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219章

挽明-第1219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吉田由尾回道:“虽然胜信殿没有表明,不过我听他话语中的意思,应该是代表着宫本大人而来的。不过他见到大人不在,也就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对我说,希望这些日子我们能够多去接触下友哉殿下。

    哎,要我说大人真是不应该随意乱跑。您看您这一离开,我们就像是个无头苍蝇一样,许多事情都不知道如何去同明国的哪个衙门交涉。有人上门,看不到大人您也不愿意向我们透露些什么,这可太令人郁闷了。”

    对于吉田由尾半真半假的抱怨,吉川幸助却笑了笑说道:“有些事情就算我在这里,也是无用的。只要明国的朝廷不下决心,我们做的越多就是错的越多,甚至于还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吉田由尾这下倒是有些诧异了,他颇为疑惑的看着对方说道:“大人为何会这么说?那岂不是说,我们这趟出使能否成功,和我们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吉川幸助看着自己手中的酒杯,有些恍惚的说道:“虽然这么说很泄气,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这趟出使,除了向明国上下表明了幕府有志于幕政改革的决心之外,是否能够成事就要看明国的朝廷,打算如何决定中日两国关系的未来的。

    你们要知道,我们日本人做事,习惯于先做了再去想;而中国人却刚好相反,他们习惯于先想好了全盘计划再去做。所以和中国人打交道,最困难的就是一开始。不过幸好,我们终于度过去了。”

    “嗯?什么叫度过去了?”这下吉田由尾、蒲生直柔两人都变得一头雾水了,两人不由异口同声的向吉川幸助追问道。

    一口喝干了杯中的残酒,咂了咂嘴后,吉川幸助心情颇为舒畅的向两人回道:“胜信殿不是带来了宫本大人的口信了么,让我们这段时间多去同友哉殿下接触。宫本大人乃是皇帝陛下的剑术师范,既然他敢这么说,也就意味着皇帝陛下已经认可了我们的幕政改革计划。五郎,回去之后准备一下吧,明日我们一起去拜访太阁和两位殿下,接下来就该真正忙碌起来了…”

    就在日本人谈论着日本的未来时,这边崇祯连续三天召见了张溥,将其提出的思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求符合大明眼下的改革方向。

    当朱由检觉得张溥提出的思想理论已经差不多较为符合实际之后,便停下了同张溥的讨论,对他说道:“接下来,你先在京城待上一段时间,朕会下旨特赦一批流放人士,你如果有什么帮手需要赦免的,也可报个名单上来。

    赦免了对你的惩罚之后,朕会让燕京大学向你发出聘书,等你进入燕京大学之后,就先协助孙之獬把大明时报的工作干起来,顺便把你向朕阐述的这套理论扩散出去。

    等你在京城站稳脚跟之后,朕会让崔学士慢慢讲土地改革的事务移交给你的。朕希望,你可不要辜负了朕对你的期望啊。”

    虽然得到了自己谋求的东西,但是张溥的心中反而紧张了起来,他知道一旦他公开把自己的理论抛出去,接来下就没什么回头路可走了。那些被他视为乱臣贼子的士绅们,显然是不会同他再有什么和平共处的的机会了。

    不过这种念头只是在脑海中一闪就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令他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从皇帝口中得到这样的认可,他足足等了20余年。这一刻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全新的人生在向他招手,他于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向崇祯行礼回道:“臣自当肝脑涂地,以报效陛下的恩典…”

    就在张溥向崇祯输诚时,远在江南的士人们正出于对这几年天灾人祸及朝廷屡屡兴起大案而感到不满,正兴起了新一轮的议政热潮。

    如浙江余姚的黄宗羲在自己组织的文社中,一边向着这些好友批评着朝政的不足,一边则公开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声称朝廷之权力不能集中于皇帝或是区区内阁中的几人之手,天下之事应当付诸公论,应当“分权”、“众治”云云。

    而在苏州昆山的一个小镇上,29岁的顾炎武正一边为祖父顾绍芾守孝,一边则收集着各地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以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希望能够借助这两部书籍达到自己利国富民的政治主张。

    和另一个时空相比,这些读书人都少了一些绝望和戾气,但都未曾改变想要用自己的政治理念去改变现实。

第832章 欲望() 
“操,连张妙手、映山红、摧山虎、冲天柱、油里滑这等人物都封爵位了,这老天爷还真是瞎了眼了。”正听着手下为自己读报纸的罗汝才突然就拍着桌子站了起来,把桌子上的茶盏都给打翻了。

    虽然打翻的茶水从桌上漫过了他的手掌然后沿着边缘流了一地,把地面上干透了的黄土给浸湿了一块,看上去就像是画了一副地图似的。

    但是罗汝才似乎什么都没有感觉到,只是在竹木搭建的棚子下来回不停的走动着,看起来情绪非常不好。他现在站立的地方,乃是长江南岸的一个渡口,隶属于芜湖县。

    作为王嘉胤的部下,罗汝才跟着陕西义军被朝廷招安时,还只是义军中的一个小头目。也正因为他在义军中的地位太低,所以在招安之后并没有被朝廷特殊关照,因此被调拨到了芜湖花津巡检司,当了一名班头。

    在这个时代,芜湖可是个好地方,不仅有着“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还因为地处长江附近,交通运输业发达,也是南方出名的浆染业中心和铁器制作中心。从提着脑袋造反的农民军小头目,一举变成了一个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巡检司小吏,罗汝才对于自己的生活一下就满足了。

