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18章

挽明-第118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使了南方一趟,卢九德不仅大开了眼界,那些海盗的富有,也让他知道了陛下为什么会这么重视海防。

    如果今后水师可以从海上贸易里分一杯羹,那么水师就会成为大明权贵趋之若鹜的宝地。

    卢九德虽然年轻,但是对于这种巨大的财富还是无法抵挡的。但是他也清楚,以他现在这种浅薄的资历,想要插手海外贸易,只怕就是被人连皮带骨都吞下去的结局。

    且不管是郑芝龙还是俞咨皋,现在都是存心想利用他得到皇帝陛下的信任,而不是真正想要结交他。

    估计等他们遇见了宫内权势更大的太监,就会一脚把他踢倒脑后去了,怎么会允许他染指海上贸易的利益。

    这葛沽海防营的小旗温道临,谈吐不俗,对于海防的事宜又比较了解,让卢九德不由起了一些别样的心思。

    靠港下船之时,卢九德从袖内摸出了一块银牌丢给温道临说道:“你这军士,说话到也颇有一些见识,这是杂家赏你喝酒驱寒的。”

    温道临捏了捏手中银牌的重量,约莫有二两重,他顿时欣喜的谢道,“多谢大人赏赐。”

    郑芝龙对眼前的一幕视若无睹,只是令身边随从给了两人一块5两的银锭作为引水的酬劳。

    看着一行人远去的身影,温道临摸了摸怀里的银子,对着身边的刘大有说道:“今天倒是遇上好事了,有了这些银子,咱们兄弟就不用在海边苦挨了。”

    刘大有却有些遗憾的看着卢九德等人的背影,摇着头说道:“这算什么好事,刚刚你就不应该拿这些赏赐,要是能让这位贵人记住你,今后你可未必不能离开海防营这破地方。”

    温道临满不在乎的说道:“就大明这官场,想要让贵人记住,那得拿出真金白银出来。而且就算是离开了海防营,不一样还是要受那些读书人的鸟气。得啥也别说了,正好你我去请赵百户吃上一席上好的台面,也好把兄弟们调回来。”

    天津巡抚黄运泰此时正为自己不断的受到东林党人的弹劾,而感到忧虑不已。

    这位天津巡抚虽然品格上面差了点,但是对于本职工作到也算是尽心尽力。

    天津巡抚监管辽东军饷的发放工作,黄运泰自然明白辽东军饷的及时发放意味着什么。

    辽东防线屏蔽京畿,但是辽东八万士兵加上数万民夫,却要依赖江南粮食的供应。而天津作为京城漕粮、辽东军粮的转运地,自然是重中之重。

    虽然辽东军粮和运往京城的漕粮同样来自江南,但是运河的运力有限,自然就有一个排序问题。在漕运督办的太监眼中,维持京城供应的漕粮次序,自然是在辽东军粮之上。

    如此以来就出现了,辽东军粮一直让路给漕粮,导致常常延时运输到天津的问题。

    辽东军粮不到天津,黄运泰自然就无法转运,为了保证辽东军粮及时运到关外将士的手中,这位巡抚大人就干起来拦截漕粮的勾当。

    辽东军粮虽然因此不欠缺了,但是供应京城京营的漕粮却不足了,管理京营的官员们的利益受损,他们自然就对这位天津巡抚不满了。

    黄运泰拦截漕粮得罪京官,并没有因此得到什么好的结果。他冒下风险拦截下来的漕粮,在右屯、觉华岛被后金一把火烧毁了4、50万石,抢掠了20多万石,再加上其他地方被后金劫掠烧毁的,辽东军粮损失总数达到了6、70万石。

    也就是说,因为黄运泰过于卖力的向辽东输送军粮,导致宁远大捷之后,辽东陷入了粮荒。而负责管理辽东军粮的通判金启倧,在宁远战役中却离奇的在城头燃放火炮死亡了。

    黄运泰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心里顿时凉了一半。这金启倧一死,辽东军粮的账目也就无人说的清楚了。他心里很清楚,辽东粮价腾贵,米价一石7、8两,粟价一石2、3两,这辽东军粮转运到前线之后,不乏有盗卖之事的。

