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223章

挽明-第223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瑞安公主辈分在皇族之中是有数的几人,她是崇祯的姑奶奶,也是孝定太后所出,同武清侯李铭诚同辈,但是地位却远高于武清侯。

    当孝定太后的流言在坊间开始流传的时候,瑞安大长公主第一个站出来,联合了三位公主上疏,弹劾武清侯父子殊无人臣之礼,传播谣言者有乱国之心。

    正是在这位辈分地位崇高的大长公主的支持下,崇祯出手对武清侯削爵夺劵的政治影响力被降到了最低。

    已故延庆公主的驸马王昺虽然倾向于东林党人,但是对于勋贵们同样没有什么好感。对于崇祯整治勋贵的行动,同样很支持。

    为此崇祯下令让掌管宗人府文事的他,协助丰城侯组建贵族院,对勋贵进行管理。

    明代除了少数几位帝皇之外,子嗣都不繁盛。而光宗、熹宗两位皇帝不在这少数之内,因此当几位公主搬出之后,这十王府顿时空寂了下来。

    丰城侯奉命筹集贵族院,需要一个议事的地方,因此崇祯便让人在十王府内清理出了一间府邸作为贵族院的办公议事场所。

    这一天正是贵族院成立,初次进行议事。大明的勋臣贵戚自成祖靖难之后,就分成了两个派系,一个是遗留在南京的洪武遗臣,基本上已经对朝政毫无影响力了。

    而另一派则是随着成祖靖难成功发家的靖难功臣出身的北京勋贵们,虽然在文官的打压下,他们基本失去了对朝政的话语权力,但还保留着部分京畿防御及保卫皇宫的军权。

    这种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当皇帝不相信勋贵之后,他们的地位就会变得非常尴尬。

    大明勋贵以军功封爵,也就是说基本上每个勋贵都是大将之后。按照道理,他们都应当负担起战时统帅军队抵抗外敌的责任。不过到了今天,这种责任已经成为了一个笑话。

    大明的勋贵们不谙武事,也大多不通文理。作为勋贵之后,他们什么都不必学习也不必努力,只要成年之后向皇帝请求一个官职,就能在五军都督府、京营或是锦衣卫中挂个官职,然后享受着不用上班拿薪水的快活日子。

    崇祯上台之后,他们这些勋贵的日子顿时就难过了起来。朱由检借口魏忠贤封爵太滥,大力削减寄禄官,几乎把五军都督府、京营、锦衣卫中的寄禄官干掉了三分之一,而留存下来的寄禄官也减半发放俸禄,这已经使得勋贵们怨声载道了。

    而崇祯建贵族院管理勋贵,并想要缩减勋田的做法,更是让他们感觉不满。

    靖难功臣的勋贵之后们,一向以英国公为马首是瞻,但是英国公却称病闭门谢客,让这些勋臣们顿时失去了主心骨。

    英国公以下,当以定国公徐希为首,但是已经60岁的徐希一向谨小慎微,不敢出头同皇帝对抗。而另一位成国公朱纯臣和崇祯的年纪差不多大,根本无法出面主事。

    如此一来,勋贵们就把武清侯给推了出来,他们原本以为有这位地位辈分都高的勋戚出面,还是少年的崇祯皇帝总不好撕破脸皮,对自家亲戚下手。

    但是崇祯果然流着太祖的血脉,性情刻薄的很,对于自家长辈武清侯下手又黑又快,号称都下第一名园的清华园被皇帝强买了不说,买园子的钱也让武清侯拿出来乐助了。

    而瑞安大长公主替崇祯出头,把自己母家的亲戚武清侯大骂一通,更是顺便给皇帝的举动背了书。

    于此同时英国公庶孙张世杰出掌锦衣卫,连续拘捕了阳武侯、安远侯、忻城伯等九名勋贵问罪之后,这些勋臣贵戚们才终于有了惶惶不安的感觉。

    一些原本学着武清侯的举动,在自家大门上贴出“此院急售”纸条,以此来哭穷的勋贵们,都偷偷撕下了大门上纸条,当做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而不少机灵一些的勋贵则跑去讨好丰城侯,试图重新获得皇帝信任。

