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114章

挽明-第1114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察罕浩特的车队。

    谢尚政一五一十的向带队的柳敬亭汇报了察罕浩特城内发生的叛乱事件,对于袁崇焕不按约定提前潜入察罕浩特,还当众处置了衮楚克台吉一事,柳敬亭的脑子里也是一片茫然,都不知道自己该称赞这位袁总督胆子大,还是应该怒斥他一句胆大妄为了。

    正值壮年却身体瘦削的章嘉活佛看到柳敬亭发呆的样子,下意识的咳嗽了几声,暗示对方注意身后车队那些民夫官兵对这边的关注。柳敬亭这才醒悟了过来,对着谢尚政说道:“现在接近正午时分,先让大家吃了午饭再说。你们就停留在这里休息,我让人把饭食送来,在我没有下令之前,你要约束部下,不许他们提及察罕浩特一字半言。”

    谢尚政能够顺利拦截到对方,心里已经落下了一块石头,至于对方愿不愿意听总督大人的吩咐,这他可管不着。看到柳敬亭想要把车队同自己的部下隔离,以防止走漏消息,谢尚政也毫无意见,他随即招呼几名部下在原地清理出了一片空地,铺开了棉毯就直接躺倒休息了起来。

    柳敬亭返回了十余米外的车队后,一边通知随行人员就地扎营准备午饭,一边则同章嘉活佛、额哲和车队的指挥官王成龙商议谢尚政带来的消息。

    柳敬亭带来的这只队伍主要是为了慰问而不是作战,因此军士还不到500,运输慰问品的民夫到有近千。虽说这些民夫有大半是雇佣的蒙古牧民和边民,遇到小股马匪和狼群的袭击并非没有还手之力,但是让他们去进攻一支真正的军队就有些过分了。

    考虑到这一点,负责保卫车队的上尉军官王成龙认为还是应该听从袁总督的命令,先让车队退回承德;或是退后到山口和平原交界处的十三窝棚集,然后派人去前方查探一番,看看是不是真如谢尚政所言,整个察罕浩特都叛乱了。

    不过额哲却反对道:“蒙古诸部自从在丰镇和皇帝陛下缔结盟约以来,至今没有出过什么乱子。察罕浩特城内并不仅只察哈尔一部,就算衮楚克台吉结党谋叛,也不可能全城皆反。我们现在掉头回去承德,待到袁总督带兵回来,就算城内那些不想反叛皇帝的人也不得不反了。这场战端一开,皇帝陛下同我蒙古诸部约定的兄弟盟约还能够继续维持下去吗?

    再说了,袁总督派出的使者说城内发生了叛乱,那么城外蒙古诸部及驻军呢?他们到底是个什么态度,袁总督有没有派人去联络过?察罕浩特城外的驻军大多出自我察哈尔部,这只军队的亲眷大多住在呼和浩特附近,就算衮楚克台吉许下了天大的好处,他们也不可能说反就反。

    更何况现在衮楚克台吉都已经死了,他许下的好处自然也就落空了。我不认为这些将士会为了一个死人而放弃自己的家人,我们不仅不应该调头,反而应该抛弃辎重尽快赶去城外军营,说服这些城外的驻军和部族,然后再设法招抚或镇压城内的叛军,这总比让袁总督调兵来打更容易平息这场叛乱。”

    柳敬亭听了两人的意见之后顿时犯难了起来,他毕竟没有从过军,对于这种军国大事就一时难以决断了。不过在他犯愁时,发觉章嘉活佛还在思索着什么,于是不由向章嘉活佛问道:“大师,你对于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章嘉活佛沉吟了一会说道:“对于军国之事我是不懂的,不过若是照着袁总督的方式去平叛,恐怕草原上又要刮起腥风血雨了。

    我记得佛经上有一个故事,说是曾经有三位王子出门游玩,结果他们在丛林中发现了一窝老虎。一只雌虎正给两只小虎喂奶,雌虎面黄肌瘦,虎仔活泼可爱,但雌虎为了充饥,似乎正要吞食小虎。

