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077章

挽明-第1077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古人大多认为,英雄指的是落败失踪的林丹汗,这是皇帝为了纪念林丹汗所建立的城市。阿敏、杜度这些女真人自然不这么看,他们可不觉得皇帝对于林丹汗有这么尊敬。更别提,林丹汗也算不上什么英雄。

    当然,对于崇祯自己来说。他只是顺口这么一说而已,念了这么多年的乌兰巴托,别人一问,他自然也就随口说了出来。事后当他反应过来时,也懒得再去修改了。

    崇祯九年开始建设的乌兰巴托,到了崇祯十二年,也算是初见规模了。夹在南北两山山谷之中的乌兰巴托,东西两侧都是广阔的草原。北面的肯特山脉替这座城市抵挡住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南面的山脉又称为了这座城市天然的屏障。

    当初林丹汗如果不是过于大意了,多尔衮的突袭是不可能赢得如此完美的。不过随着乌兰巴托城的建立,虽然只是一座低矮的土城,但是这座城市原本就建立在山前的台地上,因此现在满清如果想要再次突袭这里已经不可能再重演当日的辉煌了。

    以老于军伍的阿敏看来,除非黄台吉带领沈阳的主力前来,否则光凭一只偏军是无法攻下这座城市的。汉人在建筑上的天赋,比他们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实在是强的太多了。

    当然,即便是以阿敏的目光来看,和忠义八旗一起驻守在乌兰巴托的明军将士,在获得了充足的给养之后,他们能够发挥出来的战斗力,也不会弱于八旗普通将士。而如果是依托城墙防守,在火枪、火炮的支援下,这些明军将士反而比一般的八旗精锐更能艰苦耐战。

    自从阿敏投奔大明以来,他过去对于明国的印象已经差不多都被推翻了。事实上,直到今日阿敏也不能明白,天命汗当初是拥有了这样的自信才会挑战明国这样的庞然大物,据说天命汗前后进入北京城不下十次,他难道看不出这样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战争潜力吗?

    更可笑的是,当沈阳的八旗亲贵们整天吹嘘着天命汗的光荣伟迹,把辽东的明军揍得多么惨时。阿敏在关内却发觉,对于大明这个庞然大物来说,辽东的失败不过只是丢了几根手指,甚至都算不上损失了一支胳膊。

    看看崇祯登基的这十年,明国虽然没有在战场上获得什么决定性的胜利,但是仅仅保持住了北面不败的局面,大明就在迅速的恢复元气。如果不是大明北方连续的自然灾害,阿敏估计大明早就可以组织起对沈阳的反攻了。

    让阿敏更为畏惧的,还是崇祯这位年轻的大明皇帝的沉稳性格。在他看来,以皇弟入继大统的崇祯,实际上皇位并不是那么的稳当的。如果他处在崇祯的位置,必然是一早就要在辽东发起几次反击,从而确立新皇的权威了。

    但是崇祯偏偏就能忍得住,即便他把察哈尔部等漠南蒙古诸部纳入了大明的治下,并建立起了一个对沈阳的包围圈,也没有趁势发起对于辽东的进攻,而是不紧不慢的消化这些蒙古部族,让他们真正变成大明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还算出色的军事统帅,当他从后金的四大贝勒之一成为大明的八旗统帅之后,即便是他所接触到的那些讯息,也足以让他看明白这些年大明的战略战术究竟是什么了。

    如果说,黄台吉的伐明战略还是继承自天命汗的伐大木之策,那么大明对付沈阳的战略就是织网捕鱼。甚至可以说,在大明的战略布局中,也隐隐含有天命汗伐大木的策略。

    必然大明在海参崴、庙街等地建立据点,当初沈阳众人都认为明国这是徒费力气,毕竟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四路出击而被后金分而破之的战绩已经告诉了他们,在这个时代想要玩分兵合击无疑是在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

    明军相距几百里都不能完成分兵合击的战术,绕到北方密林中的明军想要从后方袭击沈阳,岂不是在做梦?他们只需要派遣少量精兵就能防守住这些长途跋涉而来的明军了。

    但是,当明军在东海之滨和黑龙江地区扶植起反叛沈阳的力量之后,阿敏等少数人才理解过来,明国在这些地方建立据点,并不是为了想要从后方进攻沈阳,而是要切断沈阳从这些地区获得生女真人补充新血的管道。

    当沈阳无法从这些深山老林中获得人口之后,八旗的战争节奏不可避免的被打乱了。毕竟老八旗子弟可是各旗旗主的根本,这些生女真人死了可以再去抓,可老八旗子弟那是少一个便没有了一个。

    满人的根本在于八旗,而八旗的根本实在于各旗的牛录,这些牛录基本上是由建州女真和陆续投靠天命汗的各个小部落组成的。也就是说,一个牛录之内,基本上都是亲族或是同乡。正因为牛录内部有着血脉和乡土作为纽带,因此在战场上八旗军队自然要比明军坚韧耐战。

    不管是为了至亲报仇,还是为了保护亲人,同一牛录的满人都不会轻易溃散。而反观明军,在失去了严格的操练和充足的物资补给之后,本就被打乱了地域安排的普通明军,自然不会对身边的同伴有多少信心,往往是一点突破,就会全线溃散。

    但是,满人的八旗制度虽然带来了军心的凝固,却也有着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八旗内部盘根错节的关系,使得军队很难被调动去打一些硬仗。黄台吉登基之后,第一次出兵宁锦,就遇到过各旗将领不肯执行命令,逼的他不得不自己带头冲锋。

    所以在之后的日子里,黄台吉一直在调整八旗内部的结构,并不断抓捕生女真人补充八旗新血,依靠这些生女真人打头阵去激发老八旗的血性。此外便是建立蒙汉八旗的仆从军,让满八旗作为督战力量出现在战场上。

