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51章

挽明-第151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了数次交谈之后,北京依旧保持6名代表,而陕西和南京各为4人。

    因为这次突发事故,今天的朝会不得不匆匆结束了。原本还想就此推出钱法改革及设立中央银行等措施的朱由检,不得不中断了朝会。

    长安东大街澄清坊内的金鱼胡同内,有一间二进的精致四合院,在后院的西厢房内,一名穿着鹅黄色合领对襟大袖背子的柔美少女,正专心致志的绣着一幅鸳鸯戏水的枕面。

    她正安心的绣着鸳鸯的双眼时,忽然觉得眼前的图案有些模糊了起来。她不由抬头看了看窗外,才发觉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下来了。

    “春香,春香…”少女伸了个懒腰,掩着口打了个哈欠之后,才叫唤起了自己的贴身丫鬟。

    虽然冬天厚重的衣物掩盖住了少女的线条,但是她舒展身体时流露出来的风姿,已经足以让人心动了。

    随着一阵连续的答应声,一名和少女差不多年纪的丫鬟,掀开棉帘,拿着一个装炭的簸箕走了进来。

    刚刚走进房间的丫鬟,脸色被风吹的通红,两颊略带着一丝婴儿肥,虽然颜色稍逊房中坐着绣花的少女,但是看起来却更为亲切一些。

    “小姐,有什么吩咐吗?刚刚小婢看见房内烧的炭不多了,就去前院取了一些回来。”春香一边给炭盆添加木炭,一边欢快的回答道。

    冯素素对着窗外的余光,仔细的查看着针脚,口中问道:“都这个时辰了,爹爹还没回来吗?”

    “小姐绣的真好,李公子真是三生有幸,才能娶到小姐啊。”春香站在她后边,发自内心的赞叹道。

    冯素素脸上顿时绯红了一片,她放下了手中的绣品,转身对着春香假装生气的说道:“你这丫头,现在倒是越来越没大小了,什么李公子不李公子的…”

    春香顿时收敛了笑容,双手拢起告了个罪后,才吐了吐舌头说道:“是奥,十三天之后,要改口叫李姑爷了。婢子该死…”

    春香话没说完,就看到冯素素猛的站了起来,张牙舞爪的向他扑了过来。春香顿时大骇的转身跑了起来,两人在房间内追逐了半响,春香才被冯素素抓住挠了好一阵痒痒。

    直到春香讨饶之后,冯素素才意满志得的放开了她。冯素素自小丧母,在奶妈的抚养下长大,而春香是奶妈吴氏的二女儿,自幼陪她长大。

    两人虽然名义上是主仆,但是实际上和亲姐妹差不多。是以春香和冯素素私下相处时,常常会忘记自己奴婢的身份。

    冯素素同春香闹累了之后,两人并排躺在了牙床之上,犹如一对并蒂姐妹花。

    歇息了一会之后,冯素素急促的呼吸终于缓和了下来。她突然开口对着身边的春香问道:“春香你真的愿意,跟着我嫁去安徽吗?走了之后,也许就很难再见到吴妈和你的哥哥嫂子了。”

    春香迟疑了一会,终于还是开口说道:“我要陪着小姐,让你一个人跑去这么远,我不放心。”

    冯素素似乎能听到春香心里发出的犹豫的声音,但是一想到自己很快就要远离家人,到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生活,又让她无法再继续劝说下去。她有些自私的想着,要是有春香陪着,再陌生的环境,她也能生活下去吧。

    两人默默的想着心事,居然就这么不知不觉的小睡了一会。直到吴妈过来敲门,两人才醒了过来。

    冯素素正想吩咐吴妈把晚饭送来房内时,突然前院传来了一阵喧哗声,她顿时开心的说道:“是爹爹回来了,吴妈把饭菜热一热,我要和爹爹一起用饭。”

    右佥都御史冯师孔面色微红,脚步蹒跚的向着正厅走去,正好看到女儿站在门前台阶上等候的自己。

    他微笑着说道:“素素怎么出来了,晚饭吃了吗?”

    冯素素看了看院内没有其他闲人,顿时收起了端庄的模样,蹦跳着下了台阶,挽着父亲的胳膊向着厅内走去。

    “爹爹怎么又喝酒了?是遇到了什么开心事吗?”冯素素好奇的问道。

    “还有什么事比你嫁人,更让爹爹开心?李麟孙知书达理,可是一个好夫婿啊,能看着你出嫁,爹爹就心满意足了。”冯师孔不由得夸奖起未来的女婿起来了。

    “哎,爹爹说什么啊。好好的,怎么又扯到这上面去了。”冯素素被父亲说红了脸,就想放手溜走。

    这让冯师孔差点一个趔趄摔倒,他顿时不敢再取笑女儿,赶紧转移话题说道:“今天你爹爹我,可是在朝堂上做了一件大事…”

    听着父亲的炫耀,冯素素有些担忧的说道:“爹爹,你不是说当今天子虽然年少,但却是难得一见的英主吗?为何要和门叔父一起为难天子呢?”

    冯师孔一边接过了吴妈送来的醒酒汤喝了一口,一边不以为意的说道:“官场之中自然要讲人情往来,当初我拜托你门叔父挡住了,对你公公李精白的贪污收贿的弹劾,今日自然要回报一二。”

    冯师孔放下了汤碗,看着女儿担心自己的神情,赶紧补充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阻止陛下清理侵占军卫土地的官员,都占了朝中大半的官员了。

    再说了陛下虽然是英主,但是毕竟还年少,这侵占军卫土地的,那个不是有身份背景的人物。若是陛下真能把清理侵占卫所土地的事干成功,那么朝堂之上还能剩下几人?