    最小的王子对此感到很难怪,于是向两位哥哥请教,如何才能让这位雌虎不吞食自己的孩子。结果两位哥哥告诉他,除非有新鲜的肉和温热的血,否则它是一定会吃掉虎仔的。

    最小的王子思考之后,最终决定牺牲自己去救活雌虎和她的孩子。这就是所谓的舍身饲虎是也。

    自皇帝陛下同蒙古诸部定下兄弟盟约之后,草原和内地成为一体,大家好不容易才过了几天安乐的日子,现在我们岂能眼睁睁的看着盟约被破坏而只顾自己的安全呢?

    为了草原的安宁,我认为额哲说的对,有些风险还是应该冒一冒的。我辈学习佛法,就更不能袖手旁观了。我愿同额哲一起前往说服城外的部族和军队,让他们和叛乱者划分界限,以尽快消弭这场兵灾。”

    听了章嘉活佛的意见之后,柳敬亭终于下定了决心说道:“那么我和大师、额哲先去城外军营和驻军接触,王上尉你在这里守护车队。若是到明日太阳升起我们也没消息的话,你们就先撤回承德去吧。”

    王成龙楞了一下便反对道:“我接到的命令除了保护这只慰问车队外,还负责保护三位大人的安全,怎么能够丢下三位大人自己退回承德。如果大人们执意前往军营的话,那么就让我陪你们一起去吧,车队的安全可以交给我的副手。”

    看到柳敬亭还想说什么,王成龙又连忙补充道:“我一年押解物资前来察罕浩特起码有三、四次,不管是城内的衙门还是城外的军营主官我都很熟悉,三位大人就算要前去说服驻军,起码也得知道该说服什么人吧?”

    听到王成龙这么说,柳敬亭随即改口道:“也罢,那你准备一下,吃完午饭我们就上路,人不必带的太多,但是必须要机警一点…”

    此时坐在原衮楚克台吉官邸大厅内的南褚,正默然的看着眼前这些蒙古那颜们互不相让的争吵。从发起叛乱那晚开始,时间已经过去快三天了,但是这些那颜们为留守察罕浩特还是迁移到辽东的问题,依旧没能讨论出一个结果来。

    按照南褚的想法,既然没能抓到袁崇焕这个明国的大人物,接下来自然是尽快裹挟察罕浩特的居民和城外的部族迁移到辽东去,才是正理。

    但就是在这个问题上,这些蒙古贵族们发生极为激烈的争吵。衮楚克的部下们在衮楚克死后就投向了南褚,此时自然是支持南褚的主张。

    可那些蒙古那颜们就有些舍不得在察罕浩特城内的大宅子和家具了。在林丹汗手上时,察罕浩特不过是一座大土围子,因此林丹汗放弃这里时也没人舍不得。

    但是到了明人手上,察罕浩特可是作为抵抗满清入侵的一座要塞城市,自然就调用了许多工匠和工程兵进行了整体的设计同规划。

    中原工匠的手艺本就这个时代东亚最为杰出的,五、六年的修建,虽然这座要塞城市才出现了一个雏形,但是比起这些蒙古那颜们过去居住的蒙古包和土房子要舒适的多了。

    而且这些那颜们为了整治自己的住宅,还购买了许多中原出产的家具、瓷器和其他日用品。想要把这些东西装运到辽东去,估计今年冬天之前是搬不动了。

    因此,在明军没有大举来袭的当下,他们自然是舍不得放弃自己的财产,两手空空的跑去辽东的。黄台吉再大方,也不可能腾出沈阳的房子给所有的那颜们居住的。

    于是坚守察罕浩特,并要求满人遵照约定派出军队协防的主张就成为了这些那颜们的统一要求。而这一点恰恰是南褚无法应承的。

    