    但是连管粮通判金启倧都这么离奇的死亡了,这盗卖的军粮数目应当不是小数。

    而之前后金的粮价据说高达80两一石,这么高的粮价之下,后金还能连续发起对大明、蒙古、朝鲜的战争,他的军粮显然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虽然黄运泰在转运辽东军粮时,并不是那么清白无暇,也按照惯例漂没了物资,但是辽东军这种利用敌军入侵的机会,把账目整个漂白的做法,实在是做的有些过分了。

    也难怪辽东经略高第要求,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等地守具、粮食、驻军,退守山海关时,区区一个宁前道袁崇焕就能鼓动辽西将门死守宁远不撤。

    不是因为这些辽西将门突然发觉自己还有守土之责,而是因为他们实在撤不出被运往前线的粮食,只能咬牙苦撑,等待后金大军劫掠,好冲销报账而已。

    这通判金启倧估计是看到自己罪责难逃,心迷意乱之下自杀了。

    而后金抢劫了广宁附近的物资之后,主动退却了,这才救了袁崇焕和辽西将门一命。而后他们以宁远大捷糊弄了朝堂,顺便掩盖了自己盗卖军粮的事。

    但是黄运泰却什么功劳都没有分润到,反而因为拦截漕粮恶了京中权贵,最重要的是,原先他有魏公公撑腰,现在魏公公去位了,他也就成了无依无靠的人海孤鸿。 

第163章 白粮之议() 
黄运泰正坐在自己的抚署内长吁短叹之余,突然有小吏前来传报,言城外港口来了三艘巨舰,乃是出行南方的天使和一干陛下要求召见的人员返回京城了。

    黄运泰顿时不敢怠慢,他知道自己这巡抚之位也干不了几天了,但也不想无意之间得罪了陛下身边的近侍,为自己再竖立几个敌人。

    黄运泰整理仪仗,匆匆向着城东而去。准备去迎接返京路过的天使。

    天津原本是个军城,以天津卫、天津左、右卫在静海县小直沽筑城守卫京畿而得名。在天津巡抚未设置之前,此地属于河间府,归保定巡抚管辖。

    但是天津位于大运河、海河等三河岔口,又兼扼守渤海湾,交通运输便利,是北方的货物交流的集散地。从天津卫城建立之后,就在卫城附近渐渐聚集了大量的商民,形成了京畿附近最重要的一所市场。

    天津巡抚的职务因为万历征朝而设,朝鲜战争结束而罢,当后金以七大恨祭天反叛大明之后,又因为辽东战事而恢复。

    因此天津巡抚最主要的责任反倒是督促辽东的粮饷,兼管理天津三卫和海防。而天津此时并没有单独从河间府划出来,因此关于天津的民政,保定巡抚又有权力管辖。

    可以说现在的天津是一个军民参杂混居,又管辖权力不清的一个地方。

    天津卫城不大,周长九里有余,且城内多积水潭,可供民居的地方不多。因此城内多为三卫的军官及当地的官员的住宅,南北客商多在东门外建房居住,沿着海河边上都是一排排的货栈,堆积着南方转运来的各种货物。

    而东门外也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市场,郑芝龙等人的船队到来,顿时让码头的一些掮客商人赶了过来,想要看看有什么货物可以买卖。