    丰城侯李承祚满意的看着济济一堂的勋贵们,除了被抓的阳武侯几人,生病而被皇帝特旨不必出席的英国公,还有魏良卿外,在京城剩余的34名勋戚都已经老实的坐在了大厅之内。

    他同身边就坐的驸马王昺稍稍交谈了几句,便对着厅内的众人说道:“刚刚我已经把这贵族院的章程都给大家读了一遍,谁有不同意的吗?”

    襄城伯李守锜略带希望的问道:“这要是我们大家都反对的话,这章程能修改?”

    李承祚低下头瞅了瞅襄城伯,然后一本正经的说道:“恐怕不能,不过我可以把反对的人员名单报给陛下,让陛下有所了解。”

    李守锜顿时脸色涨的通红,但是终究不敢把心里那句话骂出来。原本想要附和襄城伯的几名勋贵,顿时又把身体缩回人群中去了。

    随着这一问一答,大厅内的气氛顿时沉寂了下去,诸位勋贵既不出声反对章程,也不发言支持,似乎想用沉默来抗议崇祯的做法。

    李承祚看着厅内这些勋贵的表现,心里只是冷笑了一声,他把目光转到了东南角就坐的永康侯徐锡胤,对着他微微点了点头。

    徐锡胤虽然早就被李承祚说通,要在会上第一个支持贵族院的章程,但是看着厅内这鸦雀无声的情景,他也不由有些迟疑了起来。

    看着徐锡胤居然没有按照约定站出来支持,李承祚顿时有些不满了,他重重的咳嗽了几声,想要提醒徐锡胤不要背约。

    不过永康侯还没有出声,一个声音就先响起来了,“这贵族院的章程,制定的公平合理,我举双手赞成。”

    厅内的众位勋贵顿时把目光转向了发声支持的人身上去了,想要看看谁这么大胆,敢冒着同全体勋贵决裂的风险,第一个出声支持崇祯拟定的勋贵管理章程。

    武清伯李铭诚对于诸多勋贵狐疑的目光视而不见,对着李承祚再次重申道:“我武清伯府对陛下一向忠心耿耿,为大明江山计,就算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如今京城勋贵子弟多有不肖,陛下制定章程管理勋贵中的不法之辈,正是我辈之幸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

    李铭诚说的慷慨激昂,似乎几天前那个把家中家当摆在大街上发卖,以抵制崇祯削减勋田的人不是他本人一样。

    襄城伯李守锜看着武清伯李铭诚侃侃而谈,丝毫没有羞愧之色,顿时目瞪口呆。而不少勋贵心中,不由大骂起这厚颜无耻的老贼了。

    永康侯徐锡胤听到武清伯的发声之后,顿时发觉不妙。他答应了丰城侯要出言首个支持,但是却没能做到。要是丰城侯把他今天的表现报告给崇祯,他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想明白了这一点后,徐锡胤顿时站起来做了第二个支持贵族院章程的勋贵。有了这两人带头,一些本就摇摆不定的勋贵们顿时纷纷附和了两人。

    而当厅内的支持者超过了半数之后,就算是想要抵制到底的勋贵们,也不愿意被丰城侯记录下来报给皇帝了。

    于是会崇祯拟定的贵族院的管理章程被全数通过了,至于不在场的南京勋贵们及被抓捕起来的阳武侯等人,已经被在场的勋贵们给抛之于脑后了。 

第292章 卖股票() 
通过了勋贵管理章程之后,一脸挫败的勋贵们就打算散场离去。但是丰城侯却拿起桌上的木槌敲了敲桌子说道:“诸位且慢走,我这里还有一件事没有说呢。”

    襄城伯李守锜坐回了座位上,有气无力的对着丰城侯说道:“还有什么事要谈?就算是要上交地契,也得等我们回家找出地契才行,谁会把地契随身带着。”

