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070章

挽明-第1070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台吉虽然大力提拔汉人的读书人,又多次对宗室子弟、八旗将领劝告,要他们多读些汉人的书籍,明白一些君臣相处的道理,但是他可没想过要让满人完全变成满口之乎者也的汉人。

    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虽然他出生较晚,没能赶上努尔哈赤波澜壮阔的前半生,但是他也很清楚一件事,满人的根基实是在于武力。如果不是满人的武功超过了汉人,满人是无法夺取辽东,驱使辽东汉人成为满人的奴隶的。

    但是汉人有一句话说的好,可以马上取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当辽东在明国手中时,满人固然可以凭借武力劫掠汉人的资财以奉养自己。但是当辽东已经在满人手中之后,满人就不能继续依靠劫掠自己治下的汉人过活了,否则满清就无法存继下去。

    满人的数目,哪怕加上那些深山老林里的生女真人,也抵不上汉人人口的一个零头。因此满清想要延续下去,就必须让汉人接受满人的统治,而不是让汉人将满人视为无法沟通的强盗。

    满人从前都生活在穷山恶水之处,从小到老都要抗争大自然施加的各种灾害,还要同敌对部落争夺生存空间,可以说这是一个信奉弱肉强食法则才能生存下来的民族。正因为如此,当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时虽然使用了许多血腥手段,但是那些部落民很快就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成为了建州女真的一份子。

    在满人的生活里,强者拥有一切,弱者只有选择服从才能生存下去。但是汉人却并非如此,汉人的抵抗也许不如满人激烈,但却远比满人难以统治。汉人并不认为统治就是简单的弱者服从强者,而是把统治看做了一种让所有人都好好生活下去的社会秩序。

    如果你不能给汉人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那么即便你的武力再强大,也会遭受到汉人坚韧而持续的抵抗。就好比努尔哈赤统治的末期,虽然满人的武力并没有下降,但是后金这个国家却已经差不多走到了绝境。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因为努尔哈赤对于辽东汉人的屠杀,导致辽东汉人进行了自发的反抗。这一时期也是东江镇势力扩张最为迅速的时期,对待明军百战百胜的满洲八旗,面对这样一只辽东汉人组成的偏军,却不得不实施了迁民禁海的政策,把沿海地区让给了东江镇。

    正是看到了天命汗治理国家政策的失败,黄台吉登基之后才会改弦易辙,拉拢汉人中的读书人和士绅大户,依赖他们来统治那些底层的汉民,并开始逐步推行政治改革,仿效明朝建立国家制度,这才稳定住了国内的形势,缓和了满汉之间的矛盾。

    但是四书五经是用来禁锢汉人的人心,让他们忘记民族之间的区别,而只记住君臣名分的,不是用来让满人把自己给伪装成一个汉人的。虽然这位朝鲜大儒看起来把豪格教的很好,看起来的确有几分仁君之风,但这并不黄台吉乐于看见的。

    因此在获悉了这位朝鲜大儒待在沈阳的理由之后,黄台吉便令手下的侍卫替他去寻找遗失的家人,准予他带着这些家人回朝鲜去。以此来隔绝了,此人对于豪格的影响。

    弄明白了豪格思想变化的原因之后,黄台吉终于又回到了原来的思路上,思考着如何继续清理莽古济格格谋逆案的后患。当他下令凌迟了自己这位姐姐之后,他就没打算再放过自己的两个外甥女,毕竟这两个外甥女所嫁之人实在是太过重要了。

    豪格有身为隐形储君的地位,而岳托却是子弟贝勒中的领头人,如果这两个人联合起来反对他,大清非乱套了不可。虽说黄台吉此时已经清理了敢于公开反对自己的政敌,但并不代表国内已经没有能够抗衡他的政治力量。

    不管是大贝勒代善,还是两白旗的多尔衮兄弟,都是表面臣服于他,而却都拥有各自势力的政治派系。如果豪格和岳托不服从于他的命令,除掉自己那两个外甥女,那么他们和黄台吉之间的不合,很可能就会被外人所利用,这就会令黄台吉陷入左右为难的地步。

    黄台吉若是不出手对付豪格和岳托,那么对手就会利用他们来反对自己。但若是黄台吉被迫出手对付豪格和岳托,那么他打击的却又是自己的实力,这无疑会令他的支持者出现思想上的混乱。

    不过就在黄台吉思考着如何说服豪格、岳托放弃自己的福晋时,从北镇、复州两地突然传来了警讯,义州和金州的明军突然有所异动,似乎有大举进攻的预兆。而且驻守北镇的济尔哈朗还收到了明使送来的通牒,要求沈阳方面立刻送还被扣押的四海贸易公司职员,并赔偿公司物资被没收的损失。

    黄台吉自然不会接受明人送交通牒的要求,虽然他在查封四海贸易公司仓库之后就后悔了,但是他可没打算承认自己处理此事时有些失当了。他不过是想着先拖延一段时间,等沈阳百姓忘记了这件事,再派人和这些商人加以交涉,看看能不能恢复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从而解决掉这个问题。

    而明人送来的通牒就有些打他的脸了,这无疑是将整件事的责任都扣在了他头上,让大清的臣民以为,这场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他贪得无厌而造成的,这怎么能够忍受呢。

    此外,自天命汗建国定基以来,虽然后金小而明国大,但是在两国的往来记录中,一直都是后金占据上风,而明国占据下风。如今明国以高高在上的口气要求大清交还人员赔偿损失,这是真把大清当成属国了不成。