    但是得知这不是商船,也没有携带货物之后,不少商人也就散去了。不过三艘船上的水手,有些人倒是随身带来了不少西洋玩意,出售给了一些小商贩们。

    郑芝龙、许心素等人在东门外的集市上走过,他们经营海上贸易多年,自然看到出来,这天津作为一个军卫之地实在是有些浪费了,只要好好经营,不失为北方的一大贸易良港。

    在天津城东门外,黄运泰出来迎接了卢九德,俞咨皋、连善祥两人则上前拜见了黄运泰,而其他人等则被隔绝在后面。

    黄运泰虽然品阶远高于卢九德,但是对于身负皇命的皇帝近侍,他却丝毫不敢加以怠慢,只以平级之礼相待。对于俞咨皋、连善祥两位武官,他只是冷淡的敷衍了几句就不再理睬了。

    黄运泰、卢九德两人说了几句客套话之后,黄运泰就想着邀请卢九德进城休息一日,明日再安排船只送他们入京。

    “巡抚大人有心了,不过杂家离开京城日久,此刻只想着早日回京覆命,实在不敢多做停留,以劳陛下牵挂。”卢九德客气的回绝了,想要向自己示好的黄运泰。

    虽然他此趟出京,黄运泰大约是他遇到的最为热情友善的文官。但是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黄运泰如此亲切,必然是想要从他这里获得些什么。

    然而连一位巡抚都感觉头疼的事,他这刚刚才进入陛下视线中的一介小太监,多半是无能为力的。而且此行南下,他从郑芝龙等人手中收获的财物已经不少,自然也就不必冒险去贪图地方官员那点孝敬了。

    再一个他队伍之中都是些桀骜不驯的海盗首领,到时在这天津卫弄出一点事端来,可就让他吃罪不起了。倒不如早日让他们和手下分开,离开了大海,这些海盗就算再是凶悍,四、五捕块也能擒拿了。

    卢九德归心似箭,黄运泰也无计可施,不得不吩咐了从人即刻替几人准备入京的船只,并奉上了一些土仪作为馈赠。

    天津距离北京约200余里,行船约一日夜可至。卢九德等人所乘为官船,可直达京城积水潭,不必在通州转陆路。

    卢九德等人回来时,朱由检正在听户部尚书郭允厚汇报,秋粮征发的诸项事宜。

    “…秋粮运送南北两京,计白糙等米连耗三十七万九千四百四十五石。上供及勋臣文官吏胥禄俸,俱悉民运,此即为白粮之役。

    南运白粮,主要供给南京光禄寺及会同馆白米、神乐观糙米。因为江南五府距南京路途较近,且自行收贮,不涉收兑,又领盘用银两,所以南运白粮赋役尚不繁重。

    北运白粮在嘉靖朝之前,由苏、松、常、嘉、湖五府征收,输运内府白熟粳糯米十七万四十余石,内折色八千余石,各府部糙粳米四万四千余石,内折色八千八百余石,令民运。

    到了嘉靖朝后期,额设白粮增加到,一十八万八百六十余石有奇,由南浙之苏、松、常、杭、嘉、湖六郡征解。

    至万历朝之后,额设白粮增至二十万十七石。而从江南运一石白粮至京城,算上路费及折损大约为四石。

    因此万历朝翰林侍读赵用贤曾上疏,言此二十万石白粮当值八十余万石,民不堪其苦…”

    听了郭允厚描述的递解白粮民户的惨状,朱由检也不由为之恻然。而郭允厚也只计算了官府明面上增加的耗米、加工费、北上租船过闸的费用,对于征收白粮时吏胥的额外盘剥,及到京城之后内库收兑时库吏的敲敛,都尚未提及。

    以朱由检登基后,对内承运库的核查,及对于皇庄改制时,田尔耕等人上报的种种弊端来看,这八十余万石还是缩小了说,恐怕要翻上一倍有余才是。

    否则也不会有一旦被选上白粮户,就必定破家身亡的说法。20万石白粮,最后竟然要多缴纳10倍的税额,这自然是家破人亡的下场。

    朱由检听着这些白粮民户的遭遇,觉得自己的鼻子有些发酸,他迫使自己镇定下来后,向郭允厚问道:“那么郭尚书,你对这白粮之役可有什么改善的建议吗?”

    郭允厚顿时振奋了几分精神,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