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104章

挽明-第1104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缺乏同朝廷和总参谋部对抗的意志了。

    掌握了一支军队的兵员补充、后勤供应、军官晋升,那么这只军队自然就无法再谈什么独立性了。耿仲明、孔有德这些辽东矿徒出身的东江将领,虽然还能同部下们谈一谈乡里之情,但是再想要像之前毛文龙一样,如臂使指的控制自己的部下,已经是不太现实了。

    而对于大明的总参谋部来说,虽然总参谋部的官员们更乐意支持从头组建的新军,这样的军队更容易受总参谋部控制。不过毕竟大明的九边重镇并不是已经一塌糊涂的卫所军,这只边军系统还是有些战斗力的,想要把他们一并裁撤还是会引发诸多问题的。

    为了确保能够尽量裁撤旧明军,而成立一支总参谋部能够控制的新军,那么自然就要制定一个裁撤和整编的标准。总参谋部制定的标准自然不是文官的自由心证,不过这些标准最终都是围绕着军队作战的表现而划分的。

    也就是说,越是不能打不敢打的旧军队,就越是容易首先变为裁撤对象。而那些敢打又能打的军队,不仅会得到总参谋部在各种资源上的倾斜,也越是容易扩大编制。

    当初蓟州之战中,面对八旗军保持实力的辽西诸军,现在大部分都被裁撤或是打散分入其他军中去了。倒是连战连败的满桂军,不仅第一时间被补充了损失的兵员,并首先获得了新军的番号。

    东江镇的将士们于是发现,之前朝廷虽然给予了他们一定的优待,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并大幅度的降低了他们出战的频率。可是在这种优待的背后,却是大明新军快速发展的十年,到了崇祯十二年,他们原本以为还不错的待遇,在近卫军和野战军的待遇对比下,就有些差强人意了。

    在这样的局势下,东江镇将士也就从守住地盘的思想,开始慢慢转变为想要立功受赏,获得同野战军相同待遇的想法了。

    在过去数年里,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量,东江镇将士把金州南山要塞区修的是固若金汤。但是他们也发现这也成为了一个问题,刚开始几年里,清军还不断来袭击骚扰,试图阻止他们修建这条地垒要塞区。

    但是随着要塞区的逐渐成型,清军就不愿意来进攻金州、大连了,而是在复州和金州的边境修筑了几个堡寨监视金州明军,并驻军于复州。打算把他们围堵在金州身后的旅顺半岛内,让他们在这块半岛内自己折腾去。

    虽说之前他们也曾经听从总参谋部的命令,从金州出发去劫掠附近的州县,不过清军本就对他们防范的紧,附近州县屯垦的平民并不多,因此也得不到什么功劳。甚至于他们感觉自己似乎被总参谋部当做了不堪一击的杂兵部队,只能从旁游击牵制清军的注意力,而不能打什么硬仗。

    对于过去的东江镇官兵来说,这种出工不出力的活计其实也不差。但是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这样的活计既不能让他们立功,也不能让他们报复满人,且迟早会让他们变成被裁撤的对象,这就有些让人难以安心了。

    因此在孙传庭联系金州、旅顺驻军,想要同他们一起围歼复州、盖州之清军时,金州驻军还是感到兴奋不已的。但是,没想到他们才刚刚打出一点气势来,孙传庭又传令要求他们撤退中止进攻了。

    如果不是随着这道命令后面,还有一份从沈阳送出的情报,说明黄台吉亲自带领大军出击营口了,耿仲明、孔有德、金日观三人还真不想撤。毕竟这也是东江镇和后金交战这么久,第一次把这么多清军围困在一座城池之中,这要是能够成功攻下这座城池,意义不亚于东江镇开镇之战…镇江大捷。

    虽然三人不得不撤兵返回金州,但是一路上也避免不了对于孙传庭的抱怨。耿仲明就对孔有德、金日观两人说道:“这朝中没人就是不行,这总参谋部就是拿我们当上不了席面的狗肉,想到了就让我们出兵配合他们作战。想不起来就丢在一边不闻不问,什么时候也轮到我们唱一回主角,也让其他军队配合配合我们啊。”

    孔有德也是连连点头附和道:“就是,就是。咱们还得指望毛大帅撑腰,要他在陛下面前说说好话,也给咱们出一次头彩…”

    金日观在一旁默不作声,不过倒是觉得这两位同僚说的也不算出格。要是总参谋部真能一心一意配合他们攻打复州,而不是指挥着近卫军单独攻打熊岳镇,这一仗还真不好说,结局会如何。

    撤退的金州官兵心存不满,撤回营口的近卫军官兵同样也是有所不满。毕竟原本总参谋部制定的跨海作战计划可并不是如此。如今他们虽然还是保住了营口城,但是把势力拓展到营口城附近的机会已经失去。

    营口毕竟是一个夹杂在辽河和沼泽地之间的港口小城,没有足够的防御纵深,这座城市想要挨过2个月的封冻期,就显得极为困难了。

    而从海上往来熊岳镇的这一番折腾,在差点就要攻下熊岳镇的当口撤兵,也令不少近卫军官兵极为失落。就好比他们东奔西跑了一通,却什么成果也没有捞到。直到他们返回了营口,不少人还在念叨着,应当攻下了熊岳镇再撤的。

    面对近卫军官兵们表现出来的这些心浮气躁情绪,认识到了自己错误的孙传庭倒是没有以权力压制,而是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

    在会议上他首先承认了自己因为轻易攻占营口而生起了浮躁的心思,因此没有按照总参谋部制定的作战计划,先行拓展并控制住营州地区的错误。

    孙传庭随即说明道:“如果以近卫师的全部力量出击耀州城,不仅可以第一时间攻下这座城市,切断沈阳同盖州、复州的联系,也能借围攻耀州城的行动,歼灭那些前来援救耀州的清军队伍,从而更好的打击清军对于这一地区的控制…

