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129章

挽明-第1129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父亲以这样的方式叫醒,汪春云起初心里还是有些不快的,不过随着父亲说的一句话,他的不快就瞬间烟消云散了,忙不迭的从炕上跳到了地上,浑然不顾小妾姣好的身体就此走了光。

    在小妾的惊呼中,汪春云赤着脚站在地上也不觉得冰冷,急急的向房中伺候的奴婢吩咐道:“快去准备热汤和热茶,让我去去酒气,你们还愣在那里做什么,赶紧过来伺候老爷穿衣啊,陛下可还在等着我呢…”

    汪逢元对于儿子此时的激动失态也是能够理解的,这可是皇帝第一次正式单独召见汪春云。在这之前,汪春云都只能跟着他入见皇帝,即便是皇帝交代的任务,负责的依然还是他自己。而这一次的单独召见,便是意味着皇帝终于把他同儿子两人分开,视汪春云为可以独立承担责任的办事人了。

    只要汪春云这次入宫接手的事能够让皇帝满意,那么关于中央银行管理权力的正式交接上,汪春云的资格将不会再受到其他人的质疑了。这对于汪家来说,这无疑是继续兴盛下去的一个保证,不要说汪春云会如此激动,就连他自己都算是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虽说并不是第一次来西苑精舍,但是汪春云上楼的每一步都感觉自己好像是踩在了棉花堆中,这令他的身体不由微微晃动了起来。领着他上楼的太监对于汪春云的表现倒是不意外,崇祯皇帝和之前的历任大明皇帝不同,这是突然获得皇帝召见时,某些小人物过于紧张的表现。

    以前的皇帝最喜欢的就是宅在宫内不见外臣,和令人烦扰的国事相比,宫内就是一个围绕着皇帝一人建立的天堂。但是自崇祯登基之后,却极喜欢保持同宫外的世界保持联系,并不喜欢宫内这个虚假的天堂。正因为如此,那些被皇帝召见的小人物紧张的模样,才会让这些太监们习以为常。

    不过总算看在这位看护着内务府最大的钱袋子的份上,领路的太监在敲开会客厅的房门前,转身向他提醒道:“陛下就在里面了,汪行长你还是先深呼吸几次,调匀了气息再进去为好,免得在陛下面前失礼。”

    汪春云深呼吸了几次,稍稍冷静下来之后赶紧躬身道谢道:“多谢公公提点,敢问公公贵姓,也好让小人有所答谢。”

    这名太监却让到了一边说道:“杂家为陛下做事,可不敢求什么答谢。汪行长进去之后小心说话,可莫要失言…”

    再次谢过了这位太监之后,汪春云就顺着对方打开的门走进了会客厅。对于汪春云的到来,正在批阅奏折的朱由检倒是显得很轻松写意,他头也不抬的说道:“免礼吧,你先在边上坐上一会,待朕批好了这几份奏折,再和你说事。唔,顺便帮壁炉添上几块木柴…”

    在吕琦的指点下,汪春云找到了皇帝所说的壁炉,在一边的铁篮中找到了小臂粗细的干柴,他小心翼翼的给壁炉添加着干柴,随着壁炉内火焰的增强,原本还有些心浮气躁的汪春云倒是真正的平静了下来。

    就在他默默的往壁炉内添加木柴时,朱由检终于批好了手中的奏折,起身走到了壁炉边上。察觉到皇帝走过来之后,汪春云赶紧丢下木柴再次向皇帝行礼问好。朱由检拍了拍他的肩膀之后,便坐到一边的椅子对他说道:“不必这么拘束,起来说话吧,朕记得你在燕京大学上过学?”

    汪春云随即回道:“是,小人之前在家中虽然上了几年私塾,但是来了北京之后觉得学问还是太浅了,难以应对生意上的往来,就在燕京念了一年短训班。”

    朱由检拿着一块木柴把之前汪春云丢进的过多木柴拢了拢,拨旺了火势之后,才丢下手中的木柴对着他说道:“既然是燕京大学的学生,那就是自己人。吕琦,等会给他拿一块入宫的腰牌。今后你有什么问题,自己进宫来跟朕说也好,或是写了折子递上来也好,都行。朕总是要给你主持公道的…”

    汪春云顿时大喜,连连向崇祯道谢不已。待到他的情绪稍稍平静了些,朱由检接着才对他说道:“你既在燕京大学上过学,那么总应当读过《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篇文章,那么朕就考一考你,金银和货币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由皇帝组织人员编写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已经是七易其稿了,说是一篇文章,但事实上已经相当于一部小册子了,而社会调查部和燕京大学的教授们依旧还在搜集数据,准备对其进行第八次修订。

    这篇文章刚刚出现时,因为其使用的枯燥的语言和引用的大量数字,和大明文人的审美观念不符,因此一直不是很受重视。除了那些户部官员和想要讨好皇帝的文人会去研究文章的内容外,其他人基本对这篇文章持无视状态。

    但是随着大明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和股票、公债的出现,使得商人们不得不重视起这篇文章来了。特别是银行业的股东和高级职员们,如果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几乎都会被众人所排斥。

    毕竟这篇文章是目前大明唯一一部经济学方面的著作,算是系统的阐述了财富、土地和货币之间的联系,虽然其中还有着许多缺陷,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商人来说,无疑是一本直指经济运行规律本质的秘籍。如果连这篇文章都看不懂,那么他们就更加无法了解银行究竟是怎么运作的了。

    汪春云极为喜欢这篇文章,对于各个版本也都有所研究。因此听到皇帝提出的这个问题之后,他只是安静的回想了片刻,便对着皇帝解释起他对于这篇文章的看法,还有金银和货币之间的关系。