    巡检司乃是盘查过往行人;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任务的地方基层社会控制机构。可以说品级虽然不高,但是权力是相当大的。

    特别是设在这种经济发达地区渡口的巡检司,捞取的外快更是远远超过了西北偏远地区的一县正堂。而罗汝才这些农民起义军的小头目,因为被朝廷招安的太快,手上还没沾染多少鲜血,因此还没有养成目无法纪的习惯。当他们过上了自己过去难以想象的生活时,对于朝廷的怨恨也就慢慢淡薄了下去。

    而且罗汝才同其他义军头目不同,虽然他没有系统的读过书,但脑子还是极为灵活的,且为人又善于钻营。因此当王嘉胤被人密告对朝廷有忧怨之言,王嘉胤和他所亲近的一批部下被朝廷迁移到海外去时,罗汝才不仅逃过了这一劫,还借着巡检司改为巡警局时,为自己弄了一个分局长的位子。

    作为一个外地人,又有着农民起义军的背景,罗汝才倒是很清楚自己,他在仕途上最多也就再上一级,就算是走到头了。原本罗汝才对于这样的人生还是很满足的,毕竟作为一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乡村农民,他能够当上现在这个小官已经算是祖宗显灵了。

    然而凡事怕就怕在比较,每日坐在渡口悠闲的混日子,又能从过路商人那里收取固定的好处,县城里置办了家宅,回家便有妻子、小妾照顾自己,对于过去的罗汝才来说,这已经是神仙一般的日子了。

    但是,今日一张大明时报就粉碎了罗汝才看似美满的生活,让他感到有一股无明业火在体内横冲直撞,无法发泄出去。让罗汝才气急败坏的,乃是时报上关于对平息缅甸内乱有功将士嘉奖的通报,这一事件让朝廷颁下了一百多个子爵和男爵,实是近年来最大一批次的封爵。

    罗汝才自然不会想到,朝廷这么大肆颁爵的目的,一是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化解一下他们因为连年天灾导致的不满情绪;二则是希望借此鼓励国内民众向海外迁移,让老百姓们知道国外有着金钱、土地、荣誉等待着他们去捡拾。

    他只是听到了,当初和他地位差不多的义军小头目们,居然都出现在了授爵名单上。自崇祯恢复子爵和男爵爵位之后,虽说这两个爵位不能世袭,也没有固定津贴,和公侯伯三爵的地位难以相比。

    但是,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这两个爵位已经足够让他们眼红了。因为这标志着一个家庭脱离了平民阶层,正式成为了大明统治阶层的一员,可以让他们同地方上的缙绅豪强争夺一下地方事务的话语权了。

    虽说因为不是世袭的爵位,使得这些拥有低等爵位的新贵们无法和地方上经营了数代的缙绅势力相抗衡。但是,起码他们现在总有个说理的地方,再不用顾忌缙绅和地方官员联合起来,直接就对他们拥有的财富巧取豪夺了。

    而且,随着大明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通过工商业致富的商人们,也很是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是被人歧视的四业之末。在过去,这些商人们不是培养自家子弟读书,便是拼命想要同读书人和勋贵们联姻。

    但事实上除了真正的巨富之外,普通商人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不过随着新贵族的出现,这一需求市场顿时就开始爆发了,只要能够获得一个爵位,想要找一个有钱商人作为亲家,简直是易如反掌之事。

    别看罗汝才的小日子过得挺舒服的,但他这个巡警分局局长连从九品都算不上。按照过去的说法,他这属于官末吏首,在平民百姓面前固然能够耀武扬威,可在普通官员和地方大户面前,他都要点头哈腰的。

    因此,过去他所瞧不起的那些没脑子的农民军同僚,眼下却成为了他需要抬头仰望的大人物,这真真是让罗汝才感到又嫉又恨,他的心脏似乎被一百只猫爪子挠了一样,心疼的都难以呼吸了。

    于是在崇祯十四年六月的这一天,跟着罗汝才快十年的几名部下发现,这位一向以勤勉著称的上司,第一次早退了。虽说这几天的太阳是毒了些,不过向来身体健朗的罗汝才以中暑的名义称病,还是太夸张了些。

    当然,熟悉自家上司脾气的巡警们,还是不会去触这个霉头的。不过看起来,这几天众人的外快倒是可以稍稍丰厚一些了,大家不由眉飞色舞的想着。

    骑着马赶回了十里外的县城,罗汝才回到位于县城西门附近的家中时,也就午时刚过不久。他把手中的马缰绳丢给自家的仆役,刚过踏进大门,妻子和小妾便迎了上来,对他问长问短的,这令他更不耐烦了。

    “我要去冲个凉,你们谁去下碗面给我,其他人就别堵在我面前了,闷的荒。”罗汝才甩下一句话后,便朝着一旁的水井走了过去。妻妾和其他仆役看着他不耐烦的样子,也不敢再上前同他说话了。

    脱去衣服,就这么在院子里提着冰凉的井水冲在了身上,罗汝才感觉自己心头的燥热总算是消去了一些。吃完了小妾端上来的一海碗面,罗汝才便躲进了自己的书房。说是书房,不过罗汝才自己却很少在这里看书,只是有时候需要安静的想些事情时,才会来这里关起门来独处。

    他的妻妾倒也知道他的怪脾气,以为他又是遇到什么难关了,因此并不敢前来打搅他,连晚饭都是给他单独送来的。

    罗汝才这闭门一闭就到了月上中天,他的妻妾不由有些担心的在他书房外倾听着,想知道他在里面做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