开了宫内的库藏,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即便大清元已经跌到了过去面值的十五分之一,宫内库藏的物资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下降。黄台吉和英俄尔岱商议后,决定实施限购政策,他还派出了自己的侍卫进行查访,想要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于是他很快就发现,在这个当口,居然还有满人不想着为国分忧,还在那里发国难财。以莽古济格格为代表的爱新觉罗成员,正凭借着自己的身份优先把手中的大清元换成各种物资。爱新觉罗家的人尚且如此,其他满人亲贵自然也就有样学样。

    宫内放出的物资,倒是有三分之二落入了这些人手中,只有剩下的三分之一流入了市面。虽然黄台吉不明白,这些人手中如何攒下这么大一笔纸币的。但是他很明确一件事,如果不打断这些伸向平稳货币物资的手,就算把宫库放空,也填不满这些人的胃口。

    而没有了宫库储藏的物资,他这个大汗说话还有人听吗?黄台吉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思索了一晚之后,于第二日一早便招来了几名心腹侍卫,把几件事一一吩咐了下去。于是在孙承宗同皇帝交谈的这一天,莽古济格格的家奴冷僧机突然跑去了刑部,出首言莽古尔泰生前曾经同贝勒德格类与公主及索诺木结党,设誓谋不轨。

第651章 谋逆案() 
黄台吉对于莽古济格格的不满源自莽古尔泰自杀后,这位姐姐曾经多次私下祭奠罪人莽古尔泰,并埋怨黄台吉太不尽人情,生生逼死了自己的兄长。

    莽古济格格的埋怨之言并不是自言自语,她不仅对自己的两个女儿讲,连丈夫的亲戚也不避讳。因此这些言论传到外面之后,给黄台吉一向以宽仁待人的名声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在莽古济格格看来,她只是不满于两个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而已。但是在黄台吉看来,这位姐姐却是在动摇他统治满人和蒙人的执政基础。

    毕竟为了笼络蒙古诸部和满洲八旗的人心,他可是一直不遗余力的展现自己的宽容一面。但是他自继承汗位以来苦心经营的宽仁形象,正随着他强硬对待三大贝勒的行为而遭到质疑。

    在这个时候莽古济格格散布这些言论,无疑更是坐实了他心胸狭窄的传闻,这是黄台吉难以忍受的。

    莽古济格格让黄台吉恼火的还不止这一件,作为莽古尔泰、德格类的同母姐姐,在两人去世之后,她便顺利成章的获得了正蓝旗残部的效忠。

    自从莽古尔泰反叛兵败,德格类带着正蓝旗主力在义州投降明朝之后,原本实力强横的正蓝旗,一下子势力大衰,和镶黄旗成为了难兄难弟。

    不过即便是如此,正蓝旗内部也还是十分团结,毕竟投降明朝的正蓝旗可没被明军屠杀,反而成为了忠义八旗的中坚力量。而在莽古尔泰、德格类先后过世之后,正蓝旗上下对于黄台吉这个大汗和其余各旗的态度就有些微妙了起来。

    黄台吉一直都在试图拆散正蓝旗,从而彻底消化这只力量。但是因为有莽古济格格这个主心骨在,他的政治分化手段效果并不理想。

    而因为正蓝旗主力投降了明朝,黄台吉还不敢用过于激烈的手段清洗正蓝旗的残部,生怕因此而造成投降明朝的正蓝旗将士真心归附大明。

    莽古济格格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黄台吉的长子豪格,一个嫁给了岳托。当初黄台吉竭力促成这两桩婚事,是想通过这个姐姐去影响正蓝旗,从而令莽古尔泰不至于和自己过于敌对。

    但是随着他废除了四大贝勒议政的制度,莽古尔泰、德格类先后死去,这两件婚事反倒是成为了他的一桩心病。莽古济格格通过两个女儿,正渐渐把正蓝旗、镶红旗、镶黄旗结成一个团体,变成为豪格的后盾。

    再加上那个看似半退隐的大贝勒,在背后不遗余力的为豪格张势。不知不觉之间,长子豪格已经获得了四旗的拥戴,势力已经隐隐超出了黄台吉的控制。

    自小在后金政治斗争中长大的黄台吉,父子、兄弟之间的残杀事件都经历过,自然不会把自己的安危寄托在他和豪格的父子之情上。

    在黄台吉看来,重要的不是豪格有没有不敬之心,而在于豪格有没有反叛自己的力量。而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他认为豪格还是有着这样的力量的。

    这么一来,削弱豪格对于四旗的控制权力,就成了黄台吉的优先考量,这甚至都超过了他对于两白旗的忌惮。

    而想要打破八旗现在逐渐形成的政治局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除掉联结正蓝旗、镶红旗、镶黄旗三旗的关键人物…莽古济格格。

    只不过之前黄台吉还想利用莽古济格格对正蓝旗将士的影响力,去策反现在驻扎在乌兰巴托的正蓝旗,所以迟迟没有动作而已。

    不过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黄台吉不得不提前动手,给莽古济格格安上一个谋反之罪。除了借此没收莽古济格格积攒下的财富填补国库,以震慑宗室子弟和满蒙亲贵不要乱伸手外。黄台吉也借机拆散了正蓝旗、镶红旗、镶黄旗三旗联合的政治联盟。

    额驸琐诺木杜凌很快就屈从了现实,承认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