    汪春云一气讲了将近半个小时,这才意犹未尽的说道:“…所以臣以为,流通起来的金银才能称之为货币,不能进入市场流通的金银就不能称之为货币,而是一堆没有使用价值的石头罢了。

    就好比商铺卖不出去的存货,看起来确实是有价值的,但是砸在手里的存货,实际上一文不值,还占了仓库的地方,就是一堆废品。

    所以,对于银行来说,储备金银本身并无意义,以金银为本金发行的纸币,在市场上流通起来,才是真正的钱…”

    

第725章 论谈和() 
汪春云虽然站了起来,但还是保持了一副冲击过大而显得精神恍惚的模样,朱由检虽然看在了心里,却并没往心里去。

    他和这个时代的人在价值观念上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这些人对于皇权的敬畏和对于天子所居住的紫禁城的崇拜。

    即便南京的紫禁城已经废弃了近200年,但也一样还是皇权的象征。这样的地方被崇祯拿出来抵押给商人,只为了借上一笔分期10年给付的款项,这说出来就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这个借款合同要是传播出去,朝野上下的非议估计能把中央银行给埋了,汪春云正是想到这个后果才如此的惊恐不安。

    但是对于崇祯来说,大明才是这一切的根本,如果大明都不存在了,别说南京的那处紫禁城,就是这北京城的一切都不会是姓朱的。

    他这十余年来极力支持中央银行扩张,令的这家银行的年利润超过了从前两淮盐业一年收益的一倍以上,不正是为了在这重要关口拿钱出来填补财政缺口的么。

    事实上,随着大明改革的推进,这个社会的权力基础正从土地占有发展为对于社会资源的占有上。过去的正统天命和所谓的皇室威严,正一步步的退让给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的新兴工厂主和贸易商人手中。

    在这个时候,皇室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在过去文官就不满于皇帝动用户部资金修缮皇居,还整天想方设法让皇帝用内库补贴国家用度。

    那么到了今日,文官们已经意识到,既然他们阻扰不了朝廷改革的推进,那么改革之后变得逐步健康起来的国家财政,就应该同宫内进行切割,以防止皇帝今后拿着户部的资金满足于私人的享受。

    就目前来看,虽然皇帝还在用内库的钱补贴着国家用度,但正呈现着逐年减少的趋势。还有人则认为,如果能够把海关收回国有,国家财政缺口就可立即补上,甚至都不需要内库继续补贴了。

    因此一些激进派官员开始主张,内外应当有别,公私应当分明,皇室用度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无限制,因此应当仿效当年张居正制定的宗藩奉养制度,由国家每年拨付固定的费用给予皇室,收回海关于国家,内务府名下的各投资实业也要进行重新甄别,将某些产业收到户部名下。

    应该来说,站在这些官员的立场上,这些建议也不算是错误。即便崇祯上台这些年来筹集了大批资金补贴国用,也不能改变其兄长和祖父大肆动用户部资金消耗在自己和子女身上的事实。

    如果不是前几任大明皇帝的肆意挥霍,天启、崇祯登基时国库也不至于如此空虚。因此,这些官员想要趁着改革继续推行的时机,把皇室用度固定下来,从而尽可能的制造皇帝动用户部资金的障碍,也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些官员的主张自然遭到了内务府上下的反对,除了海关这一块之外,内务府投资的各种事业,完全同外廷没有任何关系。这些外廷的文官不仅想拿走海关的管理权,还想拿走他们辛苦创造出来的财富,这不是踩鼻子上脸么。

    就算是崇祯自己,对于这些官员的上书也是极为不快的,虽然他知道这是国家财政走向制度的必然化,但是在眼下的大明,失去了对于财政权力的自由支配,也就等于是放弃了手中的权力,而那些文官又未必能够解决大明当下的麻烦,这自然是不能被他接受的。

    当然这件事他也不能轻易的去对待,毕竟他可是拿着这样的借口清理了宗藩和勋贵的年俸,如果到了自己身上就改了规则,势必造成守旧派的反扑。

    在这样的局势下,朱由检就有必要未雨绸缪,把某些东西先划分出去了。比如北京和南京的紫禁城,这两座宫殿和其中服务的太监、宫女,他觉得就应该归国家所有,而不能算在未来的皇室用度之内。这种依仗着整个国家财力修建起来的宫殿,后期的维护费用可不是固定的皇室用度能够负担得起的。

    所以即便汪春云在怎么难以接受,他也是要把南京的紫禁城抵押出去的,然后再让朝廷慢慢赎回来就是了,这样也就能够打破紫禁城为皇帝私有财产的概念了。

    示意汪春云喝口茶平复了下情绪之后,朱由检才说到了今日要交代的第三件事,“正旦之前,沈阳那边派出了一个使者团,送来了黄台吉的亲笔信,信里的语气呢倒是颇为谦恭,表示满清愿意向我大明臣服,尊我大明为宗主之国,其愿自去汗位,受我大明册封,如朝鲜王例。

    自此满清将为我大明一属国,爱新觉罗氏将为我大明永镇辽东,两国从此永罢刀兵,共享太平之世。

    朕交代你的第三件事,便是想要让你代表朝廷去同这位满清的使者谈判。”

    受了刚刚这么大冲击之后,面对皇帝这样出人意料的委任,汪春云反倒没有这么惊讶了,他只是有些恍惚的说道:“可是臣不过是一个商人,并不了解如何谈判言和啊?

    而且臣也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如何能够代表朝廷去同满清的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