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165章

挽明-第165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尔耕迟疑了下说道:“陛下,武库的账册在我们手中,武库也已经被下臣查封了,现在可以说是证据确凿,只要明正典型,这些官吏的家产都将为陛下所有,何必要和他们谈退赔呢?”

    朱由检没好气的问道:“把武库上下的人都抓起来,你去替朕管理武库吗?兵部武库管理着天下各卫的武器装备情况,你以为随便派个人看看账册,就能明白这些卫所的武器装备情况,和哪些军队要优先补充军械吗?”

    田尔耕顿时不说话了,兵部武库那些堆了几间房子的账册,想要清理出天下各卫的武器补充状况,没有3…5个月估计是明白不了的。

    “就从皇兄登基那天开始计算,到今日为止武库亏空的数目,让他们各自平摊个数目出来。完全退赔的人员,在档案中只做记录不做处罚;

    退赔九成以上的,降官一级;退赔八成以上的,除降官之外,三年内不许提拔;退赔七成的,降官两级,三年内不得提拔;退赔七成以下的,交付有司问罪。”朱由检想了想,对着田尔耕就此说道。

    田尔耕全神贯注的听着崇祯的决定时,王承恩悄悄的走到崇祯身边说道:“陛下,首辅黄立极及兵部尚书王在晋求见。”

    朱由检点了点头,口中继续说道:“好了,你尽快回去了结此案,让五军都督府经历司尽快接手武库的工作。”

    当黄立极、王在晋在吕琦带领下走到上书房门口时,正好看到田尔耕从房间内退出来。

    黄立极心中暗叫不妙,难道陈国器这些官员这么快就向锦衣卫招供了,他心中顿时有些不安了起来。

    黄立极、王在晋进了房间后,向崇祯大礼参拜。朱由检虚抬左手说道:“两位起来说话吧,赐座。”

    黄立极不待坐稳,就急急向崇祯拱手说道:“陛下,臣此来有个不情之请,请陛下千万应允。”

    “奥,黄先生有什么要求就直说好了,朕洗耳恭听。给两卿赐茶。”朱由检漫不经心的说道。

    “陛下,武库弊案一事牵连太多,如今不仅是兵部,就是工部、户部相关人员都是惶惶不安,无心部务。臣希望陛下能够应允,此案到此为止,不要再继续扩大了。”黄立极急急的说道。

    “就这些,没有其他要求了吗?”朱由检喝着茶口气温和的说道。

    崇祯变得如此好说话,让黄立极不由大着胆子说道:“如果可以,还请陛下放过武库清吏司的官员。这些官员任职最长的也就三年,可是武库亏空都能追溯到万历十几年,臣以为让他们来负责,未免有些不太公平。”

    朱由检笑了笑说道:“黄先生,我们先不谈如何处理武库的事,这事先放放。我们先说说这个武库账目的问题,根据锦衣卫调来的几位账房查证的结果,武库的账目就是一笔糊涂账。

    朕想了想,既然兵部武库账目有问题。六部之中和财务、仓库相关的账目难道会没有问题吗?”

    朱由检的问话顿时让黄立极有些难以回答,他张了张嘴,最后才含糊的说道:“或许有吧。”

    “朕虽然知道民间有谚语曰:不聋不哑,不做家翁。但是朕作为大明的天子,总得知道这大明的家底还剩下多少吧?朕总不能这边从小民口中夺食,然后转身就填进那些贪官污吏的无底洞里去吧?”朱由检微微嘲讽的说道。

    黄立极顿时有些坐卧不安,他扭捏了一阵才说道:“那么陛下的意思,是要查账吗?”

    朱由检脸色不变得说道:“先让各部自查,十天后,内阁选一名大学士领头,户部、都察院、刑部组织人手对各部进行查账,只查三年内的账目。”

    听了崇祯的话后,黄立极和王在晋都松了口气。没有锦衣卫参与,那么这次查账倒不会弄的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朱由检继续补充了一句,“查完账目之后,六部所有账册文件都交给翰林院派人掌管整理。王承恩,让人把重华宫收拾几间房子出来,用来堆放整理这些账册文件,名字就叫中央档案馆。

    今后六部除了未完成的工程项目账册,上一年度的账册都必须缴入档案馆进行收藏。想要调阅账册资料的,各自向各部主官进行申请。”

    黄立极对此毫无异议,立刻满口答应了崇祯。王在晋倒是想到了什么,但是当着皇帝面也不能出声阻止。

    见到黄立极对收缴六部档案没有意见,朱由检不由放下了心来,于是随口说道:“兵部武库一案,朕不准备大张旗鼓。朕已经吩咐过田尔耕放宽处置了,黄先生不必担忧了。”

    三人接下去又稍稍交流了一会,朱由检便示意两人可以退去了。王在晋起身时,才想起一件事,赶紧对着崇祯说道:“天津巡抚黄运泰派人送来几位番人,说是和此前上京的荷兰番人是一起的,臣想请问陛下,这些人应该如何处置?”

    “他们现在在那里呢?”朱由检有些好奇了起来,这些自称比尔同伴的是什么人了。

    “臣把他们安置在了澄清坊大街东的北会同馆,并安排了一队兵丁进行保卫。”王在晋简单的说道。

    “做的很好,朕会安排锦衣卫接手的。”朱由检对王在晋点了点头说道。

    看着两名大臣离开之后,朱由检顿时叫来了卢九德吩咐道:“你让连善祥安排一队人手,去会同馆接手黄运泰送来的番人的护卫工作。另外让许心素去看看,这些是什么人,来北京想要做什么…”

    走出宫门之后,随着引路小太监的离去,王在晋才对着黄立极埋怨道:“黄阁老,你怎么可以答应陛下,把六部账册资料都交出去的?”