    从这一方面来看,陛下对于满清力量的认识是正确的。我们在军队的实力上已经开始和满清的军队持平。但是辽东毕竟是满清的内线,在这里他们调集军队的速度依然占据着较大的优势。

    特别是获得了辽东蒙古部族的支持之后,满人骑兵在这片平原上的机动性,我们是难以与之相比的。所以,就目前来看,这并不是大明同满清扩大战争规模的时机…”

    

第695章 战争之王一() 
孙传庭的自我检讨,和主动承担了变革作战计划出现问题的责任,终于将近卫军中不满的抱怨声给压制了下去。

    不过这次检讨,也使得总参谋部试图扩大战争,恢复辽南地方的图谋宣告终结。战争再次回到了此前作战计划所描述的目标上,即吸引沈阳主力南下,从而给朝廷以时间解决察罕浩特的问题。

    应该来说,明军试图围歼盖州、复州清军的企图已经成功的激怒了沈阳,在他们尚没有返回营口前,黄台吉已经从沈阳出兵了。这也就意味着,虽然过程中出了一些差错,但是明军已经达到了此次出征的作战目的。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近卫军应当在营口坚持多久?营口的一些明商认为,应当在港口封冻之前撤回大明,少数近卫军官兵也持有这样的看法。不过大多数近卫军官兵则希望依托营口城同清军好好的较量一番,以弥补之前未能攻下熊岳镇的遗憾。

    而像黄得功等人则更进了一步,他们认为位于辽河口的营口地理位置重要,如果大明能够保住这个据点,向东可以威胁盖州、复州之敌,向西可以呼应锦州、义州防线,向北则直达沈阳。

    因此只要还有一线可能,就应当坚守此地,为大明今后恢复全辽之地创造一个有利的出兵基地。不过孙传庭并没有支持这种激进的意见,他认为短时间内大明和满清之间的局势都不会有很大的改变,那么坚守营口就会成为大明而不是满清的负担。

    毕竟满清只要在陆地上修建几座堡寨就能封锁住营口,而营口这边每年冬天长达2个月的封冻期,却会成为大明营口守军最为不利的自然条件。这两个月内,营口守军不会得到后方的任何支援,若是清军集结大军来攻,守住了当然是一件好事,若是守不住对于明军的士气打击就太大了。

    对于目前的大明军队来说,维持住军队的士气,并敢于同清军在野外进行较量,比守住一座营口城更为重要。因此孙传庭决定,不给清军借助冬季的自然条件围攻营口的机会。在封冻期来临之前,近卫军及营口的居民都应当撤回秦皇岛或是旅顺,给满清留下一座空城。

    当然,在这之前,如果清军主力先抵达了营口城下,那么明军还是应当同清军主力交手一番,以测试清军的真实战力和作战特点的。

    孙传庭的主张虽然遭到了一部分近卫军军官的反对,但是以李岩、李佑等一大批军官选择支持了他的主张,认为孙的主张才是最为符合陛下出兵前的指示的。在这些军官们的支持下,这次会议上终于通过了一个决议,即近卫军应当坚守到封冻期到来之前,并先行撤走营口城内的大明百姓和亲明满人。

    因为运力不足的缘故,在海军代表的提示下,孙传庭修改了撤走城中全部居民的决定,决定把大部分满人和不愿意离开的汉人留在营口。

    对于城内的居民来说,明军的这个决定即让他们感到欣喜,也让他们有些不知所措。有些汉人想留下,毕竟他们的财产都在此处。离开了这里不知道该怎么生存下去,但他们又害怕清军入城时会对他们加以报复。有些满人想要离开,毕竟他们第一时间投降汉人的举动被全城居民看在了眼中,但是他们又有些担心到了汉人的地方会被汉人歧视。

    自从明军公布了撤离计划之后,营口的百姓就变得有些思想混乱了起来,有少数满人还以为明人是想要逃窜了,居然光明正大的走上街头呼吁满人拿起武器进攻明军,以配合城外的清军拿下营口。

    对于这些脑子发热的满人,自然在第一时间就被明军给镇压了下去。早就被明军收缴了武器的满人,面对明军的火枪和大炮,几乎全无抵抗之力。当上百满人青壮的血染红了一整条街道之后,这才算是让这些城内的满人老实了下来。

    不过随着这一事件的爆发,明军也加快了对于城内百姓的疏散,并开始对满人所居住的街区进行物理封锁,以防止他们再继续串联闹事。

    明军撤回营口没两日,黄台吉所率领的大军也终于抵达了耀州城。很快黄台吉就亲自带兵抵达了营口城下,此时他已经收到了以叶克书为首的诸将联名上书。虽然多尔衮已经尽力为多铎撇开了攻城不利的责任,但是黄台吉刚到城下就把多铎叫来训斥了一通,虽然没有当即处置他,但还是剥夺了他对于军队的指挥权力。

    虽然多尔衮主持攻城战事之后,倒是弄的声势浩大的,但却始终没有什么进展,不过攻城清军的士气倒是恢复了不少,弄的黄台吉也不好借此申斥他,只是顺便拿回了攻城部队的指挥权力。

    10月23日,清军的火炮终于抵达了营口,70余门大小火炮摆在了正对着营口北门的位置。其中炮身长约三米,炮体重量超过两吨的红衣大炮就有28尊之多。

    这些被赐名为大将军炮的红衣大炮,已经在炮身重心附近铸造了圆柱型的炮耳,在尾部铸造了用于垂吊的尾珠,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