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221章

挽明-第1221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美景对于初次出海的大明使团成员来说,永远是看不够的风景。只是大海并不是那么一直都是安静柔美的,当风浪来临时,海洋莫测狂暴的一面也就显露了出来。

    对于小时一直居住在海边的郑森来说,他已经习惯了大海这种莫测多变的性格。但是对于某些生长于内地的人员来说,大海的这种性格未免就有些太不讨人喜欢了。比如某个陕西土包子出身的陆军军官学员,就把大海比作了被丈夫抛弃了的半老徐娘,所以性格才会变得这么扭曲。

    这种对于大海的不敬,对于普遍有着妈祖崇拜的船员和海军学员来说,都是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下流笑话。因此双方之间曾经爆发过几次小小的冲突,虽然在陆地上陆军学员们占据了上风,但是在船上他们可是吃了不小的亏,只不过这种冲突还保持在拳头肉搏的基础上,所以双方的矛盾只是保持在了相互厌恶的程度。

    在这种小团体的冲突中,很快也就出现了小团体的带头人。海军学员们的领袖,自然是家世良好的郑森,至于陆军那边则是比郑森稍稍年长的李定国。和从小在死人堆里挣扎出来的李定国相比,郑森在打架中显露出来的勇气还是有些不足的,因此两人之间虽然不能说是势不两立,但也隐隐有着水火不容的感觉。

    当郑森的目光从远处的码头转移到甲板另一头站立的李定国等人时,心中方才萌发的那点思乡之情顿时化成了乌有,板着脸转头对着身边的水手坚定的下令道:“升起主桅的风帆,二分之一高度…”

第834章 敛财() 
虽然在南洋已经待了七年多,但缅甸又闷热又潮湿的夏天,苏越依旧还是习惯不了。特别是身上的内衣被汗水浸湿,接着又被气温给蒸干,那种挂在身上又黏又热的感觉,真是让他有抛开一切跳入河中浸泡一下的欲望。

    不过,像他们这样经过了国内初步卫生防疫教育的官员们,还是很清楚这种举动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威胁的。在南洋这些地区的河流,比国内的河流可要肮脏的多了,这里说的肮脏不是说河水中的泥沙等杂质,而是各种肉眼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虫卵。

    不要说喝了没有烧开的河水会生病,就是在没有处理过的河水中直接沐浴,都有可能让他们生病。这一点,不少国内的移民和来自欧洲的殖民者们,已经给他们留下了太多的教训。也只有那些常居于河边的本地人,他们似乎产生了某种抵抗能力,能够直接在水中沐浴喝水而很少生病。

    因此,现在大明的官员们,每开拓一个新的殖民点,最先完成的几件事就是,殖民点的防御安全,殖民点同外界的交通往来,殖民点的水源洁净设施,然后才是移民们的住宿和生存问题。

    作为一个刚刚新建不久的城市,苏越所居住的地方还没能奢侈到给他准备一个游泳的水池,好让他用来消暑。至于用来度夏的冰块,嗯,这所新建城市的总督官邸要到下一年才能被记录在提供的名单之中。

    于是,刚刚被朝廷晋升为总理衙门帮办大臣的他,不得不再一次温习了自己第一次抵达南洋时,如何度过当年夏天的宝贵回忆了。而作为一名代表大明的官员,他还得保持自己的仪表,不能像那些来自国内的商人和移民那样,干脆学着当地人上着一件无袖对襟衬衫,下穿一条肥大的纱笼。

    因此,现在也只有每天中午下过了一场暴雨,天气变得清新通风时,苏越才会觉得舒服一些。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苏越才觉得洪承畴在二、三月份结束了缅甸战争,而不是想着彻底消灭东吁王朝,的确是明智之举。

