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214章

挽明-第1214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要给他们一些告诫,让他们好安心替陛下做事?”

    朱由检沉默了一会后,摆了摆手说道:“算了吧,四海贸易公司毕竟是个合伙赚钱的地方,不是朕的朝堂,没必要弄一群死气沉沉的官僚出来。他们虽然有些私心,但是想要公司获得更多的盈利这方面,起码还是值得嘉许的,先由得他们去做吧。

    不过范云昇这个人还是可以多关心一些的,给他多一点自主权力,看看他能搞出什么花样来。日本使团这次来访的目的打听出来了吗?”

    看到张溥这一页终于翻了过去,吕琦心中也算是松了口气,毕竟张溥归国的消息他一开始可没在意,谁想到这位回国不先回家看看亲友,反而马不停蹄的赶路上了京城,这就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开始重头补充张溥回国后这段时间的资料了。

    也是皇帝知道,现在社会调查部和锦衣卫都忙的很,所以对他们漏过了张溥归国行踪的事并没有进行深究,否则吕琦还真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解释了。

    听到皇帝转移了话题后,吕琦便立刻汇报道:“根据我们同日本使团的接触,和对丰臣千姬府上的监控。社会调查部认为,此次日本使团上京的目的应该有两个。

    第一是迎回丰臣千姬的长子丰臣友哉,以确立丰臣家族的二代核心;第二便是想要仿效我国的改革,推动大阪幕府的内政改革,为此希望能够获得我国的支持。”

    崇祯听后沉思了许久,方才对着吕琦说道:“去把周堪赓的报告找出来,再让我瞧一瞧。”

    大阪总督周堪赓的报告是和日本使团同船到达上海的,这份报告除了日常的日本经济社会形势描述外,还夹杂了一段周堪赓个人对于日本大阪幕府改革的看法。

    在这位周总督看来,以吉川幸助为首的这群幕政改革派,在今日的日本可算是真正具有海外视野的日本政治精英了,这个日本的范围是包括了江户幕府治下的整个日本。

    这样一群日本政治精英倾向于亲明立场,足以保证未来二十到三十年内,大明在日本的特殊利益的保障和稳定提升。当然,在二、三十年之后,仿效大明的幕政改革如果确实发挥了作用,那么大明及其他外国人在日本的特殊利益也就到了不断削减退出的时候。

    当然,朝廷也可以考虑,在这些政治精英没有发挥出作用之前,联合日本的藩阀势力对他们进行清理清算,从而摧毁日本幕政改革的领导力量,最终让日本失去和平变革的希望。

    不过这样一来,大明将会彻底失去日本社会各阶层的亲明势力支持,从而使得大明在日本的特殊利益失去本地力量的保护。大明过去在日本低投入高收益的利益攫取模式将会完全改观,我们需要不断增加投入,以保证地方藩阀和民众不起来反抗,我国对于当地民众和资源的压榨。

    这就有可能导致我国同地方势力的矛盾变得激烈起来,甚至步入昔日我国在越南陷入长期战争的局面。一旦出现了那样的局面,那么日本就成为了大明在东亚最麻烦的敌人,凭借其良好的地理位置,日本列岛不但切断了本土同北方大陆之间的联系,也给本土同北美地区的联系造成了麻烦。

    因此周堪赓个人给出的结论是,口头上支持日本幕政改革,以获取日本改革派精英的好感是较为恰当的。对于大明来说,最为理想的状态就是在日本改革派精英同藩阀势力之间搞平衡,而不是倾向于任何一方,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贸然的加入到任何一方,都会损害到大明的利益。

    当然从长远看,他认为改革派精英赢得最后胜利的机会更大一些。因为自从日本被迫开国,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之后,底层民众一直处于破产之边缘。而藩阀武士们除了怨天尤人和不断增强武备之外,对于将要崩溃的社会现实毫无对策,使得大量的底层民众把改革视为了解救自己和解救日本的最后出路。

    再一次看完了周堪赓的报告之后,朱由检托着下巴发了好一会呆,方才出声说道:“这两天里安排一下,朕想去宫本剑术师范的道场内看看…”

    不待吕琦答应,朱由检已经收拾好了周堪赓的报告,重新翻看起了来自各处的奏章。崇祯十四年的旱情面积虽然比上一年小的多,但是连续两年大旱的后果就是蝗虫开始大规模的繁衍起来了。

    而这一年的旱区继续南移,从黄河到长江之间的区域,成为了旱区的中心。其中最为严重的区域还是河南同淮河所在的安徽地区,甚至于连湖北地区也经历了整月无雨的状况。

    到了这个时候,从崇祯初年开始建设的水利工程终于发挥出了抵抗旱情的巨大作用,特别是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和湖北地区,之前这些地区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使得当地的农田获得了最低限度的浇灌,从而未出现大面积绝收的局面。

    虽然此次湖北地区也遭受到了旱灾,使得当地的夏收出现了减产。但是陕西、山西、河北地区的粮食减产数目不大,加上河套等塞外地区的农田开发,倒是极大的弥补了南方粮食产量的减产。

    而以黄河中游、中下游为核心的蝗灾起源地,也正在当地驻军和百姓的联合作战下,竭力使之不向外外地扩展,从而极大的减少了蝗灾造成的损失。

    最为重要的还是,经历了去年这样大灾荒的粮食恐慌之后,从年初开始对于南洋等粮食产地的进口就一直没有停下过。在经过了去年这样一个造船狂热的年份,今年大明近海的航运能力足足比去年增加了三分之一,而来自缅甸、马来半岛、吕宋岛和泰国的稻米已经超过了较近的越南和柬埔寨稻米,这极大了缓解了南方粮食产区的压力。