    为父这也是为了陛下着想,大明今日正是三空四尽之秋,正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徒生波折。再说了,只要与民休息,我大明自然就能恢复元气,何必要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冯师孔正在和女儿絮叨的时候,朱由检已经把自己关在了上书房一个下午了。

    王承恩站在门口不住的往紧闭的大门侧耳听去,希望能听到崇祯叫自己名字的声音。

    这还是王承恩第一次看到,崇祯这么愤怒的样子。也是第一次看到崇祯拒绝任何人出现在他面前,包括王承恩自己。

    王承恩心中也第一次没了底,身为一名太监,在宫内的传说中,自然知道帝皇之怒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般来说,皇帝发怒后靠鞭挞身边的近侍,以发泄心中郁气,那已经算是最为温和的手段了。

    皇帝在发怒之中,因为一点小故而把近侍处死,也是很正常不过。能在短时间内把怒气发泄掉,那么也只不过倒霉一个两个运气不好的内侍罢了。

    然而最为让这些内侍们担心的是,皇帝的怒火久久不能泄去,随着时间的累积,怒气也会越来越高。到时候他们这些内侍就遭殃了。因为皇帝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什么都不会顺眼。

    到时候他们这些内侍自然动辄得咎,那么整个内宫的内侍们,都会惴惴不安,担忧自己遭遇处罚。而且倒霉的,不会只有一人。

    周玉凤在坤宁宫内听说了早朝的事,就一直颇为担心崇祯,但是袁照容正好来拜见她,她也不好走开。

    直到王承恩派人告诉她,说崇祯把自己关在上书房,闭门不出时,她也顾及不了什么,直接带着袁照容前来探望崇祯。

    周玉凤到乾清宫前时,正好看到了匆匆赶来的田秀英,三人之间气氛一时有些尴尬。

    朱由检听说了皇后来看望自己,终于开口让人进来了。周玉凤进入上书房时,正看到崇祯放下了毛笔。

    她心中顿时松了口气,既然还能沉下心来写字,说明崇祯还没有被怒火冲昏头脑。

    袁照容对着崇祯行礼之后,就站到了周玉凤的身后,一点都没有逾越后宫的礼仪。

    而田秀英却毫不在意这一切,行礼之后就大大咧咧的走上前看崇祯写了些什么。

    “陛下的字怎么差了这么多?”田秀英有些惊奇的说道。朱由检有些尴尬的想要把桌上的字收起了,口中为自己辩解道:“许久不写,手生,手生了…” 

第204章 京畿之变() 
田秀英直接按住了崇祯的手,不让他收起宣纸,口中还惊叹道:“陛下的字是差了,但是这首诗却写的磅礴大气,臣妾实在不知陛下胸中居然有如此豪情。”

    周玉凤看着田秀英无礼的抓住崇祯的手,心里一阵的不舒服。顿时走了上来,口中说道:“连田妹妹都觉得好,臣妾到要见识见识了。”

    周玉凤不动声色的挤开了田秀英,自己站到了崇祯身边,这才满意的向书案上看去。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周玉凤不由自主的念了一遍,虽然周玉凤从未见过战场杀伐之事,但是读着这词,却觉得一股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之意扑面而来。

    “这是陛下写的?”周玉凤不由追问了一句。

    “墨迹尚未干,不是陛下,难道还是别人不成?”被挤到一边的田秀英,*白了一句。

    周玉凤这才发觉自己有所失言,赶紧行礼向崇祯请罪道:“臣妾一时昏头,请陛下责罚。”

    朱由检有些无言以对,虽然润之先生还没出生,但是他也不愿意盗窃太祖的诗词。

    他口中搪塞道:“非朕之作,只是朕无意中看到的一首词,今日拿它来练练手而已。”

    田秀英掩着嘴笑了笑说道:“原来陛下躲在房间内,却是为了练字,难怪要关上门了。却不知陛下是从那本书中看到的词,也借给臣妾一观可好?”

    田秀英意有所指的揶揄了崇祯了一句,便想着他讨要起书籍来了。

    朱由检自然是拿不出来,他抬头正想编个理由时,正看到袁照容踮起脚尖好奇的往桌上张望。

    于是干脆岔开话题说道:“那还是很久远的时候看到的,书名我也忘记了,作者我到还记得,叫做润之先生。照容不如上前来看吧,你这么垫着脚,小心摔着了。”

    周玉凤、田秀英正寻思着,这润之是哪位大名士的时候,袁照容被崇祯说的脸红了红,不过还是大大方方的走到了书案前面。

    田秀英突然眼睛转了一转,向着崇祯行礼说道:“这首词,臣妾甚为喜欢,陛下不如将它送给臣妾可好。”

    周玉凤顿时不愿意了,她立刻说道:“陛下这首词磅礴大气,田妹妹住的地方小了些,还是挂在臣妾的坤宁宫更为合适…”

    袁照容观望了一会,发觉田秀英和周玉凤的争吵并没有让崇祯生气,反而有些为难之后,她也加入了这场诗词的争夺。

    朱由检顿时明白了,为何有人会说,当三个女人凑在一起时,就是1500只鸭子。

    朱由检并不想因为一幅诗词,在给自己的后宫点一把火,他立刻说道:“你们都别争了,这首词是朕准备送给女中花木兰,石柱土司秦良玉将军的。”

    朱由检费尽了口舌才安抚住了三位女子,送她们离去之后,朱由检发觉自己的心情居然莫名的舒服了一些。

    天启七年12月1日,是初一、十五“朔、望朝”的大会朝班。

    在奉天殿内召开的朝会,有礼部官员出列,谈及各省的举人代表已经选出,应当何时何地表决。

    朱由检想了想便说道:“就放到嘉乐殿好了,时间就在明日上午。”

    接下来都是按部就班的问题,大臣们的奏章前几天已经送上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