    否则这场战争基本能够灭亡东吁王朝,也要让明军元气大伤了。一旦失去了明军武力的震慑,现在这些跟随着明军同东吁王朝开战的盟友会起什么心思就难说了。

    在二楼通风的木凉棚下,苏越靠躺在一张竹制的躺椅上,眼睛微微眯着看着远方位于燕子湖边的金色佛塔,顺便享受着不时经过身边微风吹拂带来的清凉,一时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惬意。

    在他躺椅的边上,还有着四名十五、六岁的缅甸小女孩跪坐在柚木地板上伺候着他。一名女孩给他剥着一种叫做红毛丹的水果;一名女孩则时不时的递上一个插着苇管的椰子,或是偶尔拿起一旁水盆内的毛巾给他擦一擦嘴;一名女孩则拿着一把芭蕉扇给他扇着风;还有一名女孩则认真的给他敲着腿。

    虽说这几个小女孩的容貌只能算是普通,但是看着她们伺候人的举动,倒都是大户人家调教出来的,再加上正是青春无限的年纪,苏越觉得光是为了眼下的这些享受,他这些年在南洋的奔波都是值得了。

    就在他进入到了一种似睡非睡的境界中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迅速惊醒了他。苏越很快就听出了来人的脚步声,他心中不由抱怨了一句,“这柚木地板虽然凉爽舒适,但是人走在木地板上不注意一点,这声音也未免太吓人了。”

    苏越心中的抱怨还没完,他就听到脚步声的主人向他嚷嚷的声音,“叔叔,总督官邸那边人都到齐了,总督大人让我请你过去宣布最终的谈判协定。”

    “哎,你就不能稳重一些,毛毛糙糙的像什么样子。”苏越一边起身,一边向来通报的侄子苏有道教训道。他顺手接过了身边女仆递过来的凉毛巾,用力的擦了几把脸,让自己昏沉沉的脑子清醒了过来,这才顺口说道:“也不知道总督着急什么,就不能等我午睡完了再开这个会么。”

    苏有道顿时连连点头附和道:“是啊,是啊。怎么看,这次缅甸的事件中,叔叔你立下的功劳都是最大的。可凭什么这缅甸总督就落到他王嘉胤头上了,我看姓王的是心虚了,才想着尽快了解这件事,好让叔叔尽快走人,免得妨碍了他捞钱…”

    “住嘴。你还真是没大没小,这总督大人的名讳也是你能喊的?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可是你的上司,你要是得罪了他,等我走了,谁还护得住你?这缅甸到处都是沼泽森林,想要消失个把人,谁能找的出来?”

    苏有道顿时打了个寒颤,缩了缩脖子,脸色有些发白的说道:“没,没这么夸张吧。大家都是同僚一场,王嘉…总督这么对待同僚,难道就不怕朝廷治罪?”

    把毛巾递给了女仆之后,苏越敲了敲侄子的脑袋后说道:“这里可是海外,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你知道每年海外殖民地的移民和官员要死多少人吗?朝廷只需要殖民地能够提供资源和税金,他们才不会追究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死的。所以你啊,别想着能仗着我的势在缅甸横行霸道的,否则我想给你收尸都未必找得到尸体。”

    吓唬了一下侄子之后,苏越这才向着楼梯口走去。而苏有道这下总算是老实了许多,直到下了楼梯,才支支吾吾的向叔叔说道:“既然王总督这么难相处,叔叔就不能把我安排到安全一些的地方去吗?”

    苏越停下了脚步,转头上上下下的打量了侄子许久,直到他低头缩颈之后,方才冷冷的训斥道:“你是不是混了头了,想要安全你留着国内做点什么不好,这南洋有哪个地方会比国内安稳?

    再说了,既然要来海外闯荡,不是为了求财,就是为了求官,这安稳的地方还有钱财和官职等你去捡拾吗?

    就是你现在这个缅甸铁路仰光筹办处主任,也是我好不容易给你抢回来的,要不然哪里轮得到你?”