    且在上个月,崇祯亲自签发了命令,允许北方各省以麦子取代稻米完粮纳税,这也就是使得麦子产区的农民不必先卖出麦子再买进大米缴纳国税了。在这样一系列措施的干预下,虽然灾区的旱情没有出现什么改观,但是灾区百姓的处境却比去年要好了不少。

第826章 梦想六() 
有了吕琦的出面,崔呈秀当日下午就派人通知了范云昇,自己今晚在城东翠云苑有一个约会,约会完成之后倒是有时间见一见旁人。

    显然,崔呈秀虽然接受了宫内的指示,可并没有兴趣和张溥做什么深入的交谈,甚至连一顿晚餐的机会都不打算给与对方。由此可见,他对于这位复社领袖的怨念之深。

    接到了崔呈秀通知的范云昇,也对于这个结果有些不安。既然他已经将赌注下在了张溥身上,自然不愿意对方遇到什么挫折。

    崔呈秀虽然在南方士绅中口碑不佳,但是在河北可算是坐地虎,加上他的侄女又破例入了宫,并在今年三月成功诞下一位皇子,在京中正是行情看涨的时候。虽说今上在子嗣上还是相当兴旺的,即便夭折了二子一女,但也还是留下了六子三女,而萱妃崔氏之子只是排在第六。

    但崇祯今年也不过才31岁,且这位天子并不同于父祖,倒是一个极爱外出巡游的。常常自己骑马在京畿附近的州县转悠,一月起码有两次必要巡视北门大营和丰台大营,身体健朗非常,连军中将士都是极为钦佩的。

    因此人人都认为,崇祯临朝的时间必然是能够超过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的。这样一说,起码今上还有3、40年的亲政时间。那么眼下这些皇子能否熬得过这个父亲还要两说,因此这刚刚诞下的六皇子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

    自大明开国以来,为了防止朝中出现强大的外戚,后妃之家都是选择的平民百姓或是低级武官之家。像崔呈秀这等高官居然能和皇帝结亲,这还真是历代以来屈指可数的几人。当然,这也是当初谁也没料到被赶回老家的崔呈秀还能有复起的机会,而皇帝会亲自出京抗击后金入侵蓟州之军,顺便就把崔呈秀的侄女给带回京城了。

    此前萱妃一直无所出,朝中上下也就闭着眼睛装看不到算了。可是随着崔氏于今年诞下小皇子后,事情就慢慢有了一些变化。当然在范云昇这等对于政治不够敏感的商人看来,身为国戚的崔学士身价又看涨了,因此张溥想要在京城谋划什么,还是不能同对方交恶下去,否则这位在皇帝面前歪一歪嘴,大家的投入可都要泡汤了。

    因此,当崔呈秀表露出不屑一见的恶意时,范云昇就有些后悔了,早知道崔呈秀对于张溥是这样的态度,他答应张溥去联络对方,倒是有些冒失了。不过事已至此,他也不能再回绝了对方,只好硬着头皮把崔呈秀的意思告知了张溥。

    对于崔呈秀这种近乎羞辱的约见方式,张溥倒是没有过于激动,他打听了一下会面的地点之后,便请范云昇为自己在崔呈秀宴客的地方定了一间跨院,准备用于自己等待和同对方会面的所在。

    范云昇定好了院子,并亲自上门将张溥接去了城东翠云苑。当抵达了地方之后,下了马车的张溥便回头阻止了范云昇继续下车,“范员外就不必下来了,余现在的身份颇为尴尬,员外要是和余一起出入此处,若是被有心人认出来了,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再说,此次余同崔学士见面,对方估计也不愿意见到什么旁人。员外不如先行回府,今日见面有什么结果,等明日我们见面时,余自会一一相告。”

    心里本就有些七上八下的范云昇,看着张溥脸上镇定自若的神情,终不敢违背对方的意思。于是他同马车边上的仆人交代了几句,让他们好好伺候张溥,这才收回了脚步,在马车内拱手向张溥告辞,然后催着自己车夫离去了。

    当喝得醉醺醺的崔呈秀在仆役的带领下,走进张溥所在的房间时,正好看到对方正站在窗前昂首看着皓月当空的夜空,丝毫没有上来迎接自己的意思,他心中便有些不快了起来。

    随手将仆役打发出门,看着面前桌上并无什么酒菜,只有一壶茶水两个杯子及一个果盘。他也懒得同对方计较,便径直走到桌子面前坐下,伸手取过空着的杯子为自己倒上了一杯茶水,口中便不客气的说道。

    “你我之间素来没什么交情,旧怨倒有不少。我实在不知,你这个正人君子和我这个阉党首领有什么可谈的,不过你这么眼巴巴的叫人过来再三请托,我也不好驳了别人的面子,这便走上这一遭。

    不过你也别想太多,我来可不是为了答应你什么,请求拜托之类的话就免了,免得你说出来大家难堪。至于其他的事情么,你想说就说,若是不想说,等我喝了这杯茶,咱们今日就算见过了。”

    听着崔呈秀这些盛气凌人的话语,站在窗口的张溥倒也没有露出羞恼的神情,他就这么沉默的望着正在喝水的崔呈秀,直到对方快要喝完一杯茶水时,才语气平静的说道:“我此次求见学士,可不是想要请托学士什么,而是来为学士解困的。”

    将要把杯中茶水喝干的崔呈秀顿时愣住了,他慢慢放下了快要见底的茶杯,看着张溥似笑非笑的说道:“刚刚难道是我喝多了,耳朵也不好了?你刚刚说什么来着,你张天如跑来见我,是来为我解困的?到底今日是我喝多了,还是你喝多了?”

    “哈哈。”张溥突然大笑了几声,然后顺势走了几步在崔呈秀对面坐了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