    面对这样的形势,黄台吉只能暂时放下其他盘算,开始着手修复内部的共识,团结一致对抗明国的进犯。岳托和豪格算是找到了脱离沈阳这个权力倾轧之地的办法,以缓和现在同黄台吉之间的紧张关系。两人纷纷上书黄台吉,表示愿意前往北镇协助济尔哈朗抵御明军的进犯。

    黄台吉衡量了一番之后,拒绝了豪格的外出请求,而是令岳托前往北镇主持防范明军进攻的事务,令阿巴泰带兵增强复州的防御,并要求多尔衮负责同明人办理交涉,妥善处置明人通牒的事件。

    在沈阳城内因为莽古济格格谋逆一案而人心惶惶的时候,北京却正刮起了一场自然科学上的狂热风暴。这场狂热掀起的源头,来自于伽利略想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地球到底有多少重量。

    这十年以来,正是大明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因为皇帝的兴趣问题,研究自然科学已经成为了新学最为重要的方向。而在这种研究过程当中,自然也就出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难题。

    比如地球的半径究竟是多少?地球的表面面积又有多大?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有多长?地球距离太阳有多远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如果不考虑历史的进程,北方新学学者研究的这些自然科学问题,同南方士人研究的各种享受事物其实都可以归于一类,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属于无用之技。

    但是如果放到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两者对于人类历史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却是天壤之别。当然,现在的大明人并不了解这两类学问之间的区别。北方士民之所以如此追捧自然科学,完全在于南方士人研究的享受事物普通人可享受不到,但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却似乎只要智慧就够了。

    大明的普通百姓虽然觉得自己未必有这样的智慧,但是自己的子孙可未必没有这样的智慧。朝廷开办的学校不就是教授着这样的内容么,只要子孙能够按部就班的读下去,未必不能成为皇家科学院的一员,至不济中学毕业之后也能做个管事什么的,可比都圣贤书考科举的路途要平坦的多。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下,北京城内的士绅官僚子弟们,也开始出钱资助自然科学的研究,而不再是花钱办什么诗社文会。毕竟自然科学研究出了成果,他们就能获得皇帝的亲自接见和嘉奖,而诗社文会却从来得不到皇帝的关心。

    主持这场实验的伽利略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年轻时代的比萨城,当他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时,下方也是人山人海的居民。而这一次几乎有数万北京居民围绕在了石景山的一处峭壁下,完全把实验场当做了庙会来逛。

    实验是基于万有引力设计的“铅垂线法“,当伽利略接触了崇祯提出的三大力学猜想之后,便进一步完善求证了三大力学定律,并进一步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大小与这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计算地球质量的依据,正是来源于这条定律。但遗憾的是,虽然闹腾了三日,实验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山风和各种振动的影响,远远超过山体和铅球之间的微小引力,实验没有取得任何有意义的数据。

    不过伽利略却并不认为自己是失败的,他认为这只是自己没有找到正确的实验方法而已。虽然这场实验的失败让他受到了不少舆论攻击,但是崇祯还是站出来支持了伽利略,他公开表示:“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失败也是弥足珍贵的经验。就好比幼儿学习走路,如果不摔上几个跟斗,又怎么能够学会走路呢…”

第656章 无用的科学?() 
采用科学实验和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力学,本就是伽利略·伽利莱开启的先河。而崇祯从后世剽窃过来的牛顿运动定律,则为伽利略在宏观世界和低速状态下研究物体运动建立了有效方法。简单的来说,因为苏长青这个穿越者的缘故,伽利略基本已经干完了属于艾萨克·牛顿爵士该干的活。

    好吧,虽然艾萨克·牛顿爵士失去了经典力学之父的荣誉,但起码他未来还可以研究下数学和光学。当然这位艾萨克·牛顿爵士现在还没有出生,他应该无法向苏长青和伽利略·伽利莱先生表达自己的愤慨。

    伽利略对于崇祯提出的三大力学运动规律猜想倒是极为推崇,认为这几乎可以用来解释一切的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虽然这位大明皇帝的才智似乎随着贡献出这三条力学猜想后就陷入了平庸,难以和他讨论有关经典力学中更深入的问题,但是伽利略自己和自己对话,就足以用这三条定律将从前学说中的错误部分给修正回来了。

    也因为在中国听闻了关于三大力学运动规律的猜想,伽利略把原本在欧洲已经有了腹稿的《论两种新科学及其数学演化》一书进行了重新修订,推迟到了崇祯十二年夏末在北京出版第一册。

    远离欧洲宗教裁判所的威胁之后,伽利略在中国终于能够安心的继续自己对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考。而在他成为皇家科学院的院长之后,更是利用了崇祯所提供的充足资金,对天文仪器和科学器具上进行了改进和研究。

    崇祯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39年,在大明北方大部分百姓的记忆里就是饥饿和酷夏,不过对于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家的眼中,这却是本世纪最后一次观测金星凌日的机会。他从年初就开始不停上书给皇帝,期望能够派遣远征队前往各地观测。

    虽然在这样的年份,调用人力、物力和宝贵的船队去世界各地观测金星凌日的过程,看起来颇有些不食肉糜的意思。不过伽利略最终还是说服了崇祯,因为观测金星凌日可以测定太阳视差。

    太阳视差是天文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