    但是随着明人的布局,黄台吉的策略近乎破产。没有足够数目的生女真人掺入到八旗各牛录之中,黄台吉对于八旗的掌控就无法做到使臂使指,即便是他不断的提拔起底层的八旗子弟也不行。

    这并不是黄台吉的策略不行,而是沈阳无法应对明国的战略。而明国的这种战略,又是建立在明国近乎无限的物资供应的基础上的。没有足够的物资,明人就无法拉拢到这些深山老林中缺衣少食的索伦人。

    对于阿敏来说,当他被黄台吉用计软禁在自己府中时,他才想明白黄台吉对于四大贝勒共议朝政的制度有多么的憎恨,而黄台吉用来削弱自己在八旗中声望的计谋是什么。

    而年轻的崇祯,几乎从登基那一天开始,就明白了黄台吉的想法,并随手布下了应对的策略。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二年,黄台吉在沈阳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是他距离北京却越来越远,这正是明人在战略上获胜的结果。

    阿敏无论怎么思考,都无法替黄台吉破除大明在战略布局上的优势。对于大明来说,只要满清无法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双方的实力对比将会取决于各自的国内建设速度。

    和汉人比建设,看看眼前这座乌兰巴托城就知道,满人不会有任何希望。自从汉人来到了这里,不仅建立起了这座城市,更是把它发展成为了一座活跃的贸易都市。更令人神奇的是,汉人居然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了土豆和白菜,让漠北的蒙古人第一次吃到了蔬菜。

    可是想要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就连现在的阿敏都不知道应该进攻何处为好。唯一的选择大约是击破山海关,直接把京畿一带的工厂全部化为灰烬,否则即便满人能够从漠南草原绕道攻入山西,也是无法触动这个国家的心脏的。

第663章 阿敏二() 
乌兰巴托城虽然是围绕着寺庙而建立的城市,但实际上却是两座隔河而望的小城合并起来的城市。色楞格河曲从北面的山脉中蜿蜒向南流入图拉河,河东是以天宁寺为中心的普通居民区,而河西则是以都督府为中心的要塞区。

    河东的居民区仿效的还是中式的城池,而河西的要塞区则是以棱堡的方式建成的。都督府坐西朝东,面前有一个长一千两百步宽六百二十五步,用黄土夯实的广场。广场北面正中是一座三层的砖木钟楼,这同时也是要塞区的制高点,站在钟楼顶端可以直接看到河东天宁寺内的动静。

    在这座钟楼的两侧还有两排低矮的黄土平房,一边是*库,另一边则是武器库。广场的东面就是军营之所在,整个广场北宽而南狭,就像是一个倒置的漏斗。如果有熟悉西班牙殖民城市的人看到这样的布局,便会明白这是仿效西班牙在殖民地修建要塞城市的改进版本。

    城市中心的广场便于集结军队,而广场出口的狭小和广场三面的建筑则利于守军用火器进行防守,可以说这种城市布局的设计思想,并不单纯是为了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杀伤入侵者,从而迫使入侵者退去。

    站在都督府二层的窗口向广场望去,阿敏还能观察到广场上士兵的操练状况,对于这种城市布局,他还是深感满意的。

    不过十月初的乌兰巴托,天气就有些变幻无常了。也许前一日还是艳阳高照,但是第二日却是阴云密布,寒风呼啸。甚至于可能某日清晨起来,外面的地面上已经铺了薄薄的一层雪子了。

    漠北的气候实在是太过酷烈了,即便是阿敏这样曾经在辽东白山黑水间长大的满人,也觉得此地的生活颇为辛苦。长达六个月的冬季,几乎每日都在下雪,如果没有从内地输送来的茶、盐、酒、糖、粮食和棉衣、毛呢等物资,阿敏估计自己麾下的士兵早就开始逃亡了。

    随着城市建筑的逐渐完善,和找到了乌兰巴托附近的煤矿之后,漠北的严寒才算是真正的被他们所克服了。阿敏此时方才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原王朝如此难以征服此地,光是在这一地区维持一只军队就已经耗费巨大了,还要再去征讨在这广漠草原上四处迁移的各支部族,无疑就是在往一个看不到底的地洞内投掷金银。

    而漠北草原的产出,实际上远不及漠南草原,如果不是大明开辟了通往西伯利亚和俄国的商路,这片土地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已。

    就在阿敏默默的看着窗外广场上士兵们的操练想着心事时,一名青年军官突然闯进了他的办公室。阿敏回头看了一眼,便令有些不知所措的卫兵退出了房间并关上了房门。

    “我让你去丰镇督促今年的粮食发运,你突然跑回来做什么?”阿敏有些不快的对着闯进来的儿子爱尔礼训斥道。

    爱尔礼顾不得为自己辩解,只是快步向前走了几步,向着阿敏焦虑的问道:“父亲是不是和沈阳那边的人接触过了?难道您真的起了什么其他心思吗?”

    阿敏皱起了眉头,注视着儿子问道:“谁给你传的话?你就为了这事,才跑回来质问我的?”

    爱尔礼顿时忍不住提高了声音抱怨道:“这还要人传话给我?丰镇的察哈尔人都在流传,黄台吉派了人来劝说你回沈阳去,还要给你册封一个什么亲王。人家都说你已经被黄台吉给说动了,正打算在乌兰巴托自立为王,带着乌兰巴托的军民逃回沈阳去…”

    阿敏顿时大怒道:“衮楚克这个混账东西,他这是贼喊捉贼啊…”阿敏的目光在儿子脸上停留了片刻,顿时收住了骂声,转而不满的向儿子质问道:“难不成你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