    黄立极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说道:“陛下说的不是很在理吗?这是防止官员更替之后,胥吏篡改旧册资料啊?”

    王在晋有些无语的看着,这位没有经历过地方官的首辅,不得不小声说道:“每年各部经手的项目,都有些亏空或是结余,都要进行冲销抵账。现在往年账目收缴了上去,若是有心人拿往年账目进行对比,今后各部账目岂不难做了?”

    黄立极有些不耐烦了,不过他嘴上还是说道:“不至于吧?我当年在礼部任职的时候,似乎从来没遇到过这个问题。”

    “这个兵部、工部、户部原本就和其他三部不同,关于钱粮的事项繁多,因此…”

    黄立极顿时摆手说道:“明初啊,你不要老想着自己的兵部的事,你也得替内阁想想。陛下刚刚说的话,有一句话老夫是很赞成的,作为一家的主事者,怎么能连自己的家底都不清楚呢?”

    黄立极教训了王在晋几句就离去了,丢下了有些不知所措的兵部尚书。

    王在晋细细想了想,才发觉作为内阁首辅的黄立极,改制后不在是协助皇帝管理六部的身份,而是直接作为吏、户、工、礼四部的领导者了。

    所以任何增强对于六部管理的举措,实质上也等于是在加强内阁对于四部的领导权力,难怪黄立极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理由了。 

第221章 科举的变化() 
来日朝会上,崇祯绝口不提兵部武库弊案,让朝会上的大小官员们都松了口气。

    黄立极提出的增加中央档案馆的提议,也因为大多数官员明智的保持沉默,而顺利的通过了。

    工部尚书吴淳夫、太常寺少卿杨镐在朝会上汇报道,辽东将士慰灵碑已经修建完成,现在需要皇帝确定公祭的时间。

    “就放在3天后吧,令京营各营选派军士参加公祭,在京各勋贵的禁止令也在那天解除了吧。翰林院这几日替朕写一篇祭文上来吧。”朱由检简单的吩咐道。

    接着他主动说道:“明年就是朕登基以来第一次开科取士,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不可不重视。朕觉得会试时间还是早点决定为好,就定在3月15日,诸卿觉得如何? ”

    大多数官员对崇祯决定的会试时间并不在意,只有一位礼部官员认为,应当让钦天监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不过显然大家都无视了这位官员的说法。

    确定了明年恩科的时间之后,朱由检接着说道:“朕这些天查阅了,我皇明开国以来科举制度的一些资料,从太祖朝南北榜案之后,首开南北取士之先例。

    到仁宗朝的时候,大学士杨士奇提出按地区录取进士的办法,最后设立分地区取进士的南北卷制度。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

    宣德年间,又从南北卷中分出中卷,规定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

    朕觉得这个按地区录取进士名额的方式不错,但还是分的太过粗略了一些。

    而且大明现在每一科取士定额为300人,虽然有时会有所调整,但也是在300…400人以内。所以朕以为,各地取士应该再划分的细一些。”

    作为负责科举考试的礼部尚书来宗道,第一个上前向崇祯询问道:“陛下这划分的更细一些,是什么意思呢?”

    朱由检谨慎的说道:“按照惯例,南卷的范围是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以及南直隶的应天、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和广德州。

    北卷范围是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省,加上北直隶的顺天、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永平、广平和延庆州、保安州,以及辽东、大宁、万全三个都司。

    中卷范围是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以及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和徐州、滁州、和州。

    朕觉得这种拆分不是太粗就是太过繁琐,朕以为应该先按照士子的省籍区分,各省先分得10个进士名额,接下来再按照考分的高低分配剩下的进士名额。”

    崇祯的话刚一说完,下面官员反对的声音就立刻响了起了,浙江、江西、南直隶三地出身的官员反对的最为激烈。

    福建出身的官员则保持着观望状态,他们发觉改成以省籍取士之后,似乎福建举子也没占到什么便宜。按照南北卷取士的方式,他们也一样是10名上下的样子。

    而其他地区出身的官员则非常支持崇祯的想法,特别是广西、云南、贵州、陕西四省出身的官员。

    浙江、江西、南直隶三地出身的官员虽然人数众多,内阁施鳯来,礼部尚书来宗道,兵部尚书王在晋、吏部尚书徐光启都是浙江、南直隶出身。

    不过施鳯来向来圆滑,不会跟崇祯对着干,而徐光启是支持崇祯进行新政的,两人对此保持缄默。

    因此高官中站出来反对的只有礼部尚书来宗道,兵部尚书王在晋,加礼部尚书头衔的中央官校校长的刘宗周。

    而黄立极、郭允厚、薛贞、曹思诚等人的支持,在声势上显然压倒了反对调整科举分省的声音。

    大理寺少卿潘士遴看到形势不妙,立刻提出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和徐州、滁州、和州等地文风不盛,且南直隶人口远超其他各省,只给南直隶10个名额,未免太不公平了。

    朱由检让王承恩拿来了大明地舆图,看了半天之后说道:“那就把徐州府划给山东,庐州、凤阳、安庆、滁州、和州、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广德州划出一省;淮安、扬州、苏州单独设一省;松江府单独设置一个巡抚,进士名额减半。”

    崇祯分解南直隶的方式,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