第707章 我们是忠臣() 
因为南褚知道,黄台吉需要的是分散的蒙古各部仆从,而不是扶持出一个有号召蒙古各部统一影响力的盟友。

    察哈尔部毕竟是曾经的蒙古诸部首领,真的让他们成了一个独立于明、清之外的独立政权,对于沈阳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为了削弱林丹汗对于辽东蒙古诸部的影响力,努尔哈赤、黄台吉两代满清大汗费尽了多少心思,如果不是林丹汗自己脑子发昏,主动放弃了辽河套之地西迁至黄河套地区,满人想要把辽东蒙古各部吸纳消化是不可能这么顺利的。

    察罕浩特毕竟已经出了辽东,距离沈阳太远。满人想要在沈阳遥控指挥这些蒙古那颜,这是极不现实的一件事。而如果要派兵进驻察罕浩特,不仅会分薄了沈阳这边的力量,对于沈阳目前的政治局势来说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经历了金融危机和莽古济姐弟的谋逆案之后,黄台吉同八旗亲贵们的权力斗争也陷入了白热化,在这个时候不管让谁出镇察罕浩特,都有可能造成尾大不掉之势。

    于是他只能设法说服这些蒙古那颜们把部众迁移到辽东,只要他们到了辽东自然就要受制于沈阳,在八旗的武力之下俯首听命。到时将这些那颜和部众们分离圈养,自然就能被大清慢慢吸纳消化。

    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开始,这一套拉拢首领,分化部众,将之转化为自身实力的套路,满人差不多已经熟极而流了。因此南褚知道,只有把这些蒙古人带回辽东去,这只力量才算是真正为满人所掌握,他自然就不会与之妥协了。

    但是南褚知道的事情,这些蒙古那颜们同样也看得到。留在察罕浩特,蒙古人是主,满人是客,他们自然就掌握了相当自由的裁断权力。但若是去了辽东,主客之位就变换了,人在屋檐下,难道他们还能不低头么?

    看看科尔沁就知道,这个当初和满人结盟的蒙古部族,哪怕把族内的女儿都嫁给了满人的权贵,现在也依然保不住盟友的独立地位,渐渐变成了满人的附庸。

    此前因为作战不听号令之事,科尔沁的首领被满人关在沈阳几达半年之久,直到科尔沁人服了软,黄台吉才将其首领送回,但也迫使他将权力交给了亲近满人的蒙古台吉。

    这些察哈尔那颜们之所以聚拢在一起反抗大明,归根结底不就是大明皇帝侵犯了他们领导蒙古诸部的权力么。他们可不是为了给满人当狗,才想不开起兵造反的。

    于是不管南褚怎么劝说、拉拢、威胁,这些蒙古那颜们倒是始终如一的保持着一个态度,声称要誓死保卫蒙古人的都城…察罕浩特,不做逃兵。

    这些蒙古那颜们的态度不仅使得叛乱成功之后无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指挥机构,也让南褚无法对城外的蒙古驻军和部族进行安抚拉拢。

    毕竟这些城外的蒙古军队和部族可不会听他这个满人的指挥,而且随着城内留守和迁移问题的争吵流出之后,原本态度还有些暧昧的城外军队和部族,现在对于南褚派出沟通的使者态度就变得有些敷衍了。

    和城内的军队一样,迫于过去对于那颜老爷们的畏惧,士兵们虽然不理解为什么要反叛大明,但也不敢对那颜老爷们的命令公开质疑,但是要把他们全部迁移到辽东去的消息传出后,顿时就激怒了许多士兵了。

    在大明的新政推行下,这些蒙古牧民服役也是有期限的,他们的服役时间甚至比关内的汉人更短一些,只要3年即可完成自己的服役期,只不过他们需要自带马匹而已。

    而且根据新政,这三年兵役服完之后,牧民对于那颜领主的军役劳役算是完成了,如果哪一位领主还要继续逼迫自己的领民去服兵役,就会触犯法律,受到朝廷的惩罚。

    也就是说,通过这一政策,蒙古诸部底层牧民对于自家领主应尽的封建劳役,很大一部分被转移到国家身上,从而剥夺了一部分领主对于领民的人身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