    虽然连连被叔叔训斥,但苏有道还是顽强的向叔叔诉苦道:“可是这缅甸铁路最开始修的,还是从云南木姐到伊洛瓦底江的中上游部分。

    这伊洛瓦底江从北到南穿过了缅甸整个国家,且大部分地区都是适合于航行的。只要铁路能够修到江边,云南的物产就能顺着江坐船下来,然后在仰光集中外运。

    这通往仰光的铁路,天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修,现在既没有铁路规划图纸,也没有经费,只有那么一块筹办处的招牌,侄子实在不知道,这里待着究竟有什么前途…”

    苏越看着侄子连连摇头,恨铁不成钢的说道:“你是不是蠢啊,修铁路需要什么?不就是土地、钢铁和木材么,这钢铁需要从国内运输,你可以暂且不管。

    但是这土地和木材,缅甸不是到处都是吗?你知不知道,国内船厂的柚木都涨成什么价了,这些缅甸人还在把柚木当成制作家具、地板的材料,稍稍有些瑕疵的就拿去当成柴火了。

    现在仰光附近的铁路规划路线图没出来,这不正好由着你四处征地吗?把那些柚木居多的森林征下来,然后雇佣些人把成材的大树砍下来运回国去,你还怕赚不到钱?而且这伊洛瓦底江下游入海口虽然多沼泽,但如果能够排水筑堤,清理出土地上的树根,那就是上好的水田啊。

    别人还要花钱买地,你拿着铁路筹办处的名义去征些沼泽荒地,难道还有人敢反对不成?再将这些沼泽荒地免租金租给那些移民几年,等他们把土地开发好了,你再收回一部分,这难道不是无本万利的生意么…”

    在叔叔的教育下,苏有道总算是脑子有些开窍了,但是对于叔叔传授的这种巧取豪夺办法,作为一个国内教育出来的良民,他还是有些胆战心惊,于是不由支支吾吾的问道:“这么做,真的没事吗?那些缅甸人会不会跳出来闹事?”

    苏越咧了咧嘴,嘲讽的看着侄子说道:“你总没有打算把所有收益都装在自己口袋里吧?给内务府上缴四成,给总督府留下二成,再给军队留下一成,剩下的才是你的。不过这种无本生意,就算是留下三成,干上十年也够你退休回国养老了。”

    苏有道此时的脑瓜子倒是灵光了一下,他赶紧补充道:“当然还应该给叔叔留下二成,小侄能拿一成就满足了。若无叔叔,哪有小侄的今天。”

    苏越笑了笑,拍了怕侄子的肩膀说道:“果然是聪明了一些,看在兄长的面子上本不该要你的,不过规矩就是规矩,你给我留一成就够了。你也别多想,这也是为了你好,别人拿了我不拿,等你把事情做起来,就该有人眼红了。好了,快点跟上吧,不要让总督他们等急了…”

第835章 正在改变的人() 
对于教唆侄子如何利用手中的职权在缅甸敛财,苏越心里一点负疚感都不会有。他从一介商人爬到如今的位子上,可不单单是因为能够摆平南洋诸土王,每年能够向内务府大量进供钱财,同样是相当重要的事。

    虽说自从崇祯登基之后,对原本的内廷二十四监大肆整顿,清理削减了各地不少太监直接管理的税关和矿税。但崇祯干这些事可不是为了响应地方士绅的呼声,要做什么士绅眼中的贤明君王。

    而是他认为宫中放出去的这些太监良莠不齐,有些人在地方上搞得民怨沸腾,但是交到宫内的银子却只有寥寥数千或是上万两。这些太监把皇帝的名声都败坏的差不多了,却只肥了自己的腰包,这样的敛财方式成本实在是太过高昂。

    所以在稍稍了解了下各地太监们搜刮钱财的方式之后,崇祯便干脆停止了这种低效而腐败的直接征税办法。之后便有了四海贸易公司、唐山冶铁中心等一系列同商人合办的商业公司,皇帝通过给与商人特权、入股贸易等方式,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