    “就是…”数名勋贵立刻七嘴八舌的附和着襄城伯。

    丰城侯正了正颜色说道:“安静,都安静些。”厅内的众人看着这个他们眼中的崇祯爪牙恨的牙痒痒,但是也不得不安静的就坐了下来。

    丰城侯这才说道:“之前顺义发生了闻香教民变,接着又有了京城的京营兵变,京畿和京城百姓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今年的冬天又特别的寒冷,陛下不忍百姓受冻饿而死,想要赈灾。

    正所谓‘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这赈灾一事光靠朝廷可不成,众位勋贵世受国恩,此时自当有所报效。

    比如武清伯虽然手头不济,但是宁可卖了清华园也要救助京畿百姓,这种行为值得大家学习。陛下有旨意授武清伯‘仁心勋章’一枚,以示嘉奖。”

    看着武清伯上前从丰城侯手中接过了一枚鸡蛋大小的金牌子,虽然这牌子能挂在胸口,但是想到这块牌子居然换了一个清华园,不少勋贵就为武清伯感到心疼了起来。

    武清伯控制了好一会情绪,才没让自己因为揪心而摔倒,崇祯用一块牌子换走了他一座园林,虽然他已经安慰了自己许多遍,但是现在依然还是有一种揪心般的难受,但是他的脸上却挂着若无其事的表情。

    不过当他回到自己座位上后,看着周边勋贵难看的脸色,他发觉自己的心情居然莫名其妙的变好了一些。

    丰城侯李承祚说完之后,就先自己报捐了白银1万两,而驸马王昺也报捐了3千两,永康侯徐锡胤这次总算没有再拖后腿,咬着牙捐出了3千两。

    有了武清伯的捐款在先,丰城侯等人现场捐款在后,其他勋贵们就算再不乐意,也只能无奈的掏了钱出来。

    不过最多的也不过掏了800两,而少的就出了150两。去除了丰城侯等3人同武清伯外,另外32名勋贵一共捐助了9千6百两。

    丰城侯等三人的捐款虽然高达1万6千两,但是他们是经过崇祯的允许,可以折半纳银的。

    也就是说贵族院这么多勋贵除去武清伯的捐款之外,只有1万7千6百两,还不及十八芝那群海盗,他们至少捐了1万8千两。

    丰城侯感觉自己的太阳穴不住的在抽动,他生平头一次感觉,这群勋贵们是多么的无耻。

    “诸位对于大明的忠诚果然是相当的可观,我相信陛下会对诸位的忠诚感到莫名感动的。”李承祚语带讥讽的说道。

    勋贵们对于李承祚的讽刺置若罔闻,似乎丰城侯说的并不是自己一样。

    李承祚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吩咐一名仆役拿进来了一叠文件。

    挥手让仆役退下之后,李承祚拿起了一份文件说道:“各位,这是四海商行为开发台湾发行的股票,总共100份,每一份价值1万两白银。

    现在大明正是三空四尽之秋,陛下认为各位都是与国同休的勋臣贵戚,现在也应当共体时艰。

    考虑到各位已经有了优免田,因此陛下的意思是,拿这一份台湾垦殖公司的股票,抵偿各位今后的爵禄。”

    厅内的勋贵顿时纷纷议论了起来,1万两银子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不过抵消今后的爵禄是不是划得来呢。

    兴安伯徐汝孝首先沉不住气的发问道:“这抵消今后的爵禄是什么意思?是指到下一任为止的现任爵位的爵禄吗?担任官职的俸禄也在内?”

    李承祚平和的回答道:“今后爵禄的意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意思就是接受了这份股票之后,今后就不再有爵禄发放了,不过各位出任官职的俸禄并不计算在内。”

    大明的公爵岁俸是五千石到二千五百石,侯爵、伯爵的岁俸是一千五百石到一千石。

    到了中后期之后,发三分本色